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2020-12-14 尚思修善學佛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

做人的使命是什麼?

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怎樣認識自己的使命?

每天讓人充滿動力的,未必是人生使命,主要看做什麼。動力各種各樣,有些人的動力是貪嗔痴,做起壞事來很有幹勁,如果將此作為人生使命,那就糟了。真正的使命必須通過文化和道德教育來建立,比如儒家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斷絕學,為盛世開太平」;佛教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都是崇高且充滿力量的人生使命。

為什麼要修行,就是為了獲得生命的圓滿

對於佛弟子來說,既要自己從迷惑走向覺醒,圓滿佛菩薩那樣的悲智二德,同時也要幫助普天下的芸芸眾生達到這個目的,這是佛的使命,也是我輩佛弟子誓願而成的使命。

人本來就生活在世間,即使跑到深山老林,還是六塵世界。所以,不能離開世間去尋找覺悟。修行的正道,是在世間的當下體認出世間,在煩惱的當下體認菩提。

修行的核心就是培養正念

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只是指導我們怎樣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實踐要靠自己。而實踐又離不開正見指導,這就需要從調整觀念開始。不同的觀念,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產生不同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會使相關心態得到長養,兩者是相互增上的。

紅塵煉心,不斷強大自己的心念

如果我們不是以正確的發心念佛,即使念得再多,和修行還是了不相干,因為發心之初就已經決定這一行為的屬性。所以,修行核心就是培養正念,這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需要知道念佛的重要性,並懂得以正確發心和有效方法去念。具備這幾個條件,才能念得相應,念得有力。在保質的前提下,還要保證更多的數量。

修行的原理就在於擺脫錯誤,重複正確。這種重複,需要千百次、千萬次地進行,使正念力量不斷鞏固。如果質量雖好卻沒有數量的保證,正念也無法形成規模,無法成為對抗妄念的主力。那麼,最終主導我們生命的,依然還是妄念而不是正念。

修行就是要自己主導自己的生命

佛法是佛陀為我們提供的智慧觀念,指導我們對未來作出正確抉擇。我們要痛苦還是快樂?要輪迴還是解脫?如果沿著固有習氣繼續,結果必然還是輪迴。如果要將生命導向解脫,則要建立和解脫相應的心態。

不論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基本的認知,都需要認識到生命無常,認識到輪迴是苦,認識到三寶的無量功德,從而生起信心。這些正念,直接關係到佛法在我們生命中究竟能產生多少影響。

修行還要認識正命

佛法所說的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提醒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讓生命的存在更有價值,「盡其道而滅者,正命也」,人生的責任盡到了,做完了,一切盡心了,壽命到了,順其自然就去了,這是「正命」。

修行要認識到正命

如何修命

真正的修養,在動心忍性之間,能夠確實檢查出自己的錯誤,然後「順受其正」,所受的一切遭遇,不怨天不尤人,不遷怒不二過,這就是正命地活著。所以只要活著就有命,有命當然就有靈性的存在,會思想,有感覺,就有心。有心、有性、又有命,那麼一切性命之理的大道就在自己這裡,不必外求。

用自己內在的天性,自然地向外流露,不是為了適應外在的人、物、事。所謂「君子行法」,這就是修命。

自己內在的天性,自然流露出來

修行就是為了改變命運

一個修行者,要知道生命活著,每個人各有他獨立的生命價值,首先要確立自己的人生觀,這一輩子要做什麼,究竟要做哪一件事?

生命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如果一個人情緒崩潰、萎靡,這種種都是自找煩惱。

泰戈爾說過:「光明就在我們的面前,只要你能握住痛苦,走過重重黑暗,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這就是修行者經過苦修而轉變命運的內涵所在。

努力做好自己,努力成就自己。與世無爭,與物無忤,與外部世界保持「和」的狀態,同時不放棄自己處事原則 ,不油滑混世,堅持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線;保持內心和諧,不卑不亢,形成自己的內心秩序,也就成了一個內心強大的人。生命是自己的,如何轉變,都得要靠自己,為自己負責。

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修行就是自我救贖,獲得解脫

只要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苦惱,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自我救贖,獲得解脫。

人世間所有的困苦和磨難只不過就是一場修行,一次修心。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心量不斷的變得強大。永遠值得受用的一句話:自己不強大,靠誰都沒用,你自己才是你真正的救贖者。

自己學會放過自己,才能真正的救贖自己。人生就是一場自我救贖,解脫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心。修心才是修行的實質,修到了,自然解脫。佛說:萬般皆是命,唯有人自渡。

佛不度人,人自渡

修行就是要具足無量智慧

我們修行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六根在六塵境界接觸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修行。因此六祖慧能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具足什麼?第一個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我們從《無量壽經》極樂世界知道,極樂世界所講的「依報」十七莊嚴,再加上「正報」,總共是二十九種莊嚴,這些是「本自具足」,不是外來的,只要見性,它就現前。

修行就是生起正念,修心、修命、修成正果。

相關焦點

  • 很多人會誤會生活就是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我經常說:生活就是修行,但是很多人都會誤會了我表達的字面意思,還是會反覆糾結到底什麼是修行?很多人理解過日子就是在修行?其實不然,人經歷過悲歡離合,這不是修行,只是叫做經歷,如果你在悲歡離合間體會無常、緣起、因果、這個是修行,生病,本身不叫做修行,而是你從生病中理解到人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出的悲憫之心,這個叫做修行。
  • 真正的修行到底是什麼模樣的?
    真正的修行到底是什麼模樣的?看過這麼多修行,和這麼多道長交流過,在我看來,真正算得上修行的就是道教的遁世者和佛教的苦行僧,為什麼說這才是修行呢?因為修行第一個先提條件就是放下?什麼才算是放下,只要是入世,正常的生活,是很難做到放下的,入世者也基本沒人可以做到真正的放下。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度誰呢很多人對於「修行」二字都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就是出家,有的人認為就是吃齋念佛,有的人認為參禪打坐等等說法,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
  • 什麼是修行?真正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提起修行,立馬就會被打上諸多標籤,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普通人的眼裡,修行、要麼是道要麼是佛,修行必然要跟仙佛扯上關係。在這裡我要說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只是人的認知與偏見。修行不是宗教的專用詞,只是這個概念被宗教專用而已。
  • 道教怎麼修行?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不同?
    其實是因為這兩家修行方法各不相同導致的。中國人的修行,無論道家、佛家、儒家,大體上都是分為兩途:修「性」或者修「命」。基本可以說,修性是精神層面的修行;修命則是肉體方面的。但到底如何個修法,各門各派爭論紛紛。先修性還是先修命,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爭論了一千多年。
  • 修行的核心是什麼
    如果沒有這些狀態,同時也沒有興奮、喜悅、期待、開心、愉悅等,只是很平常,很安心,那麼,保持這樣的狀態,這時,你已經在解脫中,你不需要修行。第二,如果你當下心裡有了不舒服的感覺,或者有無名的煩惱,或者恐慌、期待、操控、煩躁、無聊、不安等,你要清楚有這些感受和不安一定是因為你想到了什麼,想到什麼的背後,一定是對什麼有很深的執著。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二)
    對於打坐這件事上,張至順也頗有心得,他的一些經驗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張至順覺得真正的打坐並不是指的姿勢,而是意識,肉身呈打坐的姿勢,但是心神不寧,也不會有什麼效果,不用刻意做打坐的姿勢,只要是心神穩定,躺著也都是可以的,另外他還解釋了一下閉關,他認為閉關並不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見人,而且關閉眼、耳、口三關,讓自己不受外界的影響,大道至簡,道和修行一樣,都應該是簡單的事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學佛可以理解為學習佛法,向佛學習,依照佛的教導來修行自己。而學佛的內涵並不是去擺個姿勢去打坐,也不是去拿一部經書在那裡去讀。學佛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善用其心。這才是主要的。如果你打坐妄想不斷,讀經、念佛心不在焉,這樣的話一點效果也不會有的。那麼學佛都是學什麼呢?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
    人們對於「修行」二字的印象,或許是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或許是影視作品中的結丹者,或許是修真世界中的修仙人,但是不管他們的身份如何,歸根結底來說,他們都超脫於常人,而且這種超脫不只是在身體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但是修行真的存在嗎?今天我們就從一位近代的修行者來看一下修行這件事。
  • 十修行
    ,忘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二修行舍丈夫不能相逢,忘不了夫妻的一場恩情三修行舍兒女比比真情,忘不了小嬌兒抱在懷中四修行舍姐妹好修真人,忘不了姐妹是一母所生五修行出遠門明光大道,有仙人來指路直往前行六修行出遠路離開家門,一路上受苦難誰人知情七修行受盡了千辛萬苦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二、怎樣把修行落實於當下呢?首先,要努力完成學佛修道的一切功課,以汲取真正的修行營養;其次,要活學活用,不能做「書呆子」。守住自己的真心是最高的修行法門。1、什麼是「外面的佛」?為何要念外面的佛?自己的真心才是佛,除此之外的佛都是「外面的佛」。守不住自己的真心,不得已才要念「外面的佛」。念外面的佛也行,但是「捨本逐末」。
  • 道教:居家如何修行,修行應習誦哪些經書?
    出家修行,是很多慕道之士嚮往的生活方式,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迫使我們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那麼居家該如何修行呢?答:習誦經書。工作之餘,在家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習誦經書,這樣就是很好的居家修行了。習誦經書就是修行嗎?
  • 《一人之下手遊》龍虎山修行用什麼武器好 龍虎山修行武器推薦
    導 讀 一人之下龍虎山修行武器怎麼樣呢?其實這個武器對於玩家們來碩也是非常的不錯的哦。
  • 《火影忍者ol》水主修行選什麼好 水主修行選擇推薦
    導 讀 火影忍者ol手遊水主修行怎麼選?修行是火影忍者ol手遊中人物到達40級之後,提升實力的一種方式。
  • 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一言一行,皆是修行!一舉一動,皆是戒行!一個不在言行舉止上下功夫的人,他永遠都不能稱為修行人。修行修什麼?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貪嗔痴在哪裡?貪嗔痴,就在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之中。許多人認知的修行,以為不是念經打坐,就是站樁練氣。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下邊,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不當之處,歡迎指正。一、修齋道人持齋,著重於對自身過往行為的懺悔,能意識到既往之過咎,又可生起對天地眾生的慈悲之念,於是雖然稱持齋,已是在修行了。誦經、禮懺、祭煉、建醮等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 西天取經到底意味著什麼?看看師徒四人的修行道場就知道了!
    文/姜子說書圖/《西遊記》相關電視劇題:西天取經到底意味著什麼?看看師徒四人的修行道場就知道了!孫悟空的出身地花果山《西遊記》故事裡,孫悟空出身於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花果山那塊孕育了孫悟空的石頭,被稱為靈根,而孫悟空便是修行的「源流」。
  • 漫畫 | 關於修行的那些職業病?啥,修行還有職業病?
    某居士(匿名)個人的一段真實修行成長史。當然,並不是所有修行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過。修行探索生命真相,本來就是每一個生命的本分事,它並不需要搞得多麼奇特。修行人如果不懂得自我覺察檢點,體現的太過於奇特、極端,就容易讓本來有興趣接觸佛學的人,心生懼怕而徘徊門外,望而卻步。
  • 寫作就是修行(修心篇)
    文/一笑東方六祖說吃飯穿衣,皆為修行。那麼我想,寫作就是我的修行。在寫作中我放下了怨怒,放下了執著。放下了紅塵中的諸多事,那一刻,我屬於寫作,寫作也屬於我。我曾經想過,你說我生於世間,顏值、能力、智慧、學問等等皆不如別人,我生存的意義是什麼,我對世間的作用除了教書以外,那就是寫作了。寫作的人很多,寫好東西很難。也曾嘗試過寫網絡上那樣的小說,都市言情,玄幻穿越之類的,但是寫著寫著就成了自家的山河。我還是我,寫什麼都是我的烙印。但是慶幸的是我不以寫作為生存,因為如果真的以寫作來生存,我可能會餓死。
  • 什麼是修行?這些常識,你應該知道!
    一談到修行,人們就很容易想到燒香拜佛、念經誦咒、參禪打坐、深山隱居等等,其實這都是修行的形式和手段,不是修行的目的。那什麼是修行呢?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初學的朋友有所幫助。所謂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什麼行為呢?分為身、口、意三種。我們人的所有行為,都不出這三種的範圍,一個是身體的造作,一個是言語的造作,另一個就是心裡的思想行為。為什麼要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