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服:一半是歷史,一半是後浪。
中韓網友最近為了漢服的歸屬問題在網上打作一團。韓國網友指責漫畫家old先的作品,演員許凱的服裝造型,都在抄襲的韓服。
編劇於正、微博大V「十音shiyin「,B站UP主灶下鍾也棠則紛紛發聲,科普韓服才是朝鮮王國借鑑明朝的服飾。漢服抄襲韓服,那不等於因為兒子長得像爸爸就說爸爸抄襲兒子嗎?
為什麼韓國網友會對漢服提出這麼奇怪的質疑?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別梳理一下漢服和韓服的歷史,其中部分事實,可能會對大家的心態稍微有點挑戰。
我們先說說漢服。
漢服這個詞,其實有兩個概念。真正意義上的漢服,是古代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人穿過的服裝。今天大多數人討論的漢服,則是從21世紀初開始推廣、復原、改良的一種復古文化。
這兩個概念要分清楚,前者是歷史,後者是潮流。歷史上的漢服,很多大V講過了,我們就不展開。下面我們展開講講漢服運動。
2001年的上海APEC峰會,意外地刺激了漢服運動的興起。當年,中國推出了代表中國特色的服裝——唐裝。
這種從清代對襟馬褂改良而來的現代服裝,引起了網上的爭論,中國主流的傳統服裝是這樣嗎?漢族有沒有自己的傳統民族服飾?
討論越來越熱烈,必然要從動口升級到動手。
2003年的某一天,鄭州電力企業職工王樂天穿著「曲裾深衣」上街。漢服第一次進入線下公眾視野。
有意思的是,這件衣服是照著《大漢天子》裡的道具服做的,缺乏歷史根據,後來被漢服黨踢出了漢服圈。但它開天闢地的歷史使命,畢竟是完成了。
在最初一批漢服倡導者眼中,漢服承載著五千年來純正、優越的漢族文化,是必須恢復的華夏正統。所以,那會兒漢服黨經常一本正經搞大事,比如祭孔子、祭民族英雄、辦成人禮和婚禮,衣服穿得對不對另說,重要的是耿直不屈,一身正氣。
但早期漢服圈魚龍混雜,有認認真真的研究者,有鼓吹大漢族主義的熱血憤青,也有牛鬼蛇神亂入。其中甚至誕生了中文網際網路有史以來最璀璨的奇葩之一。自稱「女媧後人舜皇嫡系紫薇聖人中國漢服復興開創發起傳承人漢服王子」的陳朕冰老師,馬保國老師見了都要甘拜下風。
雖然么蛾子不少,但靠著復興傳統文化的大旗,漢服運動迅速風靡校園。2007年,有人大代表建議用漢服作學位服,又有政協委員提出將漢服作為國服。漢服議題開始進入官方視野,一批專業漢服商家也陸續上線,比如著名的吞金品牌明華堂。
但大眾對漢服的了解……依然令人遺憾,穿漢服上街,還要冒著被人當做和服、扒下衣服當街燒掉的危險。
2009年之後,漢服圈從混亂的春秋戰國進入了新階段,分成了幾大宗派:
考據派,又稱古墓派,專注考證,反對臆造。漢服長啥樣,那必須要有出土文物的依據。這波人經常懟其他流派和國產古裝劇在服裝上胡編亂造。
改良派,講究吸取漢服元素,改造漢服,把漢服變成日常穿著;
視覺派,主要目標是出大片,總之要好看;
激進派,極端主張,言辭激烈,經常上網吵架。
這幾派既有鬥爭,又有聯合,恩怨情仇一兩句話說不清。不過總的來說,經過十幾年的復興,漢服已經復興得很復興了。
早期漢服圈裡那種「保衛華夏正統」的亢奮已經淡化,被早期漢服黨看做根正苗紅的曲裾、齊胸,跟各種影樓裝一起被漢服圈開除了漢籍。
人民群眾有錢了,漢服的水平也提高了。當代漢服還細分出了漢唐五代宋明各個朝代的風格形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在社交媒體、影視和漢服商家的共同推動下,漢服也從小眾走向大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2019年,漢服愛好者已達356萬人,同比增長74.4%。今年雙十一,漢服也是銷售增速最快的商品之一。
對了,如果你想了解現在漢服圈發展到了什麼水平,我們建議你看看B站的「裝束復原」「蜃樓志STUDIO」,有一說一,審美相當過硬。
漢服運動的過程剛剛講完了,很多人也許會奇怪,
漢服復興的是中國古代服飾,跟韓國有啥關係呢?
如果韓國網友說,中國古代的服飾抄襲韓服,那妥妥的燒酒就泡菜喝多了。近代以前,中國在東亞都是文化輸出中心,朝鮮半島主要是當好學生,只有認真抄作業的份兒。
但漢服復興跟韓服有沒有關係?說到這個問題,心情是有點複雜的。因為如果我們抱著尊重歷史的態度,這倆東西還真有點關係。下面說的事實可能不那麼好聽,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漢服復興運動早期,一沒經驗,二沒導師,整個就是病急亂投醫,電視劇都能當樣板,何況隔壁有現貨。號稱儒家正統的「朱子深衣」,許多製作者直接照搬朝鮮版。
2006年上海漢服同袍祭祀夏完淳,漢服界的盛事,參考了韓國宗廟祭的服裝。甚至當年很多復古儀式,也都借鑑過韓國的文化遺產。
另外,由於韓國在傳統服飾上有多年的研究和複製經驗,中國研究機構也和他們有緊密合作。2019年嘉興王店明墓出土的明代服裝,就是由中韓合作修復的。
所以說,漢服復興走到今天,跟朝鮮半島多少有些關係,這個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有來有往的文化交流是常態,邊緣反哺中心也不少。《四庫全書》裡還有日本人寫的呢,乾隆皇上也沒有不開心。
說了這麼多漢服和韓服的關係,但我們還是要強調,作為一種潮流,「復興的漢服」曾經從韓國吸取借鑑過營養,並不等於說「中國古代服裝是抄襲韓服」。
那韓服有「傳統」嗎?
近代以來,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在民族主義驅動下,「韓服」這個概念才開始產生。20世紀60年代,為了復興韓服,韓國將其正式禮服化。韓服概念深入人心,那至少也得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後。
為了讓這個「傳統」看起來更加歷史悠久,韓國的韓服圈也在拼命往歷史裡亂塞私貨。
比如這幅韓國宣傳服飾歷史的圖,裡面稀裡糊塗抄了一堆中國漢服圈的作品,還借鑑了不少中國古裝劇。從這個角度說,漢服的潮流,已經在重新輸入朝鮮半島了,歷史似乎又回到了正軌……
但是外國人好像還是更了解日韓的傳統服裝,對漢服沒啥感覺。漢服歷史雖然幾千年,但搞宣傳滿打滿算才二十年,擺脫牛鬼蛇神走上正軌,也就十年。
受刻板印象和前些年大熱的清宮劇影響,很多外國人印象中,中國的傳統服裝不是旗袍,就是清代官服,可能跟傅滿洲那會兒差不多。
所以最要緊的,還是充分利用這些年的發展成果,搞好文化輸出。文化從業者在消費歷史的時候,也需要愛惜歷史。就比如最近被下架的亮劍之雷霆戰將,抹著髮膠打鬼子,如果這種東西傳到國外被人看見,那還不笑掉大牙?
那普通人能做啥?emmmm,一是多支持服化道嚴謹的歷史影視劇;二是多了解點文物和文化,多讀點書。畢竟吵架的時候,知識真的是力量。
編輯:張語格
編導:基德A
排版:新桐
參考資料:
[1] 周星:《本質主義的漢服言說和建構主義的文化實踐》,民俗研究,2014年;
[2] 劉歡:《漢服文化的產業鏈模式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3] 李春麗、朱峰、崔佩紅:《基於亞文化視角的青年「漢服文化」透視》,當代青年研究,2015年;
[4] 高子茜:《漢服運動中改良派與復原派的博弈》,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5] 新周刊:《年輕人的破產之路,漢服、洛麗塔和JK服只是第一步》,2020年;
[6] VogueBusiness:《中國漢服的十億級「大生意」》,2020年;
[7] 季勇、王革非:《韓服與漢服之關係研究》,絲綢期刊,2012年;
[8] 韓服——維基百科;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