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擺放30年不保護?專家:誰敢動?

2020-12-22 讀天下史

小學有一篇經典的課文名叫《撈鐵牛》,在北宋時期的一天,山西地區黃河發了大洪水,結果把一座橋給衝斷了,其中栓橋用的八隻大鐵牛被衝進了河裡,人們都毫無辦法,結果被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想了辦法,最後才讓這八隻鐵牛成功回到了岸上,最後這八隻鐵牛存放在黃河邊直到今天。

說來這群鐵牛的歷史可真不算年輕了,早在公元725年它們就矗立在了黃河邊,直到現在也有1200年的歷史了,除了鐵牛之外,每一隻鐵牛旁邊都有一位鐵人,久而久之在黃河邊他們也是成了一道風景線,然而隨著土地的變化,這些鐵牛便開始危在旦夕了,因為黃河口的決堤,這些鐵牛們只會在水淺的時候出現。

若是黃河決堤的時候,便是會埋在水底,有時甚至還會撞到駛過的船隻,當時很多人一直覺得,這些鐵牛的存在,本就是安全隱患。

1950年,這些鐵牛在黃河中浮浮沉沉又出來了,因為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鐵牛們自然也是鏽跡斑駁,因此就有人問:為什麼這些鐵牛擺放30年了,也沒人去保護一下呢?有專家就給出了這方面的答案,他們說:是不敢碰。

這就得牽扯到古人對這些鐵牛的念想了,在1200多年前,古人們為了治理一下黃河的水患,特意選擇了牛這種動物,為的就是讓黃河少決堤一點。巧的是,在鐵牛剛剛放下的幾年,黃河還真就沒有決堤。

時間一晃來到1980年,這八隻鐵牛最終在山西永濟出土,而且還帶有它們所屬的鐵人,雖然有著被歲月風蝕的痕跡,但從輪廓上看,足以體現古人們精湛的手藝,畢竟從工業的角度來看,這些鐵牛的工程量著實稱不上小。

因此,這些鐵牛在古人眼裡還真就成了神聖的象徵,哪怕之後的它們一會就被黃河淹沒,也沒有人說著要把他們遷走。當然,隨著科技發展的如今,這些鐵牛不是人們不想保護他們,而是一種無奈。

因為他們的重量,每一隻都達到了45到72噸之間,也正是因為笨重,哪怕黃河發再大的洪水也根本衝不走它們,如此之重量,如果要把他們遷到一個安全一點的地帶,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別難的一點就是,誰能保證在搬運的過程中的磕磕碰碰不會對鐵牛造成損害呢?畢竟鐵牛也是珍貴的文物,保護工作肯定也是同等重要的。

值得一說的是,文物的保護一直是一個重要而又讓人特別頭疼的工作,更何況是在科學技術還沒那麼發達的80年代,因此這八隻鐵牛的保護,專家們便是選擇了慢慢研究如何養護他們,畢竟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我們作為後人還是需要好好保管的。

另外專家還回答了大家:為什麼這些不把這些鐵牛們放在博物館去,因為這些鐵牛作為鐵製品,放在博物館反而會更容易生鏽,在這種露天環境下才是最為適合它們的擺放環境。

再來如果把它們放在博物館,也失去了他們守護黃河的意義,不難看出專家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既然這些鐵牛們能夠在黃河堅守1000多年,也足以說明它們跟黃河的緣分,如此那就讓他們好好鎮守黃河吧。

相關焦點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黃河被稱為是我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華夏先民於8000年前在黃河流域建立起了大地灣文化和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是分布於黃河中下遊地區,之後中華大地的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出現了文字、道德禮儀和制度等。
  • 黃河「鐵牛」已出土31年,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最能夠見證過去那些輝煌文明和歷史的,莫過於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了,而在山西省永濟市附近,就有一處著名的名勝之地,那就是佇立在蒲津渡口的黃河開元鐵牛。在四尊鐵牛靜靜地放置在露天看臺上,讓遊客參觀觀摩。開元鐵牛的來歷,可是一點都不小,在歷史書上便有記載。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為了穩固蒲津浮橋,而從而為此秦晉兩地的交通,從而專門建立四尊鐵牛放置在浮橋的四個角。為什麼要塑造成牛的樣子呢?《易經》認為:「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因此古人也認為牛這種動物,也能夠有效地鎮壓住洪水的爆發,因此它也就被指導科成為了一個具有實際功能的藝術品。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出水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想但不能
    古人云:「不到黃河心不死。」大約就是黃河給人的這種震撼感太強了,看了黃河之後,就沒啥「作」的心思了。但是洶湧的黃河水卻成了當地一個非常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因素,因此唐朝的朝廷決定下決心防備這裡的水患。 公元725年,唐玄宗下令讓地方官員針對不太安全的蒲津渡橋進行改造,以適應整個河東以及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兵部尚書張說對這項偉大的工程進行總負責。
  • 唐朝「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擺放不收藏?
    ——曾鞏《南齊書序》自從我們國家成立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都在尋找還有保護古代留下來的文物。按理來說,我們這麼急迫地尋找文物,自然是要好好地保護起來的。但曾經有過唐朝的70噸『黃河鐵牛』撈出來之後,居然直接露天擺放,也不收藏起來多年事,這是怎麼回事?對此專家的解釋是:不敢。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31年,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學者:我們不敢
    而當這些文物被發掘後,考古研究所通常都會給它們最好的保護,比如恆溫恆溼的貯藏環境,或者專人的看護。一些博物館雖然允許遊客進行參觀,但為了防止文物遭到破壞,是不允許遊客拍照的。而在山西永濟,有一處文物被發掘出來後,卻一直露天陳。為何專家不對其進行保護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文/觀心通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古人曾在文化和經濟等方面創下了很多奇蹟。當然也有例外,我國曾出土了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後,考古專家沒有選擇立即帶回文物局或博物館,而是決定露天敞放。這件遭到「特殊」對待的文物是「黃河鐵牛」。我們對於黃河鐵牛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小學都學過《撈鐵牛》這篇課文,文中講的就是打撈黃河鐵牛的故事。黃河鐵牛出土於山西永濟市西十五公裡的黃河古道兩岸,共出土了四尊鐵牛。
  • 70噸黃河鐵牛出土30多年,仍在露天遭受風吹雨打,專家:不敢動
    單單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則是說河流在流淌的時候經常會改道,因此也許三十年之前還在河流的東邊居住,三十年之後雖然你說住的地方並沒有移動,但是已經處在河流的西邊了。 1989年,山西省永濟縣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的勘察和調查,在黃河故道的東岸發掘出土了四座大型鐵牛,據專家考證,這些鐵牛鑄造於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開元年間,重達70餘噸,與鐵牛同時出土的還有四尊鐵人,這四尊鐵人就在鐵牛的旁邊,彷佛在牽引陪伴著鐵牛。還有兩座鐵山和一組七星鐵柱及三座土石夯成的石堆也被同時發現。
  • 1988年,專家們救起的黃河「鐵牛」,為何一直放在露天?
    蒲津渡,古代黃河上著名的渡口,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為了穩定蒲津浮橋,維持秦晉交通,唐開元十三年,皇帝下令在此鑄造了四條鐵牛。所以黃河鐵牛也被稱為開元鐵牛,或者唐朝的鐵牛。每條鐵牛長約3米、寬1.3米、高1.9米,每條重約30噸,腹部下有底盤,下有6根直徑0.4米、長3.6米的鐵柱,每根重約40噸,兩排鐵牛之間有一座鐵山。每個鐵柱上分別設有反向延伸鐵腳,鐵柱的作用類似於地錨。鐵牛頭朝西,尾朝東,俯臥,雙目圓睜,形象十分逼真。鐵柱旁,有鐵鑄的高鼻深目,為胡人牽引造型。
  •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一直在岸邊露天放著供人觀賞,為何不轉移
    說實話就是個鐵樁子,但它的價值卻極大在講開元鐵牛保護的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它的歷史。而唐朝之所以鑄造這樣重量級的鐵牛,還要繼續往前推一千多年。開元鐵牛被鑄於唐開元十三年,為山西蒲州城之西黃河渡口所造,因為此又被稱為黃河鐵牛。
  • 黃河驚現千斤「鎮河」鐵牛,鎮守黃河千年不腐,專家直呼奇蹟
    黃河這條神秘又古老的河流,它孕育出了璀璨的華夏民族,千百年來一直在神州大地奔騰不息。然而幾千年前的古代科技並不發達,黃河洪災泛濫導致民不聊生,如何治理水患成了更個朝代最為頭痛的問題。早在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保護農產業,堯帝曾多次召開首領集會,為了就是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後來鯀就被選中了,擔任了此次任務的帶頭人,但是鯀足足做了九年也沒做好,後來被流放到了羽山。
  • 永濟黃河大鐵牛
    1989年8月,永濟政府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轟動. 開元鐵牛又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年),為穩固浮橋所用.元代末年因橋毀,黃河東移,開元鐵牛逐漸為泥沙埋沒.
  • 山西永濟市,黃河大鐵牛,鸛雀樓,普救寺一日遊
    繞寺一周基本一個小時就遊覽完畢,下山出門前往第二個景點 「黃河大鐵牛」也叫」蒲津渡「 。黃河大鐵牛我很早以前就聽說過,今天終於有幸一見。蒲津渡十分鐘左右我們來到了 「蒲津古渡」, 黃河大鐵牛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的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
  •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千年之後考古學家挖出的,正是在建橋儀式中,獻上的「祭品」——四座鐵牛。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在公元前257年,在黃河河岸旁邊的蒲津渡,初次作成了跨越黃河的大橋。當然這個時候的橋,還不算是我們如今講的橋梁,甚至連木製的浮橋都算不上。
  • 黃河邊上有4尊鐵牛,曾深埋黃河水下,稱鎮河鐵牛卻被遺忘
    黃河邊有四頭鐵牛,深深地埋在了黃河的水面上,我叫鎮河的鐵牛,但是我忘記了,黃河是我國的「母河」,它帶來了許多地區,對自然和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它是最燦爛的文明,在我國由於古代文明而成為中國不可忽視的河流。
  • 歷經千年沉睡地下的黃河大鐵牛重見天日,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黃河大鐵牛於1989年考古發現之後,集浮橋設計、冶金技術、雕塑藝術為一體的蒲津渡遺址,作為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無價之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年蒲津渡遺址面向公眾開放的時候,我也曾經慕名前往相距並不是很遠的山西運城永濟市一睹其壯觀場景。
  • 黃河鐵牛:全年無休算什麼?俺鐵打身子堅持工作500年!
    成書於西周初年的《周易》,將龍形容為「配於天」的神物。龍雖變化多端,但守時守信,不失本形,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採物畢存,文而能達。這便是龍的剛健之德,君子應效法。關於龍,我們似乎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 要是沒看過這期節目, 我都不知道一千年前還有這麼神奇的橋。 它妙用力學原理, 安全工作500年。
  • 古時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黃河大鐵牛,而不是其它動物?
    然而,要知道黃河大鐵牛,建造時的目的,可不是放入水中鎮水,而是留在岸上牽繫浮橋,後因黃河改道,大鐵牛這才沒入水中。上面觀點,從其建造目的上說,就扯偏了。何況,與大鐵牛同鑄的,還有牽牛的鐵人,他們也屬土?是用來鎮水嗎?從古代五行理論來說,這個說法也有很大問題。
  • 為解決歷史懸案,他一年打了4000多個洞,尋找消失的黃河鐵牛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國古代引以為傲的黃河之水的橋梁技術,中國近代的落後不是被世界打敗,而是被自己困在了一個天朝上國的格局中。中國古代橋梁技術成熟穩定,因地而建,格局廣泛,獨具地方特色,適用性強。作為華夏的搖籃,黃河的水利建設和工程應用也成為歷代關注的問題。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永濟黃河鐵牛亮相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
    運城晚報運城僑聯今天運城晚報訊(記者 景斌)6月15日,央視熱播欄目《如果國寶會說話》播出了永濟黃河鐵牛。短短5分鐘的時間,與眾不同的黃河鐵牛再次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這就是黃河鐵牛,蒲津渡浮橋的橋樁。在唐朝,蒲津渡浮橋是全國的運輸命脈。河東的鹽、山西的鐵、關中的糧,以及拱衛京畿的部隊都在此集結。因此,這座浮橋的橋樁至關重要。浮橋飄於大河,關鍵的受力點就在於岸上的樁。鐵牛下的鐵柱被特意做成傾斜的角度,牢牢扎在地下,而後,牛頓定律啟動了。鐵牛自身的重力與浮橋的拉力產生了一個更大的合力。
  • 開元盛世的大手筆——蒲津橋,單鑄造的鐵牛就用了全國七成鐵
    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秦公子針因在秦國混不下去,便想跑到黃河對岸的晉國去。 單單自己跑路,坐條船就可以,問題是隨從自己的一千多輛車怎麼辦?在古代,說某某某國強盛,就會用千乘之國來形容,車可就是面子,混得再不好,面子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