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祥地
福建省廈門何厝小學,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祥地,託起明天的太陽,你造麼?福建省廈門何厝小學,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祥地,託起明天的太陽,你造麼?福建省廈門何厝小學,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祥地,託起明天的太陽,你造麼?福建省廈門何厝小學,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祥地,託起明天的太陽,你造麼?福建省廈門何厝小學,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發祥地,託起明天的太陽,你造麼?
-
啞巴農婦用乳汁救起一小八路,建國後小八路當了大官,他如何報恩
過去,中國社會上有這樣一個啞巴農婦,她用乳汁救了一個小八路,後來在建國後,這個小八路又成了大官人。這位用奶救人的農婦到底是個什麼人?當小八路成了大官後,他又怎樣報答恩人呢?這個用牛奶拯救小八路的英雄農婦是明德英。出生於1911年,明德英還是個孩子,由於受重病的影響,她完全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
《新亮劍》雷人情節:八路繳獲日軍150重炮?抗戰時可能都沒見過
這部電視劇公然將抗戰題材包裝成「小鮮肉」風格,八路軍戰士成了油光粉面的「少爺兵」。劇情和道具更是在細節上禁不得推敲。 本篇只是挑出一個細節展開說說,那就是其中讓軍事愛好者非常難以忍受的劇情:日軍竟然把非常稀少的、八路甚至見都沒見過的150毫米榴彈炮送給了八路!
-
【延安記憶】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
其中有一張《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的照片更是令人過目不忘,因為定格在鏡頭中的是毛澤東平易近人、與八路軍小戰士親密無間的動人形象。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中國著名攝影家石少華。1964年,毛澤東在家中設宴招待石少華,在談到他的攝影作品時,毛澤東說:「你為我拍的照片都很好。」他又特意指著《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這張照片和另外一張《毛澤東在楊家嶺與農民親切談話》的照片說:「這是我最喜歡的兩幅。」
-
為何八路團長和日軍小隊長的兩封書信,如此感動網友?
來函以及三名部下,小官已收到無誤,不勝感激之至。小官對閣下及諸君之情誼,衷心感謝。小官將向死者的家屬,報告他們的親人在戰場上以身殉國的情況。一名重傷員也得到及時的治療,脫離生命危險了。他的家中也一定會感謝閣下的。貴軍之人道主義精神,乃是錚錚軍人之作風,使小官欽佩不已。閣下及解放聯盟有什麼困難沒有?假使有的話,請不客氣地直說。只要在小官可能範圍內,無不照辦。
-
解放戰爭前,我軍部隊為什麼叫做「八路」?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八路」這兩個字,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也清楚這兩個字指的就是我軍部隊在抗日時期的稱呼。不過不了解其中原委的朋友,再怎麼推敲「八路」這兩個字,也未必能看出其完整來歷,顯得有些突兀。那麼八路這個稱呼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
「八路」軍服都是灰藍色?錯!老八路通過顏色就能辨別部隊!
二、八路軍服顏色的變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國民革命軍的款式,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以示區別。 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幹部多縫了兩個口袋。
-
家父是個「小八路」
【父親節特刊】 家父是個「小八路」 周叔叔稱讚他「真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小八路!」 解放後,父親才知道這周叔叔真名叫周崇林,老八路、地下黨黨員,1945年8月煙臺第一次解放時被黨安排到要害部門工作。
-
關於抗戰題材的動漫,你知道多少?可以給孩子們看看
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抗戰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同時很多的抗戰題材動漫,年輕時候的我們或者是現在的小朋友們小年輕們,你們又看過多少呢?今天在這裡給大家挑選幾部好看的經典抗戰題材動漫,也希望大家能夠從動漫中傳承抗戰精神,從中能夠汲取養分,希望動漫也能夠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邁向中華民族復興的新徵程。
-
尋訪紅色足跡 紀念煙臺抗戰英雄模範人物任常倫
原標題 :尋訪紅色足跡:紀念抗戰英雄任常倫 在膠東革命烈士陵園山頂的紀念塔西側立有一尊銅像,銅像質地粗糙,卻是抗戰時期老百姓用銅盆、銅鎖捐建的。膠東百姓用這種特殊方式紀念的這位英雄,就是任常倫。 任常倫1921年出生在山東省黃縣孫胡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
《少年航母兵》,八路叔叔新書搶先看
國防小講堂艦載戰鬥機大家好,我是霹靂虎。來到航空母艦上以後,我看到了頻繁起降於起飛甲板上的艦載戰鬥機。少年們的笑聲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穿著深藍色的海軍服,頭戴雪白色的海軍帽,鼻直口闊,劍眉虎目,氣宇軒昂。這個人就是「白鯊」號航空母艦的艦長——張海洋少將。張海洋少將兩眼眯成一條縫,看著發出爽朗笑聲的T小隊少年,暗暗地想:聯合司令部把「白鯊」號航空母艦當成幼兒園了嗎?竟然派來這麼幾個頑皮的娃娃,豈不是把我當成幼兒園的園長了?
-
「漫畫宣傳抗戰的八年是對我父親的洗禮」
陳若茜 1937年抗戰爆發,青年張樂平與上海一些漫畫同仁組成了「抗戰漫畫宣傳隊」,任副領隊,帶隊輾轉蘇、鄂、湘、徽、浙、贛、閩、粵、桂等地,堅持漫畫宣傳工作直到抗戰勝利。抗戰結束後的1946年、1947年,他先後創作了《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並分別在上海《申報》、《大公報》連載,引起轟動。
-
拾荒農民發現一泡馬糞不對勁,立馬報告八路,全殲日軍騎兵
抗戰時期,八路軍犧牲將領中,就是拜這種「特別挺進隊」所賜。然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故事結局卻不太一樣,日軍的偵察騎兵因為一泡馬糞而全軍覆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時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晉西北的老百姓發現一隊「八路軍」,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手裡拿著漢陽造、老套筒和大刀片,對村裡的每一個老百姓都很客氣,給村頭的老大爺打掃庭院,給房東的老大娘擔水劈柴
-
《雷霆戰將》:官媒點名、平臺下架,都是「抗戰偶像劇惹的禍」?
11月15日,《雷霆戰將》上線的第12天,人民日報發表標題為《"八路軍"住別墅抹髮膠,別把偶像劇套路用在抗日題材上》的文章,批評把偶像劇的套路用在抗戰題材上,影視劇可以考慮年輕人的習慣,但是要尊重歷史。隨之,湖南衛視將該劇撤檔,芒果TV、愛奇藝和騰訊視頻也將該劇下架。
-
四川少年發現的恐龍足跡,說明了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恐龍足跡是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有著恐龍化石不同的研究價值,恐龍化石揭示著恐龍形體結構和習性的一部分秘密,恐龍足跡卻能表達它們日常生活中的瞬間。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
聆聽英雄小八路故事,交流紅色題材美術創作!廈門畫家採風團走進...
該活動百名藝術家到英雄何厝創作是一個文化惠民品牌項目之一,本次畫家採風團由國內十餘位知名畫家組成,活動持續一個月,採風團將在英雄何厝等地進行採風創作,並創作出一批具有 "" 英雄小八路 " 紅色文化特色,何厝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反映何厝漁村風貌、風土人情的美術佳作。
-
小八路在戰鬥裡成長
小李子"-李增奇叔叔的回憶錄《一個小八路的成長》詳細記載了他戎馬生涯的歷史,其中從小跑出來當兵1946-1953年解放戰爭、赴朝參戰13-21歲的青少年成長之歷史,其成長的戰鬥經歷,正好印證了我父親在這一段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一師宣傳隊當隊長的歷史。
-
抗戰年代,八路軍人手一套軍服可太難了
其中,軍帽為直筒圓頂加圍式,帽圍兩端靠兩粒小紐扣結合在一起;上衣為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分夏、冬兩季;軍褲,幹部為西式褲,士兵為改良中式褲。左邊兩個是新四軍的夏常服與冬棉服,右邊兩個是八路軍的夏常服與冬棉服。圖片來源:《中國百年軍服增補版》,作者徐平但換裝一事在部隊中引起很大牴觸。在此之前,紅軍有自己的服裝。
-
閃光的足跡Vlog丨緬懷遇難同胞 好少年走進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
「閃光的足跡」第八站,新時代湖南好少年何心怡走進益陽南縣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緬懷遇難同胞。廠窖,作為日軍侵華時期製造的第二慘案的發生地,在這裡,日軍三天共殺害我國同胞三萬人。新時代好少年何心怡聽講解員黃啟林講述史實,看著倖存者的影像資料,翻閱館裡製作的LED書籍,一邊走一邊感慨,在當時中日軍備力量差距懸殊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如今的和平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
被嚴重低估的一部抗戰題材電影
由管虎執導、黃渤主演的小成本國產片《鬥牛》是部為人忽略的遺珠之作,在影片穿插閃回式的剪輯之下,觀者不難察覺《活著》和《鬼子來了》這類電影的影子。四抵抗侵略的模式大抵分為兩種,一種叫「禦敵於國門之外」,此即守土有責者們的理想主義;另一種是「國破山河在」,這是擺在抗戰軍士與無辜百姓面前的現實境遇。敵人打進家門後,「堅壁清野」、「焦土抗戰」乃至「以水代兵」等等,便無奈淪為應對時局的僅存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