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變身怪醫》:人性中的善與惡能分離嗎

2021-01-15 澎湃新聞

人性中的善與惡能分離嗎?

英國作家史蒂文森在小說《化身博士》中,曾對這個哲學命題進行了探討。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於1885年的倫敦,因為父親患有精神疾病,醫生傑克決定調配一種可以將人性善惡分離的配方。試驗配方的過程中,傑克分裂出了雙重人格——白天他是善良的傑克,晚上便化身為邪惡的海德。他終日徘徊在善與惡之間,被內心的負罪感和犯罪快感撕扯,與未婚妻艾瑪、底層舞女露西的情感糾葛,也令他無所適從……

問世以來,這部講述人性善惡角逐的經典,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戲劇、漫畫,而在心理學界,傑克與海德(Jekyll & Hyde)已然成了「雙重人格」的學術代名詞。

1990年,美國作曲家弗蘭克·懷德霍恩聯手編劇萊斯列·布裡克斯,以《變身怪醫》為名將小說搬上了音樂劇舞臺,1997年開始在百老匯駐演。

音樂劇中,以「雙重人格」為題材的作品並不鮮見,《劇院魅影》中的魅影便有著人格交錯的典型特徵,但相比隱藏於面具之後的神秘莫測,《變身怪醫》直接將男主角的人格分裂鮮明快意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醫者仁心與瘋狂殺虐,激烈而持續的情感反轉,強刺激的戲劇體驗成為本劇一大賣點。

《變身怪醫》曾在28個國家上演,今年7月—10月,中文版亦將登陸北上廣連演近90場,上海大劇院是首演站。

《變身怪醫》中文版主演陣容

日前,《變身怪醫》中文版公布了演員陣容:劉令飛/鄭雲龍共同挑戰傑克,張會芳/王梓庭共飾艾瑪,來自荷蘭的華裔女演員徐麗東主演露西。中文版導演大衛·斯旺、原版作曲弗蘭克·懷德霍恩也特意來到上海,與媒體分享了他們對本劇的一些看法。

《變身怪醫》中文版中的兩對主演

:如何看待傑克/海德這個角色,以及他身上的黑白兩面?

大衛·斯旺

:不僅僅是傑克和海德,其實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他們的兩面性,都有他們想對外界隱藏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具體到傑克/海德,他想要躋身精英階層,想要努力融入上流社會,永遠想做「對」的事,但他又極為憂心甚至恐懼會落得和父親一樣的下場,因為父親最終得了精神疾病,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院,他有這樣一個家族遺傳。

所以他其實一直在壓抑自己的另一面,直到有一天因為醫學實驗,他的另一面被意外釋放出來了,而他本來希望這一面被完全分離去除的。然後我們可以看到在他身上,傑克(善)的一面在,海德(惡)的一面也在,他從未意識到的一面一下子冒出來了,大有完全佔據和控制他思想的意圖。

小說原著中有一句精闢的總結:令人詫異的並不是這一個個體分裂成了兩個人格,而是這兩個人格其實正是同一個人。所以說,傑克和海德都是這個人的兩面,這一點是極富魅力的。

《變身怪醫》巡演版劇照

:作曲家在寫音樂時,是怎麼為全劇定調的?

弗蘭克·懷德霍恩

:我的工作就是用音樂語言給一部音樂劇定調,給所有角色定調。

首先,為同一個人譜寫兩種人格的音樂是非常有意思的。同時,編劇、詞作者萊斯列·布裡克斯還創作了兩個女性角色艾瑪和露西。實際上,她們也可以代表不同生活境遇下一個人體現出的兩面。這正是這部劇最大的主體——男人和女人、人類的二元性,正是這一點讓這部劇可以跨越時代、跨越文化,讓人獲得共鳴。

我們每個人可能每天都在掙扎要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釋放出內心一直壓抑著的另一面,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我也想替編劇說說通過這部劇他想表現的東西。打個比方,你有一個男朋友,他惹你生氣,你氣到恨不得殺了他,但你不能,因為這於法於理都是不容的。可如果是一個不受世俗、法律、道德束縛的你,一個驚世駭俗的你,可能就真的動手了——這其實就引出了一個很深刻的關於人性的哲學問題,人到底是掙扎在善與惡這兩面,還是掙扎在善和自由這兩面,這裡的自由指的是一種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這可能就是編劇想通過這部音樂劇探索的問題。

《變身怪醫》巡演版劇照

:作為截然相反的兩面,傑克和海德的音樂風格會大相逕庭嗎?

弗蘭克·懷德霍恩

:是的,兩人的音樂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傑克是比較正面的,有點英雄主義,他的旋律也比較正面、大氣,包括他與未婚妻艾瑪的戀情,旋律會比較浪漫。海德呢,旋律就會偏向野性、性感,很有爆發力。

:劇中有一段糾纏不清的三角戀,對推動這部劇起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大衛·斯旺

:以導演的角度看,我一直認為,傑克的人生中有兩個女人存在。

一方面,他儘可能過著一種上流社會、貴族的生活,然後要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對象,他當然是真心在乎並關心著艾瑪的,他也認為她是個合適的賢內助,能在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中幫助他。

另一方面,他和露西之間的那種吸引力是很直接、很原始的,更接近本能。然而,露西被看作是「壞女孩」,特別是相對於艾瑪。艾瑪是他構想中會和他在一起的女孩,露西是他無可救藥迷戀上的女孩。

《變身怪醫》巡演版劇照

:你認為他對兩方都是愛嗎?

大衛·斯旺

:我認為是的,不只是從一個男性的本能來說。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你在一段關係中被一個人的某種特質所吸引,但同時,你內心的另一部分卻又為另一個人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特質所折服。這正勾畫出了傑克的情感困局,他的選擇也反映出了真實的自己。

弗蘭克·懷德霍恩

:這是一個很真實、很現實的問題,人們其實很怕做這樣的選擇。可能傑克在某方面也愛著海德(或者說是海德的生活),因為在原著裡,傑克意識到,海德有著他未曾擁有的無限自由的生活。

大衛·斯旺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在原著中,傑克其實是非常高大的,然而當他變成海德時,他的體格發生了變化,他變得更矮也更壯了,所以沒有人能認出他就是傑克。

這部作品的大背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這是一個道德標準非常嚴苛的時期,人們會去教堂,別人審視你的目光也會非常嚴格,所以這部小說也是想探索,如果沒有這諸多的限制,如果別人都不認識你,你會如何處事?

音樂劇的編劇萊斯列·布裡克斯正是英國人。他可以說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專家,所以他寫下了《假象》(Façade)這首歌,講述了每個人可能都戴著一張假面,我們的父母、朋友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我們。

我們已經看到過很多合家歡的、更熱鬧的音樂劇,《變身怪醫》的特別之處在於,透過這部劇,我們每個人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們總有許多不被允許去做的事,也許父母不允許,也許社會不允許、文化不允許,但有時候自己的內心會告訴我們,要堅持走下去。

當我在亞洲導演這部劇的時候,我感覺相對於其他地區,亞洲人的文化普遍含蓄、隱忍,道德標準也比較高,所以人們可能沒有機會,也會特別想釋放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正是這部劇能強烈觸動人心的原因所在。

《變身怪醫》巡演版劇照

弗蘭克·懷德霍恩

:我要插一句,史蒂文森寫過這本書兩次,第一版的書稿被他老婆扔到了火堆裡,因為她覺得太恐怖了,然後他又寫了一次,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據說作曲家寫《變身怪醫》時受了一部電影的啟發,是哪部電影呢?

弗蘭克·懷德霍恩

:我不是被一部電影,而是被話劇《德古拉》啟發,那是1979年一部在百老匯上演的知名話劇。那也是我第一次看一部維多利亞時代背景的話劇,第一次感受到如何把古典文學題材嫁接到現代話劇上,看了以後特別受啟發。

1931版電影《變身怪醫》海報

寫劇時,我還看了1931年的老電影《變身怪醫》(有名《化身博士》),弗雷德裡克·馬奇主演的,他正是憑這部電影拿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當然,這是一部至少在當年拍得尺度比較大的電影。可以說,話劇《德古拉》和電影《變身怪醫》同時給了我靈感。

:每個國家之間的文化都是非常不同的,你們在製作《變身怪醫》中文版時,如何克服文化差異?

弗蘭克·懷德霍恩

:我還是會儘量把重點落在故事本身。當然,故事是基於某一種文化而誕生的,也會帶有當地的文化印記,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用音樂去說故事。有了劇本和故事,我就會盡一切力量用音樂語言描繪一個個角色,我也會使用更現代的音樂風格。

大衛·斯旺

:我在三十多個國家工作過,我感受到的是,雖然國別、文化、種族讓我們有了隔閡,但作為人類,我們的相似之處要遠遠大於不同之處。當我們有一個好故事,也有了好音樂,就像弗蘭克寫就的,如果他可以打動美國觀眾,也一定能打動中國觀眾,因為我們其實沒有那麼不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音樂劇《變身怪醫》2020成都站,舞臺華麗升級,揭開善與惡的面紗
    不負粉絲的熱烈期待,音樂劇《變身怪醫》成都站2020中文版即將到來,全新舞臺升級,神秘陣容來襲,再度演繹讓人慾罷不能的故事,坐等去音樂劇場一探究竟吧!音樂劇《變身怪醫》成都站時間:2020-09-25 周五音樂劇《變身怪醫》成都站地點:四川大劇院人氣和口碑並存的音樂劇《變身怪醫》改編來自科幻小說《化身博士》,自公演以來數十年間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好評,引得各國家和地區延伸出不同版本的「華麗變身」,一起在精彩絕倫的劇場中探討著善與惡。
  • 《變身怪醫》巡演啟動 鄭雲龍劉令飛阿雲嘎加盟
    《變身怪醫》這部被粉絲戲稱為「有生年」的作品,整整風靡了音樂劇圈三十年之久,除去在託尼獎上斬獲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燈光設計四項提名等官方獎項外,它更是許多「野榜」上的常客,例如「音樂劇史上最難演的男性角色」、「音樂劇史上最難唱的歌曲」等等。
  • 百老匯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北京首演 觀眾明星齊贊賀
    而作為《變身怪醫》的兩位核心人物,世界著名作曲家以及音樂劇《變身怪醫》的作曲Frank Wildhorn以及導演David Swan,此次雖未能出席北京首演,但錄製VCR表示祝福。此前參加上海站首演禮,Frank曾表示自己一直對東方文化情有獨鍾,聽說要製作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的時候特別激動,非常期待中國觀眾觀看這部劇的感受。
  • 《變身怪醫》發布會 阿雲嘎爆料鄭雲龍教其「偷懶」
    來源:新浪娛樂啟動儀式合照新浪娛樂訊 以全新製作和全明星陣容重磅回歸的音樂劇《變身怪醫》(Jekyll & Hyde)中文版將於2020年7月30日至8月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並由此拉開全國九城近百場巡演大幕。
  • 集結國內音樂劇超強陣容《變身怪醫》中文版歸來
    《變身怪醫》這部被粉絲戲稱為「有生年」的音樂劇作品,整整風靡了音樂劇圈三十年之久。無論是在大眾視野還是音樂劇的粉圈裡,《變身怪醫》都有著獨特的魅力。《變身怪醫》改編自英國著名作家史蒂文森筆下的一本哥特風格的科幻小說《化身博士》,《化身博士》也堪稱史蒂文森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尤其是書中人物傑克和海德善惡截然不同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整部劇衝突強烈,懸念迭起,劇情也在人性的善惡之間快速反轉,原本走向大團圓的結局在瞬息變成了一幕悲劇,驚詫之餘,發人深思——人,到底是簡簡單單黑白分明一成不變的非善即惡,還是既善亦惡
  • 《變身怪醫》中文版真的要回歸了,傳說中的「原卡」還有嗎?
    作為一部自帶「造星」體質的音樂劇,《變身怪醫》2017年主演陣容由劉令飛、鄭雲龍擔當,曾於2017年10月在廣州演出,後來,鄭雲龍在大熱綜藝《聲入人心》中演繹《就在這瞬間》的段落讓更多觀眾認識了這部劇,而在網上,呼籲復排的聲音也就一直沒停過。據悉,此次復排版由上海蘭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大麥Mailive和國際音樂劇製作公司ODCompany聯和出品,具體城市將陸續揭曉。
  • 《變身怪醫》玩轉百年前的「精分大戲」
    信息時報訊(記者 謝奕娟) 近日,百老匯音樂劇《變身怪醫》中文版正式登陸上海大劇院,並連演40場,在上海灘捲起一波「怪醫」風潮。據悉,該劇將於10月11~31日起登陸廣州大劇院連演24場。《變身怪醫》改編自著名小說《化身博士》,故事主人公「傑克與海德」更已成為心理學上「雙重人格」的代名詞,雖然「精分」已經是常見套路,但聯想到近期口碑慘敗的金秀賢電影《Real》,就知道,「雙重人格」真不是能夠輕易玩好的。  風靡世界百年的「經典IP」  音樂劇《變身怪醫》是一部以英國作家羅伯特·羅伊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為藍本改編的音樂劇。
  • 《人性心理學》善與惡的來源
    生活有苦有甜,人性有善有惡,那些人性中的善與惡來源於哪裡?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生活的。那麼我能不能認為此人是由於比較心理而產生自卑與嫉妒呢?《人性心理學》就為我們闡述了人性中善與惡的來源,以及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情緒。首先作者大衛休謨對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提出了質疑。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源於邏輯推理裡面的演繹歸納法。這只是一種假象或者猜測,並不能代表真理。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為了這些物質需求的滿足並使之更加優越,人們運用了他所能運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正義的,邪惡的,因此。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地痞流氓薛洋因幼時被常慈安妻辱,為了洩憤,滅了常氏滿門,並成為溫氏走狗,傷人無數,並帶上了麒麟臺,在其身負重傷之後,偶遇曉星塵與阿箐,眼瞎不明情況的曉星塵好心給他治傷,他卻誘騙曉星塵殺人,最後也殘忍殺害了阿菁,是為惡!
  • 《食罪者8》,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間!
    那麼,人性的根源到底是善還是惡?或許這是一個糾纏千年的無解之謎。而當看到《食罪者8》的時候,對於這兩種早已流傳千年的理論卻又重新有了不同的感悟。《食罪者》系列小說是宇塵所著。融合了多種創新推理元素,這一系列小說相比其他推理小說不管從情節的設置還是從推理環節的層次,都更加的鮮明有新意。這也是《食罪者》系列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這些時代問題,需要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與思考。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與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而無果。到頭來,弄得人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人,是自然界中動物的一個種類,稱為人類。本性嘛,應該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後天性的,應該和其他動物是一致的。和其他動物一致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為了自保和生存。
  • 「書海無涯」威廉·戈爾丁《蠅王》,從寓言中體察人性的惡與善
    就像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這本書《蠅王》,雖然人性的「惡」在這裡暴露無遺,且最終將「善」打敗,但文字背後,作者本真的願望卻是想去通過這一殘忍的故事,召喚人性當中「善」的回歸。《蠅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處女作,是一部哲理性的寓言小說,和其他許許多多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實的偉大著作所不同,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揭露人性的故事,也是關於兩頭牛的故事,簡單的來說解放前夕一個偏僻的山村,村民收養了一個孤兒牛結實,此人十分潑皮,把動物用的催情粉放進村民飲用的河水裡,讓守舊壓抑的山村響起了尷尬聲響。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
  • 人性的善與惡在心中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因為普遍存在於人的內心
    導語:「善」與「惡」,從古到今都一直在探討著。如孟子的「性本善」論,荀子的「性本惡」論等等。其實「善」與「惡」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找到答案,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而「性本善」與「性本惡」也是矛盾統一體的表現。
  • 從《血戰鋼鋸嶺》看人性的兩個極端:善與惡
    為何人類的演變過程中一直伴隨著戰爭,今天我們將從電影中來尋找答案。《血戰鋼鋸嶺》是美國導演梅爾·吉勃遜在2016年的作品,主要講述二戰後期美國與日本展開的衝繩島戰役,透過電影探索藏在人性中的善與惡。這75人中,大多是自己新兵連的戰友,也有幾名是受傷不能動彈的日本士兵,這體現出了醫者眼中無國界的道德思想。戴斯蒙德是戰場上躲避子彈的天使,他無心取任何人的性命,他只想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救下自己能救的人。他在戰場上躲避子彈的求生行為和自己冒死施救他人的行為,也同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喊山》:善與惡交替的人性
    影片聚焦於被拐賣的婦女,從被拐賣婦女的悲慘生活中映射出世態人心,從中我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憨厚與淳樸,也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存在的殘忍人性。讓我不禁心生疑問:人性真的就僅僅是「非善即惡」嗎?人性善惡的爭論早已有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孟子為首的儒家所倡導的性善論,還有以韓非子為首的法家所倡導的性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