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17年間,時照禪師以她的親身經歷對《六祖壇經》做了獨特的詮釋。讓我們跟隨時照禪師,走進六祖的世界。
這裡有兩個名詞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般若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在佛教裡面,「般若」通常翻譯為「智慧」。
在真正的修行人眼裡,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萬法,方便講叫智慧。
就是說,面對生活中或大或小的事情,能從自性裡面生出相應的方法,這個時候就叫智慧。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描述的就是智慧流露的狀態。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智慧是人的大腦解析信息的某種狀態。
二、偈(jì)
「偈」也是梵文的音譯。一般四句有韻的文辭為一偈。無論多麼深、多麼廣的寓意,都會把它歸納成四句話表達出來。
「偈」通常是修行者用來闡述對佛性的理解,也是對自己修證境界的表達。
佛偈是圓滿的境界。
「偈」有開悟偈、法華偈和證道偈等很多種類型。
我們現在就看看五祖是怎麼驗證接班人的。
有一天五祖把所有的弟子都招到大堂,然後說: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性通達、了脫生死、超凡入聖和了悟宇宙人生要妙。但你們終日只求世間狹隘的福報,不求解脫生死輪迴、不生不滅的方法。這種修行看似榮光,但卻沒有出頭之日,最終,你們還是會在輪迴裡面輪轉。
如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就不能覺悟宇宙存在的根本。覺悟不了自身存在的根本,當我們被生死輪迴的時候,即使有再多的錢,再多的財富,能帶走嗎?不能!錢財救不了我們!
當無常來臨,生死輪轉的時候,我們縱然有萬兩黃金,也帶不走纖毫;縱然有恆河沙般的財富,也買不來通觀三世,通達世出世間之法的智慧。
所以,你們現在各自反觀自心,用自性,就是自己本性的般若(就是智慧)各作一偈,呈現給我。
誰覺悟了如來的本意,我即傳衣法,此人即為第六代祖師。云云。
五祖明確了傳法的要旨之後,又對弟子們說:
快去依自性慧海作偈,不要猜來猜去的,多思多想反而與本性相違。見到本性的人,出口即能認識本心和顯現出本性。若是這樣人,即使掄刀上陣,亦不會失去本性。
這句話很關鍵。
意思是,明心見性的人時刻不離本性,若你明白,當下就明白了,若你不明白,怎麼想也還是不明白。
大家接著看眾人得到了五祖的指令以後都是怎麼想,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