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佛陀把「戒定慧」三學定為我們的解脫之道,唯有成就這三資糧,你才可能走向解脫。解脫的基本定義就是沒有任何外在的人事物能讓你生煩惱,那你就解脫了。
其實,修定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傳統宗教共同的修行項目。所以外道也在修定,他們也能修出一些神通或者是什麼,但是最重要的區別,外道的禪定是建立在迷惑的生命系統,它只能讓妄想暫時的平息下來,不能從根本上去斷除它。
佛教的修行是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進行觀照,從而照破煩惱,照見諸法的實相。所有的煩惱都和我們的認知有關。現在社會上也經常提倡重塑三觀,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問題,那他隨之的行為也會存在問題。其實我們學佛的人也是叫重裝系統,給這三觀安裝正確的系統。通過修學把佛法的智慧落實到心行上,轉變為自身的認識。只有這樣,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以佛法的正見來看待,從而解決煩惱。
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這些事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關鍵不在於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在於我們怎麼樣看待發生的這些事情。如果能以智慧加以觀照,任何事都不會對我們產生傷害,順境有順境的幫助,逆境有逆境的加持。相反,如果觀念存在問題,每一件事情都可能給我們帶來煩惱,順境會讓人得意忘形,逆境又會讓人怨天尤人。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可見,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外境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傷害,關鍵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樣看待,在於我們的認知是智慧的還是迷惑的。
我們學佛前,內心往往積累了或多或少的負面情緒,覺得哪個人傷害過我,哪個人對不起我,哪個人故意跟我過不去等等,這些心結都和錯誤認知有關。心理學上說的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認知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效果。如果能以佛法智慧重新審視,你會發現所有的煩惱都是沒有根的,只是錯誤認知引發的一堆混亂情緒而已。
佛法把煩惱分成兩塊見惑和思惑。見惑就是我們認知的錯誤,思惑就是由錯誤的認知積累下來的不良心理。這就需要依佛法的無常無我的正見做空性觀來修。一旦認清了真相,煩惱就沒有立足之地了,由錯誤認知引發的迷惑也會得到瓦解。
輪迴的根本就在於迷惑和煩惱,如果把根本都瓦解了,就能超越輪迴,證得無我的涅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理路。每個人都有主觀的自以為是這個叫我執,當你真正能以法如理思維,完全放下自己的主觀,在當下的因緣當中去觀察事物的本質,慢慢地你這種覺受就會淡化,你這個我的妄執就會得到瓦解。當它真正消融的那一天,你就見道了,你就真正證得了解脫。
當我們還沒有到達這個點的時候,我們要先修五戒作為基礎,再而八關齋戒、菩薩戒,還要修定,最終每一個人都可以走向解脫,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