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修解脫法就能證解脫果嗎?

2020-12-16 如是我在

《成佛之道》偈頌: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

發了增上生心,向上進步,集積人天福報,這不能說不好,但久遠來看,不論進步到什麼程度,也還是在三界之中,即使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終究沒有出離三界輪轉,業報終了,還會下墮,受生死之苦,所以人天福報並不究竟。

佛法修學者依照釋尊所說法去思維,認識到只要五蘊和合的有情生命沒能得到合理解脫,那五蘊始終在燃燒中,雖有暫時的安樂,但終究還是在無邊的苦海中不得脫離,所以經中說: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

疾病多思維,絕非常存者。

認識到生死沒有解脫,就明白佛所說的「三界無安,猶如火災」是何等的正確,因此發心遠離三界,徹底解脫無始以來的生死死生,才能究竟解脫。對三界生起厭離之心,就會修集出離的法與行,這樣就能脫離生死,得到涅槃的解脫樂。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長行中說:「解脫樂,是從離去煩惱而得到的,與世間樂的樂極生悲,樂去苦來,完全不同。這是徹底了脫生死?不再流轉,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徹底究竟得多!這裡面,又分二類:一、聲聞乘,二、緣覺乘,合稱為『二乘』,發心與結果,大體相同。」

以解脫生死為目標而發心修學,有聲聞和緣覺兩種根性的人,一般合起來稱為「二乘」,這兩種根性雖然有差別,但所發的出離心與證得的涅槃果,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上期說到,發心猶如種子,在佛法中,發什麼心,就會積集什麼資糧,成就什麼果。一位發出離心的人,即使是修大乘法門,甚至是修學即身成佛、見性成佛的法門,也只能得到解脫果,而不會成佛,因為他沒有發起成佛的心,怎麼會得到無上菩提的果呢。同樣的道理,修學者發了出離心,但沒有修解脫行,反而在世間造作種種惡行,那不但不能出離三界,就是人天福報也不會得到,只能墮落三途承受苦果。有很多佛弟子,不明白髮心、修行與證果的因果關係,因此產生兩種錯誤的認識,一是以為只要發了心,不論修不修行,都會得到相應的果證,事實上發心只是種子,有了種子不播種、鬆土、澆水、施肥,種子不會自己變成果實。第二是覺得發心不重要,修行的法才是重要的,只要自己修的是解脫法,就會得涅槃果;修的是成佛的法,就一定會得到佛果,這種認識同樣是錯誤的,這如同沒有往地裡播麥種,雖然辛勤耕地、澆水、施肥,最終也不會生出麥子。但由於持戒、修定的功德,會感召相應的人天果報。

相關焦點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其中三惡道是不解脫的,造就五逆十惡業的眾生,就會墮入地獄之中受苦,而吝嗇業重的眾生則墮入餓鬼道,愚痴業重則會墮入畜生道。相反三善道中,若能夠清靜持戒,斷嗔忍辱,時時刻刻進行修持,證到相應的果位(初果、二果),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解脫。
  • 聽菩薩說|解脫靠自己
    應當精勤修四諦釋義「解脫依賴於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佛在經中講,解脫要靠自己;此處也講,解脫依賴於自己,這跟外道是不一樣的。解脫要靠自己,依賴自己,別人不能讓你解脫。那麼怎樣依賴自己呢?要具足以下幾個條件。「具足廣聞戒定者,應當精勤修四諦」:廣聞即多聽聞佛法,多聽課、多看書。有些人不愛聽課,不愛看書,這樣不可能成功。聽課、看書都是聞法,要先了解、明白。我們現在修大圓滿加行引導,先學修一年期加行,這是聞思。
  • 佛教中,做到這六點,就能隨順趣向解脫
    《成佛之道》偈頌說: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為本,事和或理和,禮僧眾中尊僧團,是要實現解脫的目的,因此以「和合」、「安樂」、「清淨」為根本特色,這三大特色是與解脫相依的,也是世間一切團體都不具備的。和合又分為事和與理合。事和有六種,稱為六和敬。
  • 什麼是解脫之道?不生煩惱
    其實佛陀把「戒定慧」三學定為我們的解脫之道,唯有成就這三資糧,你才可能走向解脫。解脫的基本定義就是沒有任何外在的人事物能讓你生煩惱,那你就解脫了。其實,修定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傳統宗教共同的修行項目。所以外道也在修定,他們也能修出一些神通或者是什麼,但是最重要的區別,外道的禪定是建立在迷惑的生命系統,它只能讓妄想暫時的平息下來,不能從根本上去斷除它。佛教的修行是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進行觀照,從而照破煩惱,照見諸法的實相。所有的煩惱都和我們的認知有關。
  • 佛教:「人生無常,因果不虛」,了解這3個「真相」,就解脫了
    佛教裡就有教導,告訴我們,我們只有認清以下這3個"真相",才能得到解脫,不為世俗所捆綁。一、因果是真,做好自己佛說,沒有無緣無故而來的因,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得的果,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它自己的因果關係存在。
  • 俱足福慧,方得解脫
    小區內一位朋友在看了我在百家號上的文章後,就來問我:佛教不就是叫人要拜佛燒香,多行善事嗎?我也是這麼做的呀,咋還是煩惱一大堆呀?我相信對佛教抱有這種認知的人絕不在少數,若真的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是很值得隨喜讚嘆的。
  • 智隨法師:為何眾生輪迴已久仍未解脫?
    如果遇到聖道,能夠斷煩惱出輪迴那也解脫了;如果遇到念佛往生之法,念佛求往生也解脫了。我們現在依然輪迴,就說明這兩種勝法都沒有遇到。那我們過去修學過,怎麼叫沒有遇到呢?這個意義後面有說明。我們先看聖道:「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聖道法門的教法在「今時」,就是道綽大師所處的唐朝時期,就感到難以修證了。「證」就是遇到聖道門並證悟、證果。
  •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
    在加行位,對名、義、自性、差別四者,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得四善根位: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善位,能生見道、無漏之善;如《俱舍論》卷二十三云:「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通過加行圓滿,已能體悟唯識真性;契入真如、智照於理,證得初無漏智。由於已經見道,故稱「通達位」、「見道位」。
  • 佛教以解脫為目的,你知道實現解脫的規章制度嗎?
    釋尊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阿若憍陳如聞法當下證入阿羅漢道,從這一剎那開始,佛、法、(賢聖)僧三寶,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了。僧是僧伽的略稱,翻成漢語是和合團體的意思。是指自願隨佛出家,以出家者的身份,踏上古仙人道,追求無上圓滿覺證的團體,因此單個出家人是不稱為僧的。
  • 佛教:一旦在執念於「正道」,便無法證得真理
    從某種角度而言,初學者如果沒有依照正法之道去修行,正法也會變成外道;譬如,心外求法亦成外道。我們應於細微之處,察覺和審視自己的本心;切莫墮入心外求法的知見。如本教《了義反感輪迴》經中所言,若無純正的願力,修諸正法,非但無法修成正果,反墮惡趣之中。
  • 當生可以解脫——基於現實人生的佛教教育
    從佛陀言教的目的、從佛教教義的根本立場來說,佛教的真正教育目的,主要在於教人如何實踐解脫,就是當生可以解脫;而不在於空談玄理,在佛教中將空談玄理而無補實際的理論稱之為「戲論」,認為「戲論」只能將人們引入歧途。
  • 不知佛法中定和慧的作用,想要獲得解脫比較難,看看定的作用吧
    只有慧沒有定,只能在中陰身【死亡到重生的階段,定義為中陰】階段解脫。即身解脫和中陰解脫會有差別,因為一個是明心見性後努力實修的人,一個是明心見性後不努力實修的人,二者會肯定會有不同。即身證悟者能抵擋惡緣並且渡人廣大,而且證悟最徹底。只明心見性不努力實修者,不能抵擋惡緣渡人也有限,證悟也不像實修的人,那麼徹底。當然明心見性,是指真實見到報身光明。
  • 佛教 禪定解脫和明心見性真的水火不容嗎?或許我們誤會六祖很久了
    六祖慧能大師也是直來直去的回答,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指受,對於佛法的修證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印宗法師繼續請問,為何不論禪定解脫呢?難道這世間還有不籍由禪定解脫的佛法嗎?六祖慧能大師講,在禪宗看來,禪定解脫是二法,是有為法!甚至不是佛法!因為佛法是不二之法!這樣的說法很是嚇人吧?
  • 淺釋大愚法師「解脫歌」
    大愚法師作的《解脫歌》,是步永嘉禪師《證道歌》原韻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師平生著錄很少,除了《解脫歌》外,就是臨隱居之時不辭而別留下了一首告別詩。《解脫歌》很珍貴,把我們修法怎樣用功,怎樣證道都說得很清楚,對我們修道很有幫助。
  • 佛法沒法投機取巧,只念佛號並不能解脫,再看觀無量壽佛經
    文殊師利菩薩在佛教中代表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他也曾是很多佛的老師。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智慧是解脫不了的。老師再好如果你的智慧沒辦法理解老師所講的道理,那也是解脫不了的,所以智慧是你最重要的老師。就像古話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這是文殊菩薩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為他就是代表你智慧的象徵。要想即身證悟獲得解脫,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
  • 法念住|體證真理,邁向解脫:四聖諦
    體證真理,邁向解脫:四聖諦法念住的最後是四聖諦隨觀,「聖諦」是神聖、真諦的意思。四聖諦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是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的內容,它傳遞佛陀證悟的真髓,也是佛法的核心義理。雖然,它是法念住最後的修習階段,但事實上四聖諦的架構與每一個念住都可相連結,而且是成功實踐通往證悟涅槃的極致。整體的解脫修行從法念住的修習內容和次第看來,它正好描繪出修習者內心的品質—從染到淨的過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前三念住,到最後一定要結合法念住,才能使四念住成為一套整體的解脫修行。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出離世間得解脫的無上法藥(佛醫慈行5)
    第二類法藥是「出世間法藥」,其涵蓋了大小乘佛學理論與實修求證的佛法,譬如以戒定慧為藥,便能除滅貪嗔痴三毒;以四念處觀為藥 就能破除四種顛倒:以觀身不淨,破除執著身心是乾淨的顛倒知見;>以觀受是苦,破除執著世間常有快樂的顛倒知見;以觀心無常,破除執著內心的恆常不變的顛倒知見;以觀法無我,破除執著萬物有自主自在心性的顛倒知見。
  • 依照圓覺經進行修行 就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當時佛陀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萬大菩薩,安住在三昧正受甚深禪定的法會中。文殊菩薩首先從禪修墊上站起來,謙恭地頂禮佛足,圍繞佛陀右繞三圈以後,恭敬地對佛陀說到:大悲世尊,祈願您能為今天在座的所有法眾和諸菩薩,解說實現內心徹底清淨的修行方法,以及禪修者應當遠離的對佛法的錯誤認識,使未來求覺悟解脫的眾生不會墮入邪見。
  • 佛經常說解脫,到底怎麼解脫?
    佛教的出現,不用說,是由於釋迦世尊的應化人間,釋迦世尊的應化工作,總括一句:就是做得解脫工作。我們知道,釋迦世尊降生的環境,是在王宮裡,他的出家,是在受了宮廷的欲樂之後,那時他已二十九歲。他為什麼要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