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 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的|...

2020-12-14 宣化上人全集

336. 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

17:21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

妙法蓮華經淺釋 336

法師品第十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師品:法師有五種:

(一)受持法師:受,是受之於心;持,是持之於身。這是心裡明白這種法,身就要實行這種法。

(二)讀經法師:對著經文讀的法師。讀,就是對著經的本子來念。

(三)誦經法師:能背誦經文的法師。對著本子叫讀,背著本子名誦;就是離開經的本子,而還能把這部經誦念出來。

(四)書寫法師:書寫經文的法師。書寫,是用筆在紙上寫這經典。

(五)講經法師:能為他人解說經文的法師。

能受持、讀、誦、書寫,是對自己都有很大利益,這都是對著自利方面而說的;唯獨為他人解說,這是對他人有利益,這是利他,也就是化他,教化他人。這是五種的法師。

又者,「法師」也可以解釋為「以法為師」,以佛法作為自己的教師;又有一個意思,也可以說是「以法施人」,他以佛法來布施給人,這也叫做法師。在這一品,這些法師都得到佛給授記,所以這一品叫「法師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闢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藉著藥王菩薩,來告訴這八萬大菩薩。

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藥王菩薩!你看見了沒有呀?

在這法會裡的大眾中,有無量數的諸天眾、龍王;又有在空中飛行的夜叉,就是捷疾鬼;又有乾闥婆,就是在玉帝那兒的奏樂神;又有阿修羅王等;又有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又有緊那羅,這也是玉帝那兒一個奏樂的神;又有摩睺羅伽,這大蟒蛇;還有人與非人。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這麼多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求聲聞者,求闢支佛者,求佛道者:有修小乘法的聲聞眾,有修中乘法的闢支佛眾,還有修大乘佛法的佛道者。

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像這所有的這麼多眾生,這些不同種類的人,他們都能在佛的面前,聽聞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就一首偈頌,或者一句,甚至於他在這一念之間,能這麼隨喜讚嘆這部《法華經》的,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都給他們授記,令他們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佛果。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告藥王: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藥王菩薩!又如來滅度之後:又,我如來滅度、入涅槃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假使有人聽到這部《妙法蓮華經》,乃至於僅僅就聽到這部經的一首偈頌或一句,而能在這一念之中,生隨喜心。

這生隨喜心,不是常的,就是一念;這隨喜裡邊,就包括讚嘆,包括受持、讀誦、書寫。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等我滅度之後,能聞見這《法華經》一偈、一句的,我都給他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成佛之記。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若復有人:假設再另外有一種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又能受持,又能讀誦,又能書寫,又能為人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他僅僅就能給人講一個偈頌,這樣的法師。

於此經卷,敬視如佛:對於《妙法蓮華經》的經卷,一般人都應該禮敬,就好像面對著佛似的。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用種種的好東西來供養這個經卷,或者用點香、用鮮花來供養,或者以瓔珞寶珠來供養,或者用點香粉、塗香、所燒的香來供養,或者用綢子所作的寶蓋、幢幡來供養,或者用衣服來供養,或者用伎樂來供養。

前邊所說這十種供養,最後就是合掌恭敬;乃至於你用最少的,就是合掌恭敬這麼一點的供養心。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藥王!你應該知道這些人,他們在過去生中已經曾供養過十萬億的諸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他們在所有佛那個地方,能成就他們所發的這種大願;這些法師因為愍念眾生的緣故,所以又生到人間來;本來他都是大菩薩來的。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藥王!如果有人問你,在未來的世界中,哪一類的眾生可以成佛呢?

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你應該指示他,唯有能書寫、受持、讀誦、解說這部《法華經》的這種法師,或者能聽聞《法華經》的一句一偈,這一類的眾生,將來都能成佛的。何以故:什麼緣故呢?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假設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單單能以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又能書寫;或者以種種的香華、飲食,來供養這部經卷;或者用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來供養這部經典。

這個經典,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我們人都應該供養的。

合掌恭敬:甚至於若有人能合起掌來恭敬這部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這個人,就是這一切世間人所應瞻仰而供奉他。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我們也應該供養這位受持讀誦《法華經》的法師,也就應該像供養諸佛那麼樣供養。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應當知道,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法華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的。

他們早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為什麼又到這世間來呢?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就因為他可憐這一切的眾生,所以又發願生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廣為演說來分別解釋這《妙法蓮華經》;廣演,廣大這個演說。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何況是那些盡能受持這《法華經》、種種供養這《法華經》的人呢?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藥王菩薩!你應該知道!這個人他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因為憐愍眾生的緣故,所以捨去他自己這清淨的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這位法師在我滅度之後,為愍念一切眾生的緣故,而又再生到這五濁惡世,向所有的人來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所以講《法華經》的法師,你若能把《法華經》研究明白了,再給人講說,這不問可知,你就是菩薩再來的;要不然,你根本就也沒有機會遇著這《法華經》;有機會遇著,你也沒有法子可以懂,沒有法子能講。所以你講《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在數千年以前,已經給授過記了!

我們現在研究經典,每一個人應該研究一部經,把它真正研究明白了,真正通達了;這一部經,由一開始到最後,其中的義理都明白了,又能講說,這樣學佛法才是有一點根據。

不是單單聽經,對哪一部經都聽了;但是哪一部經真正的意思也沒有懂、也不能講,那就是把光陰空過了。所以我們佛教講堂,這一些學習佛法的人,你們把自己所歡喜的那一部經,都把它研究通達了;要明白,真正會講了,那才算!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假使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在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竊,就是他不敢公開來講經。他有大眾威德畏,怕大眾這種威德,所以不敢給大眾講。

那麼不給大眾講,他就偷偷地給一個人來講這《法華經》,不給很多人講。為什麼?他給很多人講,怕人家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問他,他不能答覆,所以他就單單給一個人講這《法華經》,乃至於就單單講一句,不講多了。

這《妙法蓮華經》的經文,哪一句都可以,單單講一句的意思;這一句有什麼意思,他可以講。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你應該知道這個人,是如來派遣他來到這個世間上,為人講說這部《法華經》的;他能講《法華經》,這就是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何況那些又能在大眾之中,廣為人來演說《法華經》。

所以你們現在無論誰,你們學會《法華經》,能為大眾講說,這如來都在那兒歡喜讚嘆你們!說:「我們去講,如來歡喜讚嘆;現在你在這兒講《法華經》,如來讚嘆沒有?」

不單現在讚嘆,過去也讚嘆,未來也讚嘆,所以我才這麼歡喜講《法華經》。我又想起來,我過去常常講《法華經》的事情,也常常聽《法華經》;無論做什麼的時候,我都歡喜聽《法華經》,歡喜講《法華經》。

聆聽宣化上人原聲《法華經淺釋》

相關焦點

  • 佛說:這位菩薩若聞其名能住不退轉,若見其相皆得離苦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中記載,有一次佛大放光明準備宣講妙法,有位菩薩從東方大寶佛剎,來到娑婆世界參加法會,為了讓一切眾生獲得大利益,一路上顯現了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六道眾生莫不如此。
  • 佛說法滅盡經(原文+白話文)
    《佛說法滅盡經》原文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眾,來詣佛所,稽首於地。眷屬圍繞,渴仰聞法。世尊寂靜,默無所說,光明不現。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前後說法,威光獨顯。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如此?必有緣故,願聞其意。」
  • 佛滅度之後,最大的事情就是弘揚地藏法門
    地藏殿和尚的話:娑婆世界在佛滅度以後,最大的怙主就是地藏菩薩,最大的依靠處就是地藏菩薩,最需要弘揚的經法就是地藏經法,因此,佛滅度之後,最大的事情就是弘揚地藏法門。很多人問,念佛好還是念地藏菩薩好?都好,沒有分別,只有當機不當機。但說法門的重要性,對末法眾生來說,地藏菩薩的法門,實在是佛滅度以後最大的事情。道友們都知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苦難極深,眾生的業也極深,非常難拯救。在《悲華經》裡,說到其他千佛都不攝我們這個濁世的眾生。
  • 夢參長老《地藏經》講記:無量世界諸佛讚嘆釋迦牟尼佛
    《地藏經》:「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爾時十方無量世界」,就在這個時間,在釋迦牟尼佛的光感召的時候,這個法會大眾是什麼?大眾都是佛,十方的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佛都有隨從伴侶,還有諸大菩薩,每一佛都帶著很多他的弟子這些諸大菩薩,都來集這個法會。這個法會是十方諸佛,有多少?
  • 原來佛滅度之後,佛法由這五人受持弘傳,了解一下?
    皆仁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佛陀曾經對彌勒菩薩說道: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之後,佛陀的教法由五人受持弘傳,這五人分別是:佛的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陀尊者,受持佛的素呾纜藏,也就是修多羅藏,即是法藏。
  • 法華經:菩薩末世說此經,成就忍辱功德行(75)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 感恩地藏菩薩,感恩《僧伽吒經》
    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氣不來,便屬隔世。這就是佛在經中一再提到的"無常"。在死亡面前,世間的一切幸福和歡樂都成為虛無。14日我開始動手抄寫第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當時老公的奶奶剛剛去世,我想怎樣才能幫助老人呢?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所有的菩薩摩訶薩應該這樣降服自己的心!
  •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 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 恭逢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丨細說菩薩與你的大因緣!
    中國人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觀世音菩薩呢?觀世音菩薩出現的第一部經:《佛說安宅神咒經》,這部經譯於東漢末年,與漢地第一部經《四十二章經》相隔大約100年。大悲觀世音,憐愍救護一切眾生故而說咒曰……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和觀世音菩薩最常一起出現的,就是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不是在度眾生,就是在度眾生的路上。 這緣於觀世音菩薩曾經發願:觀盡一切眾生,聞聲救度,阿彌陀佛涅槃之日馬上接班。
  • 佛陀所示地藏菩薩的無量功德
    此經文可以洗淨凡夫之臭身、開啟凡夫之盲目、重製壞器、豐沃石田,因此菩薩示現聲聞之形,如象王敬出家之服,以此行相教化眾生,令其不再於惡法無慚無愧,顯二事護持,成三乘之果。因此經文中說:「為令此土三寶種姓威德熾盛久住世故。」又說:「催滅一切諸眾生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至如今三寶雖久住,顯教宗傳於末法,眾生的所知、煩惱二障如金剛,一乘之說實為方便。
  • 為什麼有人說佩戴佛菩薩掛飾不好,真的不好嗎?
    道階尚能講經,而於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嘆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看上面的說法,似乎很有道理,很多人也非常支持這個說法,然而,我卻認為以上這篇文章說的有諸多不可取,其犯了分別心太重的毛病。
  • 佛陀宣示得《法華經》之四法,普賢菩薩說神咒護佑持經者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華經》之「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此品為勸化眾生當奉持《法華經》。普賢啟問如來滅度後,如何能得《法華經》,佛陀宣示若能成就四法,當得斯經。普賢菩薩說陀羅尼神咒,並發願當於未來護持此經,及受持眾生。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那麼八地以下的菩薩,雖然忘記了自己的本願,但他們依本願而投生,故而在本願的加持下,依然能保持著往昔的修行習氣。所以,通過一個人的修行習氣,就可以推知他是否是菩薩再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前面的那幾段文字,佛陀告訴了眾生這個義理。所以,只要你有佛說的那些修行行為,則不必懷疑,你真的是菩薩再來。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眾所周知,普門品中,佛說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化身,周遍塵剎,施與眾生無畏,令離一切苦,速證菩提。地藏菩薩亦復如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佛說:「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複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嘆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牲。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
  • 憶佛念佛 必定見佛|恭迎香光莊嚴大勢至菩薩聖誕
    相傳,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父母亡故,而他感念親恩,便將父母骨灰裝入瓶中,隨身佩戴。並發願為了能報答父母恩情,要成佛度生。隨著修行功深,瓶中骨灰也就化作光明。何名大勢至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娑太摩缽跢,意譯「大勢至」、「得大勢」或「大精進」。在西方三聖中,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而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佔察善惡業報經上卷講以三種輪相佔察宿業善惡,在輪相不相應時對地藏菩薩等眾做懺悔的行法。下卷解說大乘實義,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 [3]該經講了地藏佔察法門。對末世眾生大有饒益。2.求諸所願皆滿足:地藏菩薩功德與佛平等,敬信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一百劫中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所求如求康壽財富或斷煩惱等。還不如有人在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念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圓滿達成。
  • 七佛之師文殊菩薩為何說「若求菩提,是凡夫相」?
    佛家有句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人間度盡,方證菩提!」一方面說的是佛菩薩普度眾生的大願;另一方面也反應出「成佛」、「證菩提」是學佛人的最高訴求。可是,佛家有一大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即婦孺皆知的「七佛之師」文殊菩薩卻又說「若求菩提,是凡夫相」,世間「無有有佛法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中記載了如是一則故事:有一次,佛問了文殊菩薩一個問題:「汝何所見、何所樂,求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通俗點,你為什麼想修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