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學佛後,有這3種狀態的人,證明你福慧具足了

2020-12-19 千面略懂先生

去寺廟掛單這幾天,遇到一個有意思的人:

上早課時,他高興地跟大家分享,自己好像覺悟了;但到了晚上入睡時,又覺得自己沒有覺悟,一個人靜靜坐在庭院樹下發呆。

開始覺得新奇,但了解之後才知道,這種現象並不是特例。如今,很多人學佛很久,讀了不少經書,拜了不少佛。假如某一天,突然聽懂了法師的某一句話,或者理解了幾句禪語,就覺得自己開悟了,只能說你把開悟想得太簡單了。

佛法上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大千世界中,眾生皆具有佛性,但因本身的妄想執著而難以開悟。再加上如今是末法時代,眾生慧根淺薄、佛法義理晦澀難懂,能夠開悟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當然,這並不代表就沒有人可以開悟。畢竟佛學不是玄學,而是揭示宇宙實相的真理。只要潛心修行、深信因果、知善惡有報,也能做到善法上的開悟。

那麼,學佛修行之人,如何印證自己已經開悟了呢?一般來說,一個人學佛後,有這3種狀態,說明已經福慧具足了,看看你有沒有:

01內心清淨

從數據上看,如今學佛的人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卻鮮少出現。究其原因,不是眾生變笨了,而是其學佛的目的不再單純。

前往寺廟燒香拜佛的,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恭敬心,而是為了向佛求心中所要。比如:升職加薪、姻緣結合、生兒育女等,只要現實中實現不了的願望,便妄想通過燒香拜佛,從中借力。試問這種貪痴心太強的人去學佛,能有所成就嗎?

所謂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一個人只有將世情看破看淡,並不為世間情愛所累,念佛工夫才能得力。

那些真正學佛念佛之人,學佛從來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是為了修心,求生淨土。相比於世俗的名利、金錢、地位,誠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要有用得多。

因此,要想真正學佛,就不要再每天為生活、為名利、為物質等身外之物奔波勞碌。學會慢慢消除自己的貪嗔心,內心才能得清淨,慢慢與道相應。

也就是說,當你越學心裡越清淨,感覺越踏實,並不再被欲望所奴役時,就說明你已經有了一顆清淨心,真正有進步了。

02明因果,知善惡

知善惡,了因緣,明因果,能中道」,對佛法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句話,但並不是知道這句話,便都能悟道。

曾有一位相識的居士,在參加寺廟的放生儀式時,特意從家裡帶了兩隻龜過來,想要放生。結果,寺院的主持望了一眼之後,告訴他:「阿彌陀佛,施主如果不想殺生的話,就請繼續飼養它們吧」。

居士表示不解,主持解釋道:「這兩隻龜是巴西龜,屬於外來物種。因在淡水中缺乏天敵,貿然放生到其中去,它們會把水中的其他生物吃掉,從而影響水中的生態平衡」。

相關焦點

  • 學佛感應,出現3種狀態,說明你走對路了
    學佛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佛?學佛有什麼用?佛者覺也,任何一個覺悟的人,都可以稱之為佛。學佛有什麼用?一兩句話無法詳盡,對我們普通人的需求來講,學佛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給自己靈魂找一個美麗的歸宿。能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亦可招財納福。
  • 無名僧:學佛後有這3種表現的人,說明你已經開悟了
    知名媒體人、作家梁文道學佛已經有十多年。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針對記者提出的「學佛對您有什麼影響」。他說:這麼多年我一直關心外部的一切,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應不應該做一個更誠實、更善良、更有同情心、更自省的人?學佛讓我找到答案。在每一次做回向(註:回向是佛教修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開悟明心,見性成佛,這是學佛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佛法浩渺如蒼茫大海,一入經藏,便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渡往彼岸。究竟怎樣的境界,才算是離開悟不遠呢?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第一,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 因緣果報,絲毫不差,學佛後,身上出現3種狀態,說明你走對了路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今生有緣能遇到佛法,就應萬分珍惜,想信很多同修學佛後,都會遇到種種逆緣境,不學佛還好,學佛後各種問題都出現了,其實這些境界,都是幫助我們的,消我業障,斷我煩惱。只有消除三障諸煩惱,才能得到智慧。假如學佛之後,身上出現以下這3種狀態,那隨喜讚嘆,說明你走對了路。
  • 佛教:具足這3個特徵,與佛有緣,是大善根之人,看看有你嗎?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是什麼,古往今來,我們看這些佛門的祖師大德,有成就的人,他們把萬緣放下,一心學佛,一心念佛,其實他們並不是傻,而是聰明到了極處。如果不是絕頂的聰明,他們怎麼可能會把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部放下。
  • 佛度有緣人,這3種人與佛有緣,看看有你嗎?
    既然眾生皆有佛性,那為什麼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呢?這與眾生的緣有關係,比如說,一個人和地藏菩薩有緣,觀音菩薩度他,他就沒有感應。如果這一生沒有遇見地藏法門,那今生就與佛無緣,無法得度。佛菩薩是慈悲的,但不是萬能的。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只要心中有佛,就會對佛法感興趣,就很容易遇到自己適合的修行法門。
  • 《金剛經》:福慧雙修
    眾所周知,《金剛經》的「原理」是「無住生心」四個字,不管我們做什麼,都要空有兩連都不著,才符合《金剛經》的「原理」,才叫學佛,否則就是不得要領。我們平常都講福慧雙修,很少聽到過只講修福不修慧的,原因在哪裡?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不知道您是否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皈依、學佛後都有意無意地避免公開這個事實並不是因為對佛法沒信心但這只是一部分人的情況,並不是每個學習佛法的人,都是因為遭受重大打擊。03其實呢…… 信佛、學佛、皈依、出家……並不是一回事。
  • 佛教: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的人,才會變得有福氣
    世間莫若修行好,世上無如吃飯難,一個人有緣接觸到佛法,能夠對佛法深信不疑,就是過去生種下了善根,與佛結了緣,今生能夠繼續修行佛法,就是自己的福氣。祖師有言:修要真修,證要實證,而我們往往會打著學佛的幌子,逃避現實,蹉跎時光,最後一無所成,最後變成了自欺欺人。所謂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又有多少人能夠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個人學佛後,有這四種改變,才會成為真正有福氣的人。
  • 學佛人身邊有「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嗎?
    如果你對佛法稍有了解,肯定聽過「三寶」這個詞,假如你身邊有人學佛,他們也常稱自己是「三寶」弟子。那麼,究竟什麼是三寶呢?三寶又是因何種稀有功德, 而被稱為「寶」呢?本文中,小編就為你一一解答。通俗來講,三寶就是佛法僧,它們是僧俗兩眾弟子所皈依的對象,所以才有「皈依三寶」、「三寶弟子」之類的說法。三寶中的第一寶是「佛寶」,所謂佛,即梵文buhha的音譯簡稱,全稱為佛陀。佛不是民間信仰中的神,而是覺悟宇宙人生實相的聖人,人人皆具佛性,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區別僅在迷悟之間。佛之所以被稱作寶,是因為其具足佛身和佛德兩個條件。
  • 學佛多年,很多人走進了誤區,你分清「佛法」和「佛學」了嗎?
    實在講,佛教不是宗教,卻襯託有一點宗教色彩;雖含有哲學的理論,也不能完全說是哲學;與科學比比,倒有些相同。可以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  很多人,學佛多年,也很難弄明白的就是:佛教、佛法、佛學,這三者的關係,基本都是混為一談。其實這三者,並不完全相同。
  • 學佛切記盲修瞎練,做好這兩點,才能早日成佛!
    我們先來看錯誤的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這條路,那就是用一顆虔誠的心,去相信佛,並認為,只要自己足夠虔誠,只要自己拜的佛多,念的經多,修的善多,就能成佛。這是非常幼稚的行為,最終也一定無法成佛悟道。佛不會幫助任何人,你不要以為,自己跟佛的關係好,佛就能讓你走後門,把你度了,讓你一步登天,這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卻無法實現。
  • 佛教:這3種人最有福報,看看有你嗎?
    人生在世,我們無不希望自己有個好命運,比如在社會上有聲望地位,家中和睦美滿,並且有一副健康的身體。然而,現實中多事與願違,我們經常會發現,這些福氣都在別人身上,自己卻不具備。常言道:「欲除煩惱先忘我,各有因緣莫羨人。
  • 佛教:學佛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初學佛的師兄都應該看一看
    那你憑什麼說他是你的父親呢?誰敢講我見過我自己的父親生自己。可是,當有媽有叔叔有嬸嬸有六親眷屬所有的家族裡面,打小就這麼依賴性的第一念就告訴你,叫爸爸,等你牙牙學語學會以後,每天都叫父親,不假思索,渾然天成,隨口就說,一點代溝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你信。大家看看,信是什麼,人言,中國人造字多有智慧。
  • 佛教:「業障」深重的人,身上有這5大表現,你有嗎?
    佛門裡常常提及一個詞—「業障」,很多不學佛的人不太明白。它其實指的是人在遭遇不順的時候,由自身業力所感召的果報。業障其實就是自身的因果,是因為過去造過惡業,消耗福報,因緣具足,果報現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造過惡業,「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看看我們當下所造遭受的苦就知道了。我曾問師父,有沒有人生來不受苦,只享福的?師父說:沒有。如果一個人福報足夠大,他就不會來此娑婆世界,人都是由業力牽引才來此娑婆。佛門《懺悔偈》如是曰: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 學佛人:有這3種表現,恭喜你正在消除業障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有跟大家說過,什麼是業障,以及業障現前後的狀況。那這篇文章,就是教大家如何來消除自己的業障了。如果業障消除了,沒有業障了,那麼我們做什麼都會很順心,生活就會一帆風順。那業障深重的人,到底該如何消除業障呢?大家可以從以下,這3個方面去消除業障。一、持戒第一個就是持戒了,持戒能夠幫我們斷除掉惡業,防止惡業的產生。當一個人,不再去偷別人的東西。不再去邪淫,不再去殺生,不再去對別人說謊話,而對別人說真話。
  • 信佛之人,身上出現這3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有句禪語講得很好:命,與其算,不如改;佛,與其信,不如修。佛是什麼?佛不是讓人迷信的神靈,佛是覺者,是大徹大悟、福慧圓滿的人,是引導眾生解脫困苦的導師,「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其實一切眾生人人皆具有佛性。
  •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學佛問答:密宗會供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嗎?
    特別是世出世間一切功德所需要的這些資糧都能夠慢慢地具足,漸漸地生起,乃至增長;並且在現生當中,由身口意所造的殺、盜、淫、妄、酒、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也能夠制止,不再造作;特別是在灌頂壇城當中,在金剛上師前受的三昧耶戒若有違背的。
  • 修慧不修福,善緣難具足,下一句是什麼?
    外界的現象與名相、內心的能得與所得被破除後(非有),有些弟子執著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福德、無佛、無法等說空的名相為真實不虛的妙理,墮入斷滅空。福慧雙修,是《金剛經》的心要,對當今世人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人生的幸福,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福慧雙修。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懷才不遇的人,聰明能乾,但為人過於精明而不肯吃虧,修慧不修福,善緣難具足,做起事來往往無人相助,障礙重重。修福的方法很多,及時施出一個微笑、一種關懷,或助他人一臂之力,都是修福的範疇。而在眾多修福中,以布施財物最直接、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