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2020-12-05 劉祖清369

(第一百四十段)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闢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世尊告訴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弟子說:提婆達多在未來世經無量劫後,即當成佛,具足如來果德十號、名:「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天王佛」那個世界的名稱叫「天道」、「天王佛」的住世壽命為二十個「中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二十個中劫就有四百個小劫。小劫的計算是: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人壽又從八萬四千歲起,每過百年減一歲,至十歲為減劫之極。這一增一減,約為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名一小劫。

「天王佛」住世四百個小劫,壽命很長,他廣為眾生宣講妙法,使恆河沙多的眾生因聞法而證得阿羅漢果位,還有無量多的眾生發心修二乘緣覺法,更有恆河沙多的眾生發求無上菩提的道心,得到了「無生法忍」,以至證得了永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一乘境界。

這裡說的「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呢?在《大般若經》卷四四九中說: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以上所說「正性離生」是見道的別名,為法性、法相家的用語。又稱作聖性離生。指見道時所得聖道涅槃之正性,得涅槃正性後,一切煩惱盡皆斷盡無餘,已遠離煩惱之生。據《大毗婆沙論》卷三所說:正性,即涅槃、聖道等,其性正純而不邪曲;生、為煩惱之異名,是善根未熟階段,這個階段能令有情眾生輪迴於生死苦海。

而涅槃所證之理能脫離煩惱之生,或無漏聖道之智能超越善根之未熟,故稱正性離生。此正性離生通於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三道以見道為其始,意義特別重大,所以正性離生就是見道之別名。

那麼所謂的見道,是見的什麼道呢?見道見的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大乘的見道地,是初地菩薩的階位,已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生死恐怖、滅除了凡夫和小乘人的所有顛倒夢想。於剎那間現一百個化身,分別去一百個佛的國家,面見一百位如來佛,所行無礙,來去自由。

菩薩以神通力了知,如有住世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可使自己的住世壽命延長一百個大劫,在這一百個大劫中,看人間一百個大劫的成住壞空及無數的生死輪迴,而自己的色身依然不壞,並能廣做普度眾生、饒益眾生的事業,還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超越前後劫時空,可進入到過去一百劫中的時空、也可進入到未來百劫的時空,行住坐臥、自由自在;所作所為、隨心隨緣;普度眾生、無諸障礙。這些真實妙用只是見道所得初地階位中如大海中的一點一滴,若要詳述,如佛所說,窮劫難盡。

世尊說:「天王佛」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個中劫。佛的全身靈骨舍利,被眾生用黃金、白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寶石」修造的七寶塔供養,此塔非常壯觀,高有六十由旬、縱橫有四十「由旬」。「由旬」是古印度長度單位、根據《注維摩經》六僧肇說:由旬、天竺裡數名也。上由旬六十裡、中由旬五十裡、下由旬四十裡。」可見古代也有類似於當今公裡與市裡的不同說法,如果沒分清上由旬、下由旬的話,其差別還是相當大的。

又據《那先比丘經》乙本的說法,一由旬合四十裡,根據是、那先問王:「王本生何國?」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那先問王:「阿荔散去是間幾裡?」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萬裡。」由此測算,一由旬合四十裡。這裡不論用哪種算法,都說明所修之塔非常高大。這麼高大的塔,人間是不會有的,多是天人在天界所修;如果有,也只能作形容詞來理解。

此七寶塔高有六十由旬、直徑四十由旬,非常高大寬廣,諸多天界眾生和世間人民,都以各色各樣的鮮花、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舞音樂),非常恭敬地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由此供養七寶塔,使無量多的眾生證得了阿羅漢果、使無量多的眾生悟入了闢支佛乘。還有無量多不可思議的眾生,發菩提心,得大乘道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位不退」是指菩薩所證之果位不退轉於二乘以下、相當於圓教的第七信位;「行不退」是利他之行不退轉於菩薩道、相當於圓教第八至十信位;「念不退」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當於圓教初住位以上。

佛告訴諸多的比丘眾們說:在我涅槃後的未來世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到了《法華經》中關於<提婆達多>這一品,能以清淨心信受恭敬,不生疑惑者,就不會墮落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而是生在十方佛前。所生之處,能常常聽聞到《妙法蓮華經》。如果是生在人道或天道中,能享受到大富大貴及非常殊勝之各種妙樂;如果是生於佛前,皆是蓮華化身,必成無上道。

相關焦點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第一百二十六段)【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佛陀說:「藥王,若是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出現在佛的面前,常常詆毀謾罵佛陀,這個罪還算是輕的。
  • 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也有一些大德極為推崇《大方廣佛華嚴經》,尊為經中之王。《華嚴經》是佛於菩提樹下成道後,在定中為諸大菩薩、諸大神、天龍八部所說的一部經,沒有地球人參會,直接講了比較高深的法,也是現存佛經中篇幅最浩大者,講了許多的法門。
  • 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的|...
    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像這所有的這麼多眾生,這些不同種類的人,他們都能在佛的面前,聽聞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就一首偈頌,或者一句,甚至於他在這一念之間,能這麼隨喜讚嘆這部《法華經》的,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都給他們授記,令他們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佛果。
  •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
    《妙法蓮花經》原有六個譯本,現存三種:以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較詳盡,鳩摩羅什譯「八卷」本最簡約;今時廣泛流通,並為大眾通曉的即是羅什譯本。「妙法」意謂佛說此經微妙無上——直顯真意、暢佛本懷:過去雖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說,其實皆屬方便——未達了義。
  • 《法華經》得見恆沙佛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維,當知此等人,近於佛智慧。若人說是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
  • 《法華經》法華奧秘猶如挖井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溼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維、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法華經》讀到這裡,篇篇都有不著相、不住於相的字眼。而這些字眼也都是指月而已,並不是教你住「不著相」之相。前幾日偶爾見到一篇談太極放鬆的文章,忽然有了一個領悟:全然放鬆時,自然不住於相。住相是注意力的集起。從這個意義上講,苦集滅道的四聖諦可以理解為:苦是困住於相,集是著相攀緣,滅是滅掉相見,道是見到真性。
  • 《法華經》文殊答話說涅槃
    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 淺談《妙法蓮華經》的文學審美,見者法喜充滿,閱者增福增慧!
    「蓮華」出汙泥而不染,在印度是清淨的象徵,菩薩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廣度眾生,不受眾生的煩惱所影響,就像蓮華一樣;從另一方面來說,眾生修學佛法,從煩惱身到清淨如蓮華的智慧身。2.《法華經》主旨《法華經》是佛最後「一佛乘」終極究竟之說。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妙法蓮華經《六祖壇經》:「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講再多沒用,行者若見性,自得心開印心,自然「觀自在」,正如《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 《法華經》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第一百五十七段)【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獅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獅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佛經說:"佛前有花,名優曇華,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開花,彈指即謝,剎那芳華,值輪王及佛出世方現。"這就是說,佛前優曇花要人類處增劫中,人平壽命二萬歲時,有轉輪聖王出世,才能見到此花,或者是要等更長更多劫的時間,有佛出世的時候才能見到,此比喻極為難得的不世之物,佛經中常用以比喻佛陀出世之少見和佛法之難得,因而此花被稱為「仙間極品之花」,開花被當作吉祥的徵兆,只要看見這種花開,就表示有聖人轉輪法王、金輪王,或佛出世。此花開放的時間極短,並且開後隨即凋謝。曇花一現的成語,即源出於此。
  • 若人但念此聖號,是名無上深妙禪,乘蓮去花開見佛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禪淨雙修是最得靠,既靠自己,又靠彌陀,有大智慧禪定,又有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wú chóu 無與之相比)。
  • 《法華經》中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一乘」心才是真正的妙法
    《妙法蓮華經》中講道: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對!就是這個樣子。起初我們共同分享的是《法寶壇經》當中,關於六祖慧能大師開示法達禪師的一則公案。偏巧我們的法達禪師主修的就是這部偉大的《妙法蓮華經》。
  • 《法華經》多寶如來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 《法華經》四大名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
    《法華經》又名《妙法蓮華經》,在諸佛經中,有「成佛的法華」的美譽。《法華經》中認為,人人皆能成佛。只是由於每個人,被自己的煩惱所覆蓋,就像自己的衣裡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所以讓自己仍然處於貧窮的地步。證明了《法華經》的廣大功德。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的四大名句,這四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讓人隨緣開悟!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十方佛土,皆是淨土。十方諸佛,皆在度脫眾生。世人總在尋找,這尊佛怎麼度人,那尊佛怎麼度人。
  • 阿彌多佛、甘露王如來、無量佛、無量壽佛、阿彌多廋、無量光佛
    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神通等一切都無量。②無量指一切佛,即無量無數佛,觀阿彌陀佛即代表無量諸佛。《觀無量壽佛經》說觀想成就時,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佛,觀阿彌陀佛即觀十方一切佛; [10] 《般舟三昧經》說念佛三昧成就時,能見諸佛前立,專觀阿彌陀佛而見現在一切諸佛。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蓮華從口發」:你要是有這種的信心,你念《法華經》,那不只是念的,妙法蓮華,會從你的口裡生出來。所以你不是要空空地誦念循聲,你要真真明白《妙法蓮華經》的道理才可以。今天你們聽《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他教法達信「佛無言」,你們認為怎麼樣?佛有言、沒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