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2020-12-14 陽光萬森

人生活在世上應該有信仰,它是對某個主張、思想有明確的認可。假如你信仰佛教就要虔誠尊敬和相信他,並作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行動方向。

你信仰佛教,無論是皈依佛門弟子,或在家尚無皈依佛門的學佛信眾,佛教並無職別區分,只是皈依佛門的比丘、比丘尼,他們有經過正式拜師、剃度、發證的程序,按照寺廟規定上班工作的職業僧人而已;但也有皈依後在家學習佛法者,其中就有一些藝人;另外還有未皈依佛門的在家學習佛教的信眾,好比自學函授教育的學生。因為佛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為此你學佛的門檻並不是很高。

一、學佛目的和佛教的核心思想

學佛目的是:研究宇宙的真相。

佛教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佛教三寶、四大皆空、因果報因、四聖諦,選擇中道和學佛修行。

「佛教三寶」:佛陀是覺悟者,是學佛信眾的教授;學習佛法的指導思想就是佛經;學佛者是皈依佛門僧人和信眾,是佛陀的學生;通過學佛知法,以達到「覺悟」的人生最高境界,這就是佛法僧俗稱:「佛法三寶」。

四大皆空」:「四大」是指「地、水、火、風」。每個人的生死都是四大分與合的分解關係。「皆空」是指宇宙萬物一切因緣和合事物都是空的;他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體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凡是我們所見和感受到現象都是虛而不實的。告誡人們身外之物皆可拋棄,才可得以解脫。

「因果關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因是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這是佛教的緣起論產生的因果關係理論。你種的是毒苗,結的必是毒苗。這就是眾生起惑、造業、受報。

「四聖諦」是佛陀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他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佛教選擇的是中道」:佛教是外來宗教,它選擇的是「中道」,不提倡享樂,也不提倡苦修,中道即不是唯心主義,也非唯物主義,而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結合,心物達到完美融合的境界,也符合「不生不滅」的佛教理念。

「學佛修行」:學佛者通過修行的過程能解除人生在世的煩惱,當你進入佛學世界,它給予你的好處,你在修行過程中自會慢慢領悟。

二、修行是學佛者一生的歷練過程

學佛要有真心修行,需要經過漫長艱辛的路程。信眾在生活中發現自己有錯誤的思想行為,可以依照佛法,通過修正、改正錯誤的行為;確切地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亂行為,棄亂歸正。佛教認為:眾生的本性都是佛,見性即可成佛,也有立地成佛之說。識自己本心,見自己本性的過程才是真正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態的一種歷練過程。

三、修行要做到「六行」,「四動」這是學佛的宗旨

修行:一指修養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道行;六指行善積德。除這六點還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目前相比境界更高、胸懷寬廣、視野開闊的修養水平。要學會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修行可以讓我們認識世界間的苦樂,自已主宰自己的命運,達到脫離苦而得樂之目的,這也是信眾學佛修行的宗旨。

四、修行必讀的十部經典佛經

佛經是修行者歷練行為的規範,閱經、誦經和探究佛經,可以了解佛教文化內涵,是度人向善良邁進的引路者,當你心有雜念時經書會告誡你修正錯誤,使你更為善良,福報滿滿。修行閱讀的主要佛經有:1、心經: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信徒日常背誦的佛徑。為唐代玄奘法師譯本,最為流行。2、金剛經: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為中國依鳩摩羅什譯本。一般所說的金剛經都指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科判則依照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3、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大經,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講到了。4、妙法蓮華經。5、華嚴經。6、阿彌陀佛經。7、無量壽經。8、觀無量壽經。9、長阿含經。10、地藏經。

五、解決煩惱感悟修行,要奉行「五戒」,「十善」

人活在世上總歸有各種煩惱困惑纏身,使人深受各種痛苦,晚上睡不著覺,生活中有不如意的磨難。唯有從煩惱著手,斬斷煩惱才是學佛修行的方向。

首先要奉行「五戒十善」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指「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言語;「意三」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善」側重於修善。奉行「五戒」、「十善」,就是止惡業,造善業。所以佛教常說的修行重實質而不看形式,無論你讀了多少經,拜了多少佛,那都是形式,重要的是你身上的貪、嗔、痴習氣去掉了多少?能把「五戒」、「十善」完全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是鑑定你學佛成果的重要體現。當你已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清除了自私自理,損人利己的輪迴思想觀念時,周圍的親朋好友就會發現,你的生命本身已有很大奇妙的變化,你已從痛苦煩惱中得到解脫,自己將已達到一個善良脫俗的境界。因此學佛要真心修行,娑婆世界將是山清水秀一片寧靜,蓮花盛開的桃花源。

相關焦點

  • 空為什麼不是學佛的最高境界
    菩提花念佛修行也是一樣,離不開圓,無論你修了多少年,無論你修到何種境界,都在一個圓上行走,只是位置不同而已。無論何種方式念佛,我們皆要隨喜,一定要明白自修自得,他修無過。第二階段是明理,只是信教還不夠,要解理。有了一些見解就覺得家裡不清靜,有到寺院去修行的想法。覺得寺院、道場,才是清修之處,才能修行成佛,離開世俗的一些煩惱憂愁。有甚者,為達自己的妄念,棄家、離婚前往寺廟修行,造成家庭不和。
  • 學佛修行的最高境界就這8個字,看看你能做到嗎
    在這樣一個物慾縱橫的浮躁社會中,人們往往把事情看得複雜,所以很辛苦,很累,幸福和快樂好像很遙遠,觸不可及。許多人學佛為的什麼?就是因為想要放下,讓自己飄搖了半輩子的心能夠歇息下來,回歸曾經「無一物」的自在。
  • 《金剛經》奉持十善業行,是讓我們離開痛苦與獲得解脫的良方
    如果我們期待得到真實的解脫與自得,就應當及時奉行十善,要有一定的行動才可以吃到甜美的果子。佛陀在《金剛經》中曾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它是很多佛弟子都能琅琅上口的偈頌,但真實能做到正觀的又有幾人?
  • 佛教: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的人,才會變得有福氣
    學佛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生起正信,通過「聞思修」,達到「信願行」,學佛是一個不斷改變自己,修正自己的過程,修行,修的是自己的行為,所以學佛的人最後只有一條路子可走,那就是「行願」,犧牲自己,利益天下眾生,擔起天下眾生的苦難。
  • 佛教中的涅槃圓寂,並非「逝世」意思,是指修行的4種最高境界
    佛教中說修行到滅生死,沒有煩惱,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時為涅槃,而涅槃也可按意思譯為圓寂,其中圓為功德圓滿,寂為沒有了業障。因此涅槃在佛教中,是其修行的最高境界,而非「逝世」之意。之前咱們講到六道輪迴,佛教中認為世間眾生的一切言語行為和意念都會招來業報,業報分為善惡二報,行善會獲得善報,做惡會得到惡報。
  • 修行禪定的人,一定要認識五蓋!
    「五蓋」,包括貪慾蓋、嗔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和疑蓋。這些都是心的煩惱相。在學法當中,如果我們修定,就一定要認識到五蓋的過患,一定要對治五蓋。五蓋之貪慾貪慾,是五根對所接觸的境界生起貪愛。修定的人,他的心必須要遠離五根接觸境界的貪愛,不生貪慾喜歡,心就能定下來。五蓋之嗔恚嗔恚,就是嗔心。當嗔心生起,就算身體不動,內心還是惱熱、很不自在,也就無法定下來。若一個人內心的貪嗔不現起,而無貪、無嗔以及行舍這樣的心所相應現前,這個人會自然地從遠離世間的貪憂而得到喜樂。
  • 什麼是解脫之道?不生煩惱
    其實佛陀把「戒定慧」三學定為我們的解脫之道,唯有成就這三資糧,你才可能走向解脫。解脫的基本定義就是沒有任何外在的人事物能讓你生煩惱,那你就解脫了。其實,修定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傳統宗教共同的修行項目。所以外道也在修定,他們也能修出一些神通或者是什麼,但是最重要的區別,外道的禪定是建立在迷惑的生命系統,它只能讓妄想暫時的平息下來,不能從根本上去斷除它。佛教的修行是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進行觀照,從而照破煩惱,照見諸法的實相。所有的煩惱都和我們的認知有關。
  • 壇經中慧能大師說的內禪外定,是解脫的境界,是佛的境界
    在整部壇經中,慧能大師說法,都是站在佛的境界,都是站在解脫的境界,在進行說法的。慧能大師所說的這些境界,是一個人,是一個禪修者,要經過長時間的禪修努力,才能夠達到和實現的境界。不是我們知道慧能大師,所說的這些境界的文字,就表示自己已經達到了同等的境界。
  • 心理學秘籍: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適合學佛,首先要明白佛的真義
    因為佛具備了不生不滅的特質,追其本質並無任何現象,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煩惱現象,所以能自在解脫,因為無生,自然沒有滅的跡象,因此佛能自在解脫,也是一種永恆!不過,我們也必須看到一個殘酷的世間法,「一分錢都能難倒英雄漢」,人若是遇到這種狀況,幾乎沒有心思學佛,加之人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周圍人們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家人也難保不與你發生爭吵,那麼家經即會讓你頭昏腦熱,又怎麼可能鎮定自若學佛呢?要明白,學佛由始至終即是為了自在解脫,了悟永恆。如果被任何一個困難打倒,那就不是真學佛。
  • 修行必破「五蓋」,不清楚的快看看
    今天,頓頓就與大家說說什麼是五蓋 貪慾 貪慾,是五根對所接觸的境界生起貪愛。修定的人,他的心必須要遠離五根接觸境界的貪愛,不生貪慾喜歡,心就能定下來。
  •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怎麼修行才能達到呢
    的確不容易達到,所以我們要修行。然而怎麼修行?我們在嘗試提出修行的路徑之前,先要看看「無我」之前有幾種境界。《黃帝內經》中有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本來沒幹啥壞事兒,但是他過於內疚、自責、自卑,這樣的人也需要自我療傷,要知道心靈的療傷和身體的療傷同等重要。恬,是黃帝告訴我們要做到的第一種境界。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學佛開悟很難嗎?只要做到這幾點就容易多了
    大家都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所有學佛人都喜歡探討的話題,也是大家所追求的學佛的終極目標。所以說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談到開悟的問題。所以經常就有人說,如何修行才容易開悟?那這個問題呢?因為談的人多了。所以,大家都各有各的理,各說各的法。那有些法呢?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做人的使命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
  • 你為一切眾生學佛,要從家人做起
    在一切對境當中,誰能把握住心態,誰就是勝利者,誰就能解脫。否則就是失敗者,就會痛苦。萬事萬物都在給你對境,主要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把握住了就是快樂,就是善;把握不住就是痛苦,就是惡。一切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你能將這一切都觀為清淨圓滿,那麼所有的一切都在幫助你,讓你成長。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二者都與腎氣不足有關,始於一個淫字漏洩透支太過,虧空如曠野山洞,來點風聲就呼呼作響……所以我們常把「淫邪」而字並用在一起,當一個人荒淫無度之時,內心就會驚恐不安,疑心四起,杯弓蛇影,看到任何細小的事情,都會歸結於是他人對自己的傷害,於是就生出千奇百怪反覆無常的言行舉止來,事實上也許只是中邪了而已。人有淫邪,皆因妄心所生。
  • 尋尋覓覓,原來解脫、成佛的方法就是它!
    佛和佛不一樣,有的佛眷屬特別多,成就的人也特別多,因為他們在因地的時候,在修行的過程中,跟很多很多眾生結了善緣。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我們學佛、修行唯一的目的就是度化眾生。如果我們現在在因地的時候,不跟眾生結善緣,甚至還結惡緣的話,以後我們成佛了也無法救度他們。眾生都有煩惱,都有痛苦,根源是什麼?根源就是無明、我執。
  • 因果有報,學佛能做到這3點,感應自來,尤其第三點
    對於學佛人來講,其實和所有事情一樣,也是註定的,用佛家的話語來講,就是有善根,因緣和合,學佛的機緣成熟了。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學佛的目的在於使人靜心。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根性不同,故法亦有異。皆由淺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誦經念佛。念至功夫純熟,心中自然清淨。對於學佛人來講,只要做好以下3點,就能受益,獲得感應,增加信心。第一點、一切不良習慣,絲毫莫沾。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05其實呢…… 一個人開始學佛,是因為認識到自己煩惱重重、缺乏智慧慈悲,引發身心的種種痛苦,於是開始學習智慧,嘗試改善生命狀態。在此過程中,難免還是會有被不良習氣戰勝的時候。07其實呢…… 學佛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內心的蒙昧和煩惱。躲進深山適合某些人的某個修行階段,但未必適合所有人的情況。
  • 聽菩薩說|解脫靠自己
    到時候阿彌陀佛幫不了你,上師也幫不了你,只能你一個人面對死亡,只能一個人孤獨地離開這個世界,沒有人幫你,也沒有人跟隨你,這點應該了知。佛可以給你教言,教你解脫的方法;上師可以給你解脫的竅訣,但這個方法、竅訣你要運用、珍惜,否則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