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沒有機會讀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從各個渠道聽說,此人是日本推理界空前絕後的大人物,社會派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真是讓人高山仰止。於是上周花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據說是他最得意的一本經典作品——《點與線》。讀完之後,沒有驚喜,卻有著諸多失望。這就是所謂的日本推理界龍頭老大?寫出了這樣一本漏洞百出的小說?
其實第一章看完,我就差不多猜到誰是兇手了,我想大部分讀者可能也猜到了。唯一比較難的就是兇手犯案的手法,說白了就是如何破兇手的不在場證明。警探反覆在火車時間表的問題上糾結來糾結去,我都替他們著急。既然火車有問題,而兇手又肯定在那特定的時刻到達了兇案現場,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坐飛機了。破解了這個疑點,整個案情也就差不多水落石出了。要說真的讓人驚喜的部分,那就是松本清張突破了前人本格派推理的窠臼,融入了社會現實,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從推理手法上來說,這本小說確實沒有什麼創新之處。
相反,我在看完全書後,倒是從其中找出了一些漏洞。第一個漏洞,坐飛機還能冒名嗎?儘管作者成書的年代是上個世紀50年代,也就是二戰後十年左右,社會管理不嚴,坐火車可能真的有人冒名,飛機也能冒名?這不瞎扯嗎?任何一個航空公司都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當時真的是這個樣子,那日本沒有發生空難還真的是菩薩保佑呢。第二個漏洞,兇手在坐船時填寫了登記表,警探把它當成是極為重要的證據,認真核對上面的筆跡。我以為這有個登記表有多麼重要,沒有想到到後面居然說這個表可以隨便拿隨便寫,有沒有搞錯,這樣的東西能拿來當證據嗎?法官的腦子是進水了嗎?
漏洞三是那兩名死者,一個是外出避險的官員,一個飯莊女招待,一面之緣而已。結果居然在上火車時表現得如此戀人一樣親密,這顯然是作者為了配合寫出兇手發現的「那四分鐘」而設計出來的橋段,但是太經不起推敲了。如果兩人在那一特殊時刻表現得不是那麼親密,那兇手的設計不是漏底了嗎?漏洞四是關於氰化鉀,兩名死者分別死於兩個地方,男死者是被混了氰化鉀的威士忌毒死的,女死者是被混了氰化鉀的橙汁毒死的。可是法醫檢測居然說他們都是被毒橙汁毒死的,這個法醫是小學畢業的嗎?
最後一個漏洞就是小說的開頭,兇手請女招待吃飯這一段,這簡直就是把兇手曬在太陽下,你再猜不出來,那你以後就不要再看推理小說了。一個從來沒有請女招待吃飯的人,突然來了興趣,不僅請人吃飯,還拉著她們去送站,期間還不斷看自己的手錶。這擺明了就是告訴讀者,他就是兇手。綜上所述,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點與線》是這樣一本漏洞百出的推理小說,原來松本清張是這樣一位名不符實的小說家。他跟阿婆比起來,真的一個是在天上,一個是在地下,完全不具備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