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世上應該有信仰,它是對某個主張、思想有明確的認可。假如你信仰佛教就要虔誠尊敬和相信他,並作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行動方向。
你信仰佛教,無論是皈依佛門弟子,或在家尚無皈依佛門的學佛信眾,佛教並無職別區分,只是皈依佛門的比丘、比丘尼,他們有經過正式拜師、剃度、發證的程序,按照寺廟規定上班工作的職業僧人而已;但也有皈依後在家學習佛法者,其中就有一些藝人;另外還有未皈依佛門的在家學習佛教的信眾,好比自學函授教育的學生。因為佛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為此你學佛的門檻並不是很高。
一、學佛目的和佛教的核心思想
學佛目的是:研究宇宙的真相。
佛教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佛教三寶、四大皆空、因果報因、四聖諦,選擇中道和學佛修行。
「佛教三寶」:佛陀是覺悟者,是學佛信眾的教授;學習佛法的指導思想就是佛經;學佛者是皈依佛門僧人和信眾,是佛陀的學生;通過學佛知法,以達到「覺悟」的人生最高境界,這就是佛法僧俗稱:「佛法三寶」。
四大皆空」:「四大」是指「地、水、火、風」。每個人的生死都是四大分與合的分解關係。「皆空」是指宇宙萬物一切因緣和合事物都是空的;他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體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凡是我們所見和感受到現象都是虛而不實的。告誡人們身外之物皆可拋棄,才可得以解脫。
「因果關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因是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這是佛教的緣起論產生的因果關係理論。你種的是毒苗,結的必是毒苗。這就是眾生起惑、造業、受報。
「四聖諦」是佛陀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他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佛教選擇的是中道」:佛教是外來宗教,它選擇的是「中道」,不提倡享樂,也不提倡苦修,中道即不是唯心主義,也非唯物主義,而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結合,心物達到完美融合的境界,也符合「不生不滅」的佛教理念。
「學佛修行」:學佛者通過修行的過程能解除人生在世的煩惱,當你進入佛學世界,它給予你的好處,你在修行過程中自會慢慢領悟。
二、修行是學佛者一生的歷練過程
學佛要有真心修行,需要經過漫長艱辛的路程。信眾在生活中發現自己有錯誤的思想行為,可以依照佛法,通過修正、改正錯誤的行為;確切地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亂行為,棄亂歸正。佛教認為:眾生的本性都是佛,見性即可成佛,也有立地成佛之說。識自己本心,見自己本性的過程才是真正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態的一種歷練過程。
三、修行要做到「六行」,「四動」這是學佛的宗旨
修行:一指修養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道行;六指行善積德。除這六點還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目前相比境界更高、胸懷寬廣、視野開闊的修養水平。要學會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修行可以讓我們認識世界間的苦樂,自已主宰自己的命運,達到脫離苦而得樂之目的,這也是信眾學佛修行的宗旨。
四、修行必讀的十部經典佛經
佛經是修行者歷練行為的規範,閱經、誦經和探究佛經,可以了解佛教文化內涵,是度人向善良邁進的引路者,當你心有雜念時經書會告誡你修正錯誤,使你更為善良,福報滿滿。修行閱讀的主要佛經有:1、心經: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信徒日常背誦的佛徑。為唐代玄奘法師譯本,最為流行。2、金剛經: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為中國依鳩摩羅什譯本。一般所說的金剛經都指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科判則依照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3、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大經,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講到了。4、妙法蓮華經。5、華嚴經。6、阿彌陀佛經。7、無量壽經。8、觀無量壽經。9、長阿含經。10、地藏經。
五、解決煩惱感悟修行,要奉行「五戒」,「十善」
人活在世上總歸有各種煩惱困惑纏身,使人深受各種痛苦,晚上睡不著覺,生活中有不如意的磨難。唯有從煩惱著手,斬斷煩惱才是學佛修行的方向。
首先要奉行「五戒十善」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指「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言語;「意三」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善」側重於修善。奉行「五戒」、「十善」,就是止惡業,造善業。所以佛教常說的修行重實質而不看形式,無論你讀了多少經,拜了多少佛,那都是形式,重要的是你身上的貪、嗔、痴習氣去掉了多少?能把「五戒」、「十善」完全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是鑑定你學佛成果的重要體現。當你已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清除了自私自理,損人利己的輪迴思想觀念時,周圍的親朋好友就會發現,你的生命本身已有很大奇妙的變化,你已從痛苦煩惱中得到解脫,自己將已達到一個善良脫俗的境界。因此學佛要真心修行,娑婆世界將是山清水秀一片寧靜,蓮花盛開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