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門 結構獨一無二 600年城磚竟完好如新!

2020-12-07 騰訊網

說起南京的老城門,民間自古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內十三,外十八,一個門栓朝外插。」這個被形容為「門栓朝外插」的城門,指的就是位於中央門立交橋東南角的神策門,現名「和平門」,它也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城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神策門北臨幕府山和長江,軍事地位相當重要,明朝時期,城門由禁軍神策衛駐守,故稱神策門。根據明史記載,神策門由宰相劉伯溫親自勘察籌劃建造,是南京十三座明代城門中,唯一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平時只開一扇門,只有在軍情緊急時才打開另一扇門。

神策門還是南京唯一採用外甕城結構的城門。由於城門規模較小,其外甕城最大程度利用了險峻的山勢,甕城的大門也不正對城門,而是開在甕城的東北角,它充分體現了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採取不同方法的築城思想,堪稱中國城垣建築史之典範。

神策門主城門的拱券,由兩扇內外對開的城門和上下啟閉的閘門組成,這在南京明代城門中絕無僅有。在城門後面有一道寬約15釐米的石槽,曾經是放千斤閘的地方。戰爭時期,當攻城者攻入城門時,守城將士會迅速將閘門放下,使敵軍困在甕城,成為「甕中之鱉」。

重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鏑樓,因其木質結構可擋箭,也可用於眺望,故又稱箭樓。有趣的是,為了壓住金陵的明代王氣,清代重修鏑樓時,建築規模比原先小了很多。如今,這座鏑樓和城門的木門,已成為南京明代內城城門唯一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

經過600多年的日曬雨淋,南京明城牆的城磚大多數已呈風化狀,但在神策門卻有一種白色城磚至今仍色澤亮麗、完好如初。這些白色城磚也驚動了南京城垣史專家,經考證,它們均為景德鎮萍鄉縣、宜春縣出品,並由當地士兵選用景德鎮瓷泥燒制而成,極為珍貴。

明代對城牆建築質量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塊城磚都採用實名制,包括各級官吏,以及燒磚窯匠的姓名,均在城磚上清晰可辨,這也構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實名制管理責任體系。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袁州府提調官通判隋贅,因燒制出高質量的白色城磚而連升三級、飛黃騰達。

神策門在歷史上雖是軍事要塞,但由於地處荒僻,自清代以來基本閉而不用。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將其改名「和平門」,並在此設美國亞細亞火油公司油庫。新中國成立後,神策門又被設為軍隊油庫,直到2001年,被開闢為神策門公園。

相關焦點

  • 南京市資訊|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門結構獨一無二600年城磚竟...
    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門結構獨一無二600年城磚竟完好如新!說到南京古城的大門,有一句古話:「裡面13,外面18,一個門閂向外插。」這個大門,被描述為「門栓向外插入」,指的是位於中央門立交橋東南角的神策門,現在叫做。它也是南京明城牆13個大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個。神策門北面是幕府山和長江,它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要。明朝時,城門由禁軍把守,故名神策門。
  • 南京這座城門,被稱為門閂,是明代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
    在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內城城門中中有一座被老百姓戲稱為門閂的城門。這就是扼守南京北大門的神策門。神策門位於現在南京中央立交橋的東南角,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軍事禁區被封閉了70多年。它是明代南京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也是南京現存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民國之前的敵樓的城門。
  • 南京現存的明代城門還有幾座?
    明朝年代曾建有十三座城門,如今只剩下四座明代城門—聚寶門、石城門、神策門、清涼門,分別是現在的中華門、漢西門、和平門、清涼門。清代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鍾阜,儀鳳定淮清石城。」
  • 初冬,我徒步在南京小桃園段城牆,感受歷史的韻味
    據史料記載,定淮門有一座門券,高約8米,寬約6米,城門外側有一層石質拱券,其上是城磚拱券。明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發生水患,馬鞍門易名為定淮門,以求秦淮安定。據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定淮門門券及南側城牆陸續遭到拆除。因此這裡只剩地名,不見城門了。
  • 耗時3年!25公裡南京城牆17萬塊銘文城磚信息有了永久「數字檔案庫」
    全方位採集 真實完整保存銘文歷史信息相較於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館藏的2000餘塊銘文城磚,絕大部分帶有銘文的城磚仍散落在各段城牆上,長期受自然、人為因素影響,城磚銘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與風化,許多珍貴的銘文信息正逐漸消失,亟待採集與保護。
  • 南京城牆磚上發現來自明代的貓狗腳印
    貓狗在城磚上留腳印  明城牆是南京的文化名片,雄偉壯麗的城牆由一塊塊專門燒制的城磚組成。很多人都知道,這些城磚來自明朝初年的全國各地,由不同的府州縣燒造。其地名信息以銘文的形式留在了城磚上。有趣的是,城磚上除了銘文,竟然還有別的「東東」。  南京文物愛好者王林,就酷愛研究城牆,經常拿著相機,去尋找各種有趣的銘文。
  • 結構複雜的南京中華門,可藏兵數千人,歷經600多年依然屹立
    南京作為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古蹟極多。在南京老城區內,古城牆和古城門是一大特色。明朝初期的南京,擁有全世界最長的城牆,南京的許多地名也以城門來命名。明初的南京城牆,有著十三座城門,其中位於南部的聚寶門,最具代表性。
  • 南京發現600年前公主墓,裡面竟還有人居住,就睡在公主的棺材上
    在我國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長流下,不僅給後來留下了無數寶貴智慧結晶,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各種珍貴的文物古蹟,就比如我國發掘出的許多古代墓葬,就對於我國考古事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隨著我國現代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一些被考古學者們所開發的墓葬,還成為了我國一些探索歷史的著名旅遊景點,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南京發現的600年前的公主墓,裡面竟然有活人居住,就睡在公主的棺材上。
  • 走進南京古城門,說說南京城門的前世今生
    南京明城牆,歷經滄桑,巍峨依舊,它是南京的象徵,更是這座城市的精神符號。高大雄偉的城門是這座古城牆的「眼」,走進南京古城門,說一說南京城門的前世與今生。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開始建造明城牆,完成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前後歷時30餘年。開城門十三座,當時與市內大街貫連,縱橫交織,主次分明,井然有條。城門與城池構成了這座城市的堅固防禦體系和便利的交通網絡。朱元璋發現東郊的皇宮紫禁城離鐘山太近,對軍事防守不利,遂又下令利用應天府城外圍的黃土丘嶺,用磚砌一部分外城牆,先後開了十八座城門。
  • 八千年前墓穴出土陪葬狗 骨骸保存超完整專家驚呼獨一無二
    8400年前竟有狗陪葬!瑞典考古學家在南部瑟爾沃斯堡一個石器時代遺址墓地中,發現了一條狗的骨骸,且可追溯至8400年前,保存的相當完整,推測它應該是主人的陪葬品,而這是瑞典考古界首次發現陪葬狗的遺骸,可說是獨一無二的發現。
  • 南京人容易搞混的兩個城門,漢中門廣場上的老城門正是漢西門
    江蘇省南京市早在1982年被就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城牆是朱明王朝定都南京時修建的都城城牆,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完成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
  • 騎行大環百公裡 探訪南京外十八
    在十八個外郭城門中,觀音門是唯一留有照片的。因為位於外郭最北端,且離長江較近,人跡罕至,所以一直保存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因燕子磯開通公交,修建公路,觀音門最終被拆除。據有關資料記載:姚坊門,即今堯化門,為南京明城牆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門之一,因附近有姚坊山而得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英國人修京滬鐵路時將姚坊門誤譯為堯化門,此名沿用至今。姚坊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姚坊門有外甕城一座,城門及甕城由城磚砌就,兩側城牆用泥土堆築,俗稱「土城頭」。清末至民國時期,姚坊門逐漸衰敗,門址現已無存,堯化門、土城頭地名仍存。
  • 江蘇已經消失的一個城門,形狀曾在中國絕無僅有,地處扼南京咽喉
    江蘇的發展歷史也非常悠久的也多是很好的感覺景風景點,城市的發展也同樣悠久的,最典型的城市之一,是省的省會,不僅是南京的古都,另外總是江蘇重要的角色,但在江蘇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很多景區也消失了,所以一個介紹江蘇已經看到了景風景點,這也確實是很遺憾的。
  • 意外現身的600歲明代古橋,在這裡重生……
    作為太原市民,不知是否還記得——2017年秋,太原地鐵2號線工程建設者在北大街站施工時意外發現的那座石拱橋?它就是當年太原府城大北門外的鎮遠橋,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明清太原府城城防交通體系的重要實物遺存。
  • 西安城牆世界上歷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西安城牆周長13.74公裡,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共18座城門,其中,明代原有城門4座,民國新開城門8座,共和國時期新開城門6座。「牆林河路巷」五位一體,成為西安這座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重要的地標符號和精神家園。現為國家首批重點保護文物和AAAAA級旅遊景區。
  • 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城牆,城門就多達18個,遊客逛一圈要5個小時
    這些歷史文物也好,歷史遺址也好,不止是向我們證明那段歷史的過往,同時這些也都是當地一些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有的城市就是靠著這些每年能吸引無數的遊客來這裡參觀遊覽,其中最出名的城市便是南京了,南京是以前的金陵,曾經是諸多朝代的古都,因此有著許多古蹟,譬如明孝陵等等,幾乎都是遊客必打卡的城市。
  • 蘇州保存最好的古城門——盤門
    盤門是蘇州八個城門當中的一個,位於古時蘇州城的西南部。盤門景區裡面有很多國家重點保護的歷史文物,如水陸城門、瑞光塔和吳門橋等。盤門是蘇州現在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門。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城垣是元朝至正十一年開始建的,甕城是元朝末年張士誠佔據蘇州所建的。瑞光塔建於北宋的景德元年。根據相關古籍記載,蘇州城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都城。
  • 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今年是故宮營建600周年,600年前故宮是怎樣營建起來的,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又將如何保存下去,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歸納了五個方面,嘗試粗線條地描述這些問題。  北京城中軸線的歷史沿革  城市中軸線是現代人對城市一種布局形態的總結。明清北京城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
  • 「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移師南京 展出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南京12月20日電(記者朱筱、蔣芳)合成「明」字的雲託「日」「月」紋銀飾件、定陵萬曆帝棺內出土的金盆……南京市博物總館與北京、南京等地多家博物館聯合舉辦「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並於近日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
  • 寧波這座山頂「藏著」一座明代古城,400多年歷史,保存完整
    最近參觀了招寶山,感受了這座城市的歷史遺產,在威遠城門口,兩個石獅子相對而立,大門上方的「威遠城」三個大字有一種強烈的雄壯感,威遠城城牆高聳,石磚砌成,城牆上已經長滿了植物和青苔,城市周圍的古樹密密麻麻,讓城市看起來很安靜,從城門進去,可以看到一座寺廟,叫寶陀寺,寶陀寺原是普陀山的一座寺廟,據說敵人佔領普陀山的寶陀寺時,浙江巡撫胡宗憲為了鎮壓敵人,到普陀山時下令將寺移至招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