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淨土有許多種,修行佛法的你,知道禪宗所說的淨土在哪裡嗎?

2020-12-14 梅山易學

一說到佛祖在佛法教義中所極力倡導的淨土,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廣為人知的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之中,被稱揚為但受諸樂而無復這娑婆世界的種種苦難,被視為是成佛而解脫苦海之後的終極歸宿,極樂淨土是許多學佛者所嚮往的涅槃聖境。

網圖

在佛祖的智慧之中,淨土有許多種,有人間淨土、天上淨土、極樂淨土、唯心淨土、華嚴淨土、琉璃淨土等許多種,一般都是因淨土創建者的願力所成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淨土宗極力宣揚的西方極樂淨土。

在淨土宗的經典《阿彌陀經》中告訴大眾說西方極樂淨土在「十萬億佛土以外」,距離我們有多遠呢?「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遠的距離,在常人想來很遠,可是佛祖告訴我們,從法性而言,只要信願行三力俱足,彈指間即可通達彼處。

網圖

淨土宗所極力推崇的西方極樂淨土,因為其宗門的興盛而廣為人知,似乎成了所有學佛之人所追求的一個通達之處,但其實,各個宗門因其信願的不同,其所追求的淨土也有所不同,比如說禪宗,一說到禪,似乎很神秘高深,與眾不同,那麼影響同樣深遠的禪宗,其淨土又在何方呢?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決疑品中說:「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什麼意思呢?

網圖

執迷的人口中念誦阿彌陀佛佛號,希望來生能到西方極樂淨土,覺悟的人則重視讓自己的心靈純粹至誠而當下成佛,所以佛祖說只要心念純淨,自然也就是到了清淨的佛土。

為什麼六祖會這麼說呢?因為禪宗認為心即是佛,而佛性,是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上,亦不在下,無是無非,不去不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善非不善,非常非無常,非空亦非有,非定亦非動的不二之性,萬德莊嚴,萬法具足,是遍周法界的恆沙眾生所皆具之本來面目。

網圖

因此之故,禪宗大師終其一生所要做的事情,無非就是降伏自己心上的無明妄想,使其化為成智之菩提,從而轉煩惱為清淨,開顯自性中本來具足的真如清淨之體,一旦開悟,霎那間便與宇宙萬物同體一如而隨緣止息,不再有人我之別,不再有我人四相。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對於淨土的認知,就是「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說隨所安處恆安樂」。

網圖

明明白白地告訴所有禪宗修行者,世間凡愚之人因為無法認知本來清淨而萬法具足的自性,不能認知到身中的淨土之所在,所以才發願往東、往西(東方藥師琉璃,西方阿彌陀佛極樂)。

如果開悟了自性的話,那麼無論身在何處,即使是眾生畏懼的三界六道之中,也是沒有什麼分別的,就像地藏王菩薩處在地獄之中一樣,心性堅忍如大地,地獄天堂也是毫無分別的,就像佛祖所說的那樣:「隨所住處恆安樂」。

網圖

所以禪宗的淨土,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這個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如果我們能自淨其意,將自己的這顆心修煉到一塵不染而清靜無為的時候,那麼我們便可以隨緣生活、隨遇而安、隨喜而作、隨心而住。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但我們的內心還是可以逍遙自在的悠遊於虛空之中,從容淡定的隨緣放曠而如大鵬逍遙於九天之上一樣,不復再為諸般煩惱所苦了,當下即是極樂淨土,又何須遠求西方世界!

網圖

不知作為禪宗修行者的你,能否將自己的心修到如此之境界呢?

相關焦點

  • 佛法:人間淨土——禪宗淨土思想對現代人處世之道的積極意義
    但是,如果這便是佛教的全貌,那就是大錯特錯的片面之詞,因為假如迷信、消極便是佛教的全部的話,佛教根本就不可能傳承長達千年之久,之所以會帶給人們許多錯誤的認知,都是因為有些人雖披著僧衣,卻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念歪了佛祖的真經。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
  • 天機:佛法中的「永恆國度」存在嗎?西方極樂淨土在何方!
    佛法不可說,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禪宗修心,應無所往而生其心,如夢幻泡影,應做如是觀,如露亦如電。佛法需要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覺醒自己,覺悟智慧,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達摩一葦渡江,從福建上岸,建立少林,後面因為佛教不生子、不養老、不交賦稅徭役,從而產生禪宗,佛教允許居士在家修行,然後禪宗廣為流傳。其實佛教純粹不純粹不好說,但是民間信仰儒釋道合一了,在民間寺廟不僅供奉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菩薩和如來和觀音,也拜儒教的神仙。
  • 佛教:在家人該如何修行?家是淨土,公司是道場,眾生都是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各位師兄都知道大乘佛法有八個宗派,不過經歷「三武一宗」法難,再加上千年時間的磨礪之後,如今還比較昌盛的只有禪,淨,藏密這三門了,其餘的都極為式微,甚至失傳。
  • 佛教:淨土是天界嗎?
    編輯:提舍淨土如此富麗莊嚴,往生淨土者欲食得食、欲衣得衣,住的是宮殿,且神通廣大,諸上善人俱會……,不免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往生淨土就等於往生天界嗎?天界仍在六道輪迴中,淨土已超出六道之外佛教說眾生有六道輪迴,所謂「六道」,包括天、人、阿修羅、……等。其中,人、阿修羅、……等五道,皆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欲界;而天道則分布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
  • 淨土不是學佛人的專利,做到四點,你也能擁有自己的一方清涼淨土
    一說到淨土世界,許多對佛學道一知半解的人們便以為那是屬於那些深山古寺中的僧人之專利,認為處在這個汙濁不堪而紛爭不斷的紅塵中的自己是很難有這個機緣的,因為僧人們斷棄紅塵滾滾中的一切,而專注於佛道上的不斷突破,所以才能有清淨世界中淨土的回報。
  • 佛教:淨土宗的修行心法,只要記住淨空法師給的這十個字就夠了
    這些問題並不難看破,但關鍵就是這個時代眾生的業障太深了,許多人都自私自利,貪婪多欲,浮躁易怒,正好被這些邪法所利用——就像是如今防騙常說的一句話一樣,被騙往往都是因為自己的貪慾在作祟。久而久之大家也都願意真誠的對待這樣的人——因為你越是精明,別人就越是防著你,你越是不在乎不計較,別人反而對你坦蕩,這就是人性的特點。更不用說真誠之人心中的五毒自然會淡化很多,哪怕不修行,三惡道也是註定和他無緣的,若一修行,絕對事半功倍,突飛猛進。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病好之後,他想生命脆弱短促,就想學習傳說中可以長壽的神仙之法,如果可以成功,再來弘傳佛教不是更好嗎:「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而神仙方術之說,當時盛於南方。縣鸞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海內人士都很推崇,所以前往拜訪。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網圖一直到後來有緣接觸到了佛教的禪宗,深入了解之後,才知道「佛擋殺佛」這句話的後面,並不只是如字面意思上的那般殺意波動,而是隱藏著佛教禪宗所極力稱揚的無上甚深境界在內。如果能夠證入「佛擋殺佛」這句話背後的境地,實際上就已經是達到了佛祖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境了,而這,可能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知道嗎?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但祖師講說的教言還是如理如法的。這個沒有道理可講。我們也不要探討諸如為什麼要信祖師言教。試想,如果祖師講的都不合適,那我們就別幹了。禪宗講「六祖以後無有祖」,可見祖師也不是是個人就可以擔當的。那些修行的好的,我們可以稱之為佛門龍象,或是佛教一代宗師。但就不能隨隨便便的說某某人是祖師。這個絕對不可以!
  • 常念阿彌陀佛就可往生西方淨土?你還得具備這三個條件
    西方的科學巨匠早有定論: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佛教是教人覺悟的宗教。佛法博大精深,佛陀一直教導人們要「智信」,而不要迷信。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盡信者。這種人才能說具有佛智慧。常說的四善根即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是發無漏智的根本,有此四種善根位,就有了往生西天的基礎。
  • 末法時期,這三種人,也能去往極樂淨土,看看你是哪一種
    末法時期的人們,對佛、佛法難以生出信心。正因為如此,須菩提在《金剛經》中才有此一問:「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章句,生實信不?」意思就是,(到了末法時期)如果有人聽聞佛法,聞此金剛波羅蜜經,會生出成佛的信心嗎?這個問題,其實點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關鍵問題,就是到了末法時期,人到底能不能修行,對佛、佛法到底能不相信的問題。佛陀對須菩提說了一句話:莫作是說。
  • 佛教 西方極樂世界是實有的,但到底是誰親自往生呢?
    我們很多佛弟子都希求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到底什麼是淨土呢?真實的淨土又在哪裡呢?只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淨土嗎?其實無量諸佛的世界都是淨土。任何一佛的世界都是淨土。而且所有一切諸佛的淨土其實都無二無別!因為諸佛亦是一佛,一佛亦是諸佛。佛佛無有差別,故而諸佛的世界皆是淨土!
  • 佛法的三個時期!
    佛祖釋迦摩尼佛曾經說過,他所成住我們的這個(娑婆世界)講佛法的法運有三個時期,分別是,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和末法時期,我們當世眾生所處的正是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一)佛法正法時期佛在經典裡講佛法的法運有三個時期,正法時期1000年,像法時期1000年,末法時期一萬年,總共有12000年,正法時期就是佛陀在世和和佛佗滅度後的第一個
  • 聖淨空法王:密宗比淨土宗高,但不適合普通人
    中國佛教有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你知道都是哪些?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幾乎都形成於隋唐時期,當時佛教宗派林立,不止現在所說的八宗,但在唐武宗滅佛之後,除禪宗淨土宗之外大多數宗派都已銷聲匿跡,直至近代才又從日本流傳回來,形成了現今所說的八大宗派。中國佛教宗派眾多,主要有八宗之說,那到底是哪八個宗派呢?
  • 佛道修行的區別和皈依體
    首先一個真正的修行者都會皈依一個宗派,在皈依後一般會依止一個宗派的法進行修行,別說是佛教道教,就是佛教內部的弟子都要明白自己修行的目標,依止一個法門,不依止於一個法門,就是雜修,依止於一個法門就是你的皈依體,如果皈依體不存在了,你的皈依等同形式。現在很多人談論什麼儒釋道三教同出一脈,是平等的,也有人說佛教的如來最究竟,或者道家的太上老君最究竟。
  • 「古今佛門高僧大德」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土聖賢錄》
    其次,來信又說,應當隨著眾生的根機給予教化,為適合淨土的人說淨土,為適合華嚴的人說華嚴,此意甚妙。但是其中有兩個意義:第一、「千機並育」,千種根機的人都能夠得到教化,這乃是如來出現於世間的大事,並非敝人我所能作為的。因此曹溪六祖專弘直指人心的禪法,豈是六祖不能通達其他的教法?慧遠大師建立東林的蓮社,也不是只會接引鈍根的人。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印度大乘佛教有個中觀派,創始人是龍樹和提婆,主要經典是《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合稱「三論」。中觀派在中國形成的宗派以這三大經典得名,叫作三論宗,主要的理論貢獻是俗諦和真諦的劃分。中觀派只破不立。他們不說佛法「是」什麼,只說佛法「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