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與惡在心中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因為普遍存在於人的內心

2020-12-16 歷史舊影

導語:

「善」與「惡」,從古到今都一直在探討著。如孟子的「性本善」論,荀子的「性本惡」論等等。其實「善」與「惡」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找到答案,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而「性本善」與「性本惡」也是矛盾統一體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無處不在都能感受到人性「善」與「惡」的並存。很多時候都是受自己的情緒影響,比如人都會有生氣、心情不好的時候,在這種情緒下,很多人都會把人性中「惡」的一面表現出來。而在高興、開心的狀態下,人性中的「善」也會表現得很明顯。「善」與「惡」都會存在每個人的內心,只不過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裡,哪個更佔主導地位而已。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正因人性有「善」與「惡」的存在,所以社會上才會有所謂「好人」與「壞人」之分。平時我們說誰誰是「好人」,誰誰又是「壞人」,其實是受個人評判標準影響的。其實「好人」與「壞人」也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好人」,沒有絕對的「壞人」。

其實 「善」與「惡」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可以一念成佛,也可以一念成魔。生活中不必把每個人想的那麼好,也沒必要把每個人想的那麼壞。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譯為:「看到善行,就像怕自己趕不上似的去追求;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像把手伸入滾燙的水中試探溫度一樣趕快避開」。因此人要積極行善,堅決拒絕惡

行。追求善,避開不善。這不是很高的要求,只要嚴格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一生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人都有過人之處,但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我們要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好的為榜樣,努力向他們學習。

相關焦點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善惡無關本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人類獲得利益的表現方式斯賓諾莎說:所謂善是指一切的快樂和一切足以增進快樂的東西而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在魔鬼的內心,有著天使的靈魂,在天使的背後,潛伏著魔鬼的騷動在它們的角逐中,天使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善,魔鬼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惡
  • 《食罪者8》,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間!
    那麼,人性的根源到底是善還是惡?或許這是一個糾纏千年的無解之謎。而當看到《食罪者8》的時候,對於這兩種早已流傳千年的理論卻又重新有了不同的感悟。《食罪者》系列小說是宇塵所著。融合了多種創新推理元素,這一系列小說相比其他推理小說不管從情節的設置還是從推理環節的層次,都更加的鮮明有新意。這也是《食罪者》系列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趴在房頂偷看大人做遊戲被攆著追打,還在在大喜之日刨新郎家的祖墳拿來隨分子就是這樣一個搗蛋鬼,村民不敢惹他,卻沒有一個人不恨他,直到他在聖水裡洗澡,還救下陪葬的寡婦,這讓村民積壓心中的怒火冒了出來人人喊打,村民頓時翻了臉。在牛醫生的攛掇下商量如何整死牛結實,包括還在腹中的孩子,由此看來村民當年收養他是善,現在要殺他是惡。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美人皮》:善與惡之間的不斷抗爭,才是人生的真正底色
    人生的修行是善不斷擊敗惡的過程,是自我驅動與完善的過程,只是有些人未能打敗惡念,有些人得到了心靈的救贖。「貓妖」見證下的一段深入靈魂的情愛近期熱映的《美人皮》是一部懸疑愛情片,主要講述了「貓妖、喬生、連城」三人之間的虐戀故事。
  • 《人性心理學》善與惡的來源
    生活把好的一面給人看另一面,需要去愛。生活有苦有甜,人性有善有惡,那些人性中的善與惡來源於哪裡?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生活的。《人性心理學》就為我們闡述了人性中善與惡的來源,以及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情緒。首先作者大衛休謨對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提出了質疑。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源於邏輯推理裡面的演繹歸納法。這只是一種假象或者猜測,並不能代表真理。
  • 《喊山》:善與惡交替的人性
    影片聚焦於被拐賣的婦女,從被拐賣婦女的悲慘生活中映射出世態人心,從中我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憨厚與淳樸,也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存在的殘忍人性。讓我不禁心生疑問:人性真的就僅僅是「非善即惡」嗎?人性善惡的爭論早已有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孟子為首的儒家所倡導的性善論,還有以韓非子為首的法家所倡導的性惡論。
  • 《荒野獵人》:不只是表面的「絕地求生」,更揭露了人性的善與惡
    這部影片不僅是向我們展示了,作為一個獵人,卻經歷了受傷,以及失去自己孩子的種種痛苦經歷,更是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善與惡。這部影片給很多人帶來了視覺衝擊,但是更多的還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那一絲顫抖,猶如感同身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影片絕對是一部百看不厭的。
  • 善與惡的不同分工
    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與惡的表現與外部環境一致。和平時期,人性以善為主,偶爾爆發出來惡的行為,會受到維持秩序、保護善行、匡扶正義的法律制裁,這是社會引導人們向善。亞聖孟子戰爭或動亂年代,人性則表現為普遍的惡,別人惡,你不惡,你的權益會被侵害,所以,對立雙方,無所不用其極,不管對立的哪一方,沒有最狠,只有更狠,環環相扣,仇恨升級。
  •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顆叫做「惡魔」的種子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會思考會創造,可自古以來就有人在不斷地變化著,世界更迭太快,你又何必看透這一切虛無。惡魔的種子一直存在,在每個人的心中,由大腦控制著它的生長方向。你憤怒時壓抑時,它就會冒出來抽動你的神經線提醒你,你風平浪靜的時候它就像沙蟲一樣鑽進去自由活動。
  • 《悲慘世界》:善惡一念之間,底層人物該如何面對人間冷暖?
    一:一念之間是善是惡1:一個底層人物的善與惡冉阿讓在這個世界來說,就是普通最普通的人。而什麼是普通人呢?有善有惡,就是普通人。冉阿讓就是普通人的代表,他身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性,善和惡。2:一直追求的人道主義這個善良的人在一個冬天失業了,他無力在撫養姐姐的7個孩子,當這些孩子快要餓死的時候,他走投無路,在一個夜晚用拳頭砸開了理髮店的窗戶,偷了一塊麵包,雖然只是一塊麵包,但這樣冉阿讓的人性的惡表露了出來讀到這裡我只覺得荒唐以及對他充滿憐憫
  • 《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故此就衍生出了「善與惡」生活中隨處可見這兩者之間的故事,就好比24小時分日晝和夜晝,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 音樂劇《變身怪醫》:人性中的善與惡能分離嗎
    人性中的善與惡能分離嗎?英國作家史蒂文森在小說《化身博士》中,曾對這個哲學命題進行了探討。小說中的故事發生於1885年的倫敦,因為父親患有精神疾病,醫生傑克決定調配一種可以將人性善惡分離的配方。他終日徘徊在善與惡之間,被內心的負罪感和犯罪快感撕扯,與未婚妻艾瑪、底層舞女露西的情感糾葛,也令他無所適從……問世以來,這部講述人性善惡角逐的經典,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戲劇、漫畫,而在心理學界,傑克與海德(Jekyll & Hyde)已然成了「雙重人格」的學術代名詞。
  • 「書海無涯」威廉·戈爾丁《蠅王》,從寓言中體察人性的惡與善
    就像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這本書《蠅王》,雖然人性的「惡」在這裡暴露無遺,且最終將「善」打敗,但文字背後,作者本真的願望卻是想去通過這一殘忍的故事,召喚人性當中「善」的回歸。《蠅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處女作,是一部哲理性的寓言小說,和其他許許多多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實的偉大著作所不同,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剛開始時,我只是偶然點開,看了一集,便沒有看下去的欲望了,剛好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對《陳情令》的讚美,劇荒的我開啟了追《陳情之路》。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人總是好的比壞的多,實際問題不在這裡。但人的無知程度卻又高低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美德和邪惡的分野。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無知: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就認為有權殺人。殺人犯的靈魂是盲目的,如果沒有真知灼見,也就沒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愛。
  • 幽遊白書:仙水對人類的絕望以及黑化,是否印證了人性本惡的說法
    原本生性善良,並且富有正義感的靈界偵探仙水,因為一卷錄像帶而徹底走向了毀滅人類的道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仙水徹底黑化呢?身為靈界偵探的仙水,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看到了任務地點裡面慘絕人寰的一幕:一群油膩富態的男人,正在肆意玩弄女妖怪,並且將其中一些妖怪殺死並製作成精美的食物享用,而更多的女妖怪則被關在了籠子裡面坐以待斃。
  •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在這種文明與原始的意識碰撞中,凸現出人性中善惡交替的多面性,正如變化叵測的太平洋海面。故事的主人公麥金託什,原本是生活在倫敦的一個寒酸的公務員,但由於身體原因被迫到南太平洋求職。於是他來到了塔魯瓦島,併到一個名叫沃克的行政長官手下做事。故事就此圍繞麥金託什與上司沃克之間的觀念差異,以及統治者沃克與被統治者土著居民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述論。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