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2020-12-12 90後的靜兒媽咪

記得大女兒小米粒從一歲多就對有音樂的動畫劇表現出極度的熱愛,每天但凡有點空閒就叫喊著要看《寶寶巴士音樂劇》,雖然那時候的她還不會說話,只會張牙舞爪的喊著「巴巴士,巴巴士」,全家人都知道她又想看音樂劇了。

一開始讓她看音樂劇的主要原因是想讓她多聽音樂,培養一下她對音樂的敏感度,順便「偷懶」,壓根沒想過讓她在音樂劇中學習到什麼,畢竟那時候的她才1歲多。

直到有一天偶然聽到她在看音樂劇的時候,竟然跟著動畫裡的聲音唱了起來,雖然大部分的字都不會說,但是從音調和幾個單獨的字裡面聽出來唱的是《小星星》。小米粒的「唱歌聲」讓我意識到,寶對於音樂的敏感程度遠超我的預料。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會的歌曲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對音樂動畫劇表現出了「痴迷」狀態,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一直吵著要看。但是她唱的卻越來越好,動畫裡講的道理她懂的越來越多,甚至經常一個人走路的時候就哼著「小曲」,讓旁人看起來愜意的很。

有一點我必須要承認,自從小米粒看了這些音樂劇,的確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不光是歌曲,還有一些生活小常識和行為習慣之類的道理。

現在的小米粒已經快要2歲半了,今年過年因疫情在老家困了一個多月,從剛開始的忙裡忙外到後來的無所事事,關注點才從家裡轉到孩子身上。最近一段時間發現,小米粒看視頻的內容不再是「音樂動畫劇」,而是有著背景音樂的手工製作和玩具介紹類視頻。

發現這個現象是在老家的一天晚上,按照慣例,睡覺前都會看10分鐘左右的《寶寶巴士音樂劇》才會主動自己睡覺,可是那天晚上,手機裡的聲音突然從「啟蒙音樂」變成了真人的說話聲,聽說話的內容好像是在介紹著什麼,當時並沒有在意很多。

後面的日子就逐漸發現,小米粒看音樂動畫劇的時間和次數越來越短,但是看手工製作和玩具介紹類的時間和次數越來越多,直到現在可以用「熱衷」來形容。

現在的她經常一邊看著視頻裡的手工製作,一邊學著裡面的動作,有時候她會用玩具上演做飯做菜,有時候用「亂七八糟」的東西表演打針。

作為新手媽媽來說,我對她的這種變化從剛開始的好奇逐漸成了擔憂,擔心她既學不到東西,又染上「手機癮」,畢竟我的初衷的為了培養她的樂感。

寶寶的這點轉變讓我對孩子喜歡的內容多了一些關注,經過對孩子生長發育的認識不斷加深,也理解了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我對她的很多擔心其實都是多餘的,甚至應該高興才對,因為她已經「長大了」。

孩子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小米粒近一年的一系列變化歸根結底都是由自身的大腦發育程度決定著,她喜歡的東西都是大腦發育所需要的,並且會隨著孩子的成長,發生對所關注的事物不斷變化的現象。

然而因大腦發育首先引起的就是對外界的認知方式的變化,那麼孩子自出生後,究竟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如何感知外界呢?

聲音是第一認知途徑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二天就要做一項聽力篩查,最早的篩查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通過在安靜的房間製造聲音,觀察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是否有驚嚇或者細微的表情動作。當然,現如今的醫學手段是通過高科技耳聲發射(AOE)測試的。

眾所周知,寶寶在胎兒時期就已經能對外界的聲音做出反應,5個月左右,胎兒的聽覺就已經具備,雖然還不完善,但也能接收到來自母體各個器官的聲音和母體外界的聲音。

也正是這個原因,胎教才被廣大準媽媽接受,並且整理出比較科學的胎教方式。而胎教的內容都是以向胎兒播放音樂為主,讓胎兒被動的聽到音樂的聲音,通過音樂引發胎兒身體機能的進步。

研究證明: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這種振動能夠轉化為大腦能量,並與大腦深層產生反應和共鳴。大腦的中樞神經和大腦內分泌都集中在「間腦」,寶寶在接收到聲音的振動刺激後會產生新的腦神經突觸和新的神經元迴路,能讓寶寶產生更加敏捷的思維和對接收到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

而音樂則是有規律,有情感影響的聲音,更容易被孩子的大腦接收。

法國著名的思想啟蒙家盧梭說過:音樂是人類的第一種語言。

很多有寶寶的家庭都能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寶寶一歲左右的時候,但凡聽到比較有節奏的音樂響起,都會隨著音樂扭屁股,有的還能跟上其中的節奏上下起伏。很多家長都以為是孩子喜歡聽歌,有音樂天賦,其實,是孩子天生對音樂就比較敏感,更容易被大腦接收,產生身體上的無意識行為。

有色彩的圖案是對外界信息的具體化

心理學家羅伯特.範茨曾經做過一項關於孩子對於色彩和圖案的測試:選擇幾個6-12個月的寶寶,分別放在不同的小房間內,在寶寶能看見的範圍裡不斷用各種各樣的東西進行測試寶寶的反應。

最終的結論很明顯:所有的寶寶對於顏色鮮豔,凹凸感強的物體有強烈的反應。他們喜歡彎曲的線條勝過直線,喜歡凹凸有致的立體物體勝過平面的圖片。

從這個測試中不難看出,寶寶對外界的感知方式中,聽覺和視覺是最為直接的方式,能夠快速的在寶寶的大腦中產生刺激,也更容易被寶寶接收。雖然寶寶的視覺發育是一個比較持續的過程,但是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視覺主要關注點都不相同。

「音樂動畫劇」到「手工製作劇」的轉變是必然

拿小米粒最開始痴迷的《寶寶巴士音樂劇》來說,只要她看到動畫熊貓的樣子,就會指著說「巴巴士」,只要聽到《寶寶巴士》的開場音樂就情不自禁的轉過頭去看。

不難看出來,小米粒對於音樂動畫劇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並且在她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輪廓,但凡是能跟她認知中的輪廓相匹配,就能引起她的注意。

「音樂動畫劇」之所以能夠吸引寶寶,是源於動畫內容始終保持著固定的角色的同時,場景一直在變化,通過不同的色彩和景物搭配,在寶寶的腦海中以圖畫為輪廓,以音樂為鋪墊的方式,更容易讓寶寶接受。

「音樂動畫劇」以色彩鮮明的圖案塑造形象,具有強烈的色彩衝擊,音樂旋律又是朗朗上口,加上展現的內容都是和孩子的日常行為相關。因此,才有巨大的「魔力」佔據寶寶的大腦,讓寶寶對此表現出「痴迷」的狀態。

而「手工製作劇」卻跟「音樂動畫劇」不盡相同,它所展現的內容更傾向於想像和實踐,也就是教寶寶如何玩轉一件玩具或者動手做一樣東西。雖然都有著類似的背景音樂和色彩豐富的物體搭配,對寶寶產生的影響卻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感受,而後者則是想像和行為。

從寶寶生長發育的角度來看,寶寶的感知能力首先是通過感官被動接收外界事物,逐漸向將接收的東西進行聯想發展,最後以模仿的行為方式展現出來,這裡所說的聯想也就是寶寶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

實際上,寶寶從出生後,大腦就始終處於快速的發育,幾乎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在寶寶3歲左右,大腦發育就已經可以達到成年人大腦發育程度的70%。快速的大腦發育要求寶寶對外界事物的需求也會產生快速的變化。

如此,也就有了小米粒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手工製作劇」的轉變。正是這一不起眼的轉變,讓我有了發現小米粒成長的機會,這個轉變也因此成為必然。

「按需分配」才能更好的幫助寶寶成長

「按需分配」指的是對寶寶所需要的東西要按照寶寶每個階段不同發育的需求給予寶寶相應的東西,助力寶寶的成長,反之則會限制寶寶的成長。

隨著科學育兒的普及,家長們對寶寶的發育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都知道寶寶的發育是分階段的、有步驟的漸變過程。但是,很多家長只懂得這些,卻不知道怎樣給予孩子成長的助力,哪怕是給寶寶買玩具,也總是抱怨買回來根本就不玩。

在小米粒1歲半的時候,老公就經常給她買玩具,積木、繪本、玩具車、炒菜做飯的玩具、洗衣服的玩具等等,買回來之後,小米粒基本上都只玩一兩次,就再也不玩了。老公還經常抱怨說,以後再也不買了。

這個情況到今年過年這幾天卻有了變化,自從她看「手工製作劇」開始,就到處找一些可以當做玩具的東西,學著視頻裡的內容炒菜做飯,一邊做一邊還自言自語:「這個給媽媽吃,這個給爸爸吃」

直到這時候老公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時候給小米粒買的玩具買早了,以前不喜歡的東西現在當成寶貝。

事實證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所需求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只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東西,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1歲之前:用感官探索世界。1歲之前的寶寶是各個感官發育最快的時候,接收外界的信息也主要通過感官被動接收。因此,這個時期內的寶寶是本能探索,對色彩鮮明,有聲音的東西特別感興趣。

1-2歲:對刺激肢體行為的事物比較熱衷。寶寶在1歲以後,由於身體的發育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更喜歡可以產生行動的事物。比如玩皮球、積木、餐具等等。這個階段的寶寶展現出驚人的精力,爬來爬去的,就像不知道到累一樣。

2-3歲:有意識的模仿階段。通常在2歲左右,寶寶的大腦發育已經初步完善,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日常玩耍的內容不再局限於圖畫和物體,更多的是對周圍人或事物的模仿。因此,這個階段的寶寶對於故事、比較複雜的玩具感興趣。

3-5歲:強烈的肢體活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的各個器官和骨骼基本發育穩定,精神力也處於井噴時期。因此,這個時期內的孩子主要以消耗精力和體力的運動為主,蹬車、踢球都是這個時期喜歡的活動。

只有更清楚的了解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選擇更有利於成長的東西,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的喜好其實都是自身發育所需要的東西,不能只看到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也不要因為孩子的突然轉變感到憂心,也許那是孩子在長大。

正視孩子的成長過程,才能給孩子提供助力。

我是90後靜兒媽咪,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在不斷探索更加適合孩子教育、培養的路上一直在前進。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點讚、收藏,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或建議。

文|90後靜兒媽咪

圖|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實力寵娃爸走紅抖音,兩年為女兒製作100多件手工玩具
    近來,一位來自河南鄭州的抖音用戶(抖音暱稱:創趣閣),因兩年內親手為女兒製作了100多件手工玩具,走紅抖音。據了解,這位父親名叫張帥,是一位擁有300多萬粉絲的抖音視頻創作者。只要女兒喜歡的玩具,他都會找來廢棄的舊紙板,耐心加工改造。
  • 80後小夥痴迷鎧甲 手工製作20多套
    王曉告訴記者,這是他的得意之作,重達20多斤,使用了3種不同的甲片、編織耗繩近300米、純手工編織了一個月。王曉從小就喜歡讀中國古代戰爭史,對冷兵器文化非常痴迷。他說,很多人都知道歐洲和日本的鎧甲,但了解中國鎧甲的人卻比較少。於是他萌發了自己製作的想法。
  • 手工達人利用硬紙板製作機器人
    來自墨爾本的手工達人Greg Olijnyk,由於熱愛科幻小說以及對機械結構的痴迷,利用業餘時間用硬紙板和膠水創作各種形態各異的機器人。 紙板是一種靈活,結實和寬容的材料,可以很容易彎曲,切割和包裹,也可以用PVA膠快速粘合,而且價格便宜!是製作機器人最為理想的材料。
  • 爸爸能多寵女兒?寶爸親手為女兒製作120件手工玩具,實力寵娃
    這位老爸姓張,他是一名手工大佬,而他的作品則是一系列給女兒做的玩具。2年前,張爸爸看到了一則視頻,內容是爸爸給女兒製作玩具,他因此受到了啟發,從此開始做玩具。張爸爸做的首個玩具出世時,女兒高興壞了,幾乎是愛不釋手。"
  • 石景山區:品讀音樂繪本 製作手工樂器
    讀書的樂趣在於拓展眼界,放飛思想,製作的樂趣在於著眼當下,從無到有。11月15日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婦聯就為孩子和家長們開展一堂將閱讀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生動有趣又富於挑戰的兒童之家活動。活動現場,來自社區的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聆聽了音樂繪本故事《蘇和白馬》,動聽的音樂和有趣的情節吸引著在場的每一名觀眾。故事欣賞完後孩子們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暢想著,如果擁有一件屬於自己製作的樂器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接下來大家就要親手製作尤克裡裡來實現這個願望啦。
  • 機縫手工製作小狗帽子 帥呆了
    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藍色字體「手工大全」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從田園烏託邦到年收入數百萬,一家音樂製作公司的成長之路
    當月,他創立 「有沐音樂」。朱金泰回憶,「有沐」二字對應自己的初衷——「水和木象徵藝術與商業,讓音樂在商業環境裡依然被藝術滋養」。十年時光過去。如今,「有沐音樂」已成長為一家專業音樂製作公司,業務涵蓋影視劇配樂、唱片製作、遊戲配樂等,為多部影視劇、綜藝節目製作主題曲及配樂,如《陪你到世界之巔》《旋風少女》《奇葩說》《樂隊的夏天》等。
  • 同樣是廢棄的紙箱,你6毛一斤賣了,他卻手工製作出精美的機器人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在現實中也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機器人,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停留在了「想」的階段,但有一個人卻實現了自己的想法,他利用生活中的紙箱製作出了屬於自己的「機器人」,不少人表示:同樣是廢棄的紙箱,你6毛一斤賣了,他卻手工製作出精美的機器人!
  • 鄭州80後父親給女兒製作100多件手工玩具走紅
    這不,鄭州市一名80後的父親張帥,給不到6歲的女兒製作了100多件手工玩具走紅。網友化身「檸檬精」,忍不住喊道「這樣的爸爸請給我來一打!」 美術專業爸爸轉行給女兒做玩具 自從張帥包攬了女兒安安(化名)的玩具後,安安與他逛街看到新款玩具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爸爸,你給我做一個吧!」
  • 『女兒送爸爸父親節禮物手工』幼兒園父親節禮物手工製作圖片大全
    關於『女兒送爸爸父親節禮物手工』幼兒園父親節禮物手工製作圖片大全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女兒送爸爸父親節禮物手工』幼兒園父親節禮物手工製作圖片大全,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父親節禮物手工,父親節禮物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孫志芳:從小痴迷做手工花燈「巨作」創造世界紀錄
    現在的孫志芳是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對於手工花燈,他痴迷了一輩子,」人活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真是太幸福了。現在在家裡可以專心花燈,還有這麼多人喜歡,我很知足。「孫志芳告訴告訴記者,「我老家在昌邑縣飲馬公社瀏河鄉(緊挨平度),盛產全國著名的昌邑綢,現在很多人都在養蠶的,父母從農村來青島打工,農忙時還回老家種地,我就生在青島。」
  • 一段父親給女兒做手工玩具的視頻走紅網絡
    近日,在河南鄭州 一段父親給女兒做手工玩具的視頻走紅網絡兩年來 這位父親為女兒做了 最少120件手工玩具女兒的玩具都是父親做 家裡成為「玩具王國」 視頻中的父親叫張帥 是一位 手工達人他做的手工作品都是給女兒的玩具2018年,張帥看到一則國外的視頻
  • 爸爸能多寵女兒?老爸為女兒打造「玩具王國」,手工玩具超120件
    這位老爸姓張,他是一名手工大佬,而他的作品則是一系列給女兒做的玩具。2年前,張爸爸看到了一則視頻,內容是爸爸給女兒製作玩具,他因此受到了啟發,從此開始做玩具。
  • 硬核奶爸為女兒打造玩具王國,2年做120件手工玩具
    於是他開始上網找一些手工玩具的視頻教程,用家裡閒置的廢紙箱、雪糕棒、竹籤等作為材料。從最開始的看視頻模仿,到自己研究琢磨,他還把8090後最愛的單機遊戲「俄羅斯方塊」、「推箱子」、「極品飛車」變成了現實版。時不時女兒還會給「超人爸爸」出難題,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建議。
  • 變廢為寶手工作品 變廢為寶手工製作大全
    一些在生活中看似不受重視的廢棄物品在需要的時候竟然可以派上大用場,甚至精美絕倫。今天小編要介紹變廢為寶手工作品及製作方法,一起來看看吧。喝過後的牛奶盒,吃過的蛋殼往往會被我們直接投入到垃圾桶裡,其實這些丟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廢物再利用。今天小編就教給大家幾個變廢為寶的方法。用牛奶盒代替砧板免腥髒之苦,剪開牛奶盒就可以當砧板使用。因為夠厚,碰到菜刀也不會破,又防水!處理魚或肉時的腥味或血水也不會沾到砧板上,用完就丟,可省下清洗砧板的時間。
  • 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
    此次敦煌經典壁畫以動畫劇形式首映,可謂『千年等一回』,相信動畫劇的創新方式可以更進一步拉近敦煌文化與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之間的距離。」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程武一起擔任「說書人」騰訊影業持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從首映日開始,「雲遊敦煌」將每日連續更新敦煌動畫劇,共有《神鹿與告密者》《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五百強盜的罪與罰》五集動畫劇。
  • 《長安十二時辰》將製作動畫劇 共12集 每集20分鐘
    根據廣電總局公布2020年7月全國國產電視動畫片製作備案公示中的相關消息,《長安十二時辰》將製作動畫劇《長安十二時辰之白夜行者》,此外,此次公示還提到了動畫版《我為歌狂2》更名為《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這則消息(上個月官方通過官博已經公示)。
  • 「敦煌動畫劇」首播:漫遊千年壁畫,探索虛擬觀展新模式
    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之初的博物館「雲觀展」、「虛擬展廳」到博物館「開直播」,「敦煌動畫劇」可視為是中國博物館被疫情提速的「虛擬觀展」新形式,也為中國文化遺產與動漫聯合提供新參照。「敦煌動畫劇」確認進入劇場頁面打開「雲遊敦煌」小程序,用戶就能進入「敦煌動畫劇」的觀賞頁面。目前這一系列已經更新到第三集。
  • 敦煌動畫劇迎來「九色鹿本鹿」,用科技賦予文化生命力
    還記得今年4月在網絡風靡一時的「敦煌動畫劇」嗎?打開小程序「雲遊敦煌」,觀眾除了觀賞5部精巧靈動的動畫短片,還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參與配音,分享自己的敦煌動畫劇配音作品。項目上線短短一個多月就吸引了超過15萬人次參與互動配音,也為因疫情關閉的敦煌各大石窟帶來了極高關注。
  • 女兒幼兒園的作業,誤打誤撞讓媽媽變身手工達人!
    女兒幼兒園的作業,誤打誤撞讓媽媽變身手工達人!創作者朱佳蓉,是嘉定工業區的一位居民,喜歡手工製作已經十年。她說釘子畫看起來簡單、其實複雜,複雜之處主要在細節,需要想像力和很大的耐心。起初,朱佳蓉是為了配合完成女兒在幼兒園的手工作業,才開始接觸手工製作。但做著做著,自己卻喜歡上了做手工,而且一做就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