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2020-12-22 我心無礙即菩提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壽經》

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

南無妙法蓮華經!

我們自從皈依三寶佛法僧之後,就應該每天誦經。誦經是我們修行人的本分事。誦經也是深入經藏的最為方便的法門。

不然要怎麼樣呢?我們每天摟著經書睡覺嗎?那樣一者不恭敬,二者也睡不安穩。因為它硌得慌啊!

還有一種修法是「拜經」。就是把經書供起來,每天去焚香禮拜。也有人這麼幹的!一位北京的出家師父和我講,他一開始就讀不懂《普賢菩薩行願品》,後來就發願拜《普賢菩薩行願品》。拜了十一萬八千八百拜。每天五百四十拜,拜了半年多的光景。所以人家那個修行就很了不起。真的對於經藏是「拜讀」啊。這樣做能不能深入經藏就不清楚了,但這樣做的確可以消除我們的慢心和罪障。所以「拜經」讀誦也是非常殊勝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

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可是呢?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和法達禪師一個類似,即「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這裡的豈知是反問,意思就是從來但依文念誦,不知經義。這是絕大多數是這樣念誦經文的。而且我反覆強調,我們不可以和法達禪師比,我們比不了法達禪師。某種角度來講,法達禪師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法華三千部!我們如果能誦夠兩千部《法華經》可能才和法達禪師比一比吧?一比,還是比人家少!

還有一小部分人是妄解經義。這一類人其實也不少。這一類人也聰明機靈些,識字也多。但這一類人就是喜歡妄解經義。他就是在自己的思維意識裡去想像和猜測佛陀的教言。

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去誦經。還有一種就比較稀有罕見,就是類似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根性好,於佛相應,誦經時就能夠於法義相應。這一類人不多,可以說甚為稀少。

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他字都不識,幾乎就誦不成經。但人家有個好耳朵,一聞經中之語,立刻瞭然於胸。我們是用眼睛看著經本,嘴巴念誦著經文,偶然能思悟一半句經義,都不錯了。但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用耳朵和心來「誦經」的。

六祖慧能大師這個修法其實就是非常「標準」的「聞思修」的修法,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開演的「耳根圓通」的殊勝法門。六祖慧能大師不只是頓悟,不只是明心見性,他也修「耳根圓通」。耳根圓通誰也得修!

但不管怎樣誦,我們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明白經中的法義是什麼,要明白佛究竟給我們講說了什麼樣的妙義。深入經藏,明了佛義,智慧如海 ,這是我們誦經的根本目的。所以「知宗趣」對於誦經來說就尤為重要了。但這個的確有點難度。因為「知宗趣」是建立在已然明心見性的基礎之上的。

法達禪師那麼精進,誦《法華經》三千餘部都不知宗趣。我們也不要太高看自己,一下就可以達到「知宗趣」的高度。但我們讀了《法寶壇經》之後有個好處,那就是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對於法達禪師的開示之後,我們也就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的「宗趣」了。這相當於是走了一個捷徑。所以我們要感恩六祖慧能大師!我們要感恩法達禪師!

古來還有一種誦經的方法就做「隨文入觀」。這個方法也很殊勝,但也不易「操作」。這都是給聰明人準備的「妙法」。那個「隨文」還好一些,「入觀」就難辦了。是入「觀」,不是入「看」。

觀,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竅訣。為什麼要稱「觀」為竅訣呢?就是因為如果我們具備了「觀」的能力,就可以對於佛義法義經義有更為深廣的認識和了知了。

六祖慧能大師講得「知宗趣」的誦經法是建立在本心自性上的;隨文入觀的誦經法是建立在「觀想」甚至是「觀照」上的。這兩種方法都非常殊勝,但都不容易做到。尤其對於初學,就顯得更為困難一些了。

我們一開始誦經,先求流暢為是。

我們要把這個經文反覆勤誦。誦的極為流暢,幾乎能達到不看經本就能誦念經中文句。這個時候,你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的話就會發現,當你誦經特別流利的時候,你就會「分心」法了。

你嘴巴裡念誦著經中文句,可是你的「腦袋」已經可以開小差了,可以七想八想的胡想了。而且那個經文還念不亂。這是念經的第一步。

接下來就要把我們這個開小差的念頭「揪」回來,讓我們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經文上。一句和一句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念頭往外跑;一字和一字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外面的境相往裡鑽。這樣漸漸的就可以達到「專注」。這是念經的第二步。

後面還有三四五六七八步……但不可以講。一講你就會了。

我們先用念誦經文這件事情來整合我們的身心。

我們的身心專注了,能夠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去誦經了。那個念頭啊妄想啊,幾乎沒有出入了。那這是什麼境界呢?這就是「定」的境界。由念誦而入於禪定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然做到隨文入觀了。也只有在這個的基礎之上,才叫做真正的隨文入觀。不然就是意識裡的妄想。

每天念兩句經文,然後抱著腦袋在那瞎想。或是邊念經邊在那裡琢磨,這都不是「入觀」。這都叫「不老實」。

所有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釋迦牟尼佛皆是由本心自性開演如來一代時教的,皆是由無量三昧之中開演無量甚深法義的。

有鑑於此,我們在誦經的時候,不只是做到虔誠恭敬就夠了,還要做到安靜。做到內心安靜下來,安寧下來。漸漸的要通過念誦「入定」,在念誦當中入定,進而「隨文入觀」。了知甚深法義。

當然如果我們也能明心見性,一聞經語,隨即開悟,那當下就「知宗趣」就更好了。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大德菩薩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九】

相關焦點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那時,慧能大師到了韶州深山的寶林寺。韶州韋刺史和當地官僚,親自進入深山,恭請慧能大師出山講法。
  • 我們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念佛法門同樣殊勝!
    某些人何故如此見短心窄而不容萬法萬宗焉?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乃禪宗一代祖師,秉佛門之心印,傳見性成佛之正法。豈有六祖慧能大師不懂念佛的道理?我深信!我們的佛弟子如真能領悟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有關念佛生西方的妙義,必然對我們修學淨業助益甚大!時下,每每一提及禪宗大德論及淨土法門,就有某些淨土宗學人猶如踩了他(她)們某根神經一樣敏感。
  • 讀《金剛經》,懂得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金剛經》作為最受信眾喜愛的佛典之一,向來註疏甚多,又因為相傳六祖慧能是聽五祖弘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所以後來六祖慧能結合自已心得寫下的《金剛經》解義(亦稱口訣),就成為許多人「曲線」解讀《金剛經》的途徑,倒也別開生面。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 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
    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新舊唐書均沒有惠能的列傳。唐代文學名家,也是佛學研究大師王維的《六祖能禪師碑銘》記載:「禪師俗姓盧氏,某郡某縣人也。名是虛假,不生族姓之家;法無中邊,不居華夏之地。」惠能禪師出家前本姓盧,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他的名字也許是虛假的,因為他本身就沒有出生在有姓氏的家庭。
  • 且聽六祖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都說神秀不如六祖慧能,但誰知道他是「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另一首是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裡我們不說禪宗的南北之爭,也不說佛門的衣缽傳承和正統與否,咱們就只是就事論事啊!就因為這兩道偈語,當時的五祖弘忍大師認為慧能要比神秀有慧根,所以大半夜的把衣缽傳給了六祖,還送了一首偈語給六祖:「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慧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或許我們誤會六祖很久了
    就在不同觀點的大眾雙方爭執不下之時,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使得大眾駭然。這樣一來,自然就驚動了正在宣講《涅槃經》的印宗法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於是時, 印宗法師將六祖慧能大師延請至法席上座,並且向六祖慧能大師徵詰佛法奧義。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我們前面和大家聊了什麼是佛教所倡導的懺悔。還講了懺悔法對於我們實際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我們還分享了發生在身邊的善信們在懺悔前後所呈現的不同的身心變化。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 六祖如是說……
    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如是開示。其實這十六個字就已經把禪宗說盡了!但是,眾生業重福薄,非要一探究竟,殊不知探來探去,卻離所謂的「究竟」越來越遠。有一個據說是郭德綱張雲雷的水軍,自稱一天佛也沒有學過,就來和我辯論佛法。它認為佛教是有種種區別的!它問我:玄奘大師為什麼要西天取經,難道不是為了區別佛法嗎?
  • 功夫片裡的踢館,六祖慧能竟然遇到過!「抽屜小故事011」
    中國佛教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曾經遇到過。話說這一日,六祖大師正在寶林寺的方丈室與首座弟子行思論道,忽然聽到寺院裡面一陣喧譁,似乎是寺裡的僧人與什麼人起了爭執,只聽得外面有人大喊:「讓那個不識字的樵夫出來,我要讓他知道什麼是佛法,省得他在這裡冒充禪宗六祖!」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念佛經悟得經文旨意,不能覺得了不起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譯文   僧人法達,洪州人。七歲時出家為僧,常常念誦《法華經》。他來禮拜六祖惠能大師,行禮時頭卻不觸到地面。
  • 六祖慧能:為什麼說歷盡苦難,其實是為了完成自我救贖?
    眾所周知,六祖大師的一生,在《壇經》中多有描述。儘管《壇經》並非他本人所著,但是,經文的內容卻得到他的認可,即:「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慧能像也就是說,《壇經》在成書之後,他本人是看過,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弟子給他讀過,因為他並不識字,所以,六祖大師住世的時候,《壇經》已經「鈔錄流行」,即在弟子們當中流傳,而且六祖也認為是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佛教文化#六祖慧能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電影版《六祖慧能傳》中六祖多次受到加害,但每次都能神奇般地化險為夷。一方面這可能是為了使電影產生戲劇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也為了展現六祖修行所得的福報。只是我們想,如果六祖當時已經具備那種神乎其神的能力,又何必躲在獵人隊伍中十五年,勢必應該早點出山?所以那種過於神奇的傳說不能全信。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禪宗由菩提達摩開創,但在六祖慧能之前都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經過慧能對其進行中國化改革之後,最終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佛教的最大宗派,直到今天仍然流傳甚廣,尤其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深刻影響。慧能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中國頂級的佛教哲學家。而慧能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他從文盲逆襲為禪宗六祖,只用了八個月時間。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初祖庵智通聽了六祖慧能的這番話後,當下大悟。於是,智通讚嘆道:「三身原來就在我的本體,四智也在我的心中,心體融合無礙,都成了絕對的大圓鏡智,最高的智慧之光,映照三千大千世界,應物現形,自由自在。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達聞偈」:法達聽六祖大師說完偈頌,「悔謝曰」:就懺悔,感謝六祖大師教化他。「汝念此經,以何為宗」:你念《妙法蓮華經》,你以什麼為宗旨呢?經上的宗趣,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而落實到這個「信」,就不單單是信佛,還得要信自己。信佛是信佛所講法皆是真實,從此心中不疑不惑;信己則是從今而後深信佛法,依教奉行,定能成就。想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初來投禮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就表明了自己的「信願」,即:唯求作佛,不求餘物!很多人學習禪宗也好,或是修學其他宗派也好,於此處一節大多都忽略了。
  • 從達摩禪師到六祖慧能的傳法偈,看看與你是否印心?
    五祖弘忍傳法六祖慧能,付衣並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復無種,無性亦無生。」傳法已,五祖誡六祖:從此以後,「衣」止不傳。付法偈看似尋常,不在於理,而在契機。各祖師之間的傳承不在於一二三日,只是於機緣處接應。二祖慧可與達摩祖師之間有一案例,可以對應來了解這些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