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2021-01-20 覺行自在人生

《達摩血脈論》

「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

自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在印度遞傳二十八代,祖師多為三藏大師,經、律、論,無所不通,戒、定、慧,更是堪為人天師表。初祖迦葉尊者,在佛陀的諸大弟子中,頭陀第一。頭陀行即苦行。

妙法蓮華經

《六祖壇經》:「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講再多沒用,行者若見性,自得心開印心,自然「觀自在」,正如《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己除。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己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楞嚴經》就把這個「一佛乘」講透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大佛

這裡有幾個關鍵詞一定要搞清楚:

1.「昔來蒙佛教」。過去到現在一直以來的佛是教出來的,不是自學的,這個在《法華經》還可以證明:「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楞嚴經》:「忽遇智者。指示其珠。方悟神珠。非從外得」。不遇智者餘佛以心印心傳法,怎麼攝心為戒?怎麼決了?怎麼依法修行?依法修行是大乘,修到萬法皆通,萬法具備,一法不立,一塵不染,離諸法相,為最上乘。

再看看,《大乘妙法蓮花經》:「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

得法有定慧力才去度眾生,度眾生之中自證成佛。

「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度眾生須入佛知見,如何入無漏智?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攝心之法,亦即聞法,反聞聞自性之法,依此法修行者無一不成佛!這是佛說。還是叫我們找法師求法對吧?無一法可得與沒有傳法是兩碼事,自己悟去。不然慧可大師不必砍臂求法,慧能大師也不必走30多天路還在寺廚房幹八個月了。

2.「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修學人都應該依照這個「反聞聞自性」「攝心為戒」的法。

3.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反聞聞自性佛發出的內在佛音,自性流露的高振頻高能量佛音,才能除去眾生的煩惱。

4.心懷大歡喜,自知當作佛。照見五蘊皆空,自性流露,法喜充滿,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知者明,覺悟自在。《達摩血脈論》是這樣描述的:「一切業拘他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 語言道斷,心行處滅,是不是自知當作佛?唯有自己實證。

看看《法華經》是如何描述遇到法華經而不聞不問不信不求這個無上法的人:「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國恩寺

第二十八祖達摩大師在南朝時把禪宗帶到中國,傳法慧可大師,以《楞伽經》印心。後代代相傳,至黃梅五祖、曹溪六祖,以《金剛經》印心。明心見性,是要符證於教典的。把自己的修證一一比照《楞伽經》《金剛經》中所講境界,看是否符合。

六祖以下,花開五枝,大德輩出,人才濟濟,禪門宗風到此時別開生面,雖與以往大為不同,而見地超越、當下直指、傳佛心印者無異。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公案故事,最為後世人津津樂道,但我們要知道,公案中的師父也好,弟子也好,都不是尋常人物,而且弟子大多用功多年,根機已經成熟,只等明師最後那一點撥,即於當下契入本性。我們讀公案,看到的往往只是那一點撥,猶如戲劇的最高潮,而之前經年累月的修持,之後經年累月的涵養,故事裡沒說,讀者也不知道,還以為任是什麼人,一拍腦門子就能開悟,何其輕鬆。

六祖不識字,能解《法華經》,可見修行只講開、示、悟、入佛知,只談與道交應,並非求玄妙神通仙道,華屋獲門匙方能入,開燈只需找到開關一按就行,大道至簡,明心見性並不難,正如虛雲禪師方便示:什麼是老用心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鍥去。

無為寺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說得非常清楚:「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祝聖寺

本文由覺行自在人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這也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妙法蓮華經》的根本殊勝意義之所在。為什麼舍利弗尊者如是二請,釋迦牟尼佛均是「止止」而答。皆因眾生根性弱小,不生「自信能夠成佛」之想。所以墮入二乘境地。後舍利弗如是三請,佛不得不講。才弘演了「匯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的《妙法蓮華經》。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佛之知見也」:這個大事,就是佛之知見。【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親友書》頌詞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浩瀚無際。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闢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佛說某某的「說」字,即是佛教講的「言說相」,如果不說而是寫出來,則是一種「文字相」,如果不寫不說,而是以那種世智辯聰在心裡亂想,未證言證,則又是「心緣相」了,須知無上妙法是不思議的。故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因而,說出來的般若波羅蜜,決非實際的境界。
  • 《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知佛見
    世尊所說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佛用方便法引導眾生,從信位進入聖位的四個階段,是開權顯實,圓融心境的真正妙法。那麼什麼是「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呢?《法華文句》卷四說:以四位、四智、四門、觀心等四種不同立場,闡釋「開、示、悟、入」之理,並一一配列,就四位而言,四位是指菩薩修行過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大階段,即:1、以「開佛知見」配十住位:於此階位之初,能破除見思無明,斷除一切見思煩惱,開顯如來藏,由此而見實相之理。
  • 佛說:離心無別有佛,若知此理,即是安心
    前些日看報紙,看到上面說如今社會上18歲以下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又出現上升勢頭。尤其使人擔心的是,剛10歲出頭的小學生和14、18歲女性性犯罪不斷增加。這些都是在受商品經濟,有害影視錄像帶,以及黃色書刊讀物的不良影響下,導致學生不安心學習的結果。學生不安心學習,自然學不出好成績。相反弄得不好,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 什麼是《心不動念》,真正明白之人,已入佛乘!
    這也是許多未悟之人,錯解《心不動念》,而入邪見的地方。心不動念,就是離一切相。止念前起,在你任何念頭升起之前的那一刻,叫做《心不動念》。即不可增心,也不可減心。住無所住,相無可相,是謂無心。無心而住,心無意識,念自不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的功德利益
    普光如來告顛倒言:汝子在胎,人形具足,在生熟二藏,猶如地獄,兩石壓身,母若熱食,如熱地獄,母餐冷食,如冷地獄,終日苦痛,在無明中。汝更噁心,固服毒藥,汝此惡業,自墮阿鼻,地獄罪人是汝儔侶。顛倒女人悲號重白:我聞智者說如是言,若造諸惡,值佛及僧,懺悔即滅。設所命終,入諸地獄,造小福者,還得生天,於意云何,願為我說。
  • 佛說:這位菩薩若聞其名能住不退轉,若見其相皆得離苦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中記載,有一次佛大放光明準備宣講妙法,有位菩薩從東方大寶佛剎,來到娑婆世界參加法會,為了讓一切眾生獲得大利益,一路上顯現了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六道眾生莫不如此。
  • 佛學裡的成佛是什麼意思?即身成佛之說是否正確
    若不捨棄肉身,連三界都出不了,更誑論成佛了。有道友說,金剛經中講,"如來有肉眼″,那麼如來既有肉眼應該也有肉身。實則此處的"肉眼″,並非指凡夫眾生的眼睛,而是指有肉眼的功能。諸佛法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如來以此肉眼功能悉見。還有果地佛只在究竟實相處,諸佛之剎土,此娑婆世界是無有果地佛的。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 若人但念此聖號,是名無上深妙禪,乘蓮去花開見佛
    成為蓮宗六祖的永明延壽大師有偈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禪淨雙修是最得靠,既靠自己,又靠彌陀,有大智慧禪定,又有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 佛說了這四句
    禪宗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說見性起修,又說不見本心學法無益。當年六祖慧能在五祖座下開悟,五祖送他連夜離開,囑咐他不要急於弘法,而是隱藏起來,一方面是為了避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心修證。可見菩薩悟道以後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那麼悟道以後的修行人該如何行持呢?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這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既然如此,怎麼會墮落在哈哈鏡的幻境中去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 《法華經》中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一乘」心才是真正的妙法
    而這三個甚深密義完全解決了我們修行路途上的所有問題。所以經中明言,如果沒有學習《妙法蓮華經》,即「不善行菩薩道」。《妙法蓮華經》中講道: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對!就是這個樣子。
  • 彌勒佛與釋迦牟尼佛,誰的修行時間更長?答案出乎你想像
    附記2:這裡所說的「斷諸疑網」,指的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見惑,和貪、瞋、痴、慢、疑之思惑。此見思二惑乃眾生生死之根,也是眾惡之源,斷之即了生死,出三界。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數。
  • 憶佛念佛 必定見佛|恭迎香光莊嚴大勢至菩薩聖誕
    《悲華經》也記載了大勢至菩薩名號的由來:「以汝善男子取大處故,字汝名大勢至。」佛在《觀無量壽經》中有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又說:「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佛在《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幹,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