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佛祖在佛法教義中所極力倡導的淨土,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廣為人知的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之中,被稱揚為但受諸樂而無復這娑婆世界的種種苦難,被視為是成佛而解脫苦海之後的終極歸宿,極樂淨土是許多學佛者所嚮往的涅槃聖境。

在佛祖的智慧之中,淨土有許多種,有人間淨土、天上淨土、極樂淨土、唯心淨土、華嚴淨土、琉璃淨土等許多種,一般都是因淨土創建者的願力所成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淨土宗極力宣揚的西方極樂淨土。
在淨土宗的經典《阿彌陀經》中告訴大眾說西方極樂淨土在「十萬億佛土以外」,距離我們有多遠呢?「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遠的距離,在常人想來很遠,可是佛祖告訴我們,從法性而言,只要信願行三力俱足,彈指間即可通達彼處。

淨土宗所極力推崇的西方極樂淨土,因為其宗門的興盛而廣為人知,似乎成了所有學佛之人所追求的一個通達之處,但其實,各個宗門因其信願的不同,其所追求的淨土也有所不同,比如說禪宗,一說到禪,似乎很神秘高深,與眾不同,那麼影響同樣深遠的禪宗,其淨土又在何方呢?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決疑品中說:「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什麼意思呢?

執迷的人口中念誦阿彌陀佛佛號,希望來生能到西方極樂淨土,覺悟的人則重視讓自己的心靈純粹至誠而當下成佛,所以佛祖說只要心念純淨,自然也就是到了清淨的佛土。
為什麼六祖會這麼說呢?因為禪宗認為心即是佛,而佛性,是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上,亦不在下,無是無非,不去不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善非不善,非常非無常,非空亦非有,非定亦非動的不二之性,萬德莊嚴,萬法具足,是遍周法界的恆沙眾生所皆具之本來面目。

因此之故,禪宗大師終其一生所要做的事情,無非就是降伏自己心上的無明妄想,使其化為成智之菩提,從而轉煩惱為清淨,開顯自性中本來具足的真如清淨之體,一旦開悟,霎那間便與宇宙萬物同體一如而隨緣止息,不再有人我之別,不再有我人四相。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對於淨土的認知,就是「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說隨所安處恆安樂」。

明明白白地告訴所有禪宗修行者,世間凡愚之人因為無法認知本來清淨而萬法具足的自性,不能認知到身中的淨土之所在,所以才發願往東、往西(東方藥師琉璃,西方阿彌陀佛極樂)。
如果開悟了自性的話,那麼無論身在何處,即使是眾生畏懼的三界六道之中,也是沒有什麼分別的,就像地藏王菩薩處在地獄之中一樣,心性堅忍如大地,地獄天堂也是毫無分別的,就像佛祖所說的那樣:「隨所住處恆安樂」。

所以禪宗的淨土,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這個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如果我們能自淨其意,將自己的這顆心修煉到一塵不染而清靜無為的時候,那麼我們便可以隨緣生活、隨遇而安、隨喜而作、隨心而住。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但我們的內心還是可以逍遙自在的悠遊於虛空之中,從容淡定的隨緣放曠而如大鵬逍遙於九天之上一樣,不復再為諸般煩惱所苦了,當下即是極樂淨土,又何須遠求西方世界!

不知作為禪宗修行者的你,能否將自己的心修到如此之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