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偈頌: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
發了增上生心,向上進步,集積人天福報,這不能說不好,但久遠來看,不論進步到什麼程度,也還是在三界之中,即使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終究沒有出離三界輪轉,業報終了,還會下墮,受生死之苦,所以人天福報並不究竟。
佛法修學者依照釋尊所說法去思維,認識到只要五蘊和合的有情生命沒能得到合理解脫,那五蘊始終在燃燒中,雖有暫時的安樂,但終究還是在無邊的苦海中不得脫離,所以經中說: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
疾病多思維,絕非常存者。
認識到生死沒有解脫,就明白佛所說的「三界無安,猶如火災」是何等的正確,因此發心遠離三界,徹底解脫無始以來的生死死生,才能究竟解脫。對三界生起厭離之心,就會修集出離的法與行,這樣就能脫離生死,得到涅槃的解脫樂。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長行中說:「解脫樂,是從離去煩惱而得到的,與世間樂的樂極生悲,樂去苦來,完全不同。這是徹底了脫生死?不再流轉,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徹底究竟得多!這裡面,又分二類:一、聲聞乘,二、緣覺乘,合稱為『二乘』,發心與結果,大體相同。」
以解脫生死為目標而發心修學,有聲聞和緣覺兩種根性的人,一般合起來稱為「二乘」,這兩種根性雖然有差別,但所發的出離心與證得的涅槃果,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上期說到,發心猶如種子,在佛法中,發什麼心,就會積集什麼資糧,成就什麼果。一位發出離心的人,即使是修大乘法門,甚至是修學即身成佛、見性成佛的法門,也只能得到解脫果,而不會成佛,因為他沒有發起成佛的心,怎麼會得到無上菩提的果呢。同樣的道理,修學者發了出離心,但沒有修解脫行,反而在世間造作種種惡行,那不但不能出離三界,就是人天福報也不會得到,只能墮落三途承受苦果。有很多佛弟子,不明白髮心、修行與證果的因果關係,因此產生兩種錯誤的認識,一是以為只要發了心,不論修不修行,都會得到相應的果證,事實上發心只是種子,有了種子不播種、鬆土、澆水、施肥,種子不會自己變成果實。第二是覺得發心不重要,修行的法才是重要的,只要自己修的是解脫法,就會得涅槃果;修的是成佛的法,就一定會得到佛果,這種認識同樣是錯誤的,這如同沒有往地裡播麥種,雖然辛勤耕地、澆水、施肥,最終也不會生出麥子。但由於持戒、修定的功德,會感召相應的人天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