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照解讀《六祖壇經》——什麼是般若?什麼是佛偈?

2020-12-22 UCCC時照學堂

2016年~2017年間,時照禪師以她的親身經歷對《六祖壇經》做了獨特的詮釋。讓我們跟隨時照禪師,走進六祖的世界。

這裡有兩個名詞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般若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在佛教裡面,「般若」通常翻譯為「智慧」。

在真正的修行人眼裡,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萬法,方便講叫智慧。

就是說,面對生活中或大或小的事情,能從自性裡面生出相應的方法,這個時候就叫智慧。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描述的就是智慧流露的狀態。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智慧是人的大腦解析信息的某種狀態。

二、偈(jì)

「偈」也是梵文的音譯。一般四句有韻的文辭為一偈。無論多麼深、多麼廣的寓意,都會把它歸納成四句話表達出來。

「偈」通常是修行者用來闡述對佛性的理解,也是對自己修證境界的表達。

佛偈是圓滿的境界。

「偈」有開悟偈、法華偈和證道偈等很多種類型。

我們現在就看看五祖是怎麼驗證接班人的。

有一天五祖把所有的弟子都招到大堂,然後說: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性通達、了脫生死、超凡入聖和了悟宇宙人生要妙。但你們終日只求世間狹隘的福報,不求解脫生死輪迴、不生不滅的方法。這種修行看似榮光,但卻沒有出頭之日,最終,你們還是會在輪迴裡面輪轉。

如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就不能覺悟宇宙存在的根本。覺悟不了自身存在的根本,當我們被生死輪迴的時候,即使有再多的錢,再多的財富,能帶走嗎?不能!錢財救不了我們!

當無常來臨,生死輪轉的時候,我們縱然有萬兩黃金,也帶不走纖毫;縱然有恆河沙般的財富,也買不來通觀三世,通達世出世間之法的智慧。

所以,你們現在各自反觀自心,用自性,就是自己本性的般若(就是智慧)各作一偈,呈現給我。

誰覺悟了如來的本意,我即傳衣法,此人即為第六代祖師。云云。

五祖明確了傳法的要旨之後,又對弟子們說:

快去依自性慧海作偈,不要猜來猜去的,多思多想反而與本性相違。見到本性的人,出口即能認識本心和顯現出本性。若是這樣人,即使掄刀上陣,亦不會失去本性。

這句話很關鍵。

意思是,明心見性的人時刻不離本性,若你明白,當下就明白了,若你不明白,怎麼想也還是不明白。

大家接著看眾人得到了五祖的指令以後都是怎麼想,怎麼做的。

經典解讀 啟幽發微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有一天,有一位客人買了惠能的柴,並讓送至客房,送達後,客人收了柴,惠能得到錢,剛走到門外,就見到一位客人正在誦讀佛經,惠能一聽客人所誦的經文,心中立刻頓然開悟,就請教這位客人所誦的是什麼經典,客人告之是《金剛經》,惠能又問客人從什麼地方來,如何獲得這部經典?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層?
    下面就讓末學試著與大家一起在《六祖壇經》中參悟這人生三重境界在我們生命中的真實體現。  而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母親是般若,因為要成佛,必須證悟般若,有了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經典裡講:「般若者,三世諸佛之母。」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山河大地,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出來的。  古德云:「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說到般若也許有人會問,般若不是不可言說的嗎?怎麼《壇經》裡還會專門有一品是<般若品>呢?
  • 六祖壇經|無生真意
    玄策說,我言輕微,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前來學佛。你如果去,我和你一同前往。於是玄覺和玄策來參見六祖,但玄覺只是繞惠能三圈,仗錫站立。六祖惠能碩,沙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是從哪裡來,生出如此傲慢?玄覺答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 六祖壇經|涅槃真樂
    僧人志道拜見六祖惠能,說他自出家之後,研讀《涅槃經》十多年,沒有能夠明白大意,希望和尚教誨。惠能問,你是哪裡不明白?志道說,佛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此疑惑。當現前時,也沒有現前的思量,這是常樂。這種樂沒有受者,也沒有不受者,哪裡還有什麼一體五用的名稱?哪裡還有什麼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這都是謗佛毀法。然後惠能為了破除志道的邪見,特地為他講說偈語,而且特別強調,這是勉強的描述,也不能執迷於言辭。涅槃,是見性的另一個說法。但迷人以為涅槃是死,外道以為涅槃是斷。但實際上涅槃非死非斷。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在通行整理本中,郭朋的《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來自斯本,楊曾文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來自敦博本,郭富純、王振芬的《敦煌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來自旅博本。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
  • 六祖壇經|聖諦不為
    行思問六祖惠能,應當有何修行,才能不落層級?惠能問,你曾今有什麼修行呢?行思回答,於四聖諦修無為法。惠能再問,你有落於什麼層級麼?行思回答,於四聖諦都是修無為法,哪裡還有什麼層級呢?惠能很器重行思,令行思成為眾人的首座。有一天,六祖惠能對行思說,你應當教化一方,流傳禪宗法門,不要令斷絕。
  • 著名書法家吳連喜歷時四個月抄錄《六祖法寶檀經》
    著名書法家吳連喜先生歷時四個月的時間抄錄完成70米長卷《六祖法寶檀經》我有幸成為第一個參觀者!觀看這幅經卷為這幅經卷感到震撼、為先生的書法造詣折服!感受到先生抄錄經卷的虔誠之心。先生說趕工完成經卷就是為了趕在紀念抗震44周年為逝者祈福。為唐山人民祈福!在畫室門外,我們展開70米長卷這是非常壯觀場景,絡繹不絕的都有過往的人群走過觀看,為這巨幅作品讚嘆不已。
  • 六祖壇經|一體三身自性佛
    什麼是清淨法身佛?世人自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而生。如果心有思量一切惡事,就生出惡行,如果心有思量一切善事,就生出善行。諸法在自性中,見自性就好比是天空常清,日月常明。自性好比天空,天空原本清淨,人的雜念妄想就好比是天空中的烏雲,因為烏雲覆蓋,導致天空不清,如果風吹散烏雲,就又恢復光明,萬象顯現。人原本有無上智慧,智慧好比天空的日月,原本是明亮的狀態。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壇經》智慧,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
    在喧囂的世間,處於繁鬧社會中的我們如何能得到一顆「清淨心」,如何才能從容地面對生活,體現出自己該有的價值,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關心的問題,但總被一些煩惱困住,沒有辦法擺脫困境,是什麼原因呢?尤其是六祖惠能大師時期,把儒釋道三家思想匯合到一起,真正適用於廣大民眾,對於「心」做出的種種解釋,人們不排斥而且能很好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產生利於生活的價值,明白自己和心的關係,便知道了方向,便知道了如何才能讓自己真正的快樂,幸福。《壇經》是記錄六祖言行的經典,這部經典詳細介紹了六祖一生的事跡,給人們參考學習,從中領悟出生活的真諦。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般若」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益匪淺
    金剛經說到《金剛經》不得不說禪宗六祖慧能。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感覺心中智慧湧現,豁然開朗。於是請教這位客人讀的是什麼經典,客人說是《金剛經》。從此以後,慧能就走上了學佛弘法的道路。「般若」的第二層意思:可以勉強地理解為「境界」。南懷瑾先生在講悟道或者般若部分時,經常會引用一個語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月亮只有一個,高高地掛在天上,而地上和河流卻有千條萬條。這個天上唯一的月亮倒映在地上千萬條河流當中,就會出現千萬個月亮的倒影。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壇經》中的這首《無相頌》也是如此,勸勉我們「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等等,無不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下面我們來看這首《無相頌》。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念佛經悟得經文旨意,不能覺得了不起
    六祖真身舍利  《壇經·機緣品》原文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他來禮拜六祖惠能大師,行禮時頭卻不觸到地面。  惠能大師斥責他說:「行禮頭不觸地,還不如不行禮。你心中肯定執著著一個事物,平時都修行什麼?」  法達說:「我念誦法華經已經達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師說:「你如果念到上萬部,得悟經文的大義,卻仍然不以為了不起,那麼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現在以這個事業自負自傲,都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聽我的偈吧。」
  • 《六祖壇經》和莊子:靈覺自在本無住,明月穿雲照誰人
    佛教自從拿起了《六祖壇經》就覺得本經和自己很相應,它本身就像一本故事書,且理地上正是對治各種自以為是,最妙的是,這些毛病也正是佛之一路被詬病的地方,比如認為「無念」就是啥都不想,「所以,凡是以受打擊來切入的基本都是贗品,無論佛陀、六祖,還是一些古德,在當時出家前都是學問極好的大家,都是沒有毛病的正常人,反而是因為他們之前大有作為才具足了因緣。
  • 真的是什麼念頭也沒有嗎?
    《法寶壇經》第43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講了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那麼般若三昧又是什麼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六祖慧能大師曰:「般若三昧即是無念。」此處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又給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那就是無念。無念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什麼念頭也沒有的意思嗎?六祖慧能大師接著說:「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 六祖壇經第二:惠能聞經開悟,背後卻是前世無量佛前中下的善根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繼續分享《六祖壇經》,上次提到了六祖惠能被韶州刺史恭請到了城裡去講法,下面是佛道儒三家的一千多名弟子在頂禮聽法。然後惠能大師開門見山說了十六個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佛說:遇不順時,默念這3句「佛偈」,業障自然除,一切自然順利
    在六祖壇經中有提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其實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放下了自己的妄想、分別和執著,那麼他所謂的業障,也就會將不復存在。當一個人把它自己心中的雲霧時,便是陽光普照的時候,從迷茫到不快,只是在人們的一念之間,當我們感覺自己的業障現前不順的時候,我們心中可以默念這3句"佛偈",我們自身的業障自然就會消除,並且在生活中會一切順利。
  • 我們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念佛法門同樣殊勝!
    《法寶壇經》第6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我們如果發願學佛,首先要虔誠的皈依三寶,進而明白學佛修行的究竟目的,進而通曉學佛修行的次第,進而如理如法的實修。不要亂,不要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