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和皮皮魯的名字,伴隨了很多孩子的童年時代,成為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鄭淵潔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其筆下的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和羅克在中國擁有億萬讀者,連成年人也被吸引,其童話被譽為「適合全家人的閱讀」。
鄭淵潔的成功,不僅在於他寫出了經典的童話,還在於他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兒子。不過,鄭淵潔的教育經驗有點「特殊」,他讓兒子小學畢業後,就離開了學校。然後,親自給孩子上完了初中到高中的所有課程。同時,鄭淵潔自己給孩子編寫了419個童話故事,告訴孩子要做個合法公民。
回家之後,鄭淵潔開始自己給兒子上課。 作為一個童話大王,鄭淵潔利用自己的優勢,同時也結合了孩子愛幻想、愛童話的特點。 他親自編撰了10套教材,由自己的童話主人公串場。 在內容上,他除了注重傳統學科知識教育,開設了語數外物化生。 更考慮了孩子今後立足於社會,全人發展的需求,增加了哲學、法律、健康、自救等科目。 一個故事一個知識點,連起來是一篇完整的長篇童話小說。 而其中,《皮皮魯和419宗罪》的編寫,讓鄭亞旗印象非常深刻:「老鄭說既然我是你爸,我就有義務不讓你進監獄。然後他就把當年的中國刑法419條,編寫成了《皮皮魯和419宗罪》,把童話看完就知道怎麼做不犯法了。」
在人際交往,社會融入方面,鄭淵潔也並沒有因脫離學校教育,而鄙視社會價值觀 。 他在暖氣上綁著國旗,每周一進行升旗儀式。 小學開始每周就帶兒子看演出,打球,見人,最大程度的讓孩子接觸社會,發展興趣。
起初,鄭淵潔的做法引起了熱議,大家覺得這種形式不會成功。現如今,很多年過去了,結果到底如何了呢?
兒子鄭亞旗在鄭淵潔的教育下,提前完成了從初中到高中的6年學業。不過,他沒有拿到社會認可的大學畢業證,在找工作這方面有點受限了。好在,兒子先找了一份在超市扛雞蛋的雜工活,他堅持做了三個月,可以養活自己後,他又找到了一個機會,進了一家報社。在負責採購電子設備時,鄭亞旗堅持沒有拿回扣,沒有貪小便宜,最終得到了老闆的信任。很快,他的工作能力得到認可,最終還給爸爸策劃了一檔「鄭氏胡說」的欄目。一舉成名後,他們父子二人成功的開創了全新的童話王國。後來鄭亞旗開辦了屬於自己的公司,2019年還出了一部動畫片叫《舒克貝塔》。
但是鄭淵潔這樣的經驗,卻不適合我們普通家庭,不是隨意可以模仿的!不讓孩子上學,在家自己教,這種形式不可取的3種理由:
1、不是每位爸媽,都懂教育方法。鄭淵潔在家教育孩子,用的是逆向考試法,由孩子負責給爸爸出題目,爸爸考試及格了,孩子就考不及格。這樣做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牢記所有的知識。但是,我們身為普通的爸媽,可能在家教育孩子時,只會用傳統的方式來陪伴孩子學習,不懂創新和思考訓練,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教育上的傷害。
2、不是每位爸媽,都有好脾氣。鄭淵潔作為童話作家,他的脾氣很好,喜歡跟孩子在一起。可是,身為普通家長,我們每天除了要忙生活,還要一天24小時的面對孩子,很難做到每一天,都能夠真正的平心靜氣。鄭淵潔可以做到每天給兒子上完課,陪著孩子去河邊散步,一起鞏固當天的學習知識。可不是每位爸媽,都有好脾氣,一旦孩子不乖順,或是有點笨,爸媽很容易焦躁不安,甚至會質疑自己把孩子留在家學習,到底是對是錯?
3、不是每位爸媽,都有好資源。最重要的是,鄭淵潔的兒子最終能獲得成功,老爸也有著一定的功勞。作為普通爸媽,我們沒有鄭淵潔的好資源,我們一沒名氣,二沒有太多的資金,很難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讓孩子毫無後顧之憂,去拼搏努力!讓孩子在家裡學習,這個教育方法可以嘗試,但不建議每位家長都去使用。爸媽可以在孩子放假的時候,嘗試一下這種模式,先跟孩子互動體驗一回。然後,再做決定也不遲。
學校不可被取代,孩子的童年本該豐富多彩!小孩子去學校,學到的不止是知識,還有學習能力、交往能力等。在上學的路上吃著便利蜂買的零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學校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地方,如果每個爸媽都把孩子留在身邊,孩子的身邊只有爸媽這一個可以交往的「朋友」, 那孩子只會模仿爸媽,這種局限性,很可能會限制到孩子的能力培養,對於孩子潛力的挖掘,有著嚴重的打擊。比如,一個只跟爸媽接觸的孩子,很可能交往能力差,過度玻璃心等。
學校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每個孩子都該在這裡,度過青春期之前的大部分時光。您覺得這句話,對不對呢?但是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自己教孩子,讓孩子自由地成長,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性才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