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關東軍掃蕩三百八路,反被八路包圍,為何最後又放日軍逃走?

2020-12-15 妙讀歷史

侵華日軍中,關東軍一向被認為是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因為關東軍的任務是防備蘇聯,甚至有可能向蘇聯發起進攻。而機械化程度很高的蘇軍,顯然不是國民黨軍隊可比的,關東軍必須具備強大的戰鬥力才行。

在小說《亮劍》裡,兩個中隊的關東軍就讓八路軍獨立團啃得齜牙咧嘴,如果關東軍出動一個聯隊2000多人,八路軍還咬得動嗎?要知道,在敵後抗日戰場上,一次性殲滅日軍一個大隊的戰例已經很少了,殲滅一個聯隊的戰鬥更是一個也沒有。

不過在日軍的記錄裡,曾經有一個聯隊的關東軍被八路軍包圍,差點被全殲。幸虧華北日軍派出部隊來救援,才使這個聯隊突出重圍。那麼,華北日軍到底派出了多少人來救關東軍?24個。沒錯,24個華北日軍救出了2000多個關東軍,這場戰鬥絕對可以創紀錄了。

這是在1944年4月的中旬,河北省撫寧縣的關東軍發現有一股八路軍在活動,似乎有300人。撫寧縣當時處於華北和東北的交界處,由關東軍負責駐防。

關東軍馬上來了勁,出動一個聯隊2000多人,尾隨這股八路,想找機會吃掉他們。關東軍跟八路軍打交道比較少,好不容易找到這麼多,當然不想放過。

追著追著,前面的八路軍忽然消失了,四周只剩下滿眼的山頭。如果是精明、或者說經常挨打的日軍肯定會意識到,這是八路軍的圈套,這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可關東軍沒有這種危機意識,再加上仗著自己兵力雄厚,根本沒有去想有人敢打自己的埋伏。於是一聲令下,關東軍準備開飯,炊事兵立刻忙碌起來。

白米飯馬上要熟了,飯香已經飄滿整個山谷時,突然四周山頭上響起密集的槍聲,八路軍開火了。關東軍憑藉優良的軍事素質,馬上臥倒在地,各自尋找隱蔽物躲了起來。

可奇怪的是,關東軍始終沒有還擊,任憑八路軍的彈雨把他們壓得死死的。難道他們沒有槍?這倒不是,槍他們有的,而且還很多呢,但不在他們手上。

原來關東軍在等待做飯時,嚴格按照日軍的步兵操典,把武器整整齊齊地支起來,放在路邊,士兵按各自的班坐成一圈,靜靜地等著開飯。無論哪級長官此時來視察,都會誇讚關東軍的軍容軍紀好,幹什麼都有模有樣的。

可現在是什麼時候,在子彈橫飛的戰場上,那一排排步槍、機槍和擲彈筒,明明近在眼前,卻怎麼也拿不到,當然無法還擊。除了少數哨兵手裡有步槍外,大多數關東軍只能幹看著。

他們也不是沒想過衝出去搶槍,但八路軍組織了好些個神槍手,專打探出身子來搶槍的日軍。連著被打死幾個後,再也沒有關東軍敢去打槍的主意了。

聯隊長眼見情況危急,連忙用無線電呼叫增援,而距離此地最近的是華北日軍據點裡的一個小隊,其實這個山谷應該算是華北地界了。接到救援關東軍的命令後,這個小隊只留下最少的人看守據點,其餘24人全部趕了過來。

別看華北日軍人少,很快就打開了缺口。關東軍忙不迭地從缺口裡衝了出去,人數之多,讓這支華北日軍大開眼界。他們本來不知道有多少關東軍,否則也不敢這麼點人就衝了過來,能包圍2000多關東軍,八路軍要有多少啊。

遺憾的是,這場戰鬥沒有找到八路軍方面的記錄,不知道參戰部隊的番號和兵力。不過,根據日軍的記錄可以推斷出,八路軍的兵力並不多。否則按八路軍的習慣,早就發起衝鋒,把關東軍給滅了。

正因為兵力少,可能連拼刺刀都不佔優勢,所以才沒有衝下山去,怕把關東軍給逼急了,不顧傷亡地搶到槍,這個仗就不好打了。八路軍戰士每人10-20發子彈,人數又不夠,想要殲滅2000關東軍,確實超出了能力範圍。

正因為人少,所以華北日軍一趕來,八路軍便放開一個口子,故意讓關東軍跑掉。八路軍真正的目標是地上的那些武器,有可能要不是關東軍吃個飯都喜歡把槍堆起來擺個POSE,恐怕這仗根本打不起來。對於缺槍少彈的八路軍來說,你這不是饞人,外加找打嗎?

據來救援的華北日軍描述,關東軍逃得非常狼狽,連84名戰死者的屍體都沒有帶走。照這樣看,八路軍應該拿到關東軍丟下的武器了,至少一部分總是有的。因為關東軍嚇破了膽,一直認為自己遭到了3000人以上八路軍的圍攻,哪敢再來撿武器。

【參考文獻:《國破山河在》】

相關焦點

  • 從侵華日軍變成抗日八路,這個日本人餘生再未踏上日本國土一步
    然而也有一些良心未泯的日本士兵,調轉槍口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選擇了正義的歸途,甚至加入反戰聯盟勸降頑固敗寇的工作之中,日本籍八路軍戰士小林清就是其中一位。來到後方之後通過日語翻譯得知這名士兵叫小林清,1939年作為日本中國派遣軍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的一名士兵從青島登陸來到中國。
  • 司馬村「小八路」的抗戰足跡:少年從軍記
    為何從軍:「要活著,就得參加革命」 1930年出生在山西呂梁太行山區孝義縣司馬村的郭學哲,7歲那年時逢「七七事變」,目睹日軍殘暴行徑的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加入村裡的兒童團,與團裡的五六個少年一起站崗放哨。
  • 為何八路團長和日軍小隊長的兩封書信,如此感動網友?
    第一封,是去信——日軍第十九大隊:你部隊與我軍作戰中,有兩名士兵戰死,一名負重傷。我們想把死者進行埋葬,但情況不許可,只好將屍體送回,頗為遺憾,請你們妥為安葬。對於重傷員,我們已儘可能地施以治療,但是我們目前醫療條件有限,恐難以見效。為了盡力挽救其生命,請貴軍設法挽救之。
  • 十八、關鍵時刻打不響的歪把子,和王家鋪突圍中立功的日本八路
    五一大掃蕩期間,日軍調集了重兵,對我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當時鬥爭之艱苦,犧牲之慘烈,實在是無法用文字描述其萬一。其中僅在5月23號一天,我軍主力部隊,就和日軍進行了五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其中除趙戶村、李家角的部隊順利突圍以外,崔氏村外和王家鋪的兩場戰鬥,我軍都損失慘重。
  • 啞巴農婦用乳汁救起一小八路,建國後小八路當了大官,他如何報恩
    過去,中國社會上有這樣一個啞巴農婦,她用乳汁救了一個小八路,後來在建國後,這個小八路又成了大官人。這位用奶救人的農婦到底是個什麼人?當小八路成了大官後,他又怎樣報答恩人呢?這個用牛奶拯救小八路的英雄農婦是明德英。出生於1911年,明德英還是個孩子,由於受重病的影響,她完全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 解放戰爭前,我軍部隊為什麼叫做「八路」?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八路」這兩個字,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也清楚這兩個字指的就是我軍部隊在抗日時期的稱呼。不過不了解其中原委的朋友,再怎麼推敲「八路」這兩個字,也未必能看出其完整來歷,顯得有些突兀。那麼八路這個稱呼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 《新亮劍》雷人情節:八路繳獲日軍150重炮?抗戰時可能都沒見過
    本篇只是挑出一個細節展開說說,那就是其中讓軍事愛好者非常難以忍受的劇情:日軍竟然把非常稀少的、八路甚至見都沒見過的150毫米榴彈炮送給了八路! 八路竟然繳獲了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
  • 陣前有人投敵,八路的秘密完全洩露,司令員做了最壞的打算
    上一文說到,八路軍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率領冀中軍區機關大批非戰鬥人員,在27團的保護下,從日軍「五一大掃蕩」的包圍圈中鑽了出來,準備經河北威縣跳到外線去,不想,在離威縣縣城15公裡的掌史村,因警戒部隊求戰心切,打了一個僅有30多人的偽軍隊伍,引來了日軍大批部隊。
  • 【延安記憶】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
    其中有一張《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的照片更是令人過目不忘,因為定格在鏡頭中的是毛澤東平易近人、與八路軍小戰士親密無間的動人形象。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中國著名攝影家石少華。1964年,毛澤東在家中設宴招待石少華,在談到他的攝影作品時,毛澤東說:「你為我拍的照片都很好。」他又特意指著《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這張照片和另外一張《毛澤東在楊家嶺與農民親切談話》的照片說:「這是我最喜歡的兩幅。」
  • 上高會戰,日軍血戰七天不知被包圍損兵一萬五,巖永少將切腹自殺
    此時,日軍總部決定對華北增派重兵「掃蕩」八路,將駐守贛北的33師團調往華北。根據日軍的潛規則,每一支軍隊要調走之前,便要趁機「搞事情」,那就是對當地周邊的一些地區「掃蕩」一次,以減輕將來守城的軍事壓力。當時,日軍主力盯上駐紮南昌往西120公裡處的國軍第19集團軍,決定對這支軍隊進行合圍。
  • 拾荒農民發現一泡馬糞不對勁,立馬報告八路,全殲日軍騎兵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經常化裝成八路軍進行襲擾,最出名的是「特別挺進隊」,由十幾名或者幾十名日軍,化裝成逃難的老百姓,或者乞丐,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進行偵察或者突然襲擊,目標是八路軍總部和各師師部。抗戰時期,八路軍犧牲將領中,就是拜這種「特別挺進隊」所賜。
  • 血灑大青山——犧牲在中國抗日戰場的「外國八路」漢斯·希伯
    尤為難得的是,1941年7月,日偽軍對蘇北瘋狂大掃蕩,鹽城淪陷,希伯夫婦也隨軍撤退到鹽城西北鄉,轉戰到阜寧農村。他們在村子裡採訪,和農民同在玉米地勞動,還跟隨新四軍戰士參加了50多天的反掃蕩戰鬥。 在上海時,希伯夫婦的生活相對安逸,沈其震曾回憶,希伯喜歡詩歌和音樂,常去咖啡館聽音樂,秋迪常在房間裡插上一朵鮮花。
  • 小說「三英戰呂布」的配角們:為什麼只有十路關東諸侯攻打虎牢關
    小說中,當華雄被斬之後,董卓親自率領十五萬軍馬,牢關。呂布領三萬軍,去關前扎住大寨。董卓自在關上屯住。再派李傕、郭引兵五萬,把住關。袁紹則坐鎮中軍大寨,出動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等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
  • 「八路」軍服都是灰藍色?錯!老八路通過顏色就能辨別部隊!
    在真實的歷史中,八路的軍服顏色起碼有土黃、黃綠、草綠、灰等4種被普遍使用的顏色,並以土黃、黃綠色居多、冬裝厚重臃腫,因為軍服都是均碼 — 「二尺五」 軍上衣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
  • 八路步兵對日軍騎兵,1個連拼掉1個大隊,僅10人趁天黑成功突圍
    1943年11月中旬,侵華日軍華北派遣軍駐山東第12軍為了扭轉其在敵後戰場的頹勢,由12軍軍長喜多成一中將親自指揮第7混成旅團、32旅團、59旅團及騎兵第4、5旅團各一部,在飛機、坦克、裝甲車、軍艦、汽艇的掩護下,以鐵壁合圍戰術,對我清河抗日根據地發起了大掃蕩。
  • 家父是個「小八路」
    【父親節特刊】 家父是個「小八路」 煙臺人奮勇抗日行動從日軍侵入芝罘的第一天起就風起雲湧,抗日組織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歇過。那時家裡經常會來一個客人,令年幼的父親不解的是,每當這個周叔叔來的時候,大人就問寒問暖,比親人還要親。這個周叔叔似乎和父親也很投緣,第一次見面就領著父親出去玩兒,如果他長時間沒來,大人就會惴惴不安。有一天,周叔叔忽然來了,大人叮囑父親和周叔叔出去一趟,把周叔叔送走了才可以回來。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中,唯一的純騎兵部隊是日本陸軍第四旅團,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全乘馬建制,1945年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河南偃城,他的主要對手是八路軍的129騎兵團。
  • 高手都知道,贏了要變招,為何八路一招連用兩次,消滅近千日軍
    這個道理誰都懂,可八路軍偏反其道而行之,在同一個地方連續兩次設伏,居然兩次都打得日軍落花流水。1937年10月,八路軍129師奉命深入敵後,配合山西戰場的忻口會戰。八路軍武器裝備較差,尤其是缺乏大炮等重武器,打不了陣地戰和攻堅戰,在敵後戰場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黃致祥:13歲參軍的小八路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黃致祥:13歲參軍的小八路 2020-09-10 17:1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跳出日軍包圍圈後,八路指揮員發現,部隊裡的女同志全都不在
    因為,日軍正在對晉察冀邊區進行掃蕩。抗大師生都是寶貝啊,不能有任何閃失,所以,全體師生,馬上投入緊張的反掃蕩鬥爭中。不過,他們的反掃蕩,可不是像八路軍主力一樣,與日軍真刀真槍地幹,而是想辦法不被日軍發現,安全地躲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