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2020-12-17 我心無礙即菩提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

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思維決定行為,六祖這次是真的準備「出山」了!(此處三拜!)

六祖慧能大師辭別了朝夕相處的獵戶們,一路隨緣而行,這一日來到了廣州法性寺。當時有一位印宗法師正在為大眾宣講《涅槃經》,六祖慧能大師也和大眾一起聽講。

忽來一陣清風,再給大眾帶來涼爽快意的同時,也將懸掛在經幢下的旗幡吹動了起來。

有一僧人看到此情此景脫口而出「風動」二字!

又有另一僧人則說是「幡動」……

就此就引發了一場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討論。雙方形成兩派,各執一詞,議論不已。

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六祖慧能大師飄然而出,吐口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語一出,大眾駭然!

相信這個公案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即使是不學佛的朋友,只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涉獵的善信應該都是知曉的。

千百年來,圍繞著這個公案的解說論議無意數計,大抵多是讚嘆六祖慧能大師智慧高明之語,認為二僧人關於「風幡」之論純屬無稽之談而已。這些言論其實均是大同小異罷了。

很慚愧!對此公案我也沒有更高的見解,我也由衷的讚嘆六祖慧能大師智慧高妙!但真的這二位僧人是閒得無聊不好好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妙義,起混扯淡嗎?顯然不是!

其實這二位僧人是借著「風幡」之爭在辨明法義!《涅槃經》是我們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重要到如果沒有《涅槃經》,我們佛教修行者將無所適從,沒有方向!

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呢?最宏大終極的行願就是成佛!而成佛這件事不是在世間當大官當皇帝,也不是發大財做生意!甚至也不是做個「不死」的神仙!

成佛就是要證得究竟涅槃!記住!從來沒有一尊佛是不通過證取涅槃而成就的!也從來沒有一個已經證取究竟涅槃而未成佛的修行人!

《涅槃經》裡講「涅槃」有四德,即「常樂我淨」!又講佛性遍一切處,世間一切行相皆是無常,唯有我們的佛性是恆常不變的!講到此處,我們還敢說這二位僧人的辯論是無聊抑或無稽嗎?

要明白,當時印宗法師正在堂上宣講《涅槃經》,因此弟子學人的辯論自然也是圍繞涅槃經義展開的,所以才會引起眾人的議論!

《壇經》中沒有詳細的記述當時辯論的情形,但一定不乏精彩!

為什麼我們古時候的成就者就多一些呢?一個是因為古人求法者大多虔誠信佛,發心純粹;二一個則是古代大德們學佛的氛圍好!大家心心念念都是圍繞佛法用功!

反觀我們現在,學佛人周圍有這樣的學習氛圍嗎?我們修行人每天想什麼或是說什麼乃至於做什麼都直接決定我們將來去向何處!

「諸行無常」!清風從何處來?又將何處去?幡自立懸空,憑何緣由就自己飄動呢?此處風是幡動之因,而幡動是風動之果!無風幡不動,無幡何來幡動呢?可是不拘風動幡動,皆是無常之行,於《涅槃經》中所倡導的佛性有何關聯?於我們最終證取究竟涅槃有何關聯?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一句「仁者心動」引得大眾駭然!因為所有參與「風幡」之辯的學人都沒有意識到各自的本心。這個與我們各自「佛性」無二無別的「心」才是涅槃修證的根本所在!有鑑於此,大眾才會駭然!

心動處何止風動?又何止幡動?我們這個世間無一不是以動相呈現的!所謂「諸行無常」嘛!因為無常所以一切諸行就會變化運動,永不休止。可是這些和我們真常的佛性沒有關係,抑或說我們心心念念關心在意的世間外物事相和我們成佛都沒有關係!和我們證取究竟涅槃也沒有任何關係!

記住!能夠讓我們成佛,讓我們證取究竟涅槃的只有我們的心!而此刻大眾的心都在隨著「風幡」之動而動了,也就是追隨外境攀緣了。甚至可以說就在大家圍繞著「風幡之動」爭論得面紅耳赤之際,我們已然失卻了各自的本心。

記住!當你思維一切與佛性無關的世間事相時,我們離成就就會越來越遠!

不離自性就是禪宗修行的秘訣!而自性永遠都和我們的「心」在一起,不離不棄,不生不滅!只是我們自己意想攀緣,從而將我們各自的本心自性「遺失」掉了……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有一天,慧能大師到廣州法性寺聽經聞法,當時,法性寺方丈印宗法師正在講解《涅槃經》,聽經聞法者有幾百人之多。為了辯論佛法的真實道理,一名僧人見外境風吹幡動,馬上指著幡說:「那是風在動,」另外一名僧人有不同見解,說:「那是幡在動,」當時也有其他聞法者也加入爭論,一時爭論不休。這時慧能大師走到前排對法會大眾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在起心動念。」
  •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到底是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壇經行由品》相傳六祖惠能在給弟子講經時,忽然起了一陣風,旗幡隨之輕輕飄動,這引起了聽講法的兩個弟子的爭論,一個弟子說是風在動,一個弟子說是旗幡在動,惠能插口解釋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自己心在動。」
  • 真想啊,幡動風動心不動
    一家人難得有機會這樣近距離長時間呆著,好事還是壞事?都有。這段日子,我的心情說不準。開始每天不停刷手機看信息,看得心煩意亂,卻無法控制不去看。什麼都幹不了。一直能讓我平靜下來的寫作,也很難定心去完成。我不知道怕什麼。因為我不怕。這裡遠離湖北,三兩天增加一兩個病例,家門口有個民生菜籃子,沒有斷供。我在湖北和武漢有朋友。因為種種原因沒了聯繫方法。我擔心她們。
  • 幡動?是仁者心動,關於這個公案,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記得以前在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學過這個哲學上著名的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大師說是仁者心動,當時我記得政治試卷裡是把這個公案作為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當時學生時期也沒有更多的思考。到現在,這麼多年一直走過來,學過佛法的一些皮毛,仔細想一想,惠能大師是我國佛教禪宗第六任祖師,那是高僧大德啊,說的話怎麼會沒有道理呢?以下談談自己個人的粗淺看法,首先對於心的理解,平常我們都理解為心臟,更深一點的理解是大腦裡的思維意識。
  •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壇經》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面對風吹幡動,尚爭論不休。面對萬事萬物,各種機緣,種種糾葛,一切都在於內心的平靜。心若不動,則風自不動,幡自不動。生活本就不易,不必渴求所有人的理解和認同,靜靜的過好自己的生活。
  • 且聽六祖如是說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南無妙法蓮華經!
  • 六祖如是說……
    真不清楚這個水軍上過大學或是上過學沒有,怎麼會有如此膚淺的提問呢?而且還大言不慚的說誰也說不過它!的確,和一個白痴講話,想說服對方的確很難!我本也不願搭理這些水軍和這些無聊的問題。當然,我也沒有看不起它們的意思,作為一個佛弟子是不允許看不起任何人的!
  • 佛教 禪定解脫和明心見性真的水火不容嗎?或許我們誤會六祖很久了
    上一講我們說到有兩位印宗法師座下弟子圍繞著風動還是幡動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就在不同觀點的大眾雙方爭執不下之時,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使得大眾駭然。這樣一來,自然就驚動了正在宣講《涅槃經》的印宗法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
  • 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
    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新舊唐書均沒有惠能的列傳。唐代文學名家,也是佛學研究大師王維的《六祖能禪師碑銘》記載:「禪師俗姓盧氏,某郡某縣人也。名是虛假,不生族姓之家;法無中邊,不居華夏之地。」惠能禪師出家前本姓盧,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他的名字也許是虛假的,因為他本身就沒有出生在有姓氏的家庭。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惠能,唐代人,佛教禪宗祖師。在佛教的歷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的思想相融合貫通的思想家,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他也被尊稱為「六祖」。
  • 略述佛教建構「倫理學」之困難?
    如古印度有名為順世外道(Lok ā yatika)的思想流派,其即主張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和風等四大元素所組成,所謂因果報應並不存在,人最重要是滿足自己的欲望以求不枉此生,由此即衍生一種縱慾主義;存在主義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則有言:「若上帝不存在,一切皆被允許」,認為一旦沒有賞善罰惡的上帝來確保既有價值和秩序的進行,則人類在原則上實可任情妄為。
  • 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
    其中一人說是幡動,另一個人則說是風動。結果兩人就此爭論不休,引來人潮駐足圍觀。這時惠能大師也趕到,他一看便開口說道:「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你們二位的心在動。」正在爭論的兩人聽到惠能大師的話以後即刻恍然大悟。
  • 佛教翡翠雕刻題材之不動明王菩薩
    佛教翡翠雕刻題材之不動明王菩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肖本命佛,不動明王就是八位本命佛中的一位,與不動明王所對應的生肖是雞,所以雞年出生人可以佩戴不動明王的翡翠牌子轉運。不動明王是佛教密宗的八大明王首座,他又被稱為不動明王菩薩。「不動」的意思是指慈悲心不變,沒有物可以撼動;「明」的意思是智慧的光芒;「王」的意思是對能夠操縱世間萬物和現象的人的尊稱。因此「不動明王」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能夠把障礙都掃除,完全沒有動搖之意。
  • JOJO裡的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不,他終究還是動了
    小編作為一個JOJO迷,從第一部的《JOJO的奇妙冒險》,到第五部的《JOJO的奇妙冒險 黃金之風》,小編都已經悉數看完了。」的詞 (岸邊露伴是出自JOJO系列第四部《JOJO的奇妙冒險 不滅鑽石》的人物) 小編也理所當然地把它認為是一個梗 但是,我感覺,我好像對這個梗一無所知, 作為一個JOJO迷,竟然連JOJO的梗都不知道,這怎麼行呢 於是
  • 如何理解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
    精髓就在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但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八個字呢?我覺得是:做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陽明心學是一種被驗證過的應用哲學。不論得第與否,又或寄情山水之間,都不能令他心動,他要追求的只有聖人的境界。如何理解「此心不動,隨機而行」?首先,「此心不動」絕對不是說什麼都不要想,什麼念頭都不能動;恰恰相反,我們一定要多想,多動心思。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六祖慧能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六祖還常發表一些違背獵人常理的怪論,因此大家看六祖的眼光也是怪怪的。一個人一旦只說好話,卻不敢說反抗或者抵抗的時候就難免讓人感到軟弱。還好六祖還保護了一位女子,堅持不讓這位女子受到傷害。可是面對他人的報復,六祖也只是一味地忍讓。
  • 六祖壇經|無生真意
    玄策說,我言輕微,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前來學佛。你如果去,我和你一同前往。於是玄覺和玄策來參見六祖,但玄覺只是繞惠能三圈,仗錫站立。六祖惠能碩,沙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是從哪裡來,生出如此傲慢?玄覺答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 古風: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2、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3、對花對酒,落梅成愁,十裡長亭水悠悠。 6、浸半盞茶香餘溫,睹一世顛沛流離,輕嘆雨荷匯殘露,且怨青顏染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