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召開的第二十八次會議要求,金融委各單位完善宏觀預案,創造有效需求,優化供給結構,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提高政策質量,狠抓政策落實。
「上述態度表明,決策層對國內疫情受控後的宏觀經濟復甦狀況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未來的政策可能同時兼顧供求兩個維度,平衡短期的需求層面經濟復甦和長期的供給層面結構改革,並要求金融政策為其提供合意的支持。」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透露了貨幣政策預期。
在他看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意味著不會有大水漫灌,這也是延續並重申了近期一系列重大會議的精神。
「我們預計貨幣政策的合理寬裕,主要將體現在未來根據實體經濟需要,進一步降息降準、推動資金鍊上遊寬裕,資金通過中小銀行和資本市場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李湛稱,隨著金融環境的寬鬆及資金逐漸滲入實體經濟部門,預計股市走勢也會逐漸反映資金面的相對友好氛圍,以及隨後的企業基本面改善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委會議重點強調了對資本市場造假行為的「零容忍」,並指出要高度重視國際商品市場風險。
一個月內3次喊話嚴打資本市場造假,這是金融委成立以來首次。金融委稱,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堅決打擊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對造假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個人堅決徹查,嚴肅處理。
「近期的瑞幸和原油寶事件,是資本市場造假和國際商品市場投資風險的兩個典型案例,這兩個領域的相應問題一直存在。個別中概股造假問題,對中國的海外上市企業造成的負向外部效應極大,一直為各界廣泛詬病。」李湛認為,在當前背景下,這種造假行為容易被放大並誘導國際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產生普遍的偏見。
他預計,監管層一方面會根據國際國內的相關法律規則,加大對這類惡意造假案例的懲罰力度;另一方面,會更加積極地建立起更為有效的國際監管協調合作機制,提升上市公司造假調查取證的便利性。同時,隨著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推進,資本市場信息披露要求和對上市企業、中介機構等違規懲處等方面,內外相關制度的收斂趨同性有望提高。
「個別境內經營、境外上市的企業未來想再利用相關制度規則和跨國執法取證困難等漏洞進行惡意造假的難度可能會加大。」他說。
對於金融委會議指出的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部分金融產品風險問題,李湛預計,未來在國際商品投資方面會更具體地要求金融中介機構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進一步落實投資者風險分類原則、切實履行風險提示義務、在大宗商品等高風險投資領域設置更為明確細緻的準入門檻等。
「原油寶的案例儘管是一個極端事件,但為國際大宗商品投資的高風險性提供了慘痛的現實註解。」李湛對記者稱。
近期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啟動、紅籌企業境內上市門檻下調,A股上市入口進一步放寬。對此,有投資者擔心,新股供給增加將對存量市場形成衝擊。
李湛認為,當前制度做出了相應安排,但紅籌企業回歸,會考慮擇時問題,不太可能出現市場行情不好時,大量企業短期扎堆回歸上市的情況。因為這也不符合這些企業自身利益。
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經過國際市場投資者檢驗的優質紅籌企業回歸境內,有利於增加優質上市資源的規模,緩解長期以來國內資本市場持續存在的「過多資金追逐過少優質標的,導致估值溢價過高」的情形,這也是有利於提高投資者的投資收益率的。
不過他也提示,退市風險值得關注。入口打通後,退市會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未來退市的數量會增加。但也不太可能出現短期大規模退市的情形。
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上市公司殼價值逐漸喪失,部分企業會在「留在市場」和「退出市場」之間做出利害權衡,屆時A股市場低價值公司在一定程度的「仙股化」,這有助於擴大主動退市企業的規模。
「屆時,每年有更多公司進入退市序列,將會是一個常態現象。」李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