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段)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弊,盲暝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維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維,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維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世尊說:舍利佛!你應當知道,我以無漏「佛眼」起慧觀,見六道眾生諸多因緣。什麼是佛眼呢?「佛眼」為五眼之一:佛名覺者,覺者之眼名佛眼,意思是以覺觀,寂照諸法實相之眼。《毗尼止持音義》說:佛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這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明顯。如是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維,一切皆見,是名佛眼。
世尊以佛眼觀看「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類、天人」這六道眾生,見這六道眾生被六塵五欲所染,」貧窮無福慧「。什麼是貧窮呢?貧者終身不能當官,雖有才能,但當官必有官災,這叫德不配位,所以只能做平民,若能安分守己,可得一生平安。「窮」者有二義,即:一、不知修福故身窮,身窮者一生勞碌,顛沛流離,難有溫飽,甚至淪為乞丐。二、不知修慧故心窮,心窮者,愚昧無知,常生邪見,不信因果,增長惡緣。身窮者被煩惱痛苦所困、心窮者被生死輪迴所流轉。而「無福慧」指的是沒有福德,缺乏智慧的人,福德從一切善法中來,智慧從如來正見中生,不修善又無正見者,即是無福慧,無福慧者,必然貧窮。這六道眾生由於貧窮無智慧,始終都在生死輪迴的險道上,相續不斷,苦痛連綿,造成這些的原因是眾生深深的執著於「五欲」。
什麼是五欲呢?「五欲」為「欲界」眾生所充滿的無窮無盡的欲望、這些無窮無盡的欲望可歸納為五種,即「財、色、名、食、睡。」這財色名食睡使生活在欲界的每一個人,一生都陷在追求金錢財物、貪求物質享受、爭名奪利,貪吃美食、貪住大別墅等等欲望裡,使人無不沉溺其中。這五欲就像五條繩索一樣,捆綁了眾生的身心,使人五蘊熾盛,煩惱叢生,不得自在。其結果正如佛經所說:「五欲如逆風舉火,風吹焚自身」。欲望過於旺盛,必然會使身心熱惱,不得清淨。佛在經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人只要貪著其中一條,輪迴就出不去。
世人執著一個貪字,猶如「犛牛愛尾」。什麼是「犛牛愛尾」呢?傳說中「犛牛」很愛護它的尾巴,如果尾巴毛有一縷,被樹枝掛著了,即使見有獵人要來殺它,它寧肯死,也要保護尾巴不受到損傷。眾生不舍五欲,與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最後會像「犛牛護尾」一樣,因貪五欲而死、而輪迴不休。
這些貪愛,會蒙蔽自己的眼睛,猶如盲人在幽暝中,看不見解脫之道。由於眾生缺乏正見,就像一個瞎子,看不見人,也不求「大勢佛」。大勢佛是如來的德號,佛有大勢力,能幫助眾生斷一切煩惱,使其脫離生死,故稱大勢佛。他們一不求大勢佛斷除生死煩惱、二不求能斷除身心二苦之法。卻深入到世間法的邪見中,為追求五欲而糊糊塗塗的終其一生。他們在邪見中,感受到苦惱憂傷時,就想「以苦欲舍苦」。以苦欲舍苦是什麼意思呢?此意為在受到苦報時,想通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努力拼搏來消除苦報,而不是在業因果報中去找原因,結果是在五欲中越陷越深,造的不善業越來越多,感招的苦報更是無有窮盡。
世尊說:看到眾生的這些愚痴和承受的種種痛苦,我發起了一定要拯救他們的大悲心,在尼連河畔找到金剛座後,就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不取正覺,不起此座。經四十九天,觀明星而成道。成道後,常觀察菩提樹並繞樹作「經行」。「經行」是一種修行法門:方法可以圍著樹子向右轉圈,也可以來回緩慢的散步,這樣能收到修學當中不昏沉、去除掉舉「心不靜」的效果。有些人念佛念了一會兒就打瞌睡,散步就不會;有些人心裏面七上八下止不住,但是在緩慢散步中念佛,心就定了。這是用功的方法,又是養生之道,是攝心入三昧的一種方法。佛已得如來大定,是不用再攝心修心了,此舉是為眾生示現「經行」法。
世尊說:在經行的二十一天裡,主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眾生的問題。我得的是佛的大智慧,在微妙法裡為第一,但眾生福薄根鈍,著於五欲六塵中,並以此為樂,猶如盲人看不見光明,也就看不見真相,對看不見真相的人給他講真相,是很難讓他接受和理解的,像這些痴迷眾生,用什麼方法才能度?我考慮的是這些問題。這時諸多的「梵天王、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大自在天「等諸多天眾,都來請法。
這裡說的「梵天」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創製者,與毗溼奴、溼婆並稱三主神,是佛教的護法神。「天帝釋」又名帝釋天,簡稱「因陀羅」,意譯為「能天帝」。本為印度教神明,司職雷電與戰鬥,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而護衛世間的「四大天王」則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龍」、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持寶傘。他們除了護持世間外,還管著人間的四季節氣。
比如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風調雨順可使人們得到豐收的喜悅,是人間最期望得到的好年份。也就是說,四大天王兼管著人間的風調雨順。那麼「大自在天」又是怎麼回事呢?「大自在天」又名「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中最高的一層天,居於此天的眾生,要吃什麼、要穿什麼、要怎樣耍等諸多事情事物都不用自己變化,可借下一層天的變化來愉悅滿足自己,就是將別人的東西,為己所用而得自在遊戲,故名他化自在或大自在。
世尊說:以上所說諸多的天王和二十八重諸天的天界眾生及其眷屬等有百千萬多,他們都非常恭敬地行合掌禮,請我「轉法輪」。什麼是法輪呢?法輪之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說徵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他出生的時候,空中自然出現此輪,預示他的前途無量,天下無敵。這裡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法輪出現於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餘,所以將說法叫做「轉法輪」。
世尊說:他們請我轉法輪,我自己思考,如果直接講一佛乘,眾生沒體會和悟解到生死之苦,是不會信這究竟法的,如果不信,就會謗法或破法,這樣就會墮入三惡道中,如果是這樣,我寧願不說法,趕快入涅槃算了。後來我又想,過去諸佛在度眾生時,最先都用的是三乘方便法,我得道後如要說法,也應說三乘方便法,這樣既能度眾生又不使他們墮入三惡道。我剛有這樣的想法時,十方諸佛都現前了,用梵音安慰示喻我:你好啊!你是大善大悲的釋迦文佛,三界中,你是第一大導師,得的是無上大法,隨一切諸佛,而用方便力,諸佛和你一樣,得的都是最妙第一法,但因眾生根性不一,只好分別說三乘,因為智慧少的人只樂於小乘法,不相信自己能夠作佛,所以只能先用方便,分別說各種有為的果報,如可證阿羅漢果、闢支佛果、菩薩果。雖然作此三乘說,但主要還是教他們行菩薩道,修行大乘。
這一段是諸佛對釋迦文佛的慰喻,他們以心相通,都知道度眾生是很難的事,因眾生根性頑劣,貢高我慢者眾,自以為是者多,要度這些人,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是很難度的,所以諸佛就來安慰和鼓勵釋迦牟尼佛用會三歸一的循序漸進法在娑婆世界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