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可以解脫——基於現實人生的佛教教育

2020-12-16 智慧文明心時代

從佛陀言教的目的、從佛教教義的根本立場來說,佛教的真正教育目的,主要在於教人如何實踐解脫,就是當生可以解脫;而不在於空談玄理,在佛教中將空談玄理而無補實際的理論稱之為「戲論」,認為「戲論」只能將人們引入歧途。因此,佛教的根本教義,佛陀對宇宙人生萬象的觀察,都是從現實的人生問題開始,最後還要回到人生的實踐上來。慧律法師認為,佛教所有的法會、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活人而設定的,不是為死人而設定的。法會更重要的意義是超活人,度眾生的貪、嗔、痴,不只是超度亡靈。佛法如果不能運用在活人,每天期待著死亡,期待著未來,那就不是正法。

是啊,如果我們無法解決現在這麼多的貪、嗔、痴、迷茫,我們在臨命終時又怎能有把握得到解脫呢?因此,釋迦牟尼佛示現來到人間,是要我們當生、現在,而不是期盼不可知的未來,不是在死後的下一個世界,解決我們生命中的迷茫。佛法在人間,當生、現在解決我們的貪、瞋、痴,解決我們的迷茫,才是佛教教育的核心,才是佛教實踐的核心。

慧律法師認為,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經》拼到死,這個思想觀念具有它的時空性。對於一個老年人,如果沒有能力,沒有體力,沒有智慧來看其他經典的人,可能會比較適合。再說,如果一個人活得很痛苦、很迷茫、沒有依靠的人,那麼告訴他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尊佛,活著的時候好好求生極樂世界,讓他充滿著希望,這個思想也可以救他。

相關焦點

  • 佛教:「人生無常,因果不虛」,了解這3個「真相」,就解脫了
    人活著,有很多人生的道理需要自己慢慢領悟,才能活出真我。佛教裡就有教導,告訴我們,我們只有認清以下這3個"真相",才能得到解脫,不為世俗所捆綁。一、因果是真,做好自己佛說,沒有無緣無故而來的因,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得的果,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它自己的因果關係存在。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法師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佛教有一句話叫「生死事大」,強調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脫死。一般人視之為消極厭世,殊不知「了生脫死」在佛教中別具內涵。了,是了解而並不是了結和了斷。脫,是解脫、超脫而並不是逃脫。透過對四聖諦的如實觀照,加強了解生命的真實相及重要性,並在心理上、知識上對生死主題有充分地認識和把握,不斷涵養生死智慧。
  • 什麼是解脫之道?不生煩惱
    其實佛陀把「戒定慧」三學定為我們的解脫之道,唯有成就這三資糧,你才可能走向解脫。解脫的基本定義就是沒有任何外在的人事物能讓你生煩惱,那你就解脫了。其實,修定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傳統宗教共同的修行項目。所以外道也在修定,他們也能修出一些神通或者是什麼,但是最重要的區別,外道的禪定是建立在迷惑的生命系統,它只能讓妄想暫時的平息下來,不能從根本上去斷除它。佛教的修行是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進行觀照,從而照破煩惱,照見諸法的實相。所有的煩惱都和我們的認知有關。
  • 佛經常說解脫,到底怎麼解脫?
    佛教的出現,不用說,是由於釋迦世尊的應化人間,釋迦世尊的應化工作,總括一句:就是做得解脫工作。我們知道,釋迦世尊降生的環境,是在王宮裡,他的出家,是在受了宮廷的欲樂之後,那時他已二十九歲。他為什麼要出家?
  •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而富足,然而出家修行,在告知世人什麼?
    每個歷史人物中,各有各的歷史背景,各有各的人生故事,通過他們的人生故事,讓我們有所啟迪與啟發。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位歷史人物是古印度的「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這個名字,不是他的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
  • 如果你想弄明白生命的意義,了解佛教,尋找人生真正的意義
    事實上,能夠從內心深處體會生命無常的本質,是覺悟人生尋求解脫的第一步。為了真理,他們可以不惜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可他們對人生的解答誰又是最正確的呢?當信仰離開理性,就變成了迷信,當信仰背叛理性時更甚之。佛教是以實修實證明白法理為要,佛陀本人並沒有接受某位創世主的使命來拯救世人,他是作為一個凡人,看到人類生老病死的痛苦後,依然堅定地踏上了尋求解脫生死的道路。
  • 佛教: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解脫?很多人都理解錯誤了
    圓融應該是明了之後的無礙解脫。我們現在很多人,要不然就犀利的像個刀子,要不然就稀裡糊塗的像個夏天融化了的冰淇淋,癱在了地上,這個都是很成問題的。所謂的真俗無礙是三乘同得解脫,境界是共通的,世俗與解脫、生滅與不生滅、煩惱與菩提在更高的層面上是不二的,在緣起的空觀上它們是不二的。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其中三惡道是不解脫的,造就五逆十惡業的眾生,就會墮入地獄之中受苦,而吝嗇業重的眾生則墮入餓鬼道,愚痴業重則會墮入畜生道。相反三善道中,若能夠清靜持戒,斷嗔忍辱,時時刻刻進行修持,證到相應的果位(初果、二果),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解脫。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我』為自身的行為所限制、拘縛,從此生而轉到他生。對照於自我的真淨妙樂,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後解脫思想的隆盛。」「『奧義書』的精神,顯然存有革新婆羅門教的意義。這是阿利安人文化到達東方,展開溫和的宗教革新的前奏。」有人請教死後的歸宿問題。
  • 佛教以解脫為目的,你知道實現解脫的規章制度嗎?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人生的正道,佛以此正法感召追求人生真理的大眾,組織團體,為現實人生及理想的實現而努力修學。另一方面,團體間的規章制度也稱為法,這是需要團體內的大眾共同遵守的,如國家的法律,需要一國內的民眾共同遵守。國家沒有法律就會滅亡,團體沒有規章制度也會瓦解。僧團的規章制度稱為戒律,不是依釋尊的個人好惡而制定,它是合於人生的正道,有利於無上解脫的實現,有利於佛法長久存在於世間。
  • 淺談盧綸與佛教淵源
    現實的不遇和苦悶使詩人對講求「解脫」、「救度」的佛教有所親近,在這裡尋求片刻的慰籍。佛教講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通過潛心修佛而得解脫。終南山是唐代的佛教名山,周武滅法之後,長安僧人多避難隱於此山,至唐代初年,這裡已是眾僧聚集之地,講經論法蔚然成風。單講修行,盧綸算不上是虔誠的佛教徒,詩酒自娛的同時,對世事的眷戀使他欲求「解脫」而不能,反引發了寞落之感,各種離念紛至沓來。「仕隱的矛盾是任何一個封建士子都難以超越的。所謂『嚮往山林隱逸』,並非中國封建士子的價值取向,而是生逢亂世而逃避現實的一種心態,官場失意的一種無奈。
  • 佛教: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是很難得到解脫的!
    所以佛教之所以不興旺,之所以沒有正法,並不是沒有弘法者,而是眾生的習性和根性,他們貪婪於、執著於生命的享受,害怕無常,不願意看見無常,而經典當中處處說無常。早期的佛教到處說無常,大乘佛教當中也暗合地表達著很多修行無常的法門。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緣起的法則,佛教的根本教理
    世間上的事事物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這種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為「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
  • 在佛教中,修解脫法就能證解脫果嗎?
    佛法修學者依照釋尊所說法去思維,認識到只要五蘊和合的有情生命沒能得到合理解脫,那五蘊始終在燃燒中,雖有暫時的安樂,但終究還是在無邊的苦海中不得脫離,所以經中說: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 佛教:不殺生是為了更好地制止殺生
    佛祖和他的門徒所關心的主要是人的本質和人將怎樣從苦難中得到解脫的問題。因此佛祖提出了四諦說,這裡的諦就是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說佛祖提出了四條人生的真理。在此,我們主要討論第一條:人生來是苦的。佛祖提出人生徹頭徹尾就是一場苦難。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在西方,基督教說人生來繼承有人類始祖所犯的「原罪」,又稟有「聖靈」,實際上認為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英國思想家洛克則提出了「白紙論」,認為人性本來空如白紙,根本不存在善惡問題;善與惡,都是後天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那麼,佛教又是怎麼看待人性的呢?
  •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元稹作為文學家中對佛教研究有著自己獨到見解的唐代才子,可以說他的灑脫與自由是受佛教影響的結果。不過作為典型的文人代表他的人生中自然也有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但是現實給與了他沉痛的一擊。功利無果的他,看透世態炎涼的他走上了對佛教的探尋之路,他的人生的後半程中,佛教成為了他內心之中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就是不明佛法的道理,不明人生的真相。凡,凡夫,也就是佛教常說的有情眾生。悟則聖:悟,覺悟,明了佛教真理,通達世間一切的究竟。聖,指已經覺悟,超出生死輪迴的得道者,分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真如:真是真相、真實不虛;如是如此,如常不變。
  • 佛教:「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因為所謂的覺悟,並不是成佛,覺悟不過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並沒有實際證到。也就是說,真的證到「相由心生」的話,就不只是覺悟而是成佛了。那麼,什麼是「相由心生」呢?古印度修行者像在佛教之中,一切存在都可以稱為相,也就是說,相包含有一切存在,而這些存在,其本質都是本心所產生幻象,換句話說,這些相併不真實,是虛幻之相,而不是實相。因為實相,就是產生這些相的如來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