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挺經-勤敬篇》中說: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後。是說在與人交往中,要先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再考察這個人的言論。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是說不善於分辨別人說的話,就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所以一個人的言語很重要,一開口就能知曉這個人。
鬼谷子說:「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意思是說:人的口,是心靈的窗戶,而靈魂的主宰是人的心。人的意志、情慾、思慮和謀略,都要通過人的口來表達出來,所以要把握和控制好這個開啟與閉合的門戶。
人生在世行萬裡路,自然會閱人無數,閱人就是與人打交道。見識的人很多,交往的人就多。很多社會經驗豐富的年長者,就比年輕人閱歷深,看人看得就很準。年輕人要多學習在社會上的生存經驗,增加見識,慢慢就會掌握人情世故,這比讀死書還管用。宋代陸遊也在詩詞中寫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們要多閱人,多學習老祖宗為後人留下的識人術,不斷地總結心得體會,學以致用,就會事半功倍。下面是老祖宗教人通過言語來識別人的方法,常說這2種話的人,是不可交之人,別讓他的虛情假意給騙了。
(一)常說搬弄是非的話
《增廣賢文》是明代時期的一本兒童啟蒙讀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結晶之作,裡面的每一句名言警句,都包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是幾千年來古人總結的社會和人生經驗,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其中有一句「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愛嚼舌頭的人,說話添油加醋,對人不尊重,隨意取笑別人。這樣的人不是修德之人,也不是守正之人。他們說別人的是非,可他們本身就是一個是非之人。有的人表面上和你好,當你的面說別人不好,暗地裡又說你的壞話。有的人不會識人,把別有用心的人當作好人,他們挑撥你與他人的關係,惹得人們互相猜疑。
喜歡對別人評頭論足,說別人的是非,這種人本身就不是靠譜的人。孔子說「訥於言而敏於行」,少說別人的閒話,多幹自己的實事,才是靠譜的人。對常說搬弄是非的話的人,我們要敬而遠之。有時候我們不能遠離是非,但能分辨是非,不至於受到別人言論的影響,而失去或減少自己判別是非的能力。
所以當有人常對你說搬弄是非的話時,你要及早地離開「是非之源」,別被他的虛情假意給蒙蔽了雙眼。
(二)常說「花言巧語」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仁矣」,意思是說,說話總是裝出一副和顏悅色的樣子,花言巧語,虛心假意,其實這樣的人往往仁心不寬厚。孔子最討厭一天到晚誇誇其談,不幹實事的人。大儒朱熹也說:學者要以「巧言令色」為戒,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不要溜須拍馬。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一心想取悅別人,其內心是缺少仁德的。人們常說的「笑面虎」,就是一見你就笑,當面花言巧語的,說得你「心花怒放」,可是背後馬上就陰沉著臉,這樣的人往往「口蜜腹劍」寧可交語遲實惠之人,也不交巧言令色之人。
有些人愛聽漂亮話,願意看到別人取悅於自己的樣子。自古就有「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之說,不善言談性格耿直的人,在社會上很不吃香,一旦直言不諱地指出對方的缺點,就會得罪人,不受待見。可是這樣忠厚老實的人,嘴雖然笨些,說話直接,但是他們宅心仁厚,是真心為你好。而那些裝出來假「仁義」,只對你說好話,對你是有害無益的。
所以我們真正的識人,不要被對方的能說會道、巧言令色的表演給騙了,忽略了其在品德上面的缺點;也不要看對方沉默寡言,不善言談就輕視人,這些心口如一的厚道人,最值得人們信任。
總之,「知人知面不知心」,祖宗的識人術,是要人們真正會識「人心」。曾國藩說:知人必慎於聽言,想要知人,必須慎重聽取別人的觀點,說話誇大其詞,虛情假意、言不由衷,搬弄是非,花言巧語的人,朋友再少,也不能結交這樣的人。所以常說這2種話的人,要儘早避開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