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折戟沉沙鐵未銷,又一部同題材動畫《花木蘭:橫空出世》鎖定國慶強檔一席,不同的是,這一次是純國漫,影片不但適合成年觀眾群體,也適合帶小朋友一起觀賞縱橫沙場的勃勃英姿,中國故事的話語權,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遙想王菲和那英唱響《相約一九九八》當年,迪士尼從我們漢樂府詩《木蘭辭》中吸取給養,拍攝了動畫版《花木蘭》,影片最終起獲了三億美金的票房。這也是這個中國故事第一次以視聽語言的方式,登陸歐美主流市場。想當年花木蘭的故事被迪士尼翻牌子,多少讓我們小感激動,畢竟那時候的中國電影工業還很落後,市場化的運作也還未有起色,對於好萊塢大佬輸出的一切,多為習慣性的仰視。
20年後,迪士尼斥資兩億美金再啟花木蘭真人版,由劉亦菲、李連杰、鞏俐、甄子丹、鄭佩佩等組成的全華陣容,可謂奢侈。可惜重金和眾星雙管齊下的迪士尼,這次沒能續寫當年動畫版的佳績,登陸中國市場後不僅票房折戟沉沙,口碑更是鎩羽而歸,甚至還收穫了好萊塢對中國故事「水土不服」的綜評。這也無怪,20年過去,國產電影早已從仰視他人的小學徒,脫變成為比肩歐美的壯漢。中國電影票房榜前十強中,僅有《復仇者聯盟4》位列第四,且和國漫《哪吒》還隔著一部《流浪地球》。有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的高熱話題開路,讓我們對國慶檔接力的國漫《木蘭:橫空出世》陡增期許。
故事之源的《木蘭辭》全詩392字,勾勒了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的傳奇人生,其中關於木蘭十年徵戰的描述,僅有30個字,留白和想像空間巨大。和以往海內外各版本的木蘭故事不同,《木蘭:橫空出世》並沒有全景式的講述木蘭軍旅生涯的始末,而是截取了她十八歲軍營生活的一個斷面,由點及面去重塑這位女英雄的崛起或說成長。這個創作的切入口不僅避免了故事脈絡的雷同化,以及流水帳式的線性敘事套路,還讓人物的縱深向和細節創作有了無限可能。一次孤身潛入敵營的任務,一場不知敵友的邂逅,一個不期而遇的陰謀,給我們熟悉的《木蘭辭》開啟了一個全新而神秘的維度。
有趣的是,兩個新標籤刷新著我們對花木蘭的思維局限。一個是「兵痞」,一個是「俠義」。你沒看錯,花木蘭人物定位,首先是一個「兵痞」。別急,自打「文痞」王朔降臨人間,「痞」早已是文青眼裡的中性詞彙,加上王小波的加持,「痞」已然是不羈和灑脫的指代,木蘭所謂的「兵痞」,亦是豪放和灑脫的指代。無獨有偶,去年中國影市的當紅辣子雞《哪吒》,也是「痞」的新代表,而且這一「痞」就「痞」出了國漫業績的新高度——年度票房冠軍和歷史票房亞軍。然而木蘭的「痞」和哪吒的「痞」氣質上多有不同,哪吒的「痞」那是「人之初性本惡」,用來實現「性本善」的乾坤大挪移,而木蘭的「痞」,主要是她的江湖氣。不管是哪種「痞」,兩個人物都在釋放同一個信息素,那就是,杜絕高、大、全和扁平化的人設。
木蘭江湖氣的「痞」,又引出她的另一個標籤「俠義」。木蘭從小就有一個大俠夢,故自幼習武,練就一身好功夫。木蘭替父從軍事出無奈,行俠仗義才是她的本性使然,故她在軍中行素跋扈,且敢於挑戰最危險的任務,在營外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憑一腔熱血行事。這一卦,顯然是功夫電影的訴求。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通過迪士尼動畫,已經打開了國際認知的大門,成為世界級IP,而中國電影通行全球的另一把鑰匙,無疑是功夫電影。《木蘭:橫空出世》手握人文遺產和武俠情懷這兩張牌,目標顯然不僅止中國本土市場那麼簡單。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的敗走告訴我們,好萊塢雖然有最好的技術,最擅長「拿來主義」,然而民族的東西誰拿不走的,中國人的故事,還得中國人自己去講述。再說了,美國掀起的中美貿易戰陰影籠罩,此時好萊塢簡單粗暴地用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變現美金,結果只能是荒腔走板的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