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的世間,處於繁鬧社會中的我們如何能得到一顆「清淨心」,如何才能從容地面對生活,體現出自己該有的價值,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關心的問題,但總被一些煩惱困住,沒有辦法擺脫困境,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實際上很簡單,我們並沒有明白自己的這顆心,沒有明白自己最想要做的是很麼,所以一直迷茫著,找不到方向。
想要明白自己心的朋友可以看看禪宗的經典,禪宗從佛教中獨立出來自成一派,形成獨特的思維模式,對人生成長有很大幫助。尤其是六祖惠能大師時期,把儒釋道三家思想匯合到一起,真正適用於廣大民眾,對於「心」做出的種種解釋,人們不排斥而且能很好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產生利於生活的價值,明白自己和心的關係,便知道了方向,便知道了如何才能讓自己真正的快樂,幸福。
《壇經》是記錄六祖言行的經典,這部經典詳細介紹了六祖一生的事跡,給人們參考學習,從中領悟出生活的真諦。裡面有一首《無相頌》在家出家皆可誦讀,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好的啟迪智慧,經常去讀並且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漸漸地修出自己的那顆菩提心,漸漸明白六祖的那顆心,佛祖的那顆心,自己的那顆心。
開篇寫到,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說」這一字誰都知道,就是把一些話通過言語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你的意思,可想要正確且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知。先把自己的心說通了,這樣才能以心印心,才可以把那永恆的不變的道理告訴別人,教化別人,獲得更好地生活。
如何說通自己的心,一個字「修」,不斷修正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理,不斷解決身邊出現的問題,當這些煩惱都能夠解決的時候,那顆圓潤的心就出來了。方法是什麼,六祖有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的關鍵之處也在於「修」,修出「般若」,這是超出一般智慧的智慧。
剛開始來到世間的時候,大家一無所知,一無是處,是父精母血混合而成的生命,生命就這樣誕生了。最開始的那個天然本性一直伴隨著我們,佛性就在自己靈魂裡。父母生了我們這具肉體,般若生了我們的佛性。那般若怎麼得,釋迦牟尼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法」,講的就是那個「般若」。
有一些方法來修行,《金剛經》最開始說了世尊的日常生活,很多人疑惑,那麼偉大的經典怎麼開頭說這個,要知道世尊無時無刻不再修行,不再傳法。那一段日常什麼體現出了世尊的修行法,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最後達到「般若」。如此一套流程下來,也就能達到「般若」境界,才能覺悟自己本來的心,見到本來的性。
把自己的心說通了,在和別人講法,如歷代講法的大智者一樣,那樣一來自然是「說通即心通」,自己的心通了連帶著身邊的人心也通了,那就可以「如日處虛空」。自己若是明白了「般若」智慧,那麼心裏面源源不斷的產生「般若」,正像是一顆太陽處在宇宙虛空之中,可以照亮四周,在黑暗的世界裡給萬物帶來光明。
若是我們的心也像那虛空中的太陽一樣,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在心裏面產生著,生活中哪裡還有什麼煩惱可以纏住自己,那時候煩惱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煩惱,心自然安靜,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