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熊孩子」這三個字,可謂是現今社會上最具殺傷力的一個詞了。相信不少人一看到這三個字,腦海中就能浮現出被熊孩子支配的恐懼。最近,熊孩子又作妖了。
事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是四個小孩子結伴將小區裡的四十多輛車都給劃花了,其中不乏有寶馬、林肯這樣的豪車,累積賠償疊加起來達150萬。
因為此事比較嚴重,所以派出所已經立案了。
但是家長認為這件事情物業有責任,甚至要起訴物業。
這幾年來,有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反感。但最令人無語和憤怒的還是那些熊孩子背後家長的處理方式。
他們一味地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拒絕承擔後果,甚至還倒打一耙,無中生有。
究其根本,還是家長自己沒有教育好,才會讓孩子做出那麼多出格的事情。
沒時間教孩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絕對不會只知道把責任推脫給別人!
所以在自家孩子做了錯事之後,家長的正確做法又是什麼呢?
01積極應對,態度明確
家長的態度決定著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認知。
如果在事情發生之後,父母只知道逃避,消極應對會讓孩子不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導致他們在認知上發生偏差。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個俗語就充分說明了家長如果放任孩子的錯誤行為不管會有什麼後果。
他不會只滿足於犯一種錯誤的,行為如果不能儘快地規範過來,就很有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等到家長意識過來想要糾正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所謂積極的應對,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承擔後果。對於他人的損失及時彌補,積極賠償。
雖說有時候能力可能達不到,但是態度一定要擺在那裡。
前段時間一個小孩往自己樓下潑墨水,導致不少住戶的窗戶、牆面都變黑了。該家長知道後主動爬出窗外,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將被墨水潑到的住戶家的牆面和窗戶一一打掃乾淨。後來採訪時他這樣說道:「孩子雖然不懂事,但是我們做大人的一定要懂事。」
這就是這位父親的態度,他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情必須要承擔後果,他為孩子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示範。
不過,也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就冤枉了自己的孩子。不要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就對孩子劈頭蓋臉一頓罵。
父母一定要查清楚真相之後再擺出自己的態度。如果是對方故意找茬,家長就要擺出自己的態度。
這個時候,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出面支持的。
02獎懲分明,堅持原則
為了能更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家長最好是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獎懲制度。
進步了要獎勵,犯錯了要懲罰。
這都應該是涇渭分明的,讓孩子明確地知道對錯。而不能態度前後不一致,一會兒嚴厲一會兒又心疼孩子不忍心責罰。
這種模糊的界線是起不到效果的。原則一旦制定,就要嚴格遵守。
懲罰的手段可以有很多種,依據自己家庭的背景來制定,例如寫檢討、罰抄寫、罰做家務等等。
但是這些手段最終的目的都應該是引導孩子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應該只是一種單純的懲罰。
除了懲罰機制之外,獎勵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跟犯錯的待遇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孩子更清晰地認識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不過獎勵制度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家長從中引導,不能讓孩子變得功利,將做好事當作是獲得獎勵的籌碼,那樣就本末倒置了。
在整個機制中,家長需要從始至終都秉持著教育孩子的初心,而不僅僅為了單純發洩自己的情緒。
在育兒方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小事,畢竟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起初的一個小問題,最後會發展成家長都無法控制的大問題,到那個時候再去後悔,就真的什麼都來不及了。
【文章寄語】:孩子太「熊」和家長的教育脫不開關係,大家都說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甚至有些家長比孩子更熊。
所以說不想讓孩子變成熊孩子,家長就先不要做熊家長。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好孩子。
【題外話】:你是否見過那些過分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