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2020-12-24 我心無礙即菩提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唐無盡藏

又是寒冬料峭,雪花飛漫。朔風呼嘯之時,何處尋覓春天的味道呢?一縷暗香,數枝臘梅,方知北國無處不春光!

我們平日裡修養的時候,一定要在「大」的方面用心。要儘量的讓自己的心量大一點,要儘量的讓自己的氣量大一點。

我們修學《妙法蓮華經》時,如果沒有一個非常大的心量是修不成的。就如同我們修學禪宗,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我們心量的問題。

我們學佛都應該具備「信願行」。而落實到這個「信」,就不單單是信佛,還得要信自己。信佛是信佛所講法皆是真實,從此心中不疑不惑;信己則是從今而後深信佛法,依教奉行,定能成就。

想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初來投禮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就表明了自己的「信願」,即:唯求作佛,不求餘物!

很多人學習禪宗也好,或是修學其他宗派也好,於此處一節大多都忽略了。所謂真信佛法,真為生死者,我們就應該及早樹立「唯求作佛」的堅固信願!

我們學佛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成佛!這也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妙法蓮華經》的根本殊勝意義之所在。

為什麼舍利弗尊者如是二請,釋迦牟尼佛均是「止止」而答。皆因眾生根性弱小,不生「自信能夠成佛」之想。所以墮入二乘境地。後舍利弗如是三請,佛不得不講。才弘演了「匯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的《妙法蓮華經》。

在《妙法蓮華經》裡,釋迦牟尼佛為自己的弟子一一授記,未來皆可成佛。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後指歸。

很多人要往生極樂,其實即使你去了,也不是去享福。因為阿彌陀佛也會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教導極樂世界的聖眾最終成佛。對於這一點,諸佛皆是一致的。

禪宗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先從本心自性上下手,修證明心見性。明個什麼心,見個什麼性呢?明了自己的心性於諸佛之心性無二無別。這就是禪宗的根本宗旨。

我們的心性和諸佛菩薩都是一同的了,那麼佛講說的法自然也就能夠曉了本意了。修起來也就更為直接了。但一定還是得修!不是悟後不修,是不悟難修,悟後勤修。

六祖慧能大師令法達禪師誦讀《妙法蓮華經》,法達禪師隨即高聲念誦。當念誦至《法華經譬喻品》處,六祖慧能大師就明白了法華妙義。六祖慧能大師曰:「止!此經原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在《楞嚴經》上,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非常清楚,「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此時的六祖慧能大師早已見與佛齊,所以當法達禪師誦到《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時,六祖慧能大師已然明了《法華經》宗趣。

諸佛世尊因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什麼大事因緣呢?那就是化導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我們眾生其實也本具知見。但我們的知見是愚迷的知見;是那些能夠令我們墮入輪迴,流浪生死的知見。而佛之知見則不同!佛之知見是究竟覺悟的知見;是解脫成道,究竟成就的知見。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把「佛見」令眾生「開示悟入」呢?只為眾生能夠破迷覺悟,只為眾生能夠解脫離苦,只為眾生能夠與佛無二,究竟成佛。

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諸佛出世住世的唯一大事因緣!除此別無有其他大事因緣。

我們學習《法寶壇經》,乃至於我們學習《金剛經》都是為了開悟成佛。尤其是這部《法寶壇經》,就是講六祖慧能大師是如何一步一步的開悟,明心見性,直至成就的修行路徑的。《金剛經》也是,但相較而言,就更為深廣了。

我們對於「開悟」這個詞真的是太熟悉不過了,即使是不學佛的眾生也聽聞過 。甚至平日生活中偶爾還會用到。但究竟什麼是開悟啊?這個問題起初佛講清楚了,後來的祖師們也講清楚了。可惜隨著時代演流,歲月變遷,亦或是真的是末世眾生根性淺薄,都變成「大笨蛋」了。反正就是慢慢的,這個「開悟」就變得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即了。

為什麼呢?簡單說來,原因粗略有三:

一者故弄玄虛者將「開悟」神秘化了;

開悟難不難?難!如果不悟永遠不開。因為我們要開的是「佛的知見」,所以難信難入。再加上可能給你講說開悟的人,他自己就沒有開悟。那我們如果攤上這麼一位「善知識」的話,這一世的修行就基本歇菜了!試想,他自己都沒有開悟,還要為你講開悟,你說他不哄你又當如何呢?

所以他們就會把「開悟」神秘化。

就如同現如今我們對待「神通」的態度是一個道理,你的師父或師祖們沒有神通,那他怎麼忽悠你呢?他就說佛不讓修神通。這純粹胡說八道!開悟也是這樣,他沒開,他都怕你開 !所以他們就把開悟神秘化了!

二者我們眾生缺乏開悟的自信。這個也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你揪住一個學佛人,你問他,你為什麼學佛啊?很少有人會說我為了成佛,我為了開悟。他們那個回答千奇百怪。

所以我們一旦缺乏開悟成佛道的信心和勇氣,那我們在修行學佛的道路上,就已經未戰先敗了。

三者就是我們眾生對於開悟具體指的是「什麼」不明晰。到底什麼是開悟啊?開悟後和開悟前有什麼分別嗎?等等有關開悟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都不清楚。

你揪住一個學佛的,你問他什麼是開悟?他們那些回答也是五花八門的。諸如想明白了?放的下了?看破紅塵了?變聰明了?有智慧了?反正就是個說不清!

我們學習了《妙法蓮華經》以後,就可以正大光明地,明明白白的告訴自己和他人,開悟就是開悟佛之知見!

我們本心自性之間,能夠瞭然明白佛之知見了,那就是開悟;我們本心自性之間所生發出的知見和諸佛無二無別,那就是開悟!一句話,我們和佛想到一起了,思想知見交融了,就是開悟了!你哪天發現你有了這個徵兆不要怕,這說明你開悟了!

在此首先申明!鄙人在下沒有開悟!這個悟愛誰開誰開,本人這裡沒有。說一套做一套,大家不都這樣幹嗎?真正開悟的是六祖慧能大師,我們向諸佛菩薩學習,向歷代祖師學習。

開悟了不是修行的結束,而只是修行的開始。因為我們還要「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這裡面的「開」和「示」是佛對我們做的事情。因為我們不可能自己給自己開發一下,或是示現一下佛之知見。只有諸佛菩薩和大成就者,他們才可以將「佛之知見」開啟給我們見,示現給我們見。

而「悟和入」佛之知見,是我們自己,也必須是我們自己要幹的事。

我們要清楚,諸佛本具知見,無需再次悟入。我們愚痴於眾生知見,所以需要悟入佛之知見,從而覺悟解脫。聽從佛的開示,進而悟入佛之知見,這是開悟的全部過程。而「入」就是對於佛之知見的實修實證的過程。

所以在《妙法蓮華經》裡,釋迦牟尼佛給一眾弟子授記時,皆是未來成就究竟佛果,而不是馬上成就佛果。 原因就在這裡,你得去不斷的去「入」去修,才有可能成佛的。不是光聽聞開示就可以成就的。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五二

相關焦點

  • 「一乘」心才是真正的妙法
    這三樣「東西」是我們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們想獲得健康長壽的資本。一個「少」字就是寡慾清心的妙法。但只是小妙,而非大妙。真正的大妙是我們的《妙法蓮華經》!這部偉大的《妙法蓮華經》是我們學佛修行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因為就是在這部《妙法蓮華經》裡,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宣講出了三個甚深密義。而這三個甚深密義完全解決了我們修行路途上的所有問題。
  • 《妙法蓮華經》說什麼?
    一、《法華經》的題義《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中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一。《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妙法」指的是一佛乘。一佛乘深邃不可思議,因而稱為妙法。因為這個妙法大家難以理解,所以要藉助比喻來說明。借用什麼比喻呢?蓮花。用蓮花比喻「妙」在什麼地方?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用蓮花為喻,表示空假中三諦。
  • 「妙法蓮華經」5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
    淺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妙法蓮華經》經名的第一個「妙」字,意思就是「暢佛本懷」。佛陀將他出現在世間的秘密,完全掀開,一點也不保留地告訴我們,這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什麼能打開呢?關鍵在「轉」!佛陀要把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見聞覺知,全部打開,加以轉化,以佛陀的廣大知見,照看世間眾生化解不開的執著和煩惱。就如〈方便品〉中,佛陀所不斷開示的:「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說「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以及「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 《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知佛見
    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佛之知見也」:這個大事,就是佛之知見。【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楞嚴經》就把這個「一佛乘」講透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 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什麼關係?
    由上面所述大家就可以了解,上品中生也與第一義諦有密切之關係,也因為在舍報前,曾燻聞第一義正法,因此讓上品中生者,能夠在花開見佛,而經過七日就能證悟實相。而如果在往生前就能夠先證悟,便可以上品上生往生極樂世界,並且在極樂世界可以迅速增益其見道功德;在聽聞妙法後,即能證悟無生法忍,而入地上菩薩之果位。
  • 淺談《妙法蓮華經》的文學審美,見者法喜充滿,閱者增福增慧!
    鳩摩羅什三藏翻譯成《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主旨《法華經》是佛最後「一佛乘」終極究竟之說。這經總結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之目的與宗旨,是為了「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暢佛本懷,明開權顯實,垂跡顯本、會三歸一。此經指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亦本具如來一切功德,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以這經以種種因緣比喻,目的是引導眾生,回小向大,成就佛道。
  • 法會—同覺寺隆重舉行了《思溪藏.妙法蓮華經》首批雕版開光大典
    太倉市同覺寺隆重舉行了《思溪藏.妙法蓮華經》首批雕版開光供奉大典暨同覺書院開學典禮明學長老和妙靈長老等,共同為《思溪藏.妙法蓮華經》首批雕版主法開光法會現場佛教在線江蘇訊   2016年10月1日上午,國運昌隆、佛法宏開,正值國慶佳節之際,太倉市同覺寺隆重舉行了《思溪藏·妙法蓮華經》首批雕版開光供奉大典和同覺書院開學典禮。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第一百四十段)【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
  • 佛經浩瀚,哪部是諸經之王?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所以有「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富貴的華嚴」之說,足見這三部經的重要性。後世有人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也有說《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經中之王,網絡上也有過爭論,那麼究竟如何呢?佛有沒有說過哪部經是經王?
  • 今天一起來學習妙法蓮華經吧
    今天我們先學妙法蓮華經的名和序,一步一步來,序的正文比較繁雜,不會全部講解,會選擇具代表性的句子。這部經最早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但終究還是羅什譯的經流傳比較廣泛,我們今天流傳下來的經就是鳩摩羅什譯的。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尊告訴藥王菩薩說:上一篇我已為天龍八部和四眾弟子及三乘修學者授成佛記,現在我要說的是如果如來滅度以後,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中哪怕是一偈一句、能一念隨喜者,我就為他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 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第28講
    三界火宅裡的事情就是這樣,讓人感到非常的恐怖,由於眾生的情思瞬息萬變,所以所感的毒害火災也並非一種。佛用餓鬼毒蟲等來比喻三界眾生煩惱的境界,是為了讓我們對於三界生起厭離心,並不是讓我們厭惡餓鬼毒蟲等眾生的,是讓我們出離的心的。到這裡,總譬中的頌長者、頌家宅、頌五百人、頌火起,我們就全部介紹完了。
  • 天台宗 ‖ 別五時之「法華、涅槃時」略說
    經中闡述「開、會」之義,亦稱「開、廢、會」,即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會三歸一。就是說,佛陀在《法華》之前所說種種之方便權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開顯此一佛乘之實法。《大般涅槃經》則是佛陀入滅前,用最後一天一夜所說之法。
  • 有聲佛經——李罕誦《妙法蓮華經》卷六 上
    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闢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南無妙法蓮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