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情》講述的是一個家庭成長的故事,從江德福與安傑的相識到結婚,再到老年,他們的故事是主線,而其中穿插的小故事,卻極大的豐富了劇情。
在那個年代,有五六個孩子是很正常的,即使安傑是資本家的女兒,但也是為江德福生了三子四女。沒錯,原著中的安傑和江德福共有7個孩子,據安傑最小的女兒也就是作者所說,在她後面還有一個老八,只是不幸沒有存活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家好幾個孩子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沒有了打架爭吵的聒噪,可是也沒有了萬家燈火時的熱鬧。
在《父母愛情》中,我又感受到了家庭裡有幾個孩子的熱鬧與親情,生活化的細節讓我對這部劇一再產生好感,關聯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深有同感。
七個孩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色,成年以後,每個人也有自己不同的命運。劇中的子女,當兵的當兵,讀書考上大學的也有,江德福和安傑的一生,子女最終的結局都還不錯。
但在原著中七個子女中,幾個孩子的命運卻並不怎麼好,有著生命裡的那些不幸,也有對於父母的反抗。人生之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不完美的旋律,成為我們的遺憾。
或許,這就是現實。
我們都在努力的追求美好,但在這個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幸。以為人生會按著自己導演的路走,但卻發現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自愈。
成為父母愧疚的替罪羔羊:原生家庭讓人最受傷的,是父母的心結。
曾經,江德福因為自己的兒子欺負烈士子女而惱火,最終將兒子痛打了一頓。原著中的這一段情節,遠比劇中來的慘烈。
江德福掌摑兒子,將大兒子的耳膜打破,自此一隻耳朵失聰。在那個孩子眾多的年代,父母對於孩子遠遠沒有現在的理智和慈祥,對於父親的暴政,孩子們習以為常。
但是江德福大怒的原因真的是僅僅是因為兒子欺負烈士子女嗎?看了原著以後才知道,劇中的這一情節,將江德福刻意的美化了。
江德福的怒火,來源於自己心底的內疚和沉重的包袱感。因為自己兒子欺負烈士子女的那個烈士,是因為江德福的無心之失和錯誤的判斷。
曾經在文章裡寫過江德福的這一段經歷,因為沒有聽信下屬的話,以為是死雷,任他們拆,導致那位下屬被炸的滿天開花,那是江德福人生當中最為深重的一段虧心事。
對於江德福這樣忠厚的人來說,最好是不要犯錯。做人,最難受的就是明明是好人,卻做了自以為壞的事情。下屬的死,成為江德福的心病,他用盡全力去彌補下屬留下來的孩子。
因此,江德福在心底隱隱的期盼著自己的兒子欺負下屬的孩子,然後自己站出來維護正義,在那段時間裡,江德福的三個兒子經常因為欺負下屬的孩子而被打。
這世界上最難償還的就是人情,江德福不願意一輩子承受著來自下屬的包袱,他想要還了這份因為自己錯誤判斷而欠下的債。而江德福的三個兒子,成了首當其衝的還債人。
在一次,兒子為了讓自己養的犬吃上肉,他弄死了下屬孩子養的貓,導致那個孩子高燒不退,江德福的怒火再一次被點燃,重力掌摑之下,竟將長子的耳膜打破。
都說父債子還,或許就是這樣,父母的錯,需要孩子來買單。子女往往會成為父母還債的附屬品。江德福的心理陰影,用兒子的終身殘疾換來了光明,這也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深重影響。
人一旦做了虧心事,最好的結果就是用餘生的善去彌補。
原著中的江德福,依舊是那個忠厚老實,不過重追逐名利的好男人,對待子女和妻子都是典範。唯一的汙點,就是錯誤的判斷導致了下屬的死亡。
而這唯一的汙點,也讓江德福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或許,應該說是江德福的子女為這件事情做出了犧牲。
除了上面提到的長子耳膜破了以外,還有他最小的兒子,作者的小哥。
在那個年代,外交官是一個絕對福利的存在,而在島上都興起了從軍的政策後,島上的孩子大都選擇了從軍。只有江德福的小兒子,因為安傑一定要他讀書,而一直留在島上。
江德福的小兒子是幸運的,為了培養人才,專門給了島上一個名額。而符合年齡的只有江德福的小兒子,都誇安傑料事如神的時候,安傑會笑著說一句:「關我什麼事?他是傻人有傻福。」
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可島上有文化的人不止安傑一個,那個下屬的妻子,同樣明白這個機會的千載難逢,雖然自己的孩子不符合條件,但她依舊東奔西跑。
這個女人,從上海而來,來到島上以後,回到上海家鄉就是她人生最重要的夢想,在那個人口流動機會極少的年代,她奮力的抓住這次機會。
即使小兒子已經拿到了通知書,最後的機會依舊讓給了下屬的孩子。原因無他,欠下的人情罷了,即使安傑百般不願意。可是下屬的妻子跪在了安傑的面前,那個來自上海的女人,也有著鋼鐵一樣的尊嚴,但她選擇了服軟。
安傑妥協了,她說:「算了,算了,我們不去了,你快起來了。」
安傑的妥協不僅是因為一個自尊的女人跪在了她的面前,更是因為自己家欠她家的,就需要去償還。而安傑的小兒子和劇中一樣,選擇了下鄉,選擇了一條天差地別的道路。
雖然失去了一個好機會,但是江家自此不再欠別人的,或許也是另一種解脫吧。
子女的幸福,不由得父母定義。
安傑對於子女的婚事,把控的十分嚴格,在幾個子女的婚事當中,她起到了絕對的領導主權的作用。在無所事事的島上,看著子女在自己的安排下成家立業,她找到了成就感。
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的婚事都很順利,儘管二兒子的婚事不盡如人意,但也算是個大學生。可正在興頭上的安傑卻在三女兒這裡碰了釘子。
三女兒已經和隔壁的王海洋有了戀情,但安傑卻看上了剛來島上的孟主任。很多人會問三女兒是劇中的江亞菲還是江亞寧,這一點沒有辦法解釋,因為作者劉靜同時寫了原著和劇本,劇情有一定的重合度,但劇情安排卻不一樣。
原著中的情況是這樣的,三女兒和王海洋有一段戀情,但是最終小女兒嫁給了王海洋,並沒有一個女兒嫁給孟主任。
言歸正傳,安傑當時對於子女的婚事要擁有絕對的把控權,她堅持認為三女兒更適合孟主任,而王海洋,不僅安傑看不上,更是江德福眼中的紈絝子弟。
事情愈演愈烈,已經上升為江家和王海洋家的矛盾。矛盾的來源是王海洋的父親聽說了江德福對自己兒子的評價是紈絝子弟,立馬表示江德福家有幾個女兒就了不起了。
重壓之下,王海洋選擇了逃離,留下了江德福的三女兒獨自面對。而她選擇了吃安眠藥自殺,幸虧安傑及時發現,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從小將孩子養大的父母,已經習慣了孩子事事順從自己。當有一天,孩子突然長大,變得不受控制之時,父母可能不會接受這種突然的轉變。
但何為幸福,應該是子女自己的人生判斷,這一點子女應該明白,父母更應該了解。
人的一生,都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中成長,無法避免。
我們能夠坦然面對的方法,只有自愈。
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與父母和解,達到一個平衡,就是成長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