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修行人還是世俗人,其實都有願望,
也就是說,曾經都許過願,只不過「滿願」的次數特別少,因為總是處在許願的過程,沒有為滿願而行持。「願」決定了人生方向,比如俗人之願,大多數是求「升官發財」,因為在八識田習氣種子中,對「升官發財」有獨特的「認知」,而且成了「業識」主流,並「控制」其在這方面「不計代價」的付出……;另一種是,沒有主流的願是一種平庸的狀態,更沒有做事的「專一度」,往往是「隨性」而為……,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諸多的「不定性」,也就是說,「一心不亂」不僅指思想上如如不動,更是指做事的「專一度」,也叫「一心」,專一不受其擾即是「一心不亂」,行願也是如此!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第一就是要有「大願」,它不一定多麼廣大,但一定要是「業識」的主流。
因為各種因緣和宿世根性「促使」皈依佛門,求解脫之道!實際上,有一部分人是在求一種「精神」上的安逸,從而把「學佛」變成了「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人學佛的「初發心」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行願的過程當中就會「夾雜」。主觀意識上的確是為「了生死」,除了在修行方面的成就之外,沒有別的強烈的需求,但是「業識」主流方面,習氣執著特別「強」,而且不自覺的「潛意識」的習氣主流並沒有在「成佛的願」上,但是「表意識」往往又在身體力行的「行願」,這種「隱性」的無知是非常可怕的,「潛意識」往往是起決定作用!這也是念佛多年不得力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看清」當下的業識流。(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和查看評論區聯繫方式)
「明師」之所以能夠點醒夢中人,
就是讓你看清潛意識的主流那一面,願望的主流決定了這一生的歸宿,乃至以後的果報。皈依佛門、誦經持咒、每天堅持上早晚課、甚至是出家修行代表「三寶」住世,就自認為這一生成就無疑,非也!在當下乃至未來「驅使」你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專注、做作、貪取」的思想動機,叫宿世的煩惱習氣。為什麼要學佛菩薩的大願呢?因為「大願」是超乎一切業識主流,從而勇猛精進的「心念」。願不靠「說」而靠「行」……,有的人「身向佛門行,心在紅塵中」,在佛門中所做之事皆是「表相」,這是紅塵之道。業識主流是思想的聚焦,「焦點」在哪裡,一定會在哪裡行動。
本文摘自妙善師《往生心法》之行願功德篇,感恩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