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的身子輕,就在腰裡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的重量,這樣在舂米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槓桿壓起來舂下去。就這樣,慧能在碓房老老實實地做了八個月的活。

這一天,五祖為了考驗弟子們禪學水平的深淺,好物色一個接班人,就讓每個人寫一首偈子呈上來。當時神秀擔任上座,上座在寺院裡是僅次於住持的位置。神秀才華傑出,大家都很服他,想著這個繼承人是非他莫屬了。神秀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偈子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偈子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汙染。要想保持心靈的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就是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

當時慧能正在碓房幹活,聽了大家紛紛念誦這首偈子,認為它還不夠徹底,就讓人把自己的偈子寫在壁上。偈子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家見了這首偈子,驚奇不已。這首偈子說,身心都不是真實的,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上來看,沒有菩提樹,沒有明鏡臺,身心如幻影,幹擾我們身心的煩惱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首偈子把禪學漫長的修行過程,轉化為當下的一念頓悟,說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淨無染。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慧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弘忍說: 「我來渡你過去。」慧能說:「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經成熟,心裡很踏實。

慧能遵從師父的教導,回到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十餘年後,來到廣州法性寺,看見寺院前掛著旗幡,有兩個僧人在辯論。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兩人聽了,大吃一驚,覺得這個人的水平實在了得,連忙報告給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把慧能請到寺內,問:「我早聽說弘忍大師的禪法傳到南方來了,莫非您就是他的傳人?」慧能說:「正是。」然後就把袈裟和缽拿了出來,大家見了,紛紛禮拜,請求慧能說禪。就這樣,慧能正式出山說禪。

刺史韋璩請慧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又加入後來的法語,即世所行《法寶壇經》。此後,慧能在曹溪寶林寺說法三十餘年。中宗遣使往曹溪召他入京,堅辭不去。朝廷遂下令,以慧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惠能後來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弟子迎其遺體歸於曹溪。慧能圓寂後,肉身不壞,弟子方辯裹紵塗漆於其上,形像生動逼真,現存於南華寺(即古代寶林寺)。

神秀大師也繼承了五祖的教法,化行於北方,世稱北宗禪。

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因此禪宗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稱。

神秀是河南開封府尉氏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初年,初習儒學,博學多聞,唐高祖武德八年,受具足戒於天宮寺。後遇五祖弘忍,在其會下為首座。五祖弘忍命弟子各以己意作偈時,見神秀「身似菩提樹」偈,也予以讚嘆。五祖入寂時,曾對眾說:「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神秀後來住持荊州度門寺,道譽遍天下。但他的弟子與慧能大師的弟子,互相不服氣,神秀總是告誡弟子說:「慧能禪師得到了無師自通的智慧,對大乘佛法有深刻的領悟,這一點我不如他。並且他親自傳承了五祖的衣法。你們不要一直停留在我這裡,應當到曹溪去進一步學習。」

唐則天皇帝久視元年(700),武則天召神秀入京,給予了極為崇高的禮敬。京城中的士庶,每天來參拜的不勝其多。中書令張說也是他的弟子,張說對人說:「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神秀入京後,與慧安國師同住內道場,受皇室供養。中宗神龍元年(705)召請慧能入京的御書中說:「朕延安(慧安)秀(神秀)二師宮中供養,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南方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應就彼問。』」由此可見神秀禪師謙虛的美德。

神秀的禪風,是繼承達摩的一系的二入四行之說,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修持方法,而其漸修方法,又以四卷《楞伽經》為法要。神秀開示大眾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此說與慧能的「佛向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相同。

慧能門下有四十餘名弟子,其中以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支特別繁盛。在行思一支,到後世分為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在懷讓一支,到後世分為臨濟宗和溈仰宗,應驗了達摩傳法偈中所說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至此,禪宗在中國蓬蓬勃勃地興盛了起來。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開宗立派的哲學大師演繹了從文盲到頂級哲學家的逆襲人生,他就是佛教最大宗派——禪宗的實際開創者——慧能。禪宗由菩提達摩開創,但在六祖慧能之前都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經過慧能對其進行中國化改革之後,最終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佛教的最大宗派,直到今天仍然流傳甚廣,尤其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深刻影響。慧能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中國頂級的佛教哲學家。而慧能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他從文盲逆襲為禪宗六祖,只用了八個月時間。
  • 偉大的禪宗到底在修什麼?六祖如是說……
    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如是開示。其實這十六個字就已經把禪宗說盡了!但是,眾生業重福薄,非要一探究竟,殊不知探來探去,卻離所謂的「究竟」越來越遠。有一個據說是郭德綱張雲雷的水軍,自稱一天佛也沒有學過,就來和我辯論佛法。它認為佛教是有種種區別的!它問我:玄奘大師為什麼要西天取經,難道不是為了區別佛法嗎?
  • 都說神秀不如六祖慧能,但誰知道他是「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另一首是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裡我們不說禪宗的南北之爭,也不說佛門的衣缽傳承和正統與否,咱們就只是就事論事啊!就因為這兩道偈語,當時的五祖弘忍大師認為慧能要比神秀有慧根,所以大半夜的把衣缽傳給了六祖,還送了一首偈語給六祖:「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
  • 功夫片裡的踢館,六祖慧能竟然遇到過!「抽屜小故事011」
    可有這樣一群人,卻似乎被深鎖在了歷史的抽屜裡。本系列為大家帶來佛系人那些不為人知的有趣故事。相信大家都看過陳真的連續劇或者電影,不管是李小龍,李連杰還是甄子丹的版本。其中有個內容,作者自己是非常的喜歡,就是踢館。小日本跑到精武門去踢館,然後又被狠狠的收拾一番,怏怏離去的樣子十分解氣。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01「不務正業」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被賜予衣缽之後跟隨獵人隊伍進入山林,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吃的都是肉食。
  • 我們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念佛法門同樣殊勝!
    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乃禪宗一代祖師,秉佛門之心印,傳見性成佛之正法。豈有六祖慧能大師不懂念佛的道理?我深信!我們的佛弟子如真能領悟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有關念佛生西方的妙義,必然對我們修學淨業助益甚大!時下,每每一提及禪宗大德論及淨土法門,就有某些淨土宗學人猶如踩了他(她)們某根神經一樣敏感。他(她)似乎把淨土宗看做成了一個處女,別人稍一言指,似乎立馬就會失節似得!
  • 四會首部電影六祖慧能的扮演者竟然是國內實力派演員于波!並且...
    全國首部關於禪宗六祖的電影——《六祖慧能之懷會止藏》正在按計劃推進當中。近日,機智的小編收到風,六祖慧能的扮演者已經敲定,他就是國內實力派演員于波除了于波,還有多位演員送來了真摯的祝福,他們都預祝《六祖慧能之懷會止藏》
  • 或許我們誤會六祖很久了
    就在不同觀點的大眾雙方爭執不下之時,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使得大眾駭然。這樣一來,自然就驚動了正在宣講《涅槃經》的印宗法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於是時, 印宗法師將六祖慧能大師延請至法席上座,並且向六祖慧能大師徵詰佛法奧義。
  • 禪宗為何要弟子先開悟後打坐
    六祖慧能的開悟是禪宗祖師裡最獨特、最稀有的,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六祖慧能家境貧窮,沒讀過書,是個文盲。當他聽到別人讀誦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立刻就開悟了,立刻就明白了佛陀的意旨。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 從達摩禪師到六祖慧能的傳法偈,看看與你是否印心?
    中國禪宗現在流傳廣的是初祖達摩。就是說梁武帝無功德,後來一葦渡江,面壁十年的達摩祖師。達摩將衣法及四卷《楞伽》傳與二祖慧可。傳法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五祖弘忍傳法六祖慧能,付衣並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復無種,無性亦無生。」傳法已,五祖誡六祖:從此以後,「衣」止不傳。付法偈看似尋常,不在於理,而在契機。各祖師之間的傳承不在於一二三日,只是於機緣處接應。二祖慧可與達摩祖師之間有一案例,可以對應來了解這些機緣。
  • 漲知識:佛教禪宗的「一花開五葉」指的是什麼?
    是為禪宗第一公案「拈花微笑」,摩訶迦葉與佛心相印,傳承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無上心法,成為「西天二十八祖」第一祖。在東土傳到六祖,衣缽便不再傳。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慧能大師。以心傳心的法門在中國落地生根,至六祖慧能後,一花開出五葉,直至今天,依舊燈火相傳。
  • 讀《金剛經》,懂得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金剛經》作為最受信眾喜愛的佛典之一,向來註疏甚多,又因為相傳六祖慧能是聽五祖弘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所以後來六祖慧能結合自已心得寫下的《金剛經》解義(亦稱口訣),就成為許多人「曲線」解讀《金剛經》的途徑,倒也別開生面。
  • 六祖慧能:為什麼說歷盡苦難,其實是為了完成自我救贖?
    眾所周知,六祖大師的一生,在《壇經》中多有描述。儘管《壇經》並非他本人所著,但是,經文的內容卻得到他的認可,即:「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慧能像也就是說,《壇經》在成書之後,他本人是看過,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弟子給他讀過,因為他並不識字,所以,六祖大師住世的時候,《壇經》已經「鈔錄流行」,即在弟子們當中流傳,而且六祖也認為是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初祖庵智通聽了六祖慧能的這番話後,當下大悟。於是,智通讚嘆道:「三身原來就在我的本體,四智也在我的心中,心體融合無礙,都成了絕對的大圓鏡智,最高的智慧之光,映照三千大千世界,應物現形,自由自在。
  • 三水國學│禪宗南北之爭始末
    南宋 梁楷 《六祖截竹圖》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說起「南頓北漸」四個字,相信很多朋友對此並不陌生,它代表了中國禪宗史上最大的公案——南北禪宗的分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已是當下很多人的口頭禪,六祖大師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惠能大師早年喪父,家居嶺南煙瘴之地,雖不識字但是無師自通,在五祖門下八個月便以一首偈蓋過了當時的「大師兄」神秀,得到了五祖弘忍秘傳心印。為了躲避北宗追殺,他南下隱遁,最終在南方開宗創派,以頓悟法門最終擊敗了北宗漸悟,成為了禪宗的正統。
  • 慧能竟然和孫悟空有關!
    大乘佛法修菩薩道,講究自度度人直到成佛,這是一段極其漫長的時間。佛,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永恆存在。所以觀音菩薩東上長安時跟唐王李世民說:「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西域僧人白馬馱經,佛教才來到中國。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且看《法寶壇經》第10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 廣東一座古老寺廟,歷史遺蹟豐富,能一探歷史!
    唐儀鳳元年(676年),禪宗六祖慧能在寺中受戒,開啟了佛教南宗,與老子、孔子並稱為東方三聖。這座寺廟宏偉壯觀,歷史遺蹟豐富。建於宋真宗北部時期的六祖堂是為了紀念六祖慧能而建的,也是光孝寺中故事最多的地方。唐鹹亨三年(672年),34歲的六祖慧能到東山五祖求法。回到嶺南後,15年隱姓埋名,49歲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