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中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一乘」心才是真正的妙法

2020-12-27 我心無礙即菩提

《妙法蓮華經》中的三個密義到底是什麼呢?且聽慧能大師如是說

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曉鑑鬼神。——城隍廟聯

古代養生家說,平日起居生活要少思,少言,少欲。多思則傷神;多言則傷氣;多欲則傷身。神,氣,身。這三樣「東西」是我們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們想獲得健康長壽的資本。一個「少」字就是寡慾清心的妙法。但只是小妙,而非大妙。真正的大妙是我們的《妙法蓮華經》!

這部偉大的《妙法蓮華經》是我們學佛修行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因為就是在這部《妙法蓮華經》裡,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宣講出了三個甚深密義。而這三個甚深密義完全解決了我們修行路途上的所有問題。

所以經中明言,如果沒有學習《妙法蓮華經》,即「不善行菩薩道」。《妙法蓮華經》中講道: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對!就是這個樣子。

起初我們共同分享的是《法寶壇經》當中,關於六祖慧能大師開示法達禪師的一則公案。偏巧我們的法達禪師主修的就是這部偉大的《妙法蓮華經》。

法達禪師一直以「勤誦」為主,誦了三千餘部,都依然不知《法華》「宗趣」。所以就來禮投六祖慧能大師,望求開示。

就是這麼一則公案。但已經連續寫了七篇文章,我們都沒有把這則公案講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則公案裡涉及了很多方面,諸如我們求教善知識開示的態度,我們誦習經典的要領,以及我們和古德相比,自身的不足。可以說是真的很宏大。而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涉及了《妙法蓮華經》。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我才疏學淺,連個「話」也說不清楚。這個我真的很慚愧!這麼好的平臺,這麼好的善信,但我卻講說不清楚,不能給大家帶來佛法的歡喜,以及閱讀的快樂。我心中著實羞愧。

想來我也是「自討苦吃」。如果我們簡單的將這則公案敘述下來,應該也不會如此費事。但我總是想多「交代」一點。想把這部偉大的《妙法蓮華經》讓更多的大眾知道,並真誠的希望大家都去恭請一部,去看一看,學一學,最好是修一修。最不濟當做字帖去抄一抄,必得利益!

所以涉及的面就廣博了一些。所以囉哩囉嗦的總是說不完。在此再次向有緣善信們致歉!

《妙法蓮華經》向我們宣講的第一個密義就是佛為什麼出世!

這個太重要了。我們學佛學了大半輩子,都不清楚佛為何要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我們要清楚,我們這個世界又不是太好。我們無時無刻不受著諸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等等諸苦所逼惱。但偉大的釋迦牟尼佛他就來到了我們這個世間。這是佛祖的慈悲 ,無量的慈悲!

佛陀出世,為了救脫輪迴於六道的無量眾生,為了救脫身心受苦的無量眾生,故而開演佛法,化導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向法達禪師講的「一大事因緣」。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藉由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佛之知見」,進而「悟入佛之知見」。我們一旦明白了這個「密義」,那麼不論學什麼教義經典,就容易一些了。

按道理來講,釋迦牟尼佛已經講清楚了。我們應當如何明了諸法的深義呢?那就是悟入佛之知見。

但非常可惜,我們有很大的愚痴。所以要漸悟漸入。我們禪宗不是有個所謂的「南頓北漸」嗎?這個在《法寶壇經》的後面就有講述。我們能夠一下明了「佛之知見」,那就是「頓悟」,我們慢慢明了「佛之知見」那就是「漸悟」。

如果有某人,某一天,他開心歡愉地喊著「我頓悟了」,「我明心見性」了。其實就是「悟入佛之知見」了。從此,佛講的法,他都明白了,是那種本心自性當中的明白。而不是意識裡面想清楚的明白。

這個「意識想清楚」也好,但它還不究竟,還不純粹。我們不能忽視「意識」的功能。但真正的般若智慧恰恰是「離心意識」後才可以的。這裡面有一個「轉識成智」的關鍵所在。這個此處不能講。因為那又是非常深廣的一個課題了。講的多了就跑題了。

《妙法蓮華經》向我們宣講的第二個密義就是「三乘方便,一乘真實」!

這個密義真的很重要。很多人把這個「三乘方便」解釋為不究竟的法或是成就。其實這是錯誤的!《妙法蓮華經》真正的密義是告訴我們要有「一乘」的佛心!我們只要有了「一乘」的佛心,那麼任何「乘」的佛法都是究竟成就的佛法,都是圓滿無礙的佛法。

這個《法寶壇經》深不可測啊!《法寶壇經》當中為什麼要講述法達禪師見了六祖慧能大師頂禮而「頭不至地」呢?就是因為法達禪師心中有「貢高我慢」啊!這個我們都曉得的。那麼法達禪師為什麼心中有「貢高我慢」呢?就是因為法達禪師念誦了三千餘部《法華經》啊!這個我們也曉得的。(有不曉得的,請翻看我前面的幾篇拙作。或是請一部「法寶壇經」自己誦讀。那樣更好!)

可是大家思維過沒有?為什麼法達禪師誦了三千餘部《法華經》他心中依然會生起我慢貢高,而且他彼時居然還沒有讀懂《法華經》,可是他就敢驕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六祖慧能大師批評法達禪師「誦經不知宗趣」。我們也專門講過「知宗趣」是誦經的竅訣。但從古至今誰也沒有人提及法達禪師在沒有明白通達《法華經》宗趣本義的時候,單憑念誦了三千部經文,他就敢貢高我慢的原因。

那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不通「一乘」之心,進而輕視「三乘」之學而造成的。自認為修學的是大乘佛法,甚至是最上乘佛法,有時他就有這個輕視「三乘」學人,最起碼輕視「二乘」學人的不好習氣。這是執著於法的一種分別心。也叫「法別」。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曾經教導我們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其實所有的「道」,所有的「佛法」都可以獲得成就 甚至都可以獲得最為究竟的成就。但我們缺失的是那個「一乘」佛心!

我們雖然缺失「一乘」之佛心,但我們卻不缺看不起「二乘」人法的習氣。所以我們就自以為是的傲慢,哪怕自己根本不懂佛義法義經義。

法達禪師的「病根」在這裡呢!

真真正正的修行下手的「佛法」有多少?不多!人就這麼幾個零件,從裡到外無非「四大」。諸如什麼「三脈七輪」,什麼「七支坐」,什麼「四禪八定」,甚至「止觀雙運」等等,能有多少?我們唯獨缺失的是成佛的那個「一乘」之心!這才是釋迦牟尼佛不辭辛苦出世住世的悲心!

《妙法蓮華經》第三個密義是什麼呢?看來只能下回分解了。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朋友們 ,善信們 ,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五六

相關焦點

  • 《妙法蓮華經》說什麼?
    一、《法華經》的題義《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中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一。《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妙法」指的是一佛乘。《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法華經》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說,勸說「二乘」發大乘菩提心,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主張融會三乘為一乘,一乘就是佛乘。《法華經》主要講「一佛乘」思想,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無論三乘還是五乘,最終都要歸於一佛乘,這是經文的主旨所在。
  • 南懷瑾老師:「乘三車離火宅之喻」背後的玄機(《法華經》之二)
    憨山大師在靜中聞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感覺非常喧擾,就問妙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於是他就自己一個人,到溪水的獨木橋上,天天去坐在上面。有一天,坐在橋上,忽然忘身,音聲也沒有了,從此以後才入流亡所,心所不動,覺得響聲沒有了,再也不為聲音所擾了。可是有一次,在平陽太守「胡公」皈依弟子家裡,他說:「我休息一下。」
  • 《法華經》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維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維,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妙法蓮華經《六祖壇經》:「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講再多沒用,行者若見性,自得心開印心,自然「觀自在」,正如《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 《法華經》得見恆沙佛
    佛說:如果想讓自己在學法的道路上舍離「懈怠心」,就應當聽聞《法華經》。這裡說的「懈怠心」是什麼意思呢?懈怠心是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懈怠與精進相反,既不修善、也不斷惡,甚而對惡業勤奮。《成唯識論》說:云何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 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所以有「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富貴的華嚴」之說,足見這三部經的重要性。後世有人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也有說《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經中之王,網絡上也有過爭論,那麼究竟如何呢?佛有沒有說過哪部經是經王?
  • 什麼是《心不動念》,真正明白之人,已入佛乘!
    什麼是《心不動念》?《心不動念》是聖果,不作凡解!凡夫未悟,無論如何解讀《心不動念》,他都不能真正明白。只要是沒有開悟的人,往往把心生不動之念,錯解成《心不動念》。當你大腦發出我不動念,暗示自己不去動念的時候,其實已經心中生念,這個心念,叫作~心生不動之念。而不是真正的《心不動念》。
  • 淺談《妙法蓮華經》的文學審美,見者法喜充滿,閱者增福增慧!
    《法華經》主旨《法華經》是佛最後「一佛乘」終極究竟之說。這經總結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之目的與宗旨,是為了「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暢佛本懷,明開權顯實,垂跡顯本、會三歸一。此經指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亦本具如來一切功德,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以這經以種種因緣比喻,目的是引導眾生,回小向大,成就佛道。
  • 第41集 大乘少攝受正法,勝於一切二乘善根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針對這個主題,我們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勝鬘經講記》第一輯的內容來為大家說明。前面幾集的老師已經為大家說明了:若能夠生起慈悲心,為救護眾生而努力攝受正法,才能真實的攝受正法,真實攝受正法的人入法朋中,必被諸佛之所授記。
  • 什麼是密咒金剛乘?
    文/普寂密乘說了色身的主因龍樹菩薩的《六十正理論》回向文說:「以此之善根,回向諸眾生,集福智資糧,願得福智身。」同樣的,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第六品末端有說:「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佛果有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報身、和化身。自性法身又分去除暫時染汙的自性法身、去除究竟染汙的自性法身,這是屬於無為法,不是有為法。除此之外的,智慧法身是有為法,報身和化身也是有為法。受用圓滿的報身與為眾生示現的化身,既然是有為法,就得依與自己相同性質的因緣而生。
  • 《法華經》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 密宗金剛乘上師的資格
    密宗金剛乘的上師密宗金剛乘的上師資格要求極其高。(一)相續清淨,淨持律儀。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二)廣聞博學。精通經續論典,精通經律論三臧,精通內密四續部的所有儀軌。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密乘的經典稱為續。(三)具大悲心。
  •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
    其廣具眾長:不僅主依《妙法蓮華經》,更以《智度》作指南、《涅槃》為扶疏、《般若》為觀法;智者以此為基,著《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之三大部,成為一宗的綱領性著作。天台宗本著「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理念,止觀雙修、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以「大乘止觀方便」指導實修,集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發展,終成一家之言。
  • 《山海鏡花》乘黃技能怎麼樣 乘黃技能介紹
    山海鏡花乘黃攻略 獲取途徑 鏡靈祈靈、燼魂熔鑄。 技能簡析 技能一:普攻,消耗印記... 山海鏡花中乘黃的技能是什麼樣的呢?乘黃怎麼獲取呢?乘黃有哪些獲取途徑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法華經》文殊菩薩的世間眼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天人所奉遵,適從三昧起,贊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讚嘆,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 三乘佛法修持,何謂法身成佛、報身成佛、化身成佛?
    密 法之前的三乘「乘」是乘載,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原始佛法時代,佛陀並未提及「乘」的概念。當時出家弟子依照佛陀教導,走向覺悟的道路是一致的。後來才逐漸有了「二類」或「二姓」的區分,也就是聲聞與獨覺(又稱緣覺),前者是指在佛陀的教導下,透過聽聞佛陀教導,依法覺悟,習於共住。
  • 問禪:為什麼說參禪是修行之要?
    不但參禪的修行人應當以參究這個心為根本,諸佛之所以出現於世間也只是以此為要務。所以《法華經》中才會說:『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而《法華經弘傳序》中說:『妙法蓮華經者。諸佛降靈之本致也。』所以釋迦佛出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六十五會,其間所說之法固然有大乘、小乘、偏教、圓教、隱說、顯說、秘密說等分別,但是無不是指向這一個心。所以經中才說:『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 《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知佛見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世尊說:舍利弗!什麼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