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于成龍的熱血,他也曾希望治國天下,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故事開始於近400年前的明朝崇禎年間,山西永寧州(今方山縣)來堡村有個青年書生叫于成龍。和所有讀書人一樣,于成龍的人生規劃就是寒窗苦讀,金榜題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然後,就是按照孔老夫子設計的劇本: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23歲的時候,于成龍來到省城太原,參加了人生第一次鄉試,在這場平均錄取率4%的戰役中,于成龍並不意外地名落孫山了,沒能成為於舉人,好在名次還不算很差,他獲得了「副榜貢生」的資格。所謂貢生,就是可以去京城的國子監深造,還可以直接參加會試---和舉人們站在了同一起跑線,可以競爭一下狀元的頭銜。
相當於雖然分數線沒達標,但是獲得了北大的自主招生,如果一切正常,于成龍的人生應該是在30歲前成為大明王朝的一名在編公務員,並在領導幹部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就算不能博得一個青史留名,至少也是可以榮華富貴的。但是于成龍客觀上無法去北京讀書,因為他需要避免以下命運
如果他執意翻過太行山東行,很可能遇到拖著大辮子的八旗精兵,並成為無數湮沒於歷史長河的受害者之一,這一年的春天,清兵破關沿運河南下,一路燒殺直至山東首府濟南。而如果他繞道南下,很可能遇到一位名叫李自成的前郵遞員,以及他率領的幾十萬人馬,世道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