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和莊子:靈覺自在本無住,明月穿雲照誰人

2020-12-22 徙竹散人
佛教

自從拿起了《六祖壇經》就覺得本經和自己很相應,它本身就像一本故事書,且理地上正是對治各種自以為是,最妙的是,這些毛病也正是佛之一路被詬病的地方,比如認為「無念」就是啥都不想,「超脫」就是「不再來」,這些觀念其實還是「心為境使」,還是「境轉心」,否則自己為何會排斥念頭和境遇呢?

六祖雲:「心平何須持戒,行直何用參禪。」一下就把玩弄高妙擊得粉碎,再比如「心迷法華轉,心悟法華轉」,既然還要受制於環境,玩不玩這套又有何區別?所以,凡是以受打擊來切入的基本都是贗品,無論佛陀、六祖,還是一些古德,在當時出家前都是學問極好的大家,都是沒有毛病的正常人,反而是因為他們之前大有作為才具足了因緣。

禪宗

《六祖壇經》裡有這麼一個故事,兩首著名的關於「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和「轉識成智」的偈就出自這裡: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所謂「法身」,就是基本功,專業運動員和業餘選手差的就是「法身」,別看假動作花裡胡哨,其實是基本功的不斷加強,就像蓋樓的地基,埋得越深越牢,自然能收功得更高,可惜的是,現在沒人願意修練「法身」,都在教人「速成」,直接奔著花哨去,那自然是不穩的;「報身」就是「法身」修練到哪種程度能對應的成果有多少;而「化身」是「行」,王維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行」的功夫到了彼時只需「坐看」,這就是有人會把別人的成就看得來得很容易的原因——他只看到「坐」,卻沒看到「行」。

「自性」本來就具備「三身」,而「三身」本來只是名相,即使不稱之為「三身」,它們本身換個名字也是存在的,能把「三身」「發明」就是「轉識成智」,而「不離見聞」並沒說要斷念,這才能「登佛地」,而「向外馳求」者都有個共同點——終日說菩提,此處可以擴大為終日表現自己的高妙。

越是挖空心思在「說」上的,就越沒工夫去「行」,不去「行」就不可能精進「法身」,就像運動員的日常基本功訓練一樣,這是必然的。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莊子

《莊子》第一篇是《逍遙遊》,「逍遙」就是破自我設限,大小長短以及時間全部都是「相對」出來的,所以只能相對著比,破掉這個「相對」,「比」就沒有意義,於是這背後的寓意就是不要去「比」,不「比」就是「性清淨」;

《莊子》第二篇是《齊物論》,既然「齊物」,自然是「平等性智」,心既無限,自然無病,平等性智為第七末那識的「我執」所轉,所以,此處打通即是「能做主」、「做自己」;

第六意識「依他而起」,也就是「自己的見聞覺知在影響自己」,第六意識轉識成智就是「妙觀察智」,所謂「見非功」,就是「不被利害束縛」,此處對應《莊子·養生主》,不被束縛就不會患得患失,不拘於取捨又哪來的抑鬱;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成所作智」,前五識的作用應該像鏡子一樣,見到所見,聽到所聽,聞到所聞,嘗到所嘗,觸到所觸,到這裡就行了,「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到這裡是人間百態的《莊子·人間世》。

本應從第八識起用前五識,以第七識「我做主」來破第六識的外境幹擾,但大多數人還是翻了過來,沉迷於色聲香味觸(前五識拘第八識),被外境迷惑而喪失自我(第六識拘第七識),於是只要轉過來就互為因果。

戒定慧

所謂「煩惱即菩提」,這個「煩惱」就是《中庸》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發」和「中結」之間,就是「體用一如」的起用,不加人意幹預,自會歸於平靜亦即菩提。

六祖雲:「定是慧體,慧是定用。」所謂「行人莫與路為仇」,「煩惱」亦是路,「不想煩」才是絕路。

但是,唯識和莊子這些也只是名相,為的是便於理解,透過理解去感受那個狀態架構,理解後還要像張無忌練太極拳一樣忘掉這些一招一式,而不是沉迷於這些高妙之中,然後方能把理真正融入自己,成為自己的東西。

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多感受感受本身,先「入心」即入第八識,再從腦子發出來,這個時候心是熱的,腦子是冷靜的;而一般人則是把外來信息截留在腦,即截留在第六識,於是第七識的「我」就會被第六識帶著跑(失去自我),心裡卻過不去了,這個時候心是冷的,腦是熱的。

這個順序完全反了,故而佛在《心經》中說世人「顛倒夢想」。

道德經

那該怎麼轉過來呢?六祖其實給出了破局之說,所謂「若於轉處不留情」,關鍵在「不留情」,這「情」又是何意?就是人的私意,就是它擋在了那一「轉」處。

所謂「『上善若水』、『隨物賦形』」,念起則必然投射,所以,起一絲執念自會不自覺立一處「雙重標準」,這是不能讓人服氣的根源。

老子云:「善閉,無關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無生真意
    玄策說,我言輕微,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前來學佛。你如果去,我和你一同前往。於是玄覺和玄策來參見六祖,但玄覺只是繞惠能三圈,仗錫站立。六祖惠能碩,沙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是從哪裡來,生出如此傲慢?玄覺答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有的說「 在《壇經》各本當中的敦煌本為最古, 它是後來各本《壇經》的基礎。」 還有的說「 最初《壇經》只有一個本子, 就是法海當時的記錄本, 也就是後來的《煌敦寫本》」 並貶斥敦煌本以外的《壇經》都「 搞了一些畫蛇添足、販運私貨的勾當。」
  • 時照解讀《六祖壇經》——什麼是般若?什麼是佛偈?
    2016年~2017年間,時照禪師以她的親身經歷對《六祖壇經》做了獨特的詮釋。讓我們跟隨時照禪師,走進六祖的世界。這裡有兩個名詞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智慧是人的大腦解析信息的某種狀態。二、偈(jì)「偈」也是梵文的音譯。一般四句有韻的文辭為一偈。無論多麼深、多麼廣的寓意,都會把它歸納成四句話表達出來。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層?
    文:德光法師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寶本四個版本,雖然內容稍有差異,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翻開《壇經》,其中精美絕倫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譬喻、玄妙深奧的機鋒、心領神會的對話……無一不讓我們為之嘆美、折服。  縱觀慧能大師的一生,為求佛道,歷盡艱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後,又於獵人隊裡隱居生活十五年,食肉邊菜,韜光養晦,歷經了身心的磨鍊與煎熬,最終機緣成熟大展宗風。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正如《壇經 · 機緣品》中,有僧人以臥輪禪師的偈子參訪六祖——「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這裡已經做到了「去邪存正」,但還有一個「正」的執著在,因此六祖大師也作了一首偈:「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 六祖壇經|涅槃真樂
    僧人志道拜見六祖惠能,說他自出家之後,研讀《涅槃經》十多年,沒有能夠明白大意,希望和尚教誨。惠能問,你是哪裡不明白?志道說,佛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此疑惑。如果達到無上大涅槃的境界,就是本心圓明常寂照的境界。如此,破無常而見真常,滅生滅而歸寂滅,離苦海而得真樂,見本性而入涅槃,見、歸、得、入也是相對於人而有的假名。註:文章僅為個人讀《六祖壇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僧人智通,是壽州安豐人。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
  • 六祖壇經|聖諦不為
    行思問六祖惠能,應當有何修行,才能不落層級?惠能問,你曾今有什麼修行呢?行思回答,於四聖諦修無為法。惠能再問,你有落於什麼層級麼?行思回答,於四聖諦都是修無為法,哪裡還有什麼層級呢?惠能很器重行思,令行思成為眾人的首座。有一天,六祖惠能對行思說,你應當教化一方,流傳禪宗法門,不要令斷絕。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
  • 六祖壇經|一體三身自性佛
    世人自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而生。如果心有思量一切惡事,就生出惡行,如果心有思量一切善事,就生出善行。諸法在自性中,見自性就好比是天空常清,日月常明。自性好比天空,天空原本清淨,人的雜念妄想就好比是天空中的烏雲,因為烏雲覆蓋,導致天空不清,如果風吹散烏雲,就又恢復光明,萬象顯現。人原本有無上智慧,智慧好比天空的日月,原本是明亮的狀態。但如果對外著境,被雜念妄想覆蓋自性,也就不得明朗。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大師於說法的座位上落座,刺史及官員們三十多人,儒學學士三十多人,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信眾一千多人,都來參加盛會,大家一齊向大師行禮致敬,希望聆聽大師演說佛法的精要。大師告訴眾人說:「善知識們,人心先天具有成佛的覺悟本性,本來清淨沒有汙染,只要用這個清淨的本心,就可以直接開悟成佛。各位善知識們,請先聽聽我講述我求法得道的因緣和經歷!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念佛經悟得經文旨意,不能覺得了不起
    六祖真身舍利  《壇經·機緣品》原文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 六祖壇經第二:惠能聞經開悟,背後卻是前世無量佛前中下的善根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繼續分享《六祖壇經》,上次提到了六祖惠能被韶州刺史恭請到了城裡去講法,下面是佛道儒三家的一千多名弟子在頂禮聽法。然後惠能大師開門見山說了十六個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六祖大師住世時,說過一個預言(宣化上人)
    當時跟著六祖大師這麼多人,沒有人知道六祖大師的法傳給誰了。這些問的人,大約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這種貪心。要不是,他問幹什麼?你「既在江邊站,就有望海心。」你在江邊上站、海岸上站著,就想要望望海;你若不望海,你在那地方站著幹什麼?所以這些問說正法眼藏也就是衣缽傳給誰了?當時這些人,都是對衣缽這麼樣重視,可惜六祖大師,也不會做買賣;當時若會做生意,恐怕就是六十五兩銀子,也很多人買的。
  • 1919年廣東韶關南華寺老照片,六祖惠能真身像與南華寺六祖殿
    倡導禪淨雙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見解頗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相契。圖為南華寺憨山大師真身像。曹溪,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韶州曹溪寶林寺的建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公元504年)。經過南北朝和隋唐之際軍事戰亂,到了唐初,寶林寺近於毀廢。至明末,這座唐朝著名的禪宗道場,已經破落不堪。修行的僧人們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經營生產。
  • 偶然間得到一本六祖壇經,知道宗門向上之事情,立志一千天開悟
    本篇文章介紹的是寧波圓悟禪師的故事,頂禮禪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寧波天童密雲圓悟禪師,龍池幻有正傳禪師之法嗣,字覺初,俗姓蔣,宜興(今江蘇境內)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圓悟禪師幼時喜好跏趺坐,儼然若有所思。八歲時,不由師教,即能念佛。
  • 六祖慧能:為什麼說歷盡苦難,其實是為了完成自我救贖?
    眾所周知,六祖大師的一生,在《壇經》中多有描述。儘管《壇經》並非他本人所著,但是,經文的內容卻得到他的認可,即:「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慧能像也就是說,《壇經》在成書之後,他本人是看過,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弟子給他讀過,因為他並不識字,所以,六祖大師住世的時候,《壇經》已經「鈔錄流行」,即在弟子們當中流傳,而且六祖也認為是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01「不務正業」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被賜予衣缽之後跟隨獵人隊伍進入山林,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吃的都是肉食。本來混跡在獵人隊伍之中,因獵人隊伍而受到保護,而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六祖不僅不捕獵,相反卻還破壞人家捕獵。如果你是獵人,你難道不會因此生氣嗎?甚至還會為此和六祖大打出手。因為六祖破壞了這些人的生產勞作,不能讓這些獵人正常生活。但是六祖卻因為自己的信仰,這樣堅決地做了。
  • 禪宗六祖那首開悟偈子
    歷史回放:據《壇經》所載,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處修行期間,五祖「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惠能本不識字,他知道作偈一事後,先讓他人給自己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也口佔一偈,請人書寫於西間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六祖如是說……
    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如是開示。其實這十六個字就已經把禪宗說盡了!但是,眾生業重福薄,非要一探究竟,殊不知探來探去,卻離所謂的「究竟」越來越遠。有一個據說是郭德綱張雲雷的水軍,自稱一天佛也沒有學過,就來和我辯論佛法。它認為佛教是有種種區別的!它問我:玄奘大師為什麼要西天取經,難道不是為了區別佛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