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艦載機發展開啟
在世界大力發展海上力量的時候,中國也慢慢的跟上進程,並在這些年發展出了屬於中國的航空母艦,但是航母的作戰能力並不是來自於航母本身,而是來自於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因此在確立瓦良格艦的續建改造方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行配套的艦載機研製,而這款艦載機就是大家已經見識到的-殲-15飛鯊艦載機。
從烏克蘭拿下T-10K原型機
殲-15艦載機發展於本世紀初期,在2001年中國從烏克蘭購得一款未完成的原型機,代號為T-10K-3,T-10K是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配備的蘇-33艦載機的原型,由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Su-27戰鬥機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艦載機。
中國獲得這款原型機是第三架原型機,代號T-10K-3,雖然這款原型機的技術指標並不是很高,但是中國設計師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已經成熟的殲-11B戰鬥機的技術,可以說殲-15艦載機是以蘇-33艦載機為原型,融入了殲11的先進成熟技術而研發出來的新一代國產艦載機。
殲-15艦載機於2009年8月試飛成功並在2012年服役,該機機身長22.28米、翼展14.70米、主翼摺疊翼展 7.40米、空重17.5噸,基本上機身尺寸參數與蘇-33差不多,整體的長度和尺寸在如今的艦載機上屬於比較大的,這就帶來了配套在航母上數量會有所限制的問題。
因為航母攜帶的艦載機越多航母的靈活戰鬥能力越好,所以大尺寸的殲-15艦載機對於整個航母戰鬥力是有所影響的,在後續的升級版本或者是新的艦載機肯定會有所調整。
殲-15更多的是承擔了從無到有和經驗積累的角色,不過大尺寸的艦載機也有好處,那就是單機的載彈量會更多,而配合上空中加油的話單次補給之後的航程會更大,對於遠海作戰來說這也是有利的,所以目前的艦載機更多的是在這兩點之間找到符合自己國情需要的平衡。
殲15艦載機機身結構依然沿用了原型機的設計,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相對於陸地起降的戰機而言,降落在航母上需要承受極大的過載,尤其是採用阻攔索阻攔降落的過程中會對機身的結構和起落架結構帶來極大的挑戰,殲15艦載機針對在航母上降落做了強化以確保機身結構強度能應對航母上起降高荷載的需求。
機頭部分為雷達罩和空速管,其中機頭空速管是可以摺疊收起的,這樣可以節省在航母上存放時過多佔據空間,駕駛艙為單人座艙,後機身腹部有著艦的阻攔鉤,機身的很多特殊的設計元素都是為了能在航母上使用而設計的。
機翼設計方面,主翼採用便於航母上存放的摺疊翼設計,主翼可摺疊設計涉及到非常多的領域,因為艦載機的機翼除了提供升力、掛載武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當做機翼油箱使用。
所以在設計成摺疊機翼的過程中,除了考慮結構和受力之外,還會涉及複雜的油路設計以及連接座艙和武器掛架的各種電路和精密的傳感器設計,因此發複雜程度不一般,好在在中國進行891航母工程研發期間,進行了艦載機摺疊翼技術的研究探索,有一定的基礎之後才可以快速的進行研發工作。
殲15艦載機主翼設計成前沿延伸融入機身的後掠翼設計,翼尖部位做了裁剪,可用於安裝飛彈或電子反制設備,主翼內側開有2塊雙開縫的增升襟翼,而主翼摺疊的部分就是從這兩塊增升襟翼之間進行摺疊的。
在內側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置有副翼,這些機翼的設計能讓整體的機翼升力更大,並且在主翼的前側還有可動的前翼結構,這個前翼與主翼安裝在相同平面上,可以進行偏轉,能夠將整體的升力係數進一步提升。
當然,殲15艦載機畢竟是從蘇系戰鬥機發展而來,依然延續了原型機的前鴨翼設計,前鴨翼與邊條可以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可控的渦流,能大大的提高飛機的俯仰操縱性能,可以說這套氣動設計的殲-15擁有非常全面的飛行特性,非常適合執行制空和對空攔截任務,但是也承襲了蘇系低空低速性能略差的缺點。
尾翼的設計方面,尾翼設計有水平尾翼和比較高的垂直安定面,這主要是考慮到在側風條件下的起降問題,畢竟在大洋上降落於快速機動的航母甲板上,因此側風情況會經常發生,更高的垂直安定面可讓戰機的控制更加輕鬆。
並且其水平尾翼在與主翼摺疊處相同的直線位置上也設置有摺疊機構,因此水平尾翼可以與主翼同時摺疊,同時摺疊之後的主翼和尾翼的寬度是相同的,因而可以進一步的減少艦載機在航空母艦甲板上所佔的面積。
動力系統方面,早期殲15艦載機配備了兩具俄羅斯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生產的 AL-31F3渦輪風扇發動機,後續換裝國產的新型WS-10H改進型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為130千牛,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將推力輸出到135千牛,不過國產的WS-10H引擎對於複雜海況條件下的使用有些問題,因此在未來還有不少升級的地方,目前大多數都是配備的俄制AL-31F引擎。
通過此款引擎的殲15艦載機可以實現2.17馬赫的最大速度、最大實用升限為17000 m、爬升率為246 m / s,整體的作戰指標跟參考的蘇-33戰鬥機差不多。
殲-15還具備有空中加油裝置用來進一步提升航程,受油伸縮杆設計在機頭左側,不過目前的空中加油機大部分為路基加油機,支撐殲15艦載機的長距離作戰還是有點困難。
好在殲-15本身重量大,所以載油量可以提供足夠長的作戰航程,據悉殲-15機內的燃油可以提供1270公裡左右的作戰半徑,最大航程超過3000km,並且還可以通過空中加油吊艙進行同型號飛機之間進行空中加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戰鬥機以多載彈少載油的方式起飛,然後後再為飛機進行加油,從而提高單次攻擊效率,可以說殲-15擁有強悍的單機戰鬥力。
武器系統方面,殲-15艦載機總共有12個武器掛點,其中機腹下有兩個掛點、左右進氣道下各有一個掛點、主機翼摺疊內段有一個掛點、外段有兩個掛點、還有一個掛點在翼尖切開部分,翼尖可以掛載輕型武器或者吊艙。
在右側機頭部位為一挺GSh-30-1 30mm機炮,備彈150發,機身掛載的武器最大為6.5噸,武器配置與殲-11系列配置一樣。
戰機可以攜帶霹靂系列短、中程空對空飛彈,鷹擊系列反艦飛彈、KD-88空對地飛彈、雷電-10反輻射飛彈等等,也可以掛載500公斤級炸彈和各類航空火箭彈執行作戰任務,基本上武器配置不亞於殲11系列戰鬥機。
在電子信息化方面,因為涉及到技術封鎖問題,所以殲-15艦載機的電子信息和作戰系統跟蘇-33不一樣,而是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大幅改造,基本上與殲-11B的電子信息技術和作戰系統類似。
不過受限於滑躍起飛的局限,J-15的攜彈量會有所限制,因此雖然J-15在炸彈載荷、戰鬥半徑和機動性方面與目前國際上同等級的艦載機相匹敵,但是相對於擁有彈射起飛和更先進的電子和戰鬥系統的先進國際艦載機而言,J-15還有不少路要走,畢竟這些艦載機更加成熟,飛行員也擁有更加豐富的作戰經驗。
殲-15艦載機可以說是一款定位為過渡性質的艦載機,初步解決有無問題並進一步積累作戰經驗而研發的。
雖然整體的作戰性能不差,但是跟國際上先進的隱身艦載機例如F-35C艦載機相比,還是有不少差距。
因此在未來將會有更加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和彈射設備上艦,而這款中國的第一款艦載戰鬥機,也將會繼續完成使命,見證中國馳騁深海,保衛祖國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