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2021-01-08 獨視角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王陽明

但是人文社會要發展,大家要過得好,不能不談善惡問題。人天生就有判斷能力,是為「良知」(往深處說,心學上的「良知」有其神秘意涵,大約等同於佛教的「空性」在人身上的體現),即孟子的「四端之心」、陸象山的「本心」,也類似但不等於德國的古典主義哲學家康德所謂「先驗理性」。

那麼談到心性,又為什麼要「格物」呢?就是因為如果僅僅只有先天的判斷力,不格物,一個人的知識不夠,還是不能清楚知道什麼真正對大家都好,什麼不好。要研究了才知道好或不好,然後把好的保留,把不好的去除,即所謂「為善去惡是格物」。

孟子、荀子是戰國時代前、後兩位儒家代表人物;兩人在道德學說的心性論層面,一主「人性本善說」,另一則持「人性本惡論」。孟、荀兩人對於「天(道)」所抱持的不同信念,一方面導致他們對人性問題表現出似相背反的看法,而另一方面使得他們的道德學說,呈顯出形上學取向與倫理學取向的思維差異。

然而,今天我們從新審視會發現,孟子立足在肯定「天道」與「良心」同一所建立的「人性之善」論點,以及荀子基於「人道」與「情慾」異質所指出的「人之性惡」看法,則將發現:前者著重點出了人類的道德自覺能力,而可激起道德實踐的熱望;後者強調說明了禮制、師法的重要,乃能促使世人關注道德價值的客觀化問題。因此,孟子與荀子的心性論說,固然有所不同,但是,克就建立具有現代意義的道德哲學而言,二家毋寧應該相互取法、彼此輔成。

在這裡順便提下,今天很多人以為「心學」創始人是明朝的王陽明,其實不對,因為心學作為儒學的一個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四心之說」,到了北宋,程顥又重開其端,到了南宋的陸九淵對此廣泛的講學授徒,陸九淵曾經在歷史上與朱熹齊名但是觀點不一致,認為「心(我)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到了明朝時期,王陽明才繼續將心學發展到高峰,因此後人稱之為「陸王學派」。

人人都先天具有判斷能力,但是為什麼表現出來的卻不一樣,有人變成善人,有人變成惡人呢?儒學的說法會告訴你,這是一個人後天沾染影響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生為遊牧民族的一員,他當然會視掠奪為善,掠奪是對的,不會認為那是惡,是錯誤的。因為他所在的環境讓他做出這樣的判斷:不掠奪我們就無法生存。而沒有在那種環境的生存過的人,就視之為惡。假如一個人生在海盜家庭,就不會認為攔截貨船,綁人,索要贖金什麼的是壞事,因為他們這樣的人從小是靠這生活下來的,他的常識和判斷力告訴他,不這樣幹,自己就無法生存。但一個不是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人,他就不認同他們的做法,必然認為這是惡。

隨著知識增加,經驗增長,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寬到全人類的歷史,就不會被個人有限的經驗、偏頗的立場局限。我們知道掠奪是不好的,攔船截貨也是不好的,這是著眼於全人類的福祉。這擴大眼界,增長知識見聞,就正是王陽明「格物致知」的過程。

相關文章:

如果人類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世界上的罪惡又是哪來的?

儒家的道德實踐——天道論、心性論、工夫論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重要了。他已經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所有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於心學四句了。所以,後來人很多學習他的思想,人生感悟和改變就發生了,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儒家思想繞不過去的大集成者。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
  • 小狼咬死兔子救母狼,是善是惡?王陽明:糾結善惡的人,必定痛苦
    說道中國的大師,古往今來數不勝數,但是能有資格被稱為聖人的,王陽明絕對算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但是卻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簡單告訴你,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厲害在哪裡?讀懂了,你也就知道他為何被稱之為聖人了。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四句教,特別有名: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分別指代什麼?我覺得,這個是有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背景在裡面的。理即善,欲即惡。理、欲,替換進去,四句教就成為了這樣4句:無理無欲心之體,有理有欲意之動,知理知欲是良知,為理去欲是格物。這樣子,其實也講得通的。我們從小到大教育,其實更多的狀態,即上面4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家用心體悟一下,是不是這樣?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關鍵在於後天的修行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就像生長在母體中的一對雙胞胎,同時並存在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中生在喧囂塵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渣,但人心好似一張網,它可以過濾心中的一些渣滓,只要我們記著孔夫子的教誨:每日三省吾心,便可以趨惡揚善同理,我們身處紅塵,必然產生各種人際關係,為博取他人的認可
  • 王陽明:想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境界,首先什麼是善與惡
    在王陽明(王守仁)看來,卑鄙與高尚,邪惡與善良,仇恨與熱愛,全在你一念之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英國思想家洛克則提出了「白紙論」,認為人性本來空如白紙,根本不存在善惡問題;善與惡,都是後天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那麼,佛教又是怎麼看待人性的呢?
  • 王陽明心學核心是啥?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南大吉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說我犯過許多錯誤,先生為什麼一句話都不提點我呢?王陽明問,什麼錯誤?南大吉就把這樣那樣的事情數了數,王陽明就回答,我說過了啊,我不說,你怎麼知道犯錯了呢?南大吉說,是良知告訴我的啊,王陽明笑了,那良知是誰說的?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這可能是孟夫子的「人性本善」信念發揚到了最極端,最使命感的宗教家格體,簡易工夫循循善誘,有如圓教。人性豈非只有一面?我們知道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但誠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列車難題,「人性」豈是那麼熱燙燙的鐵板一塊?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地痞流氓薛洋因幼時被常慈安妻辱,為了洩憤,滅了常氏滿門,並成為溫氏走狗,傷人無數,並帶上了麒麟臺,在其身負重傷之後,偶遇曉星塵與阿箐,眼瞎不明情況的曉星塵好心給他治傷,他卻誘騙曉星塵殺人,最後也殘忍殺害了阿菁,是為惡!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對著竹子去格物,一格就是七天,以至於病倒。年輕時遍讀考亭之書,結婚時和道士坐而論道以至忘了結婚。能文能武,既能提筆寫文章,又能馬上安天下。講學、平叛,兩不耽誤。而他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心學。比如《易經》《智囊全集》,最好的就是讀一讀王陽明。要讀王陽明,最好的選擇就是這本——《知行合一 王陽明傳》本書是一部關於王陽明成長曆程的小說。
  • 善惡觀念:人真的有善與惡之分嗎?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與惡的觀念,這是一個從古至今思想家、哲學家都一直在討論不休的問題。善惡觀念是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它是對人或事進行道德評價的最一般的概念,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惡則是指違背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而善惡觀念則是指人們對某種行為或事件道德與否的評價、觀點和看法。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在牛醫生的攛掇下商量如何整死牛結實,包括還在腹中的孩子,由此看來村民當年收養他是善,現在要殺他是惡。而從小搗蛋的牛結實是惡,以死謝罪懇請大家放過孩子,一句「娃兒無過」又讓人看到他內心的善,善惡的轉變就在一念間。兩頭牛的故事就是由牛醫生和牛結實的故事,一個外表光鮮萬人敬仰,一個邋裡邋遢遭人唾棄,兩人的恩怨則是小時候種下的惡果。
  • 《喊山》:善與惡交替的人性
    影片聚焦於被拐賣的婦女,從被拐賣婦女的悲慘生活中映射出世態人心,從中我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憨厚與淳樸,也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存在的殘忍人性。讓我不禁心生疑問:人性真的就僅僅是「非善即惡」嗎?人性善惡的爭論早已有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孟子為首的儒家所倡導的性善論,還有以韓非子為首的法家所倡導的性惡論。
  • 《人性心理學》善與惡的來源
    生活把好的一面給人看另一面,需要去愛。生活有苦有甜,人性有善有惡,那些人性中的善與惡來源於哪裡?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生活的。《人性心理學》就為我們闡述了人性中善與惡的來源,以及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情緒。首先作者大衛休謨對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提出了質疑。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源於邏輯推理裡面的演繹歸納法。這只是一種假象或者猜測,並不能代表真理。
  • 人性的善與惡,本就是世界原來的樣子——《釜山行》
    人性的善與惡,本就是世界原來的樣子——對《釜山行》的深度解讀《釜山行》作為一部由動漫改編的真人電影,無疑,它是成功的,情節一波三折,人物刻畫的細膩真實,糟點不多,雖然沒有生化危機那種視覺衝擊,但也是難得的佳作!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於是,孟子用邏輯把人性善的學說嚴密包裝起來。孟子說,人內心天生就有善的種子,你只要好好愛護它,丟掉了要去找到它,像保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保護善的種子,並能推而廣之,那麼人就是善人了;相反,要是丟掉了善的種子而不知道去找回來,那人就變惡了,將滑落到禽獸的隊伍中去。
  • 千古第一奇人王陽明的聖賢之路:你可知道他到底有多牛?
    王陽明的祖父聽到這一句話,心裡哐當一下,依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馬上就為他改了個名字叫「守仁」。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也是大家熟知的王陽明。王陽明從小就展現出異於常人的一面!十一歲隨祖父入京與父親團圓,當眾賦詩為祖父解圍,技驚四座。十二歲與老師作答:讀書為做聖賢。
  • 《食罪者8》,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間!
    那麼,人性的根源到底是善還是惡?或許這是一個糾纏千年的無解之謎。而當看到《食罪者8》的時候,對於這兩種早已流傳千年的理論卻又重新有了不同的感悟。《食罪者》系列小說是宇塵所著。融合了多種創新推理元素,這一系列小說相比其他推理小說不管從情節的設置還是從推理環節的層次,都更加的鮮明有新意。這也是《食罪者》系列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