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甲醫院擁堵榜發布;湘雅醫學院臨時增設畢業要求,近八成博士...

2020-12-05 騰訊網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醫療政策與醫生醫事

1. 四部門聯合發文:不得利用諧音、形容詞等模仿暗示其他醫療機構名稱

近年來,仍有一些醫療機構名稱不規範、不嚴謹,使用未經核准的字樣、故意仿造其他醫療機構名稱,對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造成誤導,擾亂了正常醫療秩序。為進一步規範醫療機構名稱管理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醫療機構名稱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嚴禁利用名稱誤導患者。醫療機構名稱不得使用可能產生歧義或者誤導患者的名稱,不得利用諧音、形容詞等模仿或者暗示其他醫療機構名稱。對於醫療機構擅自使用知名醫院名稱標識的,利用違規名稱發布虛假廣告、欺騙或者誘導患者、誇大病情或者療效、價格欺詐的,要加大打擊力度,依法綜合運用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等信用監管手段,增加其違法成本。

來源:國家衛健委

2. 全國三甲醫院擁堵榜發布,平均高峰期排隊16分鐘以上

來源:國家信息大數據

7月21 日,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等單位發布《2020 Q 2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報告公布了全國十大最堵三甲醫院,北方城市醫院上榜居多,其中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高峰期平均排隊時長達到36.1分鐘,在十個上榜醫院中最長。榜單前五名分別是:鄭州河南省人民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濟南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高峰期排隊時長均在16分鐘以上。

來源:國家信息大數據

3. 醫院設高層次人才優先通道

近日,「醫院設高層次人才優先通道」上了熱搜,原因在於,西安一醫院窗口貼出「高層次人才優先」的告示,引發爭議。醫院回應說,這是西安當地有關部門出臺的高層次人才服務中的一項,經過證實以後,發現西安市在2017年就下發通知,規定高層次人才可以看病優先,掛號免費。對於這一舉措,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都要講等級分配呢?」 「高層次人才怎麼區分?」,開始質疑這個制度的實施公正性。

來源:中國日報

4. 湘雅醫學院臨時增設畢業要求,近八成博士被迫延畢

博士生畢業,學校要求發表一作SCI論文,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事情,而該要求卻讓湘雅醫學院八年制的學生對學校管理頓生質疑和不滿。事情要追溯到2017年12月。湘雅醫學院臨時出通知,要求2010級、2011級赴外交流學生及2012級全體學生發表一作SCI論文後才能畢業,這讓2010~2012級的學生陷入一個尷尬的處境。2010級、2011級、2012級分別進入第8、7、6學年,突然增設的畢業要求讓許多沒有準備的學生不得不延畢。面臨「一作 SCI」政策的全面放開加之今年疫情的影響,2012級學生按期畢業率不足25%(扣除出國交流自動延畢的學生),湘雅八年制2020年線上盲審得C和D(D是完全不合格不能答辯)的人數打破全國八年制歷史記錄,這與學校管理上的混亂以及該院對「一作 SCI 文章」的要求缺乏清晰定義有關。

來源:丁香園

5. 大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因畢業證無法就業

2020年畢業季,大連大學中山臨床學院部分碩士畢業生與母校之間並不「愉快」。51位2017級臨床醫學碩士畢業生聯名給教育部領導寫信,希望敦促大連大學在畢業證書上印上二級學科的名稱。據悉,2017級大連大學臨床醫學畢業證專業方向統一為一級學科:臨床醫學,而臨床醫學屬於醫學下屬的一級學科,分為內科學、兒科學、老年醫學等18個二級學科。在畢業生心中,有一定含金量的碩士畢業證書,因為不能印上二級學科的名稱正變成「一紙空文」。「學習方向為臨床檢驗診斷學的同學因為畢業證寫臨床醫學導致考編報名無法通過審核,只能拿著本科學歷去報考符合條件的崗位。」一位畢業生說。7月17日,大連大學研究生院針對畢業證書「問題」召開線上解答會。院校領導表示,學校目前沒有二級學科報備,就算報備成功後,2017級畢業證也無法修改,只能給2018屆、2019屆學生修改畢業證。

來源:健康界

6. Nature:血液無創檢測可提前四年發現癌症

7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團隊的成果,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通過提高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能夠更早發現腫瘤標誌物,從而實現有效的癌症早期篩查。研究發現,對於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 5 種常見惡性腫瘤,在達到現有臨床確診金標準之前,甚至在患者出現自覺症狀前,早期的癌症信號——微量腫瘤甲基化就存在於血液循環之中,並可以被無創檢測。

來源:澎湃新聞

新冠病毒研究進展

1. 首次發現新冠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的動態變化特徵

7月1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華大基因等多單位合作,高福、劉軍、王福生及 Longqi Liu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Immunity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reveals distinct immune response landscapes of COVID-19 and influenza patie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觀察到在COVID-19和IAV患者中漿細胞增加,並且在COVID-19患者中XAF1、TNF和FAS誘導的T細胞凋亡增加。進一步的分析顯示,COVID-19(STAT1和IRF3)與IAV(STAT3和NF-κB)患者相比,激活的信號通路不同,並且關鍵因子的表達存在實質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在COVID-19患者中IL6R和IL6ST表達的相對增加,但與IAV患者相比,IL-6濃度的升高類似,支持了在COVID-19患者中促炎性細胞因子增加的臨床觀察。因此,該研究提供了PBMC的概況,並揭示了COVID-19和IAV患者的獨特免疫應答途徑。

2. 袁國勇團隊發現了眾多潛在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

7月24日,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Sumit K. Chanda、中國香港大學袁國勇及Scripps研究所Arnab K. Chatterjee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Discovery of SARS-CoV-2 antiviral drugs through large-scale compound repurpos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鑑定了抑制病毒複製的100個分子,其中包括21種表現出劑量反應關係的已知藥物。其中13種有效濃度可能與患者可達到的治療劑量相當,包括PIKfyve激酶抑制劑apilimod,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MDL-28170、Z LVG CHN2、VBY-825和ONO 5334。發現MDL-28170、ONO 5334和apilimod拮抗人iPSC衍生的肺細胞樣細胞中的病毒複製,並且PIKfyve抑制劑在主要的人肺外植體模型中也顯示出抗病毒功效。由於在這項研究中鑑定出的大多數分子已經進入臨床,因此這些化合物的已知藥理學和人類安全性概況將有助於加速這些藥物用於COVID-19治療的臨床前和臨床評估。

3. 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無效,先前的研究不靠譜

7月22日,Markus Hoffmann等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hloroquine does not inhibit infection of human lung cells with SARS-CoV-2」的研究論文,發現顯示TMPRSS2的工程化表達,可使SARS-CoV-2感染Vero細胞對氯喹不敏感。此外,該研究報告氯喹不會阻止TMPRSS2陽性肺細胞株Calu-3的SARS-CoV-2感染。這些結果表明,氯喹靶向病毒激活的途徑,該途徑在肺細胞中不起作用,並且不太可能防止SARS-CoV-2在患者體內和患者之間傳播。7月22日,Pauline Maisonnasse等在Nature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發現不支持羥氯喹單獨或與阿奇黴素一起使進行COVID-19的抗病毒治療。7月23日,Pauline Maisonnasse等在NEJM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發現與標準治療相比,在輕度至中度COVID-19住院的患者中,單獨或與阿奇黴素一起使用羥氯喹不能改善COVID-19住院的患者15天的臨床狀況。

4.《柳葉刀》:中國新冠疫苗 II期試驗安全有效

7月20日,The Lancet發布兩款 COVID-19 疫苗試驗結果。其中一項來自 Jenner 研究所,由牛津大學和藥企阿斯利康支持研發。第二種由位於中國武漢的 CanSino Biologics 公司生產。兩種疫苗均使用了腺病毒載體,並且都報告了疫苗實現對 SARS-CoV-2 免疫反應。在這兩項試驗中,均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據《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在中國進行的一項 Ad5 載體 COVID-19 疫苗的2期試驗發現,該疫苗是安全的,並能誘導免疫反應。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疫苗的免疫反應和安全性,並確定3期試驗的最合適劑量。隨後需要進行第3期試驗,以確認該疫苗是否能有效防止SARS-CoV-2感染。據悉,該試驗共包含508名參與者,接種疫苗後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超過96%的參與者發生血清轉換,約85% 的參與者產生了中和抗體。90%以上的參與者有T細胞反應。55歲以上及此前曾有載體免疫的參與者體液反應較低,但這些因素不影響T細胞反應。免疫原性沒有因性別產生差異。

5. 揭示中國醫院訪客中SARS-CoV-2的血清陽性率情況

7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及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鍾南山、韓光、胡德勝及何建行等人在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Serosurvey of SARS-CoV-2 among hospital visitors in China」的研究論文,截至4月30日,武漢隊列(中心)共計8272人,廣州隊列(非中心)共計8782人;平均年齡分別為54歲和55歲。所有這些人的SARS-CoV-2 RNA測試均為陰性,並且大多數人在過去三個月內沒有與COVID-19相關的症狀。武漢和廣州的 IgM/IgG 血清陽性率分別為2.1%和0.6%。在武漢,IgG對SARS-CoV-2的血清陽性率高於IgM。性別和年齡亞組的血清陽性率無顯著差異。總之,該研究表明,在武漢和廣州,人群的免疫力仍處於較低水平。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抗SARS-CoV-2疫苗,並且應繼續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和採取社區措施,直到可獲得這種疫苗為止。

相關焦點

  • 近8成博士被迫延畢:陷入爭議的湘雅醫學院八年制
    博士生畢業,學校要求發表一作 SCI 論文,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事情,而該要求卻讓湘雅醫學院八年制的學生對學校管理頓生質疑和不滿。事情要追溯到 2017 年 12 月。湘雅醫學院臨時出通知,要求 2010 級,2011 級赴外交流學生及 2012 級全體學生發表一作 SCI 論文後才能畢業,這讓 10、11、12 級的學生陷入一個尷尬的處境。10 級、11 級、12 級分別進入第 8、7、6 學年,突然增設的畢業要求讓許多沒有準備的學生不得不延畢。
  • 三甲醫院黨委書記被查,系醫學和管理學雙博士
    一周之內,溫州醫科大學下屬兩家三甲醫院的黨政一把手相繼落馬,在浙江醫療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溫州醫科大學可溯源至創辦於1912年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1958年8月由浙江醫學院從杭州分遷至溫州建立,初名「浙江第二醫學院」,後以校址所在地定名為「溫州醫學院」,2013年更名為「溫州醫科大學」,2017年,溫醫大成為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
  • 北協和臨床博士畢業,能進三甲醫院嗎?網友:留一線三甲難度較大
    北協和臨床博士畢業,能進三甲醫院嗎?這也要看進什麼城市的三甲醫院,很多三四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很好進,但是如果是一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卻很難進,畢竟這些城市的醫院選擇餘地大,很多留洋的博士也未必能進,更別說是本土的博士了。所以說凡事都要看情況,三甲也有地域之分,同一個城市的三甲也有層次差別,而且也要看專業。
  • 這15所擁有「8年制」直博資格的醫學院,畢業就擁有「金飯碗」
    但學醫的道路很長,如今各大醫院對醫學專業的要求都很高,碩士學歷起步。因此想要找到更好的就業單位,至少要讀八年以上,對於學醫的同學們來說是比較辛苦的。其中有一個學制模式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最高學歷,就是 「八年制」直博,即在大學裡培養的方案是與正常的本科生不同,修業時間八年,畢業後拿到本科學位以及博士學位,畢業就是博士。
  • 第1招考丨2018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招聘127人
    一、2018年招聘崗位、職數(見附件1)二、崗位要求1.醫師及專職科研崗位①第一學歷: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或原「211」工程院校全日制本科畢業;獲國(境)外博士學位者第一學歷不作要求。②最終學歷: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境)外知名院校或科研院所2018年應屆博士畢業,個別崗位要求適當放寬。
  • 本科專業想學醫,這「五大天王」醫學院不要錯過,畢業還能升學
    1、東邪無非是「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溯源可追到1864年的登州-文會館,正式創辦於1911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高校之一,後被收編在山大的趵突泉校區,現在已有5個學院和8個附屬醫院,可謂是家大業大了。
  • 耶魯博士為中國留下數所重要醫院,可他是英雄也是悲劇
    21歲,顏福慶於聖約翰書院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同仁醫院實習,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西醫。顏福慶博士畢業照(中排左二)1906年,顏福慶以優異成績,被送往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深造,這年耶魯大學醫學院,面向全世界只招收了25名新生
  • 全國最堵三甲醫院出爐,「最受傷」醫院竟然是……
    四位專家兩兩為組,從正反兩方面對三甲醫院是否形成對患者的客觀「虹吸」,基層醫療機構是否迎來患者分流的良機等問題進行辯證分析,並達成共識:借移動網際網路做分級診療讓我們看到了醫療改革的希望,或許它不能取代現有的醫療體系,但對分級診療的推動卻有著很好的示範作用。
  • 宿遷首家公立三甲醫院誕生
    宿遷網訊(記者 張立婷 實習生 蔣濤) 宿遷終於「等」來首個公立三甲醫院!日前,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通過評審,晉級成為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標誌著我市醫療衛生事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三甲醫院是依照中國現行《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等的規定劃分的醫療機構級別,是中國內地對醫院劃分等級中的最高級別。2013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啟動了市第一人民醫院建設,「達到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水平」是市第一人民醫院「十三五」規劃的總體目標之一。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 湘雅醫院:歐陽冬生團隊研究成果被寫入安全用藥指南日前,由中國藥學會臨床中藥學專委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等機構共同完成的《何首烏安全用藥指南》正式發布。其中,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歐陽冬生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寫入安全用藥指南。該指南的發布,將對何首烏的臨床使用和中藥國際化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 譽滿天下的耶魯博士,為中國留下「巨額遺產」,他是英雄也是悲劇
    21歲, 顏福慶於聖約翰書院醫學院畢業後, 進入同仁醫院實習, 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西醫。
  • 招聘|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招聘41人
    根據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2020年省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有關問題的通知》(魯人社發〔2019〕40號)要求,結合工作需要,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擬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41名。具體崗位及條件詳見《省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崗位匯總表》(附件1)。
  • 2021廣東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招聘395人公告
    具備招聘崗位所需的資格條件,詳見附件1:《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公開招聘2021年人員崗位表》;博士學位人員不受招聘崗位及名額限制。5. 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和符合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6.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 2021廣東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招聘61人公告
    2003 年成為腫瘤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12年成為汕頭大學醫學院二級學科腫瘤臨床醫學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設立廣東省食管癌研究汕頭分中心、汕頭大學醫學院甲狀腺外科研究中心及汕頭大學醫學院臨床藥學研究中心。   作為一所定位為國際化研究型腫瘤防治中心的腫瘤專科醫院,醫院一直重視國際交流和學習。
  • 外地人在上海,三甲醫院派遣制or二甲醫院編制,你會選擇那一個?
    大家好,我是滬漂影像人,隻身闖蕩上海,2016年6月我畢業於上海某醫學院,同年進入了上海某三甲醫院工作,合同屬於第三方公司派遣制,二年一聘。派遣制度今年是我在上海工作的第四年,也意味著我的聘請合同就要到啦,是選擇繼續留在三甲醫院,過著沒有安全感的日子,還是選擇另尋出路?
  • 醫療資源不斷充實,煙臺11家三甲醫院都在哪裡?
    12月23日,濱州醫學院與福山區政府合作婦女兒童醫院項目,在福山賓館舉行籤約儀式。標誌著濱州醫學院與福山區共建婦女兒童醫院項目正式啟動。隨著疫情的突襲,大家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最近去過一趟毓璜頂醫院,作為煙臺三甲級醫院之一,真是沒有讓人失望。排隊看病的人都將過道都擠滿了,足以見得大家對三甲醫院的需求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