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無常,因果不虛」,了解這3個「真相」,就解脫了

2020-12-16 段姐談世界

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人生無常,每個人的一生總是充滿著各種變數,我們也不能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人們常為了生活得更好,費盡心思,用盡手段,結果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人活一輩子,其實功名利祿並不重要,窮人有窮人的樂趣,富人有富人的憂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所以活著,滿足開心最重要。

我們說人活著需要努力上進,這是正確的,但也要適可而止,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那便不是上進,而是貪得無厭了。人活著,有很多人生的道理需要自己慢慢領悟,才能活出真我。佛教裡就有教導,告訴我們,我們只有認清以下這3個"真相",才能得到解脫,不為世俗所捆綁。

一、因果是真,做好自己

佛說,沒有無緣無故而來的因,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得的果,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它自己的因果關係存在。那些這輩子過得幸福美滿的人,都是因為之前做好事積下來的福氣,所以今生得以美滿;而那些歷經挫折,命運坎坷的人,也無疑是之前作惡而造就成的惡果。如果我們敬畏因果,能夠做好自己,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多多地行善積德,那麼我們便不必受這因果的苦,而能嘗到因果的甜。

敬畏因果,做好自己,意味著我們需要內心慈悲,在生活中用一顆慈悲之心去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不作惡是基本,心裡不生起禍害他人的念頭也是必須的,如果有能力,我們還應該多行善舉,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經常幫助別人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快樂和幸福,因為內心超脫世俗,也就能夠得以解脫。

二、心靜,便是智慧

一個人只有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當你內心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會感覺世界突然就安靜下來了,沒有以往喧囂的鬧市,沒有那些利益薰心,我們才可以看到內心最真實的自己。也許,當你心靜下來的時候,會發現你現在所追求的,並不是你內心真正想要的,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被世俗蒙蔽了雙眼,隨波逐流而如追逐的。

心靜的時候,這世間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能讓我們感到賞心悅目。自古以來,很多文人雅士歸隱山林,為的就是躲避世俗喧囂,尋找自己內心的一方淨土,過一個真正解脫自然的生活。如果我們都能懷著一顆安然悠閒的心,就不會有被功利誘惑而心生邪念的想法,這世界也許就能夠真正太平了。

三、懂佛法,修佛法

現在仍有很多人對佛教有所顧忌和誤解,認為佛教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有神論者,也有的說是"封建思想",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佛教,就會發現,佛教裡的很多都是真實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佛教不是厭世嫉俗,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教育我們解脫自己,普度眾生的道理。佛教的本意,只是為了讓人類得到解脫,掙脫輪迴的束縛,免受苦難的痛苦。

修佛人大都看起來無欲無求,安然自得的樣子,就是因為他們從佛法中悟出了自己人生的道理,所以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讓自己擺脫眾多幹擾,看到自己最真實的內心。看透了世俗,看到了真我,人生也就得以解脫,心靈也就能夠自由。

以上就是3個讓人得到解脫的人生"真相",若有疑問,可留言評論,感恩您的閱讀,祝您人生吉祥、福慧圓滿。阿彌陀佛。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我們來聊聊「紅塵因果」的真相
    佛說:「世間本無紅塵,自然無法看破,眾生看不破的,是自己的心而已。」是啊!紅塵滾滾,俗世璀璨;人來人往,緣淺緣深。生活中有很多人,會因為緣起緣滅的無常,而飽受俗世的煩惱。歷經一番無果的抗爭後,便希望過那種「看破紅塵」的佛系生活。然而紅塵滾滾,離不開因果糾纏。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無常,請珍惜當下,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這就是每天行善積德,積沙成塔,天必降之福的道理。因果的道理很深,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要知道人生無常,佛說:想要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就要牢記以下四句話,將會受用一生。第一句、無論你遇見誰,都是該出現的人。
  • 佛教:「無常」到底是什麼?經常這樣做,解脫越來越有把握!
    如果說人生是一趟旅程,我們每個人就像是穿上了魔法鞋而停不下腳步的旅行者,身不由己地向前向前,所有經歷都成了沿途的風景以光速一掠而過,眼所見,耳所聞,見聞覺知與對境,一切的相遇當下即是分離。那風馳電掣的相遇和分離,一分鐘前發生的事情,現在已經乘光而去,離我們有多遠呢?
  • 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
    因為這些話語,能夠很好的讓我們明白「因果」,更好地去深信因果。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一、學會改變脾氣,才能擁有更多福報。佛教常講「火燒功德林、火燒功德林」,一把火,就能將我們的功德盡數燒毀。這把火是什麼火呢?
  • 佛教:人生不順時,心中默念這2句話,好運即來!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凡事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方能順遂安心。生命本就充滿無常,福報有定數,福禍總相依,皆不長久,皆不期而遇,所以要歷練一種平和淡定的心境,讓自己無論身處何種境緣中都能夠安心不亂。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必須要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夠成立,一旦這種組成的因緣散開了,那麼事物的本身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諸法因緣的生滅都是緣在中「作怪」這就是因果定律,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緣起」。如果想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要從緣起說起,緣起是佛教個根本的教理,宇宙和人生的規則,變化,生存都離酷開緣起,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因為發現了緣起的規律,從而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得以成佛,但是這個「緣起」並不是佛陀所創造出來的,只是由佛陀發現了這個「緣起」的法則。然後將宇宙間的真理來對眾生進行宣講,開示。
  • 人生無常之下,誰能逃脫死亡?
    他是個熱心和健談的人,免不了談到醫院的事情。有一次,恰巧我也湊趣擠在人堆裡,他講到一個患者被病痛折磨得燈枯油盡而死去,我不記得具體內容,但確確實實被嚇到了。之後的幾天裡,我陷入了巨大的彷徨和恐懼裡,不敢跟大人講,就想躲起來,可怎麼躲,醫生的聲音總在耳邊迴繞。從此以後,醫生一來,我就跑得遠遠的,就算在玩也惦記著他什麼時候離開我家。真是怕到了骨子裡了。
  • 佛教:人生不順時,心裡默念這3句話,福氣自來!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順境也會有逆境,這些都是自身因果業力的感召。人生本就充滿無常,所以佛說要活在當下,不思過去,不念未來。順境時,當需淡定;逆境時,當需忍耐。逆境現前,不要抱怨,要廣修懺悔,消業增福。把所有挫折當成人生的考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不順終會苦盡甘來。
  • 佛教:菩薩識因果,羅漢避因果,凡夫迷因果,愚人逆因果
    百丈禪師,這在禪宗甚至整個中國佛教都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高僧,他的師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馬祖,而馬祖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南嶽懷讓禪師,而懷讓禪師的師父則是最大名鼎鼎的六祖惠能——由此也可見當時禪宗有多興盛,全國無處不學禪,自然人人心清淨。
  • 緣起的法則,佛教的根本教理
    世間上的事事物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這種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為「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
  • 當生可以解脫——基於現實人生的佛教教育
    從佛陀言教的目的、從佛教教義的根本立場來說,佛教的真正教育目的,主要在於教人如何實踐解脫,就是當生可以解脫;而不在於空談玄理,在佛教中將空談玄理而無補實際的理論稱之為「戲論」,認為「戲論」只能將人們引入歧途。
  • 佛教: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是很難得到解脫的!
    但是部分西藏人喜歡珊瑚並不是為了觀無常,而是因為財富,因為珊瑚很值錢。所以這兩者巨大的差異,一種是表無常,而喜歡它的人又把它當成了永恆,當成了財富。佛法明暗的兩條線索,明的是眾生喜歡的,暗的是貫穿著佛陀的智慧在其中。但是眾生雖然表達經典,是兩者重合的那一部分,但是眾生仍然在聽法過程當中,把自己喜歡那部分拿去了,把不喜歡的、不關注的那份丟掉了。
  • 佛家講「因果不饒人」,因果報應6條,真實不虛!
    因緣果報,自古至今無一人能逃脫,也無一人能不受。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之理最簡單易懂之處。在佛教之中,宣說因果的關係的故事,數不勝數,比比皆是。但亦有很多人並不相信因果,做出種種誤認為不會得報之事。因果不饒人,報應亦不爽,切勿因為一時的愚痴,給自己種下一世的惡果。因果不饒人,因果報應6條,真實不虛!
  • 佛教:燒香拜佛許願時,一定不忽略這三點,因果不虛,善惡終有報
    若我們通過外在的形式,達到內心的清淨和解脫,那麼自然是有用的。佛家常說,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而在佛性之中,最講一個「善」字,起善心,行善行,自然能擁有善果加持,善良的人往往皆能逢兇化吉,只要心存善念做善事,才有機會改命、除業、修福!
  • 再次了解佛教四聖諦
    三者行苦,遷流無常,不安穩故。八苦:一、生苦,生為眾苦所逼,餘苦所依。二、老苦,增長不寧,滅壞朽敗。三、病苦,身之四大不調眾病交攻,心之憂切悲哀。四、死苦,老病而壽盡,或惡緣遭難。五、愛別離苦,親愛乖遠離散。六、怨增會苦,怨仇憎惡,本求遠離,反而集聚。七、求不得苦,心所愛樂,求之不能得。八、五蘊熾盛苦,此身心盛貯眾苦。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為了了生脫死,出離三界,能夠有智慧的成就,遠離惡因惡果,佛教制定了嚴苛的「戒律」,一切的六度萬行,都以「戒律」為基礎,因」戒「,而得」定「,因」定「而生」慧「,沒有了」戒律「,絕對不會有成就,而最基本的戒律就是」殺、盜、淫「,一個人能夠堅守這三個戒律,就會遠離因果,會有道德的成就。
  • 佛教能夠深入中國的原因何在?「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的精髓
    佛教能夠深入中國大地,說到底,是因為它以一系列特殊的魅力彌補了原有中國文化的不足。佛教的特殊魅力:第一,在於對世間人生的集中關注、深入剖析;第二,在於立論的痛快和透徹;第三,在於切實的參與規則;第四,在於強大的弘法團隊。
  • 這五種人,一定要多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果報不虛!
    這不就在昨天,就收到了一位師兄的留言,其意就是問「地藏經能夠消除業障,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去讀它?我適不適合?」其實佛教的任何一部典籍,皆能去誦讀,他也沒有所謂的誰不能去誦讀一說。在《金剛經》中雲;「經典所在之處,既為有佛」,但如果非要說誰能去誦讀,這五種人必須要去誦讀,果報不虛!
  • 佛教: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果報不虛!
    萬般不離因果,福報求不來,也搶不走。修來的福才是自己的,搶來的都是禍患。《太上感應篇》裡有句話叫: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如果認為自己福報不夠,就去斷惡修善,福從善中來,多懺悔、行持善道,自然福報無量。
  • 走進佛教·之七·因果異說(以因果為線索總結前章)
    自由與良序·走進佛教·因果異說天佑因果是個好東西,好就好在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先就習以為常的現象界來談,也就是一般科學範疇所說的「因果」。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繫的,許多因素先後相繼、彼此制約。在佛陀即將成道的西元前六、五世紀間,不同理論系統導致了因果的異說。比如順世派認為:哪有不滅的靈魂?「死後如燈滅」(否定死後存在),所以不必修行,快樂就好。還有生活派說:業力是個常數(宿業),只會越來越少——不會隨行為善惡有所增加或者減少,所以人生享樂(隨遇而安)就好。兩者都是不利於社會倫理與道德建設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