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紫宸 高歌 田進 宋笛 2020年12月10日,鐵礦石價格「破千」——每噸62%品位的鐵礦粉價格突破1000元。當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簡稱「中鋼協」)副會長駱鐵軍就價格問題與澳大利亞供應商必和必拓展開了一場遠程會話,此前,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宣布針對鐵礦石等品種啟動「五位一體」監管協作機制,排查市場違法違規交易行為。
12月10日下午,中鋼協組織中國寶武、沙鋼、鞍鋼、首鋼、河鋼、華菱鋼鐵和建龍等鋼鐵企業召開鐵礦石市場座談會,就近期市場運行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企業認為,當前鐵礦石價格上漲已偏離供需基本面,大幅超出鋼廠預期,資本炒作跡象明顯。當前,鐵礦石市場定價機制已經失靈,鋼鐵企業一致呼籲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和證監會採取有效措施,及時介入調查,對可能存在的違規違法行為,依法予以嚴厲打擊。
統計數據顯示,前11個月,中國從海外進口鐵礦石超10億噸,這一規模較此前市場的預期更大。
「這個價格,已經為行業難以承受,」這是多數鋼鐵行業人士對眼下行情的看法。儘管對於助推該商品價格的因素,各家機構想法不盡一致,但不斷增厚的生產成本已經使得產業感到難受。
自今年三月開啟上漲的的鐵礦石不是唯一漲價的品種。事實上,在鐵礦石之外,鋁、銅、鋅等基本金屬均在過去7個月中震蕩上行,甚至是鎳、鋰、鈷這樣的小金屬品種也不例外。
原油的上漲滯後了大約兩個月。自5月初開始,在今年疫情中經歷數次黑天鵝事件的原油開始谷底爬坡,石油下遊的化工產品,甚至早於原油開啟上漲,並呈現不同的漲幅。
對製造業佔GDP比重接近40%的中國而言,生產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對於很多大宗商品來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買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因此,諸多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與中國經濟活動呈現出頗為一致的走勢。
大宗商品在過去半年的普漲,尤其是過去一個多月的加速上漲,在市場的多數解讀看來,是中國經濟超預期復甦、全球貨幣寬鬆環境,以及對海外經濟復甦的預期共同造就。
12月9日,統計數據發布,11月PPI環比由平轉漲,同比降幅有所收窄。國家統計局對此表示:「工業生產穩定恢復,市場需求持續回暖,工業品價格繼續回升。」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預計,下遊需求大增帶動了中上遊回暖。PMI已連續9個月在榮枯線之上,市場目前處於供需兩旺的局面。
12月11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立群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上遊產品價格上漲,是下遊產業恢復的拉動,表明的是全產業鏈在復甦。」他判斷,價格上漲是階段性現象,不必擔心通脹問題。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10月9日預測,明年大宗商品還會上漲,儘管未必上漲很多。而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中國的貿易條件可能會有所惡化。
根據各大宗商品行業人士的解讀,基於中國經濟復甦現實、對海外經濟復甦的預期,以及全球性的貨幣寬鬆,大宗商品在未來的熱度恐怕還將持續不減。
鐵礦石「破千」
12月4日,62%鐵礦粉現貨價格達到145.3美元/噸,創下近8年新高;與此同時,鐵礦石期貨I2105合約當日價格升至897.5,期貨價格盤中創該品種在國內上市以來新高。
但這似乎並沒有結束,此後5個交易日,鐵礦石價格繼續上行。到12月10日,62%鐵礦粉現貨價格達到158.25美元/噸,以當日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1035元/噸,期貨I2105合約價格則漲至971.0。
鐵礦石「破千」幾近擊潰國內鋼鐵企業的「心理底限」。在過去一個月中,除了個別天數略微下調之外,其餘天數每天都在上漲。
12月6日,中鋼協駱鐵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期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超出了行業預期,使得行業運行風險進一步加大,不利於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從中鋼協掌握情況來看,近期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偏離供需基本面,存在貿易商招標異常助推指數上漲、期貨市場臨近交割月多頭逼倉等人為製造市場緊張行為,呼籲相關監管部門儘快介入。」
鐵礦石期貨交易平臺——大商所則在當日發布公告稱:「落實『零容忍』要求,近期交易所已針對鐵礦石等品種啟動『五位一體』監管協作機制,以發揮監管合力,嚴格排查市場交易行為,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交易行為。」
此前幾日,大商所已經就鐵礦石市場的連續性上漲祭出行動:12月3日,大商所發布公告,自2020年12月7日交易時起,非期貨公司會員或者客戶在鐵礦石期貨I2105合約上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10,000手。交易所可根據市場情況對交易限額進行調整。
同一日,大商所組織召開鐵礦石期貨品牌動態升貼水論證會,並在會上表示,將儘快推動鐵礦石期貨品牌動態升貼水制度落地實施。
次日,大商所發出《市場風險提示函》,提示近期鐵礦石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市場應理性合規參與期貨交易。
12月7日,大商所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國內期貨市場建立了包括中國證監會、各地證監局、期貨交易所、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和中國期貨業協會在內的『五位一體』監管體系,創新性地組建了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對期貨保證金及相關業務加強監控和管理。」
不過,此後3個交易日的連續性上漲,似乎並未對「五位一體」的監管措施「買帳」。與此同時,鐵礦石現貨亦呈現連續性上漲。
漲價因何而起?期貨、現貨,是誰在拉漲?
來自上海地區的期貨分析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逼倉"是指交易者通過控制期貨交易頭寸數額或壟斷現貨可交割商品的供給,達到操縱期貨市場價格目的地的行為,其評判標準是「期貨市場價格嚴重地背離現貨市場的真實供求價格」。判斷逼倉的前提是,擁有資金和現貨壟斷優勢,從持倉量、實際交割以及期限價格來看,目前恐不存在「逼倉」情況。
來自天風期貨的分析人士亦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鐵礦石的漲價應系中國及海外經濟復甦共同帶來的供需格局主導,基於鐵礦石巨大的貿易體量,很難有機構能實現對它的價格控制。
儘管對於鐵礦石飆漲的助推因素存有爭議,但其價格之高,已然成為行業不能承重之「痛」:來自國家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0年前11個月,中國共進口鐵礦石10.73億噸,同比增加11%,累計進口額為1072.02億美元,同比增加 149.15億美元,增幅16.16%。據此測算,1-11月份中國鐵礦石進口均價為99.88美元/噸。
10億噸進口礦,不斷推高的價格,意味著巨額的外匯支出,而這些將直接成為中國鋼廠的成本,並最終成為各產業鏈條的生產成本。
業內分析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即便眼下漲價的局面是供需佔主導,但監管層面也不能任由市場瘋漲。從中國實體經濟的角度,超高的價格給工業製造帶來了更高的成本。與此同時,儘管供需和資金面偏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該金屬商品的漲價邏輯,但漲至眼下這個位置已屬不太合理,未來更不排除下跌的風險。
從金屬商品到石油化工
鐵礦石不是唯一漲勢迅猛的金屬商品。僅從期貨市場看,螺紋主連從10月26日的3613漲至12月11日的4163;滬銅主連從10月30日的50940漲至12月11日的58840;滬鋁主連從14370漲至12月11日的16555;滬鋅主連從10月26日的19615漲至12月11日的21820;矽錳主連目前價格從9月底的6038漲至12月11日的6476;滬鉛主連從10月26日的14160漲至12月11日的15150。
基本金屬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使用量相對較多、使用範圍較廣的常用金屬。這其中,銅因應用廣泛,對經濟活動變化敏感,同時具備較強的金融屬性,被戲稱為「銅博士」。從今年3月下旬至今,銅價漲幅達到55%。
上海鋼聯分析師李丹在12月10日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諸多因素共同助推了銅價一路走高:全球貨幣寬鬆,美聯儲釋放天量流動性,美元走弱;南美疫情加劇,礦山輪班、關停、罷工事件頻發;中國經濟修復,進口銅大量增加,金屬需求表現強勁;歐美解除封禁,製造業活動持續位於擴張區間;美國大選落定,新一輪財政刺激與通脹預期增強;疫苗研發出現新進展。
從二季度起,中國經濟持續修復,製造業PMI連續9個月位於擴張區間。李丹認為,作為全球最大銅消費國,中國金屬需求的強勁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海內外投資者的信心。1-11月,中國進口精煉銅同比增長近40%,而庫存卻在持續下降,在銅的終端消費領域,除電網之外,汽車、家電、光伏新能源等行業表現非常亮眼。
李丹認為,隨著疫苗大規模接種,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後經濟逐步修復,2021年全球經濟與消費將迎來較強的增長。特殊時期的寬鬆貨幣政策逐步退出,但美聯儲一直呼籲財政進一步支持是必要的,預計2021年流動性環境保持寬鬆,通脹預期升溫,海外需求修復,銅價預計將呈現偏強走勢,整體重心或將上移至8500美元附近。
李丹同時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修復,疊加刺激政策支持,銅之外,基本金屬的需求都將受到較強提振,價格有望繼續向好。金屬需求的增長重心也將由中國轉向海外,歐洲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迅猛,美國基建、房地產以及製造業的恢復,都將大大提升銅、鋁、鋰鈷鎳等金屬的需求。
基金金屬之外,甚至是鋰、鈷、鎳這樣的小金屬品種也在過去7個月中呈現出幅度不等的上漲。
上海千鈷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濤在12月8日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供需和預期共同造就了金屬商品的上漲。中國經濟在持續回暖,疫苗下一步的投用,會使得海外經濟有可能會逐漸復甦,疊加全球範圍內的貨幣寬鬆,金屬商品行情普遍偏好。
12月9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到達574,該指數自今年5月中旬進入底部區間520-530,此後開始緩慢爬坡。
易煤研究院總監張飛龍在12月10日向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2020年,國內因「倒查20年涉煤腐敗」加之若干生產事故,國內供應同比增量較少。進口方面,年初國內外的價差較大,導致進口煤額度很快用完,進口煤額度緊張。需求層面,下遊的工業用電需求非常好,進入冬季,動力煤需求也出現明顯的增幅。
結合供需兩方,煤炭呈現較為明顯的「去庫存」狀態,煤炭現貨近半個月上漲100元/噸,短時間內這樣的價格漲幅對於煤炭而言已經非常之大。張飛龍預計,後續要看明年一月份的進口煤能通關多少,從年前看,目前緊張的局面似乎難以緩解。
作為大宗商品之王,原油在今年上半年曾因疫情多次上演極端事件。美國東部時間11月10日,布倫特原油站上50美元/桶,較今年4月底的25美元/桶,漲幅達到100%,尤其是過去一個多月中,油價漲幅更為明顯。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主任工程師王 利寧在回顧過去半年的油價升遷軌跡時向經濟觀察報分析:「需求上,今年4月是谷底,其後需求開始回升。供應方面,歐佩克達成了史無前例的減產協議,對全球整體的庫存削減有很大的助力作用。這是一個價格從偏離基本面回歸至合理區間的過程。」
王 利寧提示中國經濟復甦對原油價格回升的貢獻:幾天之前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口原油5.04億噸,增加9.5%。「這一份額是相當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經濟的復甦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整體的需求,這是毋庸置疑的。」王 利寧說。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調研室主任羅佐縣12月10日則向經濟觀察報分析,民主黨人拜登的當選,使得全球對美國有了新的期待,至少認為貿易戰不可能太過激烈,這對原油市場無疑形成利好。
王 利寧認為,油價目前仍處歷年平均值下,比去年同期低20美元/桶,這對下遊石化價格上漲的推動作用較為有限,但從環比看,三四季度國際原油的價格還是有所上漲的,由此對下遊的成本還是有所衝擊。
數據顯示,從今年4月至今,國內PP漲幅45%,乙二醇漲幅20%,PTA則呈現微張。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則顯示,11月,受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價格上漲2.2%,化學纖維製造業價格上漲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上漲1.7%,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上漲0.9%。
貨幣、復甦與漲價
12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CPI和PPI數據。2020年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上漲0.5%,這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1%。在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價格上漲的有24個,比上月增加12個,上漲面達六成。
對此,統計局表示:「11月份,工業生產穩定恢復,市場需求持續回暖,工業品價格繼續回升。」
儘管目前PPI同比依然略低於去年1.5%,但從環比看,過去6個月,PPI始終處在上漲通道中。
12月11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立群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上遊產品價格上漲,是下遊產業恢復的拉動,表明的是全產業鏈在復甦。由於上遊產業產能充足,因此供給會較快增長。據此展望,價格上漲是階段性現象,不必擔心通脹問題。」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在近日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11月PMI為52.1%,已連續9個月在榮枯線之上,創下三年來新高,經濟持續復甦。同時,和上個月比,11月PMI還環比上升0.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復甦節奏明顯加快,甚至可以說是超預期。從供需層面來看,兩端都很旺盛,生產指數54.7%,新訂單指數53.9%,均創下年內新高,且供需缺口持續縮小,需求回補成效顯著。
管清友認為,下遊需求大增帶動了中上遊回暖,補庫存力度加大,這使得工業品價格指數出現跳升,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產成品出廠價格指數都回升了3個百分點以上,螺紋鋼更是創下三年新高。同時提示,經濟持續復甦之下,需警惕通脹抬頭風險。
管清友預計,PPI年底轉正的可能性較大。考慮到低基數效應和復甦慣性,明年上半年經濟增速仍處於相對高位,雖然受豬價回落影響CPI處於相對低位,但預計PPI會顯著上行,應密切關注貨幣政策動向,三季度貨幣政策釋放的信號就很明確,要維持緊平衡。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李奇霖在近日的分析報告中認為,眼下生產的強勁來源於經濟的需求,需求的回升有可持續性嗎?他的回答是「有」,這基於三點:
其一,國內消費繼續恢復是毋庸置疑的,畢竟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了,而社消增速距離疫情前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而且出口強勢非常有助於居民資產負債表修復;
其二,地產竣工高峰在2022年,房企融資收緊主要影響的是拿地,對開發商儲備土地和已開工項目的施工,反而可能是拉動,因此真正創造需求的投資短期不會差;
其三,出口復甦的邏輯,由於海外疫情二次爆發得到強化。歐美消費的缺口,其它新興市場國家現在補不了,中國製造對它們來說就是剛需,疫苗研發還沒完成前是這樣,疫苗即使研發完畢,真正消除掉疫情也有一段時間差,所以還早。因此,後續需求進一步恢復是確定的。需求強了,生產自然不會太差,工業增加值還會維持比較高的增速。
清華五道口CIFER大宗商品項目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蘇立亦向經濟觀察報表示,PPI的回升乃是工業生產恢復所致。
對於大宗商品,蘇立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疫情的常態化或好轉導致需求的回升;另一方面,考慮到多數大宗商品具備金融屬性,因此需要剔除掉金融投資或者投機帶來的價格影響,看其價格是否由實際需求拉動。「過去幾個月,其實大宗商品的漲幅很大一部分被人民幣的升值所抵消。如果剔除掉人民幣升值因素,再剔除掉匯率因素,可以發現大宗商品漲得更快。」蘇立說。蘇立預計,業已回升的原油,在明年還有一輪上漲——儘管如此,國內通脹的風險可能性也不大,可以看到,最近幾個月核心CPI一直表現平穩,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會保持溫和的通脹。「瘋狂的石頭」似乎還沒有結束。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鐵礦石的高價現狀恐怕還要持續一陣子。「這與供需緊張有關係,同時還有市場預期,以及美元貶值因素。」
王文濤則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大宗商品整體還將偏向上行。除了需求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範圍內貨幣太多,並且人民幣未來繼續升值存在較大可能性。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10月9日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展望會上表示,儘管過去一個多月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顯著拉漲,但這沒有結束。隨著疫情得到遏制,全球經濟復甦,明年大宗商品的價格還會上漲,或許上漲不會太多,但由此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可能會使得中國的貿易條件在現在基礎上有所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