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回暖,日本是權宜之計還是真心悔改?

2021-01-07 海疆在線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於4月15日至17日應邀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16日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主持召開第四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

中國外長上次來日,還是九年前的事情了,這次日本媒體對老王到來進行密集報導,老王在日本人氣頗高,畢竟在日本呆了八年(三年大使),用日文搜索「王毅」時,會自動跳出「王毅 イケメン(王帥哥)」「王毅 かっこいい(英俊)」等關聯詞。

此番東京之行,是中國對日本在前段時間發出改善中日關係的積極信息的回應,近十年幾乎跌入谷底的中日關係出現了修復的轉機。

安倍晉三在16日會見了王毅,第二天安倍就前往華盛頓。在會談中,安倍除了表示十分期待中國總理參加中日韓三國峰會並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首次開口表示期待"一帶一路"建設能夠有利於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願意參加合適的建設項目。

安倍希望抓住《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契機,推動兩國關係全面改善,實現高層交往,在戰略互惠關係框架下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在全球貿易問題上,日本立場基本與中國一致。

17日,解放軍將領與自衛隊官員進行了會談,組織人是日本最大財團之一的「笹川和平財團」。

雖然種種跡象表明,中日關係正在解凍回暖,但從日本一慣表現來說,沒必要抱著過於樂觀的想法。

權宜之計

安倍晉三想恢復中日高層往來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只是一直處於暗示,拋媚眼,略帶矜持的狀態。

從去年自民黨總幹事二階俊博以及一些親華派頻頻到北京訪問可以看出,壓力在日本之邊。

今年,日本連遭美國兩記重拳:

一,朝核問題,川普繞過日本,直接與平壤接觸,並計劃安排美朝最高領導人會晤。這對日本來說不僅僅是難堪(被無視),而是帶來內心的恐懼。六方會談中的鐵三角:美日韓,日本被甩了。

二,美國發動貿易戰也砍了日本一刀,對進口鋼鋁製品加徵關稅,拒絕將日本列入豁免國家名單。

朝核是政治問題,貿易戰是經濟問題,日本除了向中國求助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只有跟中國接近,才能共同對抗貿易戰。對中國來說,阻止日本加入美國圈子向中國發起貿易戰,也是必然選擇。

對美國來說,中國是最大潛在對手,日本是遏制中國的棋子。讓日本充當馬前卒去分散中國精力和注意力,是美國的最佳策略。

當日本發現中日關係走向冰點之後,美國經濟上同樣不會放過它,甚至在東亞政治問題上拋棄了它。

在全球前三名經濟大國三角關係中,日本作為老三,亦是老大貿易戰的主要目標,因此中日在對美貿易上有著共同利益。

沒有這個動力,日本不會如此積極地向中國示好,特別是它有八十年代被美國打擊過的心理陰影。

中日兩國貿易額在2016年是2700多億美元,2017年底升到3000多億美元,中國處於順差地位。

除開經濟問題,中日兩國存在著嚴重的政治互信問題,兩大難題全是日本一手製造的:

一,侵華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日本沒有真心悔過真誠認罪,甚至一再在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方面,激怒中國人民。歷史問題本質就是政治問題,說明幾代日本政客都沒有真正脫離過軍國主義思維。

二,釣魚島,不僅僅是領土問題,它關係到戰後體系認知問題。這顆雷是美國埋下的,日本執迷不悟。如果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同意將琉球群島收回,哪還有釣魚島的問題?現在日本咬著不放,單靠外交已經不可能解決。

從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來看,日本是政治閹人,它無法擺脫作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基地的角色定位。

所以,無論中日關係如何升溫,目前都只是權宜之計,要真正改善中日關係,日本必須在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上表現出正確的態度。

海權戰略

中日兩國將來的碰撞不會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之上,也就是「制海權碰撞」,中國要當海洋大國,而且不打算掩飾,同樣,作為島國,日本同樣需要確保海洋權益。

日本在海權戰略制定上,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

一,中國崛起的速度,中國海軍發展的速度。

二,對大國間國際權力結構變換的適應度。

三,資源貧國的恐懼感。

一方面,日本受益於中華文化的滋養,一方面,日本又窺視大陸資源。從經濟騰飛之後,日本打起了價值觀外交的招牌,以所謂「民主自由」來拉幫結派,比如美日印澳同盟。

實際上,日本只是一個政治家族輪替,階級固化的國家,絕大多數首相查三代,都能找到政治家族脈絡。民主,只是幌子,據說小泉純一郎的二公子小泉進次郎是下屆自民黨總裁的熱門人選。

日本人身上有很深的封建等級烙印,這一點構成了日本社會基礎,以人際關係中的等級制原則構成「縱向社會」形態。

為什麼要提到這種意識?因為它會反映在國際關係上。在日本眼中,全球分為:

超級大國,

一級強國,

二級強國,

中等國家,

下等國家,

可有可無國家。

排序也許不精確,但強國統治弱國的觀念,就是日本眼中的國際體系。

關鍵在於,日本將自己定位在哪一個層級?戰敗後,它是下等國家,很自卑,見人矮三分。

隨著經濟起步,它的等級慢慢提升,現在日本至少認為自己是二級強國,與一級強國就差一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下級服從上級,上級領導下級,與強者為伍,是日本外交根深蒂固的認知。

從這個邏輯出發,日本對美國服服帖帖,唯命是從,只要美國不要把它虐得太疼,日本是非常順從的。而對於自己眼中下級國家,日本向來是雙眼朝天的。

以韓國來說,它在日本心中,就是個中等國家,不能跟日本平起平坐,當年韓日建交時,日本是不大願意的,拖了很久,是美國硬按著兩國拜了天地。

當然了,韓國也瞧不上日本,宇宙大國那範兒畢竟擺在這裡。

再說朝核問題,日本認為這是一個下等國家,是一個經常冒犯上級的不服從員工,它希望總裁能制裁它,開除它,日本負責出主意怎麼收拾。

英國最強時,在20世紀初,是「英日同盟」。

二戰之前,德國橫掃歐洲,有了「德日同盟」,還有意呆梨搭個戲。

二戰之後,美軍是佔領者,直到今天也是「美日同盟」,如果有一天美國倒了,日本肯定會去踩美國一腳,另找老闆。

蘇聯呢?也是大BOSS,但它是另一個公司的。

當中國崛起,美國衰落趨勢出現後,日本對於國際體系等級認知出現搖擺,其實就是權力布局認識模糊,日本外交政策出現無序狀態。

日本危機感很強,國土狹小,人口眾多,糧食無法自足,自然資源匱乏,地震海嘯頻繁,大海即阻隔了日本與世界的融合,也起到了安全屏障的作用。

發展對外貿易是日本唯一出路,要實現這一點,必須確保海上通道安全,骨子裡仍然是海外擴張思維,軍事不行,就利用資本。

要使海外擴張得到國民認可,就必須宣傳,炒作中國威脅論,「購島」事件就是福島核災擊中日本人脆弱的心理後一年後發生的。

以釣魚島為引爆點,以中日對抗為動力,企圖實現全國輿論總動員,煽動日本人團結對外的情緒,恢復福島核災之後的國民信心。

從長遠看,日本去觸動釣魚島這根敏感的神經,反而令中國放開了手腳,現在巡航釣魚島的中國海警船頻率遠遠高於之前被「擱置爭議」捆住手腳的時侯,深入12海裡根本不是問題。

賊心未死

小泉內閣及安倍二次組閣之後,自民黨右翼屢屢推動修憲,以期實現海外軍事擴張之目的。

2006年,朝核問題爆發後,日本真正危機感不是被核飛彈襲擊,而是日本海會變成中國的內海。如果中國搞定半島南北,中國必將主導東北亞,這是日本難以接受的未來格局。

日本希望南邊繼續堅持美日韓同盟,而北邊儘早走向無核化,日本以非對抗國的身份進行援助。

2014年8月,美日韓在緬甸舉行外長會晤,表面是為翁山蘇姬打氣站臺,實際上商討半島無核化問題。

日本提出讓安倍晉三訪問平壤,美國國務卿克裡堅決反對,而韓國始終不歡迎日本過度介入半島問題。最終日本提出的無核化建議全部告吹。

2015年,日本《外交藍皮書》刪除了韓國「與日本擁有共同價值觀」的表述。日本在半島使不上勁,是非常無奈的,因此,當平壤那位深居簡出的領導人首次出訪就來到中國時,日本是何等的鬱悶?本來,按日本設想,第一個訪問平壤的外國領導人會是安倍晉三。

2015年9月,日本通過《新安保法案》,將海外派兵的法律依據進行模糊化,居心不良。

日本真正戰略目的就是成為政治大國,軍事大國,擴大自己的海權範圍,重回海上強者的地位。要實現這點,日本需要借殼美國霸權的體系,一步一步實現最終蛻變。

美國提出印洋戰略後,日本非常積極地發展與印度關係,想重新構建美日印澳四國聯盟,對於日本來說,它的野心不僅僅是遏制中國。它跟韓國有竹島之爭,跟俄羅斯有北方四島問題。

南海關係到日本的能源安全生命線,日本有三種選擇:

一,最理想的:由自己控制。

二,由美日同盟控制。

三,由美國控制。

不過,還有第四種情況---由中國控制。從2015年開始,日本在東海和南海同時出擊,向中國發起挑釁,拼命拉攏菲律賓,越南,印度,極力誇大中國對東協各國的威脅。

無論日本如何出招?中國都能一一化解,東協各國並沒有被日本拉走,日本高估了自己的份量和影響力。

中國與美國才是長期的全方面競爭的兩個國家,這種交鋒,涉及到政治,經濟,安全,軍事,文化,貿易,意識形態等等領域。

美國在太平洋力量被削弱,對日本並非沒有好處,它可以掙脫美國的束縛,取得一定的政治獨立性。

如果美國在太平洋力量加強呢?可惜沒有如果,照目前中國的發展趨勢,美國除了臺灣牌之外,已經無計可施。

安倍晉三公開表示願意參與「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他也希望能儘早訪華。

但問題是,一旦中日關係改善,美國必定會進行阻撓,安倍能不能撐過九月份的自民黨總裁選舉都很難說。

如果安倍垮臺,下一任首相,肯定會退回改善中日關係的腳步,否則,十年九相的局面還會出現。

安倍相位能坐這麼多年,背景是中日關係極度冷淡,這難道是巧合嗎?

日本現在還遠遠談不上真心悔改,且觀察且警惕吧。

看吧,當有一天中國登上世界之巔,日本馬上會認你當大BOSS,甩都甩不掉。

相關焦點

  • 《日本藍皮書(2020)》:中日關係回暖雖受疫情幹擾 大局未生異變
    來源:海外網《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20)》海外網10月15日電15日,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共同發布《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書中對2019年日本各領域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回顧,並對中日關係發展進行了分析。藍皮書認為,中日雙方如能趨利避害,轉危為機,則仍然有望將「新時代」關係繼續向前推進。藍皮書發布會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藍皮書副主編吳懷中在新書發布會上做了相關介紹。
  • 2020中日關係輿論調查:七成以上中國受訪者認同中日關係的重要性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朱晨曦 應妮)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17日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布。調查顯示74.7%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中日關係「重要」或「比較重要」。
  • 2020年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發布
    作為北京-東京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日關係輿論調查自2005年首次實施以來,已成為反映中日兩國民意、增進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徑,也為論壇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參數和討論話題。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受訪者對日本的好感度仍處於回暖區間,對中日雙邊關係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兩國關係發展的民意基礎仍不牢固;中國受訪者對中日兩國構築新型合作關係,進一步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應對地區及全球性挑戰充滿期待。
  • 中國國民對日本好感度仍處於回暖區間
    2020年中日聯合輿論調查結果發布:中國受訪者對日本的好感度仍處於回暖區間,對中日雙邊關係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兩國關係發展的民意基礎仍不牢固;中國受訪者對中日兩國構築新型合作關係,進一步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應對地區及全球性挑戰充滿期待。
  • 2020年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報告在北京、東京發布
    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中國網11月17日訊(記者 林伊人)11月17日,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布,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高岸明出席發布會。高岸明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國際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日關係面臨著新的考驗。
  • 如何判斷背叛的男人是否真心悔改?只看一點足夠,很關鍵!
    一個出詭的男人是否會真心回歸、真心悔改,主要取決於他的婚外情受到了壓力,受到了懲罰,否則婚外情的美好高峰體驗是不會讓他主動放棄一段沒有壓力的H外情的。這個壓力來自於老婆給到的壓力和懲罰,來自於外面第三者給到的壓力和H外情後果承擔,以及來自這兩個女人雙方給到他的壓力和懲罰。
  • 《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20)》發布
    中國網9月10日訊 今日,全國日本經濟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布了《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此次藍皮書的主題是「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日本經濟」,設有「總報告」「熱點追蹤」「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全球大變局下的日本經濟」「應對老齡化社會」「日本康養產業的發展」等欄目。
  • 日本動物園:中日關係對立或影響兩國老虎戀愛
    日本大阪天王寺動物園兩隻老虎【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每日新聞》4月8日稱,日本大阪市天王寺動物園決定引進上海動物園的雄性東北虎,但中方的老虎赴日時間因兩國關係問題受到推遲。園方相關負責人擔心稱:「目前的中日關係很不正常,希望不要因為中日關係影響到兩隻老虎之間的戀愛。」
  • 中日關係源遠流長,那麼唐朝和日本友好關係是如何發展的?
    中日兩國的隔海相望,淵源其實還挺深的。我們熟知的秦始皇派徐福帶五百童男童女去求長生不死藥。雖然歷史無法考證其真實性,但在日本的確有大量的祭祀徐福的廟宇和碑文。但確實的說,從西漢開始,就與日本有了聯繫,到了東漢時期,日本還曾派出過使者。
  • 哈佛教授傅高義逝世,曾指出中日關係好對中國全球影響力有好處
    2000年出版《日本還是第一嗎》,回應《日本第一》來自美國、日本及東亞社會和學界的反響,包括致敬和質疑。此後陸續出版《中日美關係的黃金時代》(2002)、《鄧小平時代》(2011)、《樸正熙時代》(2011)和《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2019)。2013年,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獲福岡亞洲文化獎。
  • 2020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 朱晨曦)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17日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布。調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局的變動以及中美關係等現實問題影響,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 鳳凰駐日記者李淼:安倍接班人可能不是親華派,但中日關係惡化概率...
    4.當下中日關係受到中美關係以及自民黨部分保守派議員團體的衝擊,安倍的接班人不會是非常正面的親華派。但無論出現何種困難,日本還是會希望與中國交好。鳳凰網《風向》:您認為安倍辭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否與抗疫不力以及政治醜聞有關?
  •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新時代的中日關係:課題與展望」國際...
    人民網北京11月25日電 11月21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心成立30周年慶典,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8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在紀念慶典上,復旦大學領導對30年來支持學校日本研究中心事業發展的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等社會團體、企業及個人頒發了感謝狀。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趙啟正發表了「籤訂RCEP後對中日關係的展望」特別紀念演講。
  • 周恩來貿易三原則把中日關係推向「半官半民」
    中國人民願意與日本人民和平相處,友好團結,互通貿易,互相尊重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以保障遠東和平,只有這樣,才對中日兩國和人民都有利。表示了對中日兩國重新實現友好的堅定信心。1952年,第一批日本客人來訪時他又指出:我國與日本由於地理上的關係,在歷史上存在著悠久的貿易聯繫,中日兩國人民如果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恢復正常的貿易關係,這將大大有利於兩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 中日關係變暖了?日本外務大臣喊話美國:想要與中國繼續合作
    日本將在與美國建立信賴關係的基礎上推進各種合作,同時也想要與中國繼續合作。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空前積極的信號,中日關係確實正在變暖。對比歷史不難發現,因為人事變動,日本在和美國建立新的政治關係時,談及中國的話題,一般都會重點提及釣魚島,提及美日同盟,但這次,畫風突變,不僅試著勸和中美關係,強調中美衝突對國際社會不是好事,還直言,希望能與中國繼續合作,一個潛臺詞沒說,那就是希望美國不要幹涉。那麼,日本怎麼就突然發生了這麼近乎180度的大轉彎呢?首先,安倍離任,日本政局發生了微妙變化。
  • 日本首相菅義偉執政將滿100天,專家:中日關係「穩」字當頭
    對此,接受採訪的日本問題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日本正處於疫情嚴峻和經濟走低的頹勢之下,但並不等於菅義偉一事無成。菅義偉政府的外交表現「中規中矩」,未來中日關係的走向將在穩定中得到改善。 9月16日,菅義偉正式成為日本第99任首相。10月26日,他在國會發表就任後的首次施政演說,強調在防止出現暴發性感染新冠病毒的基礎上重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經濟早日復甦。
  • 日本一改常態不再對華強硬,將在武漢設領事館,中日關係迎來好轉
    根據環球網報導,中國和日本將達成新一輪的合作,日本也將在武漢地區設立一個新的領事館。而早在2012年,日本政府就已經向中國提出了申請,希望增加在中國境內的領事館數量,而中國也對此做出了積極回應。但是日本並沒有對外公開表示新建立的武漢領事館究竟會在何時開館,不過這意味著中日關係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轉。未來的國際社會必然還是以和平合作為主在當前的國際社會,和平合作才是主流。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的共識,是基本上不可能被逆轉的。
  • 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日本商品展覽會閉幕_中國貿易報
    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日本商品展覽會閉幕 來源:中國貿易報   本報訊 日前,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日本商品展覽會在大連閉幕。本屆展覽會圍繞「共面挑戰 合作共贏」的主題,以「抗疫情、穩外貿、振消費、促合作」為目標導向,以日本駐華機構、日資企業、跨境電商、對日進出口企業為主展商,擴大日本商品和服務進口,促進出口轉內銷,助力外貿和消費回暖升級。
  • 如何構建新時代合作關係?2020年中日關係還看這些領域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認為,2019年作為中日關係下一個40年的起始之年,是兩國關係持續提升之年,而2020年中日關係的看點則是如何進一步落實兩國領導人此前提出的「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據新華社報導,2019年12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習近平指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發展。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運籌新時代的中日關係,首先需要明確戰略共識。
  •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2020年對於中日和兩國關係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份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發展的一年,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各層級接觸交往順利開展,各領域交流合作穩步推進。一年來,日本各界友好團體為推動中日兩國友好交往和各領域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積極貢獻,藉此機會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