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四川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望江校區東區體育場舉行。
典禮上,校長李言榮作了題為「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的講話。他說,研究生首先要往深裡走,但當前科技的突破、學科的進展主要還是在交叉邊緣地帶,這對研究生知識的廣度、對其他學科尤其是相鄰學科的關注和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下為演講全文。
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
在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四川大學校長 李言榮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首先,我們對9469名新同學(7560名碩士生、1909名博士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同學們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成為了一名川大研究生表示祝賀!
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經歷了不同學校本科階段的學習,尤其是今年還經歷了新冠疫情的考驗,通過了川大歷史上首次線上複試。就在上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專門講到:「在這次抗疫鬥爭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現令人欣慰、令人感動。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了青春激昂的風採,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我們要按照總書記對廣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大力弘揚抗疫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同學們,今天,你們匯聚到川大來完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學術研究經歷,我想大家之所以放棄其他機會,選擇讀研究生,多半還是想繼續求學問道,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競爭能力。
在今後三五年內,甚至在更長的時間裡,學術研究將成為你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主要任務。
一般而言,本科生是按通識教育來培養的,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奔著成為專家去的,所以研究生首先要往深裡走,但當前科技的突破、學科的進展主要還是在交叉邊緣地帶,這對研究生知識的廣度、對其他學科尤其是相鄰學科的關注和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今天我要給同學們談的主題就是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
同學們,近兩年來我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講的主題分別是研究生要學會研究、研究生要學會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本來今年我原定的主題是研究生如何寫論文,因為我一直認為研究生的培養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寫作是很重要的,寫論文、寫報告是一個不斷總結、不斷凝練和不斷升華的高級過程,是每個研究生都不可或缺的訓練環節,但最後綜合考慮改為了現在這個題目: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當然這也是我一直想對大家講的。
就在三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與科學家座談時進一步強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這為我們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更是指明了方向。
所謂「精」就是集中精力聚焦一個領域、專注於一個目標,不斷往深裡走,去接近事物的底部、觸及問題的本質,把最重要的事情力爭做到極致。
而所謂「廣」也不是說什麼都要懂,而是對自身研究領域進行深入探索的同時,儘可能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並能夠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更多的關聯、交叉和貫通,開拓我們研究的視野並形成多元的思維。
其實精和廣並不矛盾,因為每個學科、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都是有限的,長期在一個領域追求精,很可能會固化學術思維、形成路徑依賴,而打破這種慣性的最好方法就是精而廣。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精而廣呢?
今天我主要談三點:一是在研究生期間當一段助教是訓練精而廣的一條捷徑,二是學點科技史或文明史是打開科研視野、培養戰略思維的有效方法,三是多看點人物傳記了解他人如何站在人生高點是激發創新使命的有用途徑。
第一是關於研究生如何通過當好助教,訓練自己的精而廣。
今年夏天在全國研究生工作會上孫春蘭副總理講要鼓勵研究生當助教,我認為這對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做到精而廣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學科越分越細,一個人畢其一生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分支上取得一點點的進步,很難再像牛頓、愛因斯坦那個時代,一個人可以通曉多門技藝並都有建樹,尤其是我國研究生基本是按照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來培養的,這種培養方式下學生的「精」是沒有問題的,而「廣」可能就問題大了,而一個人知識的廣度和對其他學科經驗的借鑑能力往往對創新的作用是出其不意的。
那麼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幾年裡迅速擴大自己的知識邊界?
我認為在大學裡就是爭取去講課、去當助教,或做一段與助教相似的工作,因為當助教你就要認真備課、就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因為你要回答年輕學生無知無畏的提問就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淺出的表達,通過這個訓練可以大大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突破自己知識的邊界。
所以,在研究生期間做一段助教工作是一個快速訓練精而廣的有效方法。
第二關於學點科技史或文明史。
研究生對世界科技史或人類文明史的學習至少是對你研究領域歷史的了解,可以幫助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工作的價值,雖然科研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是世界科技的一部分,你就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就會激發起你創新創作的欲望、填補空白的衝動,就能有一種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鳥瞰世界科技與人類文明變化的感覺。
如果大家去翻翻《人類文明簡史》可能就會了解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利用原始工具和衍生出來的技術而走出非洲、走向世界的。如果我們再讀一讀《全球科技通史》就能看到工業革命以後人類不再依賴緩慢的迭代來發展技術,而是基於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來大踏步的推動技術革新。
著名物理學家、科普作家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引人入勝地講述了人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一個個從0到1的故事,從而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代年輕人走上了從1到無窮大的科學之路,引導了我們無數青年學子去為國家、為世界做出無窮大的貢獻。
今年上半年Nature上有一篇對即將進入科研領域的研究生們總結的四條金玉良言,其中一條就是強調研究生一定要學點科技史,學沒學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他的另外三條建議也很有意思,我認為對文、理、工、醫學生都很適合,比如他說研究生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人是能夠通曉一切的,所以沒必要非要為了什麼都要懂而焦慮不安,其實很多人都是在了解了某個領域中一些基本情況後就開始一頭扎進研究的,並在研究過程中獲取相關的知識,並不是什麼都懂了才開始你的課題研究的;
他的第二條建議是研究生要學會向混亂進軍,的確是在有些領域還是一團亂麻、尤其是在交叉邊界還是一片荒蕪時,那裡才風光無限、大有可為;
他的第三條建議是要我們原諒自己在研究中浪費了不少時間,誰都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所以你花在實驗室或書桌前的大部分時間都可能會被浪費掉,你應該習慣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創造性。這是由科研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因為真正創新的東西都不是如約而至的。
第三是關於多看點人物傳記,尤其是那些科技牛人寫的關於如何達到人生高點,如何撥開迷霧抓住最簡單的本質,以及如何在艱難痛苦中做出最重要決定的。
比如「DNA之父」華生在讀大學時就對基因產生了濃厚興趣,並一直專注於DNA分子結構的破譯,但進展並不大,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了一場關於X射線晶體學的報告後才突然頓悟,敏銳地意識到X射線可能是打開DNA結構的一把金鑰匙,於是他和英國物理學家克拉克合作,很快就計算和推測出了DNA的雙螺旋模型,成為了20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再比如上個世紀50年代初,楊振寧、李政道發現了宇稱不守恆的定律,一開始是20多歲的李政道運用量子力學理論在弱相互作用下從單個粒子計算出發並率先取得了突破,在和楊先生討論時,楊先生建議先不要急於發表文章,應該推到其他粒子並形成普適規律,得出最重要的結論後再去發表系列文章。所以說,得出最有意義的結論是多麼的重要。
還有一位這兩年國際上的大牛人埃隆馬斯克,他在火箭、汽車、網際網路上都有建樹,這兩天又在腦機接口上有突破,其實他本人並不是學航空航天、汽車、能源、材料和信息科學的,在大學時他是學經濟的,後來又輔修了一個物理學專業。
他的創新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火箭計劃就連續3次發射失敗,電動汽車的開發也發生了一連串問題,在最艱難的時候他手下最大的SpaceX和特斯拉這兩家公司都瀕臨倒閉,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因為他有第一性原理的底層思維。
所謂第一性原理就是量子力學的計算方法,它是從原子、分子開始從頭計算,不用經驗參數、不用假設,只用少量實驗數據去做計算,比如電子的質量、光的速度、質子中子的質量等等,這樣從物理學層層向下剝離到基本原理的底部,然後再從技術上層層向上疊加,就不會被過去的經驗所幹擾,也不會輕易落入前人的思維框架。
同學們,其實我們在科研中還有一個訓練深度思維的方法就是冥想,人在閉目休息尤其是淺睡眠狀態下創意很強、靈感很多,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做、什麼學科專業都可以交叉連接。
可能你們聽說過,德國的化學家凱庫勒正是在打瞌睡時夢到了一條咬住自己尾巴在不斷旋轉的蛇,一下子聯想到了正在研究的苯分子結構,他驚醒之後立刻在紙上記下了睡夢中出現的六個碳原子首尾相接的環狀結構,終於解開了困擾了化學界將近半個世紀的難題。
據說當年門捷列夫也是在睡夢中看到了元素排列的順序而受到啟發才發現了元素周期表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從早到晚只有坐在圖書館、在教室裡才是學習,我認為偶爾閉目冥想也是一個高級的學習過程。
同學們,科研本身具有靈感的瞬間性、方式的隨意性和路徑的不確定性,但從這些故事中你可以學到成功的各種方法,有的是因為持續的專注,有的是靠知識的廣博,有的善於歸納總結,有的得益於深度思考,現在越來越多的是靠交叉跨界,而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精而廣的知識體系上,這樣才可能觸發你創新的靈感,不斷放大、衍生、迭加出與眾不同並升華了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
同學們,無論你來自哪裡,學的什麼專業,從今天開始就是一名川大人了,未來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只要你學會了在往深裡走的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邊界,真正做到精而廣,你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川大研究生。
最後,再次歡迎同學們來到川大、來川大當研究生!
謝謝大家!
來源: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