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川大校長給出3點建議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14日,四川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望江校區東區體育場舉行。

典禮上,校長李言榮作了題為「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的講話。他說,研究生首先要往深裡走,但當前科技的突破、學科的進展主要還是在交叉邊緣地帶,這對研究生知識的廣度、對其他學科尤其是相鄰學科的關注和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下為演講全文。

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

在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四川大學校長 李言榮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首先,我們對9469名新同學(7560名碩士生、1909名博士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同學們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成為了一名川大研究生表示祝賀!

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經歷了不同學校本科階段的學習,尤其是今年還經歷了新冠疫情的考驗,通過了川大歷史上首次線上複試。就在上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專門講到:「在這次抗疫鬥爭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現令人欣慰、令人感動。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了青春激昂的風採,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我們要按照總書記對廣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大力弘揚抗疫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同學們,今天,你們匯聚到川大來完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學術研究經歷,我想大家之所以放棄其他機會,選擇讀研究生,多半還是想繼續求學問道,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競爭能力。

在今後三五年內,甚至在更長的時間裡,學術研究將成為你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主要任務。

一般而言,本科生是按通識教育來培養的,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奔著成為專家去的,所以研究生首先要往深裡走,但當前科技的突破、學科的進展主要還是在交叉邊緣地帶,這對研究生知識的廣度、對其他學科尤其是相鄰學科的關注和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今天我要給同學們談的主題就是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

同學們,近兩年來我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講的主題分別是研究生要學會研究、研究生要學會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本來今年我原定的主題是研究生如何寫論文,因為我一直認為研究生的培養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寫作是很重要的,寫論文、寫報告是一個不斷總結、不斷凝練和不斷升華的高級過程,是每個研究生都不可或缺的訓練環節,但最後綜合考慮改為了現在這個題目: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當然這也是我一直想對大家講的。

就在三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與科學家座談時進一步強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這為我們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更是指明了方向。

所謂「精」就是集中精力聚焦一個領域、專注於一個目標,不斷往深裡走,去接近事物的底部、觸及問題的本質,把最重要的事情力爭做到極致。

而所謂「廣」也不是說什麼都要懂,而是對自身研究領域進行深入探索的同時,儘可能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並能夠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更多的關聯、交叉和貫通,開拓我們研究的視野並形成多元的思維。

其實精和廣並不矛盾,因為每個學科、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都是有限的,長期在一個領域追求精,很可能會固化學術思維、形成路徑依賴,而打破這種慣性的最好方法就是精而廣。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精而廣呢?

今天我主要談三點:一是在研究生期間當一段助教是訓練精而廣的一條捷徑,二是學點科技史或文明史是打開科研視野、培養戰略思維的有效方法,三是多看點人物傳記了解他人如何站在人生高點是激發創新使命的有用途徑。

第一是關於研究生如何通過當好助教,訓練自己的精而廣。

今年夏天在全國研究生工作會上孫春蘭副總理講要鼓勵研究生當助教,我認為這對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做到精而廣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學科越分越細,一個人畢其一生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分支上取得一點點的進步,很難再像牛頓、愛因斯坦那個時代,一個人可以通曉多門技藝並都有建樹,尤其是我國研究生基本是按照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來培養的,這種培養方式下學生的「精」是沒有問題的,而「廣」可能就問題大了,而一個人知識的廣度和對其他學科經驗的借鑑能力往往對創新的作用是出其不意的。

那麼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幾年裡迅速擴大自己的知識邊界?

我認為在大學裡就是爭取去講課、去當助教,或做一段與助教相似的工作,因為當助教你就要認真備課、就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因為你要回答年輕學生無知無畏的提問就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淺出的表達,通過這個訓練可以大大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突破自己知識的邊界。

所以,在研究生期間做一段助教工作是一個快速訓練精而廣的有效方法。

第二關於學點科技史或文明史。

研究生對世界科技史或人類文明史的學習至少是對你研究領域歷史的了解,可以幫助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工作的價值,雖然科研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是世界科技的一部分,你就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就會激發起你創新創作的欲望、填補空白的衝動,就能有一種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鳥瞰世界科技與人類文明變化的感覺。

如果大家去翻翻《人類文明簡史》可能就會了解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利用原始工具和衍生出來的技術而走出非洲、走向世界的。如果我們再讀一讀《全球科技通史》就能看到工業革命以後人類不再依賴緩慢的迭代來發展技術,而是基於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來大踏步的推動技術革新。

著名物理學家、科普作家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引人入勝地講述了人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一個個從0到1的故事,從而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代年輕人走上了從1到無窮大的科學之路,引導了我們無數青年學子去為國家、為世界做出無窮大的貢獻。

今年上半年Nature上有一篇對即將進入科研領域的研究生們總結的四條金玉良言,其中一條就是強調研究生一定要學點科技史,學沒學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他的另外三條建議也很有意思,我認為對文、理、工、醫學生都很適合,比如他說研究生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人是能夠通曉一切的,所以沒必要非要為了什麼都要懂而焦慮不安,其實很多人都是在了解了某個領域中一些基本情況後就開始一頭扎進研究的,並在研究過程中獲取相關的知識,並不是什麼都懂了才開始你的課題研究的;

他的第二條建議是研究生要學會向混亂進軍,的確是在有些領域還是一團亂麻、尤其是在交叉邊界還是一片荒蕪時,那裡才風光無限、大有可為;

他的第三條建議是要我們原諒自己在研究中浪費了不少時間,誰都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所以你花在實驗室或書桌前的大部分時間都可能會被浪費掉,你應該習慣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創造性。這是由科研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因為真正創新的東西都不是如約而至的。

第三是關於多看點人物傳記,尤其是那些科技牛人寫的關於如何達到人生高點,如何撥開迷霧抓住最簡單的本質,以及如何在艱難痛苦中做出最重要決定的。

比如「DNA之父」華生在讀大學時就對基因產生了濃厚興趣,並一直專注於DNA分子結構的破譯,但進展並不大,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了一場關於X射線晶體學的報告後才突然頓悟,敏銳地意識到X射線可能是打開DNA結構的一把金鑰匙,於是他和英國物理學家克拉克合作,很快就計算和推測出了DNA的雙螺旋模型,成為了20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再比如上個世紀50年代初,楊振寧、李政道發現了宇稱不守恆的定律,一開始是20多歲的李政道運用量子力學理論在弱相互作用下從單個粒子計算出發並率先取得了突破,在和楊先生討論時,楊先生建議先不要急於發表文章,應該推到其他粒子並形成普適規律,得出最重要的結論後再去發表系列文章。所以說,得出最有意義的結論是多麼的重要。

還有一位這兩年國際上的大牛人埃隆馬斯克,他在火箭、汽車、網際網路上都有建樹,這兩天又在腦機接口上有突破,其實他本人並不是學航空航天、汽車、能源、材料和信息科學的,在大學時他是學經濟的,後來又輔修了一個物理學專業。

他的創新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火箭計劃就連續3次發射失敗,電動汽車的開發也發生了一連串問題,在最艱難的時候他手下最大的SpaceX和特斯拉這兩家公司都瀕臨倒閉,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因為他有第一性原理的底層思維。

所謂第一性原理就是量子力學的計算方法,它是從原子、分子開始從頭計算,不用經驗參數、不用假設,只用少量實驗數據去做計算,比如電子的質量、光的速度、質子中子的質量等等,這樣從物理學層層向下剝離到基本原理的底部,然後再從技術上層層向上疊加,就不會被過去的經驗所幹擾,也不會輕易落入前人的思維框架。

同學們,其實我們在科研中還有一個訓練深度思維的方法就是冥想,人在閉目休息尤其是淺睡眠狀態下創意很強、靈感很多,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做、什麼學科專業都可以交叉連接。

可能你們聽說過,德國的化學家凱庫勒正是在打瞌睡時夢到了一條咬住自己尾巴在不斷旋轉的蛇,一下子聯想到了正在研究的苯分子結構,他驚醒之後立刻在紙上記下了睡夢中出現的六個碳原子首尾相接的環狀結構,終於解開了困擾了化學界將近半個世紀的難題。

據說當年門捷列夫也是在睡夢中看到了元素排列的順序而受到啟發才發現了元素周期表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從早到晚只有坐在圖書館、在教室裡才是學習,我認為偶爾閉目冥想也是一個高級的學習過程。

同學們,科研本身具有靈感的瞬間性、方式的隨意性和路徑的不確定性,但從這些故事中你可以學到成功的各種方法,有的是因為持續的專注,有的是靠知識的廣博,有的善於歸納總結,有的得益於深度思考,現在越來越多的是靠交叉跨界,而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精而廣的知識體系上,這樣才可能觸發你創新的靈感,不斷放大、衍生、迭加出與眾不同並升華了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

同學們,無論你來自哪裡,學的什麼專業,從今天開始就是一名川大人了,未來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只要你學會了在往深裡走的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邊界,真正做到精而廣,你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川大研究生。

最後,再次歡迎同學們來到川大、來川大當研究生!

謝謝大家!

來源:四川大學

相關焦點

  • 電子科大校長開學提脫單建議:建議首選本校女生 - 科技輿情 - IT...
    IT商業新聞網9月15日訊,還沒走出校門,有的大學校長就開始為學生們的終身大事操心了。9月13日,電子科技大學(簡稱「成電」)舉行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在開學典禮上,校長曾勇給出了脫單建議,建議本校學生與川大、財大學友交流,既涵養跨學科素養,又收穫終身伴侶。曾勇還表示,建議男生們培養溝通表達和組織交往的能力,避免成為悶燒型的工科男。
  • 我家的歷史,川大的故事
    【MBA中國網訊】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有這樣一家人,祖輩和父輩曾在這裡發奮求學、傳道授業、揮灑青春,「最小輩」孫可心的經歷也離不開川大,川大第一幼兒園、川大附小、川大研究生……她說:「川大對我與其說是一所大學,不如說是一個『家』。」
  • 對話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46萬導師 如何做好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推動研究生教育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堅持「四為」方針,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如何適應國家需要推進學科專業建設?
  • 川大學子們,宅家也要有美感|川大|新聞學院|劉可心|盛睿|研究生
    今天的內容,是川大學子們宅家後爆棚的創造力體現之一在家隔離的這一個多月川大各路攝影師才思泉湧、各顯神通拍出了一張又一張很不錯的照片這些發布在拍攝者各個社交網絡平臺的美照在非常時期寄託著普通攝影愛好者對美好的無數嚮往
  • 有一種大學食堂,叫「川大食堂」,學生:我「中國農業大學」不服
    尤其是出了名的公主樓餐廳,更是摘得了京城第一高校食堂的名號。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8塊錢一份的松鼠魚。這可是公主樓餐廳的一大「明星菜品」。據說當年有同學饞松鼠魚,饞的不得了,於是給校長信箱發了郵件-只為求魚。沒想到寵溺學生的校長真的應下了,於是從那時起就安排上了松鼠魚這道菜。
  • 74所高校在線PK 全國機器人錦標賽在川大錦江開幕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原理事長、大賽主席鍾義信教授,國際機器人足球聯盟(FIRA)副主席、大賽執行主席洪炳鎔教授,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校長、大賽副主席晏世經教授分别致辭。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大賽副主席劉清友教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大賽副主席劉宏教授,大賽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楊先一教授,以及74所參賽高校的近千名師生在線見證大賽開幕。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副校長、大賽副主席何志偉教授主持開幕式。
  • 四川西北部首條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久馬高速」全面開工建設
    央廣網成都10月28日消息(記者賈宜超)作為四川西北部首條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G0615線青海久治(川青界)至四川馬爾康段高速公路近日全面開工建設。「久馬高速」建成通車後,從成都繞城高速出發5個半小時就可到達川青省界。
  • 寫作、投稿:青椒給研究生的三條建議
    另外,寫論文不需要全部領域都懂,而且也不可能在短短的研究生期間全部全懂,只需要懂你所寫的話題就可以了,把這個話題做精、做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能寫出好的學術論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多相信一些自己,永遠不要給自己貼上「我不行」的標籤,其實你可以的。另外,一定要學會忍受寂寞,學會坐得住板凳;在做論文期間,不要有任何度假和休息的打算。
  • 山大2020年研究生校長獎出爐!一校三地42人脫穎而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玉芹 實習生 李若琰山東大學2020年度研究生獎學金評審結果近日揭曉。一校三地2.7萬餘名研究生中,1.8萬餘人獲得獎勵,其中42人獲最高獎——山東大學研究生校長獎。能夠從2.7萬名研究生中脫穎而出,這些研究生學霸身上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 給準研究生的10條建議
    摘要:研究生階段將會有更大的磨練,你做好迎接新生活的準備了嗎?小幫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給準研究生的建議,希望大家在未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   摘要:研究生階段將會有更大的磨練
  • 疫情期間如何保持自律,合理安排生活?心理學專家給出5點建議 | 用...
    心理學專家給出4點建議用「心」戰「疫」⑱:防疫期間如何科學認識疫情,緩解擔憂恐慌?聽心理學專家詳解:心理學專家為你支招:聽心理專家詳解:面對疫情出現「3F」身心反應怎麼辦?心理學專家給出4點應對建議用「心」戰「疫」 ㊲:疫情期間,針對4類不同人群心理危機如何進行幹預?心理學專家詳解:用「心」戰「疫」 ㊴:等待開學前,學生如何調整好心態?心理學專家給出4步調節法用「心」戰「疫」 ㊶:運動能否緩解心理緊張?
  • 今年川大收了3個「鄭博文」!這個名字是不是自帶光環?
    今年川大收了3個「鄭博文」!這個名字是不是自帶光環?三位同學選擇川大的原因各不相同。選擇口腔專業的鄭博文表示,自己對口腔醫學很感興趣,而川大恰是這一專業的頂尖。選擇藥學專業的鄭博文表示,來川大是因為喜歡成都,成都是一座兼有煙火氣和現代感的城市。選擇中文專業的鄭博文因為川大中文系靠前的排名而選擇了川大。看來,川大的優勢學科對學子們的吸引力不小呢!
  • 川大,有個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到底研究啥?
    川大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簡稱「川大」,坐落於四川省會成都,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強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 王清遠:38歲博士後回國,11年從院長升校長惹爭議,什麼來頭
    在38歲的時候博士後回國,11年間從院長升為成都大學校長,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有什麼來頭呢?2001年回國以後,王清遠回到四川大學工作,而從那之後他的學術成績也迎來大爆發。他先是實施他的宏圖計劃,申請科研資金,爭取建立研究小組和實驗室,後來出訪日本,以四川大學署名,發表了研究論文十餘篇。
  • 2020年企業如何做正確的事?宋志平給出五點建議
    2020年企業應該如何「做正確的事」?對此宋志平給出了五點建議:第一,要堅守主業;「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最難選的就是選業務,選好業務之後最難的就是堅守。」宋志平表示,一些上市公司大部分問題都出在盲目擴張、沒有堅守主業,「要做好一個企業需要10-20年的時間,做到極致需要30-40年的時間,才能把它由小做大,做到全球第一,所以我們必須要堅守一個業務並把它做到極致。」
  • 山大2020年研究生校長獎出爐!一校三地42人獲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玉芹 實習生 李若琰山東大學2020年度研究生獎學金評審結果近日揭曉。一校三地2.7萬餘名研究生中,1.8萬餘人獲得獎勵,其中42人獲最高獎——山東大學研究生校長獎。能夠從2.7萬名研究生中脫穎而出,這些研究生學霸身上都有哪些過人之處?他們的求學經歷,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其中四名校長獎獲得者進行了專訪。
  • 做到高級教師教的5點後,初級多年的小張發現,校長並沒針對自己
    小張是個文科生,中文系畢業的,有點小才氣,喜歡寫點東西,也發表了些「豆腐乾」,在一個小地方的中學裡,語文教得也是首屈一指,所以,難免恃才傲物。是以,對校長就沒那麼尊重。結果呢,幾年下來,有分量的榮譽一項也沒得著,職稱就止步於中學二級,紋絲不動。小張老師的文人氣質裡有清高,也有懦弱,有驕傲,也有膽怯。
  • 西北出川大通道久馬高速擬本月實質性開工
    封面新聞記者 李智G0615久治(青川界)至馬爾康高速,簡稱久馬高速,系四川西北部首條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意義重大。集中開工動員西北出川大通道久馬高速設7個互通、4個服務區據藏區高速公司介紹,久馬高速全長219公裡,北連已建花(石峽)久(治)高速,起於四川青海省界,經阿壩州阿壩縣
  • 如何應對2020年考研「雲複試」?研招網刊文建議面試儘量脫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高校如何舉行隨之而來的複試?南都記者發現,多所高校已經為研究生網絡複試做準備,研招網刊文建議考生複試面試儘量脫稿。 國家線公布後,部分高校將陸續正式啟動研究生招生複試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複試工作如何開展? 南都記者發現,2003年非典時期,多數招生單位放棄面對面的考查形式,實行遠程複試。
  • 四川大學和重慶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對比分析
    近日兩校公布了推免生擬錄取名單,本文根據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中的招生計劃和推免名單對比分析2021年這兩所院校的碩士招生計劃。1. 川大的招生專業數和計劃數遠超重大2021年川大計劃招生人數近7000人,比重大的計劃招生人數多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