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中慧能大師說的內禪外定,是解脫的境界,是佛的境界

2021-01-08 以智見佛

在整部壇經中,慧能大師說法,都是站在佛的境界,都是站在解脫的境界,在進行說法的。

慧能大師所說的這些境界,是一個人,是一個禪修者,要經過長時間的禪修努力,才能夠達到和實現的境界。

不是我們知道慧能大師,所說的這些境界的文字,就表示自己已經達到了同等的境界。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了這些文字,就已經達到了,慧能大師所說的解脫的境界,佛的境界,那只是我們自己的妄念而已。

不是說你知道了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你就有了內禪外定的功力。只有你真正做到了外離諸相,對外沒有任何欲望、分別和念頭時,你才真正有外離相為禪的功力。只有你在與外境接觸時,與任何人事物接觸時,內心都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任何念頭,沒有任何痛苦,你才真正有了內不亂為定的定力。

慧能大師說,我所說的坐禪的法門,其意是既不住於起心動念的心,也不住於明心見性的淨,更不住於如如不動的定。這就是內禪外定的境界,這就是無所住的解脫境界,這就是佛的境界。學佛者,禪修者只有以這樣內禪外定的功力,安住於這樣的境界,才能真正明白是怎麼樣的狀態。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層?
    無著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裡面說:「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煩惱即菩提。」可是我們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煩惱了,那麼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煩惱的時候儘是痛苦而沒有菩提的影子。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般若智慧。《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眾生之所以在煩惱來臨的時候不能將其轉化為菩提就是因為迷誤,不識自心即是智慧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 讓慧能大師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怎樣的解脫境界
    壇經中說,在五祖決定把禪宗衣缽傳給慧能大師的當夜,給六祖詳細講解了金剛經。當六祖慧能大師,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大悟,當下就徹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是讓六祖慧能大師徹底開悟的一句話,也是佛陀對當年,對須菩提長老所提的,如何實現正等正覺的問題的回答。這句話,出自佛陀在金剛經中說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
  • 我們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念佛法門同樣殊勝!
    如果我們真心皈依三寶並且發願做一個虔誠的佛弟子,那麼首先就要信受奉行諸佛菩薩和東方西土歷代祖師的教誨。而修學佛法最終的目的就是究竟成佛!可是成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無量諸佛皆是經由三大阿僧祇劫精進修行而成就的!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一切教法皆是方便教法,而不是究竟教法。因為究竟教法是不可思議之法,是不可言說之法。
  • 達到無念的境界,就契入空性,寂照一如的這念心,就是清淨法身佛
    佛法說:「心淨佛土淨」、「淨土只在淨心中」,有了正見,淨土馬上就會現前。有了正見,就有正念;有了正念,就是出世、就是淨土、就是解脫。現在的世界非常混亂,這些亂象是從眾生的貪嗔痴、邪知邪見中產生出來的。《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假使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會認為現在所處的世界是五濁惡世,十方諸佛菩薩所處的極樂世界才是出世間。其實,東方淨土、西方淨土,都是果報土,一切法界不離自心,心清淨才有淨土,不離當念,當下就是淨土、就是解脫。什麼是「無住」?「住」不是指身住,而是心住。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南無妙法蓮華經!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且看《法寶壇經》第10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 慧能大師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般若智慧
    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般若智慧,世間人本來都具足;只是因為心中都被境相所迷,不能開悟。要知道所謂愚人和智者,他們之間的佛性並無差別,只是因為迷惑、悟性的不同,所以才有愚和智的差別。我們修行、學習念誦般若經典,卻不知道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只知道去外面求感應,去外面尋找所謂的般若智慧,卻不去尋找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就好比是畫餅充飢,無法填飽肚子。
  • 慧能竟然和孫悟空有關!
    如果參照現代大學教育文憑高低分類,果位分羅漢(學士)、菩薩(碩士)、佛(博士)三個等級,細化為五十二個品階。小乘佛教,只求自我解脫,涅槃之後雖不再入六道輪迴,但也只能修到羅漢。大乘佛法修菩薩道,講究自度度人直到成佛,這是一段極其漫長的時間。佛,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永恆存在。所以觀音菩薩東上長安時跟唐王李世民說:「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慧能大師,來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講堂,為僧眾廣開佛緣,講解佛法。眾人為慧能大師安排好法座,恭迎大師升座講法。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
  • 什麼才是佛的境界,維摩詰說,要能明白這一點,才可能得佛之智慧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維摩詰經》之弟子品,這一講述說佛詣須菩提探視維摩詰,因不及維摩詰辯才和智慧,不能勝住佛之所遣。記得過去曾有一次,我至維摩詰家去乞食,當時維摩詰接過我的缽子並盛滿飯後,對我說:『喂,須菩提!如果你能以平等之心進行乞食,那麼,對一切諸法就不會產生分別想;反之,如果你能以平等之心看待一切諸法,那麼你在乞食中也肯定能做到一視同仁。須菩提,如果你能如此行乞,就可以心無疚愧地從我手中取食。
  • 佛教 禪定解脫和明心見性真的水火不容嗎?或許我們誤會六祖很久了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說到有兩位印宗法師座下弟子圍繞著風動還是幡動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就在不同觀點的大眾雙方爭執不下之時,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使得大眾駭然。這樣一來,自然就驚動了正在宣講《涅槃經》的印宗法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
  • 佛說修行的境界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展現的過程中,心靈認知就會親身經歷天堂地獄,六道人間的種種境界。當心靈習慣於在那種境界當中去體驗那種妙樂的時候,你會發現人世間他並不真實。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這種純潔的信仰,可以將你的願望淨化、升華、提升,直至消散這個自我,從知覺變成覺知,那麼你就能解脫分段生死了。修行的人,實際上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就是虔誠,虔誠不是欲望,虔誠不是說我去要怎麼樣,不是說我去「念多少阿彌陀佛,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要這樣想,這樣想的話你一輩子來不及的,沒有可能性。
  • 你真的進入過禪定的境界嗎?禪病呢?怎麼治?
    有很多人講所謂的「文字般若」,其實佛經中的文字承載的當然是般若,但你我愚迷,又怎麼會見到真實的般若呢?到頭來還是只見文字不見般若的。經常有一些讀了很多經書的學人,遇到一些所謂的境界,或是世間生活的一些煩惱都調伏不了。原因就是沒有真實的智慧,也沒有較深的定力!
  • 《西遊記》中佛性禪心的名字,領悟佛的一種境界
    佛教普遍採用的一種修習方法,源於婆羅門經典《奧義書》所講的即:靜坐調心、制御意志、超越喜憂以達到「梵」的境界。佛性禪心:禪意「不可說」,自心只自知。《禪宗七祖談禪》:「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神光原來好講經, 智慧聰明廣傳人。今朝不遇達摩度, 難超三界了死生。達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意用功夫。
  • 佛教淨土有許多種,修行佛法的你,知道禪宗所說的淨土在哪裡嗎?
    一說到佛祖在佛法教義中所極力倡導的淨土,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廣為人知的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之中,被稱揚為但受諸樂而無復這娑婆世界的種種苦難,被視為是成佛而解脫苦海之後的終極歸宿,極樂淨土是許多學佛者所嚮往的涅槃聖境。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