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善與惡交替的人性

2020-12-16 MS蘇伊

《喊·山》是由楊子導演的一部文藝愛情片,改編自葛水平的同名小說,取材於真實事件,於2016年上映。

影片聚焦於被拐賣的婦女,從被拐賣婦女的悲慘生活中映射出世態人心,從中我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憨厚與淳樸,也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存在的殘忍人性。讓我不禁心生疑問:人性真的就僅僅是「非善即惡」嗎?

人性善惡的爭論早已有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孟子為首的儒家所倡導的性善論,還有以韓非子為首的法家所倡導的性惡論。但這部電影展現在我眼前的,不僅僅是人性的善與惡,更有善與惡的交替!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最複雜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告子曾說過「性猶揣水也,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人性之分於善與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所以,人的善和惡是在於環境對他的影響和自身的變化的。

影片的女主紅霞本是城市裡的大家閨秀,在紅霞在七八歲的時候,晚上跟著奶奶去逛集市時被人販子拐走,之後被迫賣給臘紅為他生兒育女。

小小年紀的紅霞整天被關在屋子裡,卻無意中聽到臘紅和別人的對話,原來臘紅是個殺人犯!

還是個孩子的紅霞驚恐萬分,大聲叫喊,為了不讓自己打死人的秘密曝光,臘紅拿起鉗子,硬生生的把紅霞的舌頭夾斷了,從此紅霞變成了啞巴。

如果說打死人是因為臘紅本性殘忍,那麼他夾斷紅霞的舌頭的決定,便是他根據紅霞當時的過激反應而做出的,他害怕自己的秘密被人知道,害怕坐牢,更害怕死。

那之後,紅霞見到臘紅就不寒而慄,心中充滿了對臘紅的恐懼和怨恨,她看臘紅的眼神夾雜著厭惡、害怕和憎恨,這也讓臘紅更是變本加厲的折磨她。

紅霞受盡了虐待和凌辱,稍不留神就非打即罵,還經常要滿足臘紅突發其來的獸慾,並不得不為這個禽獸般的男人生下孩子。

臘紅如此這般的對待紅霞,更多的是受紅霞態度的影響,紅霞越是討厭他,憎恨他,他越是想要通過暴力徵服紅霞;而紅霞雖然內心不滿,卻又無力反抗,逆來順受的態度也讓臘紅對她的凌虐更加肆無忌憚。

雖然臘紅對紅霞毫無憐憫之心,極盡殘忍,但他卻從未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只因為大女兒的一句要吃山楂,臘紅專門跑去山裡給女兒摘山楂,卻因此被炸斷了腿。

在臘宏將死時,他將手中為女兒摘來的山楂遞給女兒,女兒想上前卻被紅霞拉住,臘宏甩出手中的斧頭罵了句瓜婆娘便昏死過去。

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讓臘紅完全不顧紅霞的死活?可是這樣殘忍的人,對自己的女兒又是一個正常慈愛的父親。

所以一個人的人性不能夠做出善和惡的極端的判定。一個人是善還是惡,歸根到底還是由他的行動來表明的,就像臘紅對紅霞是惡的,但對女兒卻是善的。

在利益面前,再樸實的人都會顯露出人性自私的一面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砂礫或者出魚片裡示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錢鍾書

人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複雜的,有善也有惡,那麼關鍵就看善和惡之間到底有著多大的距離。

臘紅死後,村裡能說上話的人都來到紅霞家裡,在他們商討下,為了村裡的名聲,村裡的領導決定用錢來私了,紅霞卻在紙上寫出不要錢。

再三商量,村裡決定讓韓衝去照顧紅霞娘三的生活。相信此刻,紅霞還是感受到了村裡人的樸實。

也許是太久沒有被人如此對待過,也許是韓衝的責任吸引了她,韓衝的到來,讓紅霞開始的新的生活,紅霞慢慢開始依賴韓衝,她的心也在無聲無息間被這個西北漢子,融化了。

而在相處的過程中,韓衝發現這個啞女善良、淳樸,所以對她萌生的也不僅僅是同情,而是有了更多的愛慕的情愫在裡面。兩人一起磨麵粉,感情也不斷得到升溫。

當所有秘密被揭開時,人總會在做選擇時考慮自己的利益。韓寒有句話說的好:小孩才分對錯,成人只看利弊。

人與動物相比,最大的區別是人類有思想,但當人類身上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開始控制這些思想的時候,尤其是基層法治未能涉及到的偏遠山村,人性的冷漠與自私便展露無遺,人類體內的獸性便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貧窮與愚昧,就是最大的幫兇。

在村裡人得知臘紅是在逃殺人犯的時候,即使臘紅已經被炸死了,他們還是容不下女紅霞一家。村幹部鼓動全村人趕走紅霞,莫名其妙就給她扣上了殺人犯的帽子。

韓衝為了留下紅霞,決定去自首,他們又不想和韓衝一起承擔炸死人不報警的後果,害怕玷汙村裡的名聲,阻攔韓衝去自首。

而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人為紅霞說話。村裡一老人試圖以全村人的名義對韓衝進行道德綁架,質問韓衝胳膊肘往哪拐時,只有韓衝他爹喊著說:他往良心上拐。全村這麼多的人,竟然對良心這個詞,如此的陌生。

透過屏幕,我已經感受到了村民們滿滿的惡意。劇中的女主紅霞,卻在親身經歷著這樣的黑暗,在本該笑靨如花的年齡,早已飽經滄桑。

和黑暗對抗太久,也可能被自己內心的黑暗慢慢吞噬掉,誰說天使不會變成惡魔

多少人犯下罪行僅僅因為不能忍受邪惡!——阿爾貝·加繆

關於善惡還有一種思考,就是仇恕,別人傷害了你,你是報復或是寬恕?寬恕似乎是善,但如果此人不知悔改,又行惡傷害他人,那你的寬恕是否是一種惡?報復似乎是惡,但以牙還牙本身就是一種公正,沒有公正,又以和言善?

在韓衝被警察押著指認現場的時候,紅霞著一身紅衣,雙手舉著一張紙,用毛筆寫著:「人是我殺。」

韓衝泣不成聲,掙脫民警,上前奪過了那張紙,吞進了肚子裡。

可是,沒用的,紅霞把一切都寫到了紙上。

是她讓女兒跟臘宏說,想吃山裡的山楂,而她早就知道,能摘到山楂的地方,剛好就是韓衝炸獾子埋雷管的地方,這一切都是她計劃好的,不是意外。

當臘紅被炸斷腿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時候,是她用手捂死了臘紅。

於是紅霞被警察帶走了,她的兩個孩子託付給了韓衝的父親。

高潮到來,女主才是最終的兇手。不禁感慨,遲來的正義,是飽受折磨的絕望者,最後的絕地還擊。好比,一位常年遭受家暴的的女人,最後使出陰謀將其老公殺害,真相大白後女人獲刑入獄。

有句話叫:兔子急了也能咬人,驢急了亦能踢人。善良的人惹急了將變得不再善良。人性裡面的善與惡會隨著事態的變化而變化,隨著人的脾氣而爆發。

紅霞常年過著非人的生活,忍受著臘紅的凌辱,還生下了自己仇人的孩子,說紅霞心裡從沒想過反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只是紅霞年幼時就被拐賣,那時還是個孩子的她將深深的無力感一直延續到了成年。

直到她有能力,也足夠了解了這個男人的時候,她才選擇以設計殺死臘紅的方式,讓自己脫離苦海。

不禁讓人為紅霞的遭遇感慨,也為其所作所為而惋惜。她固然可憐,但無論如何都應依靠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結語

人性真的就僅僅是「非善即惡」嗎?我認為,善惡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時候,惡人也會做好事,而有時候,善人也會做壞事,善惡交替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善與惡並不在於人性本身,而在於環境對他的影響以及教育的引導。這種不確定性,也會受環境的影響和自身的變化而改變,可能會繼續善良,也有可能會轉而為惡;同樣的,當下表現為惡的人,他以後表現是善還是惡,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

做個順其自然的人,做個中庸的人。凡事不計較,但要有態度,因為人性裡面的下一秒,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善還是惡。

相關焦點

  • 《喊山》:紅霞無聲的吶喊,是對命運最有力的抗爭
    電影《喊山》的主角兒沒有一個知名演員,影片的拍攝沒有一個電腦特效鏡頭,但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紅霞的命運讓人感到壓抑、窒息,韓衝的重情重義彰顯人性的光輝,兩個人的愛情真摯又熱烈,結局無奈有悲涼。影片以紅霞的命運為主線,反映了人性的善與惡。臘宏無惡不赦,可他心中也有愛,他是為了給女兒摘果子而死;韓衝沒有文化,三十多歲找不上媳婦,與寡婦偷情被村裡人指指點點,但在紅霞身上,他奉獻了男人的擔當、責任與愛;紅霞本是受害者,她善良、美麗,卻因一時糊塗觸犯了法律。
  • 豆瓣評分8.4《喊山》,無聲的吶喊背後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喊山》改編自著名女作家葛水平的同名小說,原著曾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及2005年人民文學獎等諸多殊榮,取材於太行山地區發生的真實事件。《喊山》是楊子執導的愛情劇情片,由郎月婷(飾紅霞)、王紫逸(飾韓衝)等主演,於2016年5月25日在韓國上映,2016年8月26日在中國上映。
  • 《人性心理學》善與惡的來源
    生活有苦有甜,人性有善有惡,那些人性中的善與惡來源於哪裡?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生活的。《人性心理學》就為我們闡述了人性中善與惡的來源,以及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情緒。首先作者大衛休謨對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提出了質疑。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源於邏輯推理裡面的演繹歸納法。這只是一種假象或者猜測,並不能代表真理。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
  • 喊山:少女被拐,變成啞巴嫁為人婦,痛下殺手,背鍋老實人
    導演楊子給《喊山》的定位是愛情故事片。所以看過影片的人,多從影片中故事談及他們的感受。故事沒有驚天地的懸念,人物塑造的角色也大多都是點到既止,沒有深挖,這讓影片顯得有些神秘。這也難怪,畢竟《喊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 《喊山》:高崗上最真摯的告白
    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部在2013年上映的寫實主義電影《喊山》,它是由李彥廷執導,侯巖松主演的。講述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晉西北農村生活的劇情片,改編自葛水平同名小說。寫實主義風格的鏡頭下將小山村裡的人性展現了出來,極其深度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涉及到的社會實現面貌使得該影片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與意義。韓衝一直未娶,見臘宏帶著啞妻和一雙兒女著實可憐,便好心收留在自家。臘宏好吃懶做,常打罵啞妻。韓衝看也不是,管也不是。他自己的麻煩已經不少,全村都知道他溝對面有個潑辣姘頭。
  • 父子照亮了《喊山》裡的弱女子的命運
    01電影的敘述手法《喊山》採用順敘、插敘相結合的敘述手法,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喊山,喊這一字,是悲慘的低泣,是無言的控訴,是絕望中的爆發,更是希望中的虛妄。紅霞長期心中的壓抑,只能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偷偷地跑到山上通過喊山的方式來發洩。影片最後,到底誰是兇手已不重要。
  • 《喊山》影評:經歷的苦難融入進了這無聲的吶喊
    《喊山》影評:經歷的苦難融入進了這無聲的吶喊這是一部低成本的電影,它既不是一部純粹的商業片,也不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導演也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牌導演,楊子,一個07年畢業於表演專業的、看似不務正業的導演。但是往往就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導演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 人性的善與惡難以承受的真相
    一部《執迷》讓人眼前一亮,一個尋求真相的故事,一個展示真實人性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發現生活裡的真相,尋找被掩蓋的聲音。《執迷》的作者是高銘謙,在他的筆下《執迷》開始於一封神秘的郵件,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你是否認識真實的自己?這對於我們的主人公江江來講仿佛於黑暗之間一束光刺了進來,是黑暗吞噬光線還是黑暗被徹底打碎,這一切突然間失控了。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那麼什麼是善呢!那些自詡正道的人都是善?修習「旁道」的一定是惡,努力營救老儒婦孺也是惡?夷陵老祖魏無羨在不夜天被誅殺時,說的話令人深思:臺詞一:有人要殺我,我不能自保,我死算我倒黴,其他人我殺不得!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善惡無關本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人類獲得利益的表現方式斯賓諾莎說:所謂善是指一切的快樂和一切足以增進快樂的東西而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在魔鬼的內心,有著天使的靈魂,在天使的背後,潛伏著魔鬼的騷動在它們的角逐中,天使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善,魔鬼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惡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揭露人性的故事,也是關於兩頭牛的故事,簡單的來說解放前夕一個偏僻的山村,村民收養了一個孤兒牛結實,此人十分潑皮,把動物用的催情粉放進村民飲用的河水裡,讓守舊壓抑的山村響起了尷尬聲響。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與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而無果。到頭來,弄得人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人,是自然界中動物的一個種類,稱為人類。本性嘛,應該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後天性的,應該和其他動物是一致的。和其他動物一致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為了自保和生存。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這可能是孟夫子的「人性本善」信念發揚到了最極端,最使命感的宗教家格體,簡易工夫循循善誘,有如圓教。人性豈非只有一面?我們知道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但誠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列車難題,「人性」豈是那麼熱燙燙的鐵板一塊?
  • 《食罪者8》,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間!
    那麼,人性的根源到底是善還是惡?或許這是一個糾纏千年的無解之謎。而當看到《食罪者8》的時候,對於這兩種早已流傳千年的理論卻又重新有了不同的感悟。《食罪者》系列小說是宇塵所著。融合了多種創新推理元素,這一系列小說相比其他推理小說不管從情節的設置還是從推理環節的層次,都更加的鮮明有新意。這也是《食罪者》系列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
  • 人性的善與惡在心中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因為普遍存在於人的內心
    導語:「善」與「惡」,從古到今都一直在探討著。如孟子的「性本善」論,荀子的「性本惡」論等等。其實「善」與「惡」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找到答案,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而「性本善」與「性本惡」也是矛盾統一體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