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2020-12-15 語眾天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人人都一樣,不要高看自身善的心智,更不要小看自身惡的心智,沒有誰能超脫到哪裡去,隨意評價或嘲笑別人,只能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幼稚表現。所謂修行,就是克制惡念,真正完全成功的,我還沒聽說過,但克制本身是積極的,如果沒有這些主動改善自己的人存在,或許人類團體的醜陋面更大。而善惡人性的根源是趨利避害的人性規律。

每個人都像行駛在人生路上的一部車,趨利是發動機,避害是保護罩,看得見起點,看不見終點,或轉彎或直行,或上坡或下坡,或加速或剎車,方向盤都在自己手裡,但是,只能無可避免的往前行,走過的路和風景,可以回頭張望,卻沒有掉頭的指示牌,也沒有倒車鍵,我們都在這樣獨自行駛在陌生的路上,聽到的只有自己的心跳。

趨利避害是放進我們基因裡面的律,沒有例外,誰也無法逃脫。利的本質是生存和更好的生存,害的本質是生存的威脅和生存狀態的威脅。正面意義上,這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保障,負面意義上也是人們相互傷害的根源,而造成傷害的結果,大多數時候卻與初心沒有直接聯繫。比如經濟的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本意,是不願看到的結果,甚至很多結果還未被發現,但是事實已然存在。

很多商業活動的初心也都是好的,但是最終成就了誰、傷害了誰,成就了什麼、傷害了什麼,作為當事人,甚至都很難完全知曉,但是我們在這樣一個博弈的生態裡活著。世界上真的存在非零和博弈嗎?站在整個世界的高度,似乎並不存在,都在無形中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零和遊戲,或許是因為我們認知的有限,只能在可認知的範圍內儘可能得做到非零和,但是大部分時候卻是趨利避害的人性使然,讓我們不論是否認識到危害,都會產生一個想法:顧不了那麼多了。這是被傷害者的可悲,也是倖存者的幸運。

這是一個怪圈,沒有誰能走出來,如果要怪,那就要怪罪所有人,因為沒有誰活著卻未對世界造成過任何影響的,甚至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是不可預見的影響,沒有無辜者;但是我們不需要去怪罪任何人,因為這是規律使然,不可避免的結果。雖然我們走不出這個怪圈,但是我們可以做好自己,盡己所能地讓自己,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

人與人產生事,人與物產生事,事的本質是一種利弊意識。成熟的人看事情,不論對錯,只分利弊。我們時常容易在,職場中、生意場上、家庭生活中甚至朋友之間,沉浸在無休止的辯論裡,總要分出個對錯,還美其名曰,堅持真理,這是佔領道德高地的表現,卻是幼稚的行為。最終或許得到了想要的那個「對」,卻失去了本來的感情和初心的方向。這是趨利避害的典型無意識錯誤應用。很多直男直女大概深有體會,但是每個人都有「直」的一面和直的時候。

什麼是真理,真理就是,同事團結、生意合作、朋友互助、夫妻恩愛,真理是對我們有益的初衷。以損害感情為代價以獲得道德高點,不是真理的行為,而是自私的表現。即使最終證明你是對的,你也是「錯」。錯不在你和對方爭論的那個問題上,而在於爭論的過程中忘卻了本來的關係和應有的初衷。拋去對錯思維,才能獲得利弊思維。既然有這樣一個趨利避害的人性規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運用呢?在此,給大家三點建議。

第一、接受人性的規律,樹立利弊思維。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自己和他人裡面的人性規律,那就坦然接受它。這是建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前提,也是我們保持良好心態的必須。不能接受,最後受傷的只能是自己。不管你現在處於哪個年齡段,接受它才是成熟的開始,成熟並不意味著油膩,而是更好得對人生負責。摒棄對錯觀念,遇到任何事要有利弊思維,分析利弊:利大於弊,那就竭力爭取,弊大於利,那就堅決不做,利弊平衡,那就順其自然。利弊思維的關鍵是辨別利和弊、以及分析利弊關聯方。

第二、保持正能量,善用人性規律。

對於人來說,負能量無需堅持,隨時隨地都可能會有,但是正能量卻需要堅定持守。所以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仍然建議大家,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多關注正能量有營養的信息;在這知識迸發的時代,聚焦學習自己規劃方向上的知識。只有保持正能量,才能保持人性善的那一面,才能不被其他東西蒙蔽眼睛,進而喪失對利弊的判斷力。既然有這樣的人性規律,我們就要用它更好的駕馭自己的生活、工作、感情等等。不論是方案設計、制度制定、計劃設定、產品研發、流程管理、關係協調等等,都可以運用趨利避害的人性,進行操作和執行。在後面的文章中會逐步涉及這些方面,希望對大家有用。

第三、把握規律,為自己贏得生存和發展。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煩惱的事,這些事本質上就是利弊關係。面對這些事,我們不僅要有良好的心態,更要有處理的能力。而處理好這些事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找到事情背後的利益方和損害方,並通過重建利弊結構,來促成事情的解決。關於具體方法和案例,篇幅原因,暫不做探討,後面再細說。

最後,希望各位通過這篇文章,能對自己、生活工作以及未來,有所啟發。祝願大家天天正能量,年年有收成!

編輯:語眾

審核:語眾

終審:語眾

相關焦點

  • 《喊山》:善與惡交替的人性
    影片聚焦於被拐賣的婦女,從被拐賣婦女的悲慘生活中映射出世態人心,從中我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憨厚與淳樸,也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存在的殘忍人性。讓我不禁心生疑問:人性真的就僅僅是「非善即惡」嗎?人性善惡的爭論早已有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孟子為首的儒家所倡導的性善論,還有以韓非子為首的法家所倡導的性惡論。
  • 《人性心理學》善與惡的來源
    生活有苦有甜,人性有善有惡,那些人性中的善與惡來源於哪裡?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生活的。《人性心理學》就為我們闡述了人性中善與惡的來源,以及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情緒。首先作者大衛休謨對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提出了質疑。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源於邏輯推理裡面的演繹歸納法。這只是一種假象或者猜測,並不能代表真理。
  • 洞察人性,看清規律
    人生有兩大本領要掌握:人性和規律。規律是天道,人性是人道,他們合力就是天機。一個人的欲望越淺,對天機洞察的就越深。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人性。 一、大家都會同情弱者,只要你弱,哪怕不佔理也能博取同情。如果你強,大家都會嫉妒你,不懂示弱會被千夫所指。 二、越成功越要謹言慎行,越弱小越可以膽大妄為,野蠻生長。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人性的善與惡難以承受的真相
    你是否認識真實的自己?很多人執迷於自己所看到的真相,而展現在眾人面前的真相是否是世界的終章,亦或是我們看到的正是別人期望我們看到的。一部《執迷》讓人眼前一亮,一個尋求真相的故事,一個展示真實人性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發現生活裡的真相,尋找被掩蓋的聲音。《執迷》的作者是高銘謙,在他的筆下《執迷》開始於一封神秘的郵件,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你是否認識真實的自己?
  •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人的本性無非就是善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持性善論的,在中國三字經中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國人大多是人性善的擁護者,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一些人發現性善論與現實不符,轉而一些人開始傾向於性惡論,於是在中國有了性善和性惡之爭,這在西方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
  • 人性究竟是什麼
    人性就是人的本能,也是指人的本性,因為有人性,我們才有差別才有你我他。李迎春老師認為:人性本空,即人類天然具備的基本精神屬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惡,指的是人性空衍生出來的內容。在自然屬性中,人性本無善惡之分,人生而如一張白紙;在社會屬性中,人性會因環境的變化、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惡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從社會層面觀察人的行為,任何人都有善惡一體兩面,相互制約。任何單純強調人性本善或者本惡的觀點,都是不全面客觀的,都是不符合事實真相的。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所以人性是可以通過真實事件本能反應去印證,然後用理性去分析,有時候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善還是惡,是犧牲自我成就他人,還是成就自我犧牲他人,真實的人性是很難去分辨清楚是非對錯,所以說真實的人性是複雜的,是很難以琢磨的。羅生門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這種意思。人性有兩種表現情況,一種是理性下的人性,另一種則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
  • 女藝術家把剪刀交給觀眾,任人剪碎身上衣服,看見人性的惡
    從壓榨工人階級的資本階級中,我們可以看見「人性」的貪婪;從日漸頹廢的三和大神中,我們可以看見「人性」的懶惰;從職場鬥爭中,我們可以看見「人性」的自私;從責任的承擔上,我們可以看見「人性」的軟弱。事實上,人性並不能用善和惡來區分,人性有其獨特的規律性。人性是人的本質上述種種事例皆是外部社會教化的結果,並不能歸結到人性中。從人開始出現到社會化到現代化的進程來看,人的本質之一是繁衍並保護幼崽,這也是動物的本質。
  • 市場的利潤來源於人性的本能,認識人性的本能是盈利的第一步
    人的天性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的虧損,要想在市場持續盈利,我們需要認識並克制自己的本能。一、從眾的本能廣闊的草原上,一群鹿在悠閒地享受午後時光。然而,什麼也沒有發生,除了第一個奔跑的鹿,其他的鹿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哪怕它們什麼都不知道,它們也會跟著第一隻奔跑的鹿玩命奔跑。這是食草動物在草原上生存的本能,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立馬逃跑。難道就沒有想要搞清楚狀況再決定的鹿嗎?有啊,但是由於危險來臨之際,它們不能立刻做出決定而錯失了逃命的機會,大都成為了捕食者的果腹之物。
  •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與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而無果。到頭來,弄得人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人,是自然界中動物的一個種類,稱為人類。本性嘛,應該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後天性的,應該和其他動物是一致的。和其他動物一致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為了自保和生存。
  • 中國版人性的弱點: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這段時間,讀了一本被稱為「中國版人性的弱點」的書,名叫《羅織經》,書中就是講小人是如何利用人性弱點去算計人的,涉及到的正是一些處世智慧,我們可以不去用,但一定要懂。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從書中提煉出成年人要懂的人性智慧,幫你站住腳,防止被小人算計。人們有自身的意識,有自身的思維,有判斷事物的能力。人和動物的一個最大的差別便是人有著人的本性。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人類的心路歷程善惡交織,由於部分人的無休止的欲望和人性中的貪婪,世界一直處於危機和危險之中。如果不對人性人心加以思考並對其中惡的部分進行限制和引導,那世界的未來將黯淡無光,處於被黑暗吞噬的邊緣。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早有討論。
  • 灰度人性:測試人性的人,最沒人性
    汪精衛在人性上是好是壞?汪精衛像絕大多數人的人性,算不上極善也算不上極惡,屬於非常複雜的組成,介於善惡之間。平日裡的好人,並不是他本性就是好的,而是他選擇做一個好人,用善將惡壓制,只展現善的人性。只要是人,面對人性的考驗都會有一個極限。就像有人說,如果你的孩子躺在醫院沒錢交醫藥費,你正好撿到了二十萬元,你是先拿去交醫藥費,還是寧可等孩子病重也要等失主?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揭露人性的故事,也是關於兩頭牛的故事,簡單的來說解放前夕一個偏僻的山村,村民收養了一個孤兒牛結實,此人十分潑皮,把動物用的催情粉放進村民飲用的河水裡,讓守舊壓抑的山村響起了尷尬聲響。
  • 《食罪者8》,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間!
    那麼,人性的根源到底是善還是惡?或許這是一個糾纏千年的無解之謎。而當看到《食罪者8》的時候,對於這兩種早已流傳千年的理論卻又重新有了不同的感悟。《食罪者》系列小說是宇塵所著。融合了多種創新推理元素,這一系列小說相比其他推理小說不管從情節的設置還是從推理環節的層次,都更加的鮮明有新意。這也是《食罪者》系列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 音樂和人性的關係
    此文還是刻意為你寫的,是上一文的姊妹篇,希望你看過之後更喜歡;在這就不解釋什麼是音樂的事了。先說人性人性就是人的本能,也叫「本性」;由於它支配了人的行為,所以我們會看到各種人表現出的各種行為。由於人性中的弱點無法界定善惡,所以人們常用道德規範界定善惡:捨己為人是為大善,利人利己是為善,損人利己是為惡,損人不利己是為大惡;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實,為偽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實,為偽惡。但這個用道德規範的界定看上去很牽強。
  • 「書海無涯」威廉·戈爾丁《蠅王》,從寓言中體察人性的惡與善
    就像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這本書《蠅王》,雖然人性的「惡」在這裡暴露無遺,且最終將「善」打敗,但文字背後,作者本真的願望卻是想去通過這一殘忍的故事,召喚人性當中「善」的回歸。《蠅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處女作,是一部哲理性的寓言小說,和其他許許多多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實的偉大著作所不同,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
  • 電影《寄生蟲》在講什麼?是那複雜的人性
    而娛評君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其實更多的展現出了人性的複雜。為什麼這麼說呢?善與惡並存,這就是他們人性的複雜。為什麼會這樣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要生存,又不願意去付諸於努力和勞動,所以只能走捷徑,因此作惡;而他們所欺負的、趕走的司機和幫傭,本質上和他們一樣,也是窮人。基於同樣的處境和作惡後的愧疚,他們也會有善的一面。設想一下,如果金基澤一家是很有錢的人,他們還會那麼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