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摩禪師到六祖慧能的傳法偈,看看與你是否印心?

2020-12-22 老龍居士

中國禪宗現在流傳廣的是初祖達摩。就是說梁武帝無功德,後來一葦渡江,面壁十年的達摩祖師。

達摩將衣法及四卷《楞伽》傳與二祖慧可。傳法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並云:「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二百年後,衣止不傳。」

二祖慧可傳法與僧燦,傳法偈云:「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燦把衣法傳給道信,傳法偈云:「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把衣法傳給五祖弘忍。傳法偈云:「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傳法六祖慧能,付衣並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復無種,無性亦無生。」傳法已,五祖誡六祖:從此以後,「衣」止不傳。

付法偈看似尋常,不在於理,而在契機。各祖師之間的傳承不在於一二三日,只是於機緣處接應。

二祖慧可與達摩祖師之間有一案例,可以對應來了解這些機緣。

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覓心不得,乃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與汝安心竟。」

佛祖拈花一笑,迦葉印心。

幾代祖師的付法偈裡面,可得心印?

參考太虛大師《佛學常識》

歡迎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一起修行。

相關焦點

  • 十月初五,中國禪宗初祖達摩聖誕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佛教禪宗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法偈2020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五,是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達摩聖誕日。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佛教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
  • 1919年廣東韶關南華寺老照片,六祖惠能真身像與南華寺六祖殿
    丹田禪師,名司進,俗姓潘,廣東新會人。生於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11月12日),丹田禪師18歲投曹溪南懷禪寺志蓮法師座下,終年長守祖庭,日誦《金剛經》不輟。圓寂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享年79歲。諡號「真覺」禪師。丹田禪師圓寂後,其真身供奉在南華寺將近400年。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荷澤神會禪師語錄》裡對六祖惠能大師是這麼評價的:「能禪師過嶺至韶州居曹溪,來住四十年,依金剛經,重開如來知見。四方道俗,雲奔雨至,猶如月輪,處於虛空,頓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眾生,莫不瞻睹。」
  • 禪宗祖師,西天東土:從迦葉到惠能
    後轉付菩提達摩,兩手各放光明,化火自焚。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偈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贊曰震旦初來 對朕不識 窠臼掀翻 敲空出血得斷臂人 熊峰路絕 分髓分皮 霜上加雪祖師,南天竺香至王三子也,姓剎帝利。初王供養般若多羅,因試以寶珠。祖發明心地,般若遂付法。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南無妙法蓮華經!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開宗立派的哲學大師演繹了從文盲到頂級哲學家的逆襲人生,他就是佛教最大宗派——禪宗的實際開創者——慧能。禪宗由菩提達摩開創,但在六祖慧能之前都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經過慧能對其進行中國化改革之後,最終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佛教的最大宗派,直到今天仍然流傳甚廣,尤其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深刻影響。慧能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中國頂級的佛教哲學家。而慧能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他從文盲逆襲為禪宗六祖,只用了八個月時間。
  • 時照解讀《六祖壇經》——什麼是般若?什麼是佛偈?
    2016年~2017年間,時照禪師以她的親身經歷對《六祖壇經》做了獨特的詮釋。讓我們跟隨時照禪師,走進六祖的世界。這裡有兩個名詞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二、偈(jì)「偈」也是梵文的音譯。一般四句有韻的文辭為一偈。無論多麼深、多麼廣的寓意,都會把它歸納成四句話表達出來。「偈」通常是修行者用來闡述對佛性的理解,也是對自己修證境界的表達。佛偈是圓滿的境界。
  • 從拈花微笑到一花開五葉,花與禪宗的歷史淵源
    漸次地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他的師父般若多羅尊者就跟他說:「東土有大乘氣象,你要去度化他們。」所以就有了達摩祖師航海到中國來傳法。首先達摩祖師在廣州登陸,然後見梁武帝機緣不契,又不受待見,就一葦渡江,來到嵩山的少林寺,在山洞裡面壁,參禪入定九年。
  • 六祖惠能的傳奇人生:八月悟道,黃梅受法,神偈傳世,超然護衣缽
    六祖惠能(638-713)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也是一位生平經歷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下面,根據相關史料分幾個部分為讀者揭秘六祖惠能的傳奇人生,以下為第二部分:惠能在寶林寺住了不久,又至樂昌西石窟,從智遠禪師學禪,智遠勸他到黃梅東禪寺去從弘忍學禪。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01「不務正業」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被賜予衣缽之後跟隨獵人隊伍進入山林,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吃的都是肉食。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層?
    慧能大師從嶺南獦獠,到得法開悟,再到大開宗門,這既是時間的磨礪也是人生境界的轉變。  說到人生境界,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裡面用三首宋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禪宗裡面也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三重境界。
  • 「神秀、惠能」二偈文的真義如何?繼承那派的「思想體系」?
    神秀、惠能偈頌辦解《六祖壇經》所載神秀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依敦煌本),史論家說為奠定北禪宗漸修法門的基礎,而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一偈(依敦煌本),論者以為開啟南禪宗頓悟法門的端緒。又依《壇經》記述,禪宗弘忍五祖正以惠能賦此偈頌,故將「衣」、「法」傳授於他,得成中土禪門的六祖。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
  • 我們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念佛法門同樣殊勝!
    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乃禪宗一代祖師,秉佛門之心印,傳見性成佛之正法。豈有六祖慧能大師不懂念佛的道理?我深信!我們的佛弟子如真能領悟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有關念佛生西方的妙義,必然對我們修學淨業助益甚大!時下,每每一提及禪宗大德論及淨土法門,就有某些淨土宗學人猶如踩了他(她)們某根神經一樣敏感。他(她)似乎把淨土宗看做成了一個處女,別人稍一言指,似乎立馬就會失節似得!
  • 功夫片裡的踢館,六祖慧能竟然遇到過!「抽屜小故事011」
    慧能大師微微一笑,道:「人家是專門來找我的,你要是帶著眾僧人,把他哄出去,這豈不成了佛門中人聚眾欺負人了?還是為師親自去會一會他吧!」慧能大師便與弟子行思一起來到了寺裡的大院子裡。原來,在院子裡叫囂的,是一個背著經文的青年行腳僧人。這僧人剛進門,寺門口的師傅就好心的問他是不是來參拜六祖,本想是幫他登記,如果需要還可以在寺裡住下來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