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解脫之道?不生煩惱

2020-12-16 彭州市鐵瓦寺

其實佛陀把「戒定慧」三學定為我們的解脫之道,唯有成就這三資糧,你才可能走向解脫。解脫的基本定義就是沒有任何外在的人事物能讓你生煩惱,那你就解脫了

其實,修定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傳統宗教共同的修行項目。所以外道也在修定,他們也能修出一些神通或者是什麼,但是最重要的區別,外道的禪定是建立在迷惑的生命系統,它只能讓妄想暫時的平息下來,不能從根本上去斷除它。

佛教的修行是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進行觀照,從而照破煩惱,照見諸法的實相。所有的煩惱都和我們的認知有關。現在社會上也經常提倡重塑三觀,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問題,那他隨之的行為也會存在問題。其實我們學佛的人也是叫重裝系統,給這三觀安裝正確的系統。通過修學把佛法的智慧落實到心行上,轉變為自身的認識。只有這樣,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以佛法的正見來看待,從而解決煩惱。

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這些事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關鍵不在於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在於我們怎麼樣看待發生的這些事情。如果能以智慧加以觀照,任何事都不會對我們產生傷害,順境有順境的幫助,逆境有逆境的加持。相反,如果觀念存在問題,每一件事情都可能給我們帶來煩惱,順境會讓人得意忘形,逆境又會讓人怨天尤人。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可見,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外境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傷害,關鍵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樣看待,在於我們的認知是智慧的還是迷惑的。

我們學佛前,內心往往積累了或多或少的負面情緒,覺得哪個人傷害過我,哪個人對不起我,哪個人故意跟我過不去等等,這些心結都和錯誤認知有關。心理學上說的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認知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效果。如果能以佛法智慧重新審視,你會發現所有的煩惱都是沒有根的,只是錯誤認知引發的一堆混亂情緒而已。

佛法把煩惱分成兩塊見惑和思惑。見惑就是我們認知的錯誤,思惑就是由錯誤的認知積累下來的不良心理。這就需要依佛法的無常無我的正見做空性觀來修。一旦認清了真相,煩惱就沒有立足之地了,由錯誤認知引發的迷惑也會得到瓦解。

輪迴的根本就在於迷惑和煩惱,如果把根本都瓦解了,就能超越輪迴,證得無我的涅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理路。每個人都有主觀的自以為是這個叫我執,當你真正能以法如理思維,完全放下自己的主觀,在當下的因緣當中去觀察事物的本質,慢慢地你這種覺受就會淡化,你這個我的妄執就會得到瓦解。當它真正消融的那一天,你就見道了,你就真正證得了解脫。

當我們還沒有到達這個點的時候,我們要先修五戒作為基礎,再而八關齋戒、菩薩戒,還要修定,最終每一個人都可以走向解脫,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佛道。

相關焦點

  • 在佛教中,修解脫法就能證解脫果嗎?
    《成佛之道》偈頌: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認識到生死沒有解脫,就明白佛所說的「三界無安,猶如火災」是何等的正確,因此發心遠離三界,徹底解脫無始以來的生死死生,才能究竟解脫。對三界生起厭離之心,就會修集出離的法與行,這樣就能脫離生死,得到涅槃的解脫樂。
  • 為什麼解脫之道是大願?
    「願」決定了人生方向,比如俗人之願,大多數是求「升官發財」,因為在八識田習氣種子中,對「升官發財」有獨特的「認知」,而且成了「業識」主流,並「控制」其在這方面「不計代價」的付出……;另一種是,沒有主流的願是一種平庸的狀態,更沒有做事的「專一度」,往往是「隨性」而為……,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諸多的「不定性」,也就是說,「一心不亂」不僅指思想上如如不動,更是指做事的「專一度」,也叫「一心」,專一不受其擾即是
  • 佛經常說解脫,到底怎麼解脫?
    大家都知道,是為了一個「苦」字,首先發覺的是生死老病的苦,繼之又發現弱肉強食的苦,以及為求生存的苦,人與人之間愛憎關係的苦;那些生理的苦,心理的苦,內在的苦,外加的苦,為了解脫這些苦的問題,他就毅然決然地出家了,他想從出家修行的生活中體悟出離苦的方法,終於,佛陀成道了,佛陀已悟到了解脫痛苦的方法了。這個方法要是演繹開來,那是說不盡的,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也只有「緣生性空」的四個字而已。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清靜經》詳解第005篇上篇已經詳解了: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靜,道性具足自然通達玄門!再次重點強調一下,清靜二字就是除邪欲,摒除邪欲始得清涼和自在,行住坐臥煩惱不侵就已得祥和。那麼這個「邪欲」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上篇已用倉頡造字法拆解過欲字的形成,今天再重點講講這個邪字。邪,從牙,從耳,左牙右耳。
  • 開顯解脫與一切智之道
    本期,在米拉日巴圓寂紀念之日 阿酷布姆與你分享尊者顯示解脫和成佛之道。 在他經歷坎坷的人生軌跡裡,既經歷過幸福的童年,也飽嘗了世間的寒涼,在光與黑、善與惡的掙扎中,米拉日巴艱難的走上了解脫之路。也正是因為經歷過凡人的掙扎和徘徊,米拉日巴才會經常對弟子說:「我乃一介凡夫,不過因刻苦修行,而得成就!」 首先,阿酷布姆製作了一張米拉日巴家族關係圖,為你更好了解大師生平。
  • 聽菩薩說|解脫靠自己
    如果不受持戒律,隨便、放逸、散亂,內心就不清淨了,心態就不平靜了,這樣人生就不會有安寧。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珍貴的,應該弄明白。用戒律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會踏實、自信,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定」是禪定。禪定是心,能左右自己的心態,能掌握自己的心。定不是面對任何對境都不動搖,而是不散亂。如果無法左右、掌握自己的心,就叫散亂。
  • 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
    此四善位,能生見道、無漏之善;如《俱舍論》卷二十三云:「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通過加行圓滿,已能體悟唯識真性;契入真如、智照於理,證得初無漏智。由於已經見道,故稱「通達位」、「見道位」。菩薩至此,登入初地(初地入心),分證法身。如《成唯識論》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 佛陀初說法之日的紀念——苦集滅道四聖諦
    在鹿野苑,佛陀向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弟子,講說了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要,五位比丘弟子對佛陀所說之法,領受奉行,從而證悟了阿羅漢的聖果。在大乘佛法興起以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菩薩道,是廣大佛子所信受的成佛之道。而已經進入寂靜涅槃的阿羅漢,也會在佛陀度一切眾生皆入一佛乘的悲心大願攝受下,回小向大,證悟無上菩提。
  • 佛教: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解脫?很多人都理解錯誤了
    圓融應該是明了之後的無礙解脫。我們現在很多人,要不然就犀利的像個刀子,要不然就稀裡糊塗的像個夏天融化了的冰淇淋,癱在了地上,這個都是很成問題的。所謂的真俗無礙是三乘同得解脫,境界是共通的,世俗與解脫、生滅與不生滅、煩惱與菩提在更高的層面上是不二的,在緣起的空觀上它們是不二的。
  • 智隨法師:為何眾生輪迴已久仍未解脫?
    基督教有個詞叫永生,永生跟佛教的概念有點相似,不生不滅。證到佛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不會生也不會消失。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是生命的本來面貌,生命就是不會生不會死的,生命就是永遠存在的。我們看到的生命有生死,這是一個假象,被這個假象欺騙了,所以凡夫叫顛倒眾生。凡夫看到的是一個表面現象,有人出生了,有人死了。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苦集者,世間的一重因果;滅道者,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我們要想修行,解脫生死,必須要了解四諦,修學四諦,最後證得四諦,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我們初一步必須要了解四諦,四諦法要學的。要是不學四諦法,對苦諦就是世間的果不知道,不能生厭離心;對集諦不知道,不能生恐怖心。
  • 聽菩薩說|依靠八正道,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
    在這裡講的「生」(與十二緣起中的「生」相同),是苦諦的實相。這種「生」因業力而來,所以是痛苦的。首先要明白輪迴的本質是苦。在此處可以理解為輪迴即是苦,苦即是輪迴。什麼叫輪迴?指因業的牽引在六道中流轉。業是輪迴之因。我們沒有辦法左右自己的命運,這是痛苦的。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告誡人們身外之物皆可拋棄,才可得以解脫。「因果關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因是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這是佛教的緣起論產生的因果關係理論。你種的是毒苗,結的必是毒苗。這就是眾生起惑、造業、受報。
  • 在忘掉境界和身心後入道,此時「應無所住而生」的是什麼心?
    心態上的解脫才是真正的解脫,並非神識能出去了就是解脫。修行是有次第的,一個階段過去必然會有另一個階段,若你住在一個階段,則你的修行就是原地踏步,停滯不前了。氣、光、神識、心態,每一個階段都是我們的沿途風光,只有不斷地超越,才能前進。首先四個階段其實也是方便說,是身體階段性的反映,正應了「該來時會來,該去時則去。」
  • 「煩惱」從何而來?什麼是「無我相」?
    又如何解脫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去佛經中找答案,我們已經知道在大乘佛經《金剛金》中「破相」的意思,那這部經書中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許,你明白了這句話,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了。1、「煩惱」從何而來?
  • 淺釋大愚法師「解脫歌」
    大愚法師作的《解脫歌》,是步永嘉禪師《證道歌》原韻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師平生著錄很少,除了《解脫歌》外,就是臨隱居之時不辭而別留下了一首告別詩。《解脫歌》很珍貴,把我們修法怎樣用功,怎樣證道都說得很清楚,對我們修道很有幫助。
  • 俱足福慧,方得解脫
    小區內一位朋友在看了我在百家號上的文章後,就來問我:佛教不就是叫人要拜佛燒香,多行善事嗎?我也是這麼做的呀,咋還是煩惱一大堆呀?我相信對佛教抱有這種認知的人絕不在少數,若真的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是很值得隨喜讚嘆的。
  • 法海禪師問道開悟,無法印無苦集滅道
    集諦:說明迷惑(無明)、業行與習性是苦(煩惱、不自在)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苦因,也是生死流轉的原因。滅諦: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世間的果,佛陀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們苦是可以被慕滅的,就是解脫、清淨的境界--涅槃。道諦:說明離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