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善」與「惡」,從古到今都一直在探討著。如孟子的「性本善」論,荀子的「性本惡」論等等。其實「善」與「惡」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找到答案,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而「性本善」與「性本惡」也是矛盾統一體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無處不在都能感受到人性「善」與「惡」的並存。很多時候都是受自己的情緒影響,比如人都會有生氣、心情不好的時候,在這種情緒下,很多人都會把人性中「惡」的一面表現出來。而在高興、開心的狀態下,人性中的「善」也會表現得很明顯。「善」與「惡」都會存在每個人的內心,只不過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裡,哪個更佔主導地位而已。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正因人性有「善」與「惡」的存在,所以社會上才會有所謂「好人」與「壞人」之分。平時我們說誰誰是「好人」,誰誰又是「壞人」,其實是受個人評判標準影響的。其實「好人」與「壞人」也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好人」,沒有絕對的「壞人」。
其實 「善」與「惡」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可以一念成佛,也可以一念成魔。生活中不必把每個人想的那麼好,也沒必要把每個人想的那麼壞。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譯為:「看到善行,就像怕自己趕不上似的去追求;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像把手伸入滾燙的水中試探溫度一樣趕快避開」。因此人要積極行善,堅決拒絕惡
行。追求善,避開不善。這不是很高的要求,只要嚴格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一生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人都有過人之處,但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我們要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好的為榜樣,努力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