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高蹺之村,莆田五大宮廟之一坐落於此!

2020-12-24 看莆田

美 荔 之 城—澄瀛村

莆田的千年高蹺之村,五大宮廟之一坐落於此!

登瀛村位於黃石鎮區東側,金墩黃氏十一世孫儒士黃簡,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與其淑人明進士四川布政使澄源女,偕子黃升由渠橋新度後墩徙居黃石登瀛裡,是以黃氏為主的聚居地,另有餘氏、曾氏居住於此地。

作為黃石鎮重要村落之一,登瀛村內有著名旅遊景點北辰宮,此外黃石澄瀛高蹺亦是遠近聞名的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01

牌坊格外醒目

北辰宮位於荔城區黃石鎮登瀛村,明嘉靖三十七年(1566年)為金墩儒士黃簡創建,現存建築物為清初重建。

宮門外的兩棵老榕樹

北辰宮為莆田五大宮廟之一,其主祀的北極玄天上帝,簡稱上帝爺,為莆田七大爺之一。

樹花紅磚相映紅

相傳,明嘉靖時,倭寇侵擾興化,黃石一帶,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後此地鬼魅晝現,店鋪收錢,必投盆水中驗其是否為冥錢,致使百姓惶惶不安。

是時,朱儼御史林下在家,見此情況,心急如焚,立即召集朱、吳、卓等族長老商議,決定到湖北武當山進香請玄天上帝來此驅邪鎮魅,保地方安寧。

一窗窺兩門,頗具禪意

隨即,朱、吳、卓三族各派人士上武當山。可是每次歸途之中,香火都熄滅了。第三次,他們歸來時,朱家梧桐樹梢有一群黃蜂團聚現出「武當行在」四字,久而不散。

在朱儼的倡議下,吳、卓兩族舍地,各族蓋廟,朱家獻出梧桐樹,以其樹幹雕成玄天上帝像,爾後供奉於宮中。自此,百鬼寂滅

雕龍被保護起來,免受風雨侵蝕

北辰宮宮宇規模宏偉,由圍牆、東西轅門、磚埕、三門、拜廳、正殿、後殿及兩廂耳房等組成。

獅耳插花,威嚴可愛,震邪祟,親客人

正殿屋脊塑寶塔、雙龍和垂脊的四大天將,殿前屋簷滴水有玻璃嵌塑人物故事,殿廊上有透雕盤龍和八仙的石柱及石礎、石刻等。整座宮宇石雕出神入化,宛若一座精緻的藝術品。

宮內還有一口三眼井,水質清冽,微含甜味,曾為附近居民的飲用水井。據說,三眼井是抗倭英雄戚繼光為解決軍兵飲水問題,特意挖掘。後世人稱之為「戚公井」。

井中有水,但已封起

北辰宮1984年列入原莆田縣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列入莆田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2

高蹺隊在北辰宮 圖:莆田文旅

提及澄瀛村,必會聯想到澄瀛高蹺。「登瀛高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同時融匯了莆仙戲、民間武術、雜技等元素,舞技內容豐富,表現形式獨特。

登瀛高蹺表演隊成立於上世紀30年代。1934年間,登瀛村的高蹺前輩黃烏金、胡亞望等曾秘密發動群眾,開展抗租、抗捐、抗稅革命活動,並利用高蹺翻牆進入國民黨黃石糧櫃、林墩糧倉,開倉分糧給當地貧苦農民。

澄瀛村高蹺隊在綬溪公園表演

澄瀛村傳統文化氛圍厚重,因而每逢出遊,澄瀛高蹺隊員便會受邀扮八仙、道姑、和尚等角色,同時踩著高蹺表演碰拐、背拐、跌叉、跳桌凳、翻跟頭、蹲走、鷂子翻身等系列高難度動作。

由於表演難度高,演出效果驚險奇特,所以澄瀛高蹺的身影一直烙印在許多孩童的心裡,直至長大也揮之不去。

2008年12月,《黃石澄瀛高蹺》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3

擁有出色文化歷史底蘊的澄瀛村,在多數人印象中卻是一個道路複雜、草木橫生的偏僻小村。曾經廣闊的荒田與交錯的土路是不少澄瀛村人童年的天然迷宮

早年的澄瀛村確實是個貧困村,人口密度較低。每逢夜幕降臨,整個村莊一片寂然,徒有貓狗的叫聲。

田地重新煥發生機,長滿農作物

後來在80年代,整個莆田洋溢著一股經商的熱情。當時有不少澄瀛村人背井離鄉,外出闖蕩。

新樓與舊厝的對比

時光荏苒,晃眼三十年過去,如今摘掉貧困帽的澄瀛村呈現出了朝氣蓬勃的景象象。

原本荒蕪的田地重新播下收穫的種,品類豐富的果蔬在農民的辛勤下茁壯成長,為附近的居民帶來健康天然的美味食材。

此處的雙層舊厝晃眼成了五層高樓

在外打拼的子女富貴歸來,將原本破敗凋敝的瓦房被推倒重建,讓氣派的高樓大廈平地而起

在澄瀛村人眼裡,最為顯著的還是道路的變化。過去自行車進出都要抬,如今小轎車通行無阻。

逢雨泥濘的小村道也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平坦乾淨的水泥路。

百年歷史的三廂房古厝

歷經幾代人努力,澄瀛村日新月異。但在歲月變遷中,依舊保留下不少歷史感。

別具一格的鄉村理髮店

那些夾在新高樓之間的舊矮房,顯然不再適合居住。記錄村史傳承文化為紅磚白瓦間誕生的全新意義。

蝶變還在繼續,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上存在著無限的可能。相信在澄瀛村民的勤勞努力下,這裡終將成為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新鄉村

來源:荔城區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一座興化府城,隱藏著莆田人千年故事
    千年的時間孕育了無數盡忠報國的忠臣俠客,千年的時間也遺留了無盡的物質與文化相互輝映的歷史遺存,千年的時間也湮滅了幾多令人扼腕嘆息的人文遺址。而在我遼闊的心中永存著興化府城從不消逝的風華正茂,構建興化府城的「九頭十八巷」,依然在這塊古老而又美麗的土地,若隱若現地呈現千年莆陽城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物質之美。
  • 600多歲的興化府城隍廟,莆田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之一
    每年臘月廿五,城隍廟都會賑施,圖:卡遊壺蘭莆田之城隍廟的歷史,一直在變化、在演變,一直在豐富、在拓展。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署自興化縣遊洋移治莆田縣城,始築子城、譙樓。在興化軍城西北角的清風嶺,創建興化軍城城隍廟,主祀城隍神威靈將軍。這是莆田之興化軍城最早的城隍廟與城隍爺,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從建築之美觸摸莆田文脈,探訪莆田佛教廟塔古建現狀
    莆田名寺多,大都為千年古剎,始建於唐代及唐以前。莆田佛教建築呈現出建寺早、文物建築保存完整、知名度高等特點,其形成背後是何原因?古剎有靈 構築興化十八叢林「莆田佛教建築布局基本沿用中國佛寺殿堂的配置,大一點的寺廟殿堂配置比較齊全,如廣化寺、梅峰寺、囊山寺、龜山寺等。」近日,莆田市文管辦對全市60多個被標列為文物點及以上級別的佛教建築進行走訪,留檔。
  • 【一廟一故事】(十二)黃巖南城魯秦廟:十里舖高蹺
    【一廟一故事】(十二)黃巖南城魯秦廟:十里舖高蹺 2020-09-1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的中國年」之稷山高蹺走獸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中有一種表演形式叫高蹺走獸。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高蹺走獸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稷山高蹺走獸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將人與獸巧妙組合,精心裝扮,演繹一個個美麗的神話傳說,這種罕見的傳統表演藝術僅存於山西運城稷山縣。踩高蹺這種形式,據說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 莆田一座堅守六百多年的城隍廟,依然敞開著大門
    而今,我們不得不面對如此殘缺的精神之廟,用彎曲而又侷促的文字來敘寫我們的城市記憶。廟內尚保存有興化府城隍廟碑、重修二忠廟裡廟外,人來人往,一燭燭的火光、一炷炷的香菸,點然了人間遼闊的善良與正直,點然了莆田人絡繹不絕的虔誠。
  • 海上女神的殿堂——汕尾媽祖廟
    汕尾市地處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媽祖文化傳承。宋元之際,由於戰亂,從福建莆田、湄洲一帶的林氏族姓遷徙到陸豐縣時,把媽祖信仰的習俗也帶到了陸豐,並代代相傳下來。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汕尾人的精神寄託,汕尾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更是汕尾人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全國最高媽祖石像所在地——鳳山媽祖廟
  • 莆田興化古城:扁擔上的古城
    這座城,是海神媽祖的誕生地,世居於此的人們把對護佑平安、立德行善的美好願景,寄託於媽祖。供奉媽祖的文峰宮是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自然也成為了我們記錄的一隅。
  • 莆田興化一千年古城被稱為「扁擔古城」
    供奉母祖的文峰宮是古城的象徵性建築之一,當然也成為了我們記錄的角落。母祖貢品俗稱母祖宴桌,是民間傳統敬神獻禮的食品裝飾造型藝術。貢品製作始於宋代,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成為母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只看到鏡頭下繁榮的莆田,無法想像它經歷的悲傷和凹凸。世代古城人奮鬥,圍海造田,才有這座城市。根據前人的足跡,我們的攝影組走在連接山海的古驛道上。
  •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在莆田市區西南隅,別稱「莆山」、「鳳凰山」
    南山廣化寺,又稱莆田廣化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南三公裡處的鳳凰山麓(別稱南山)。這裡有福建佛學院,福建佛學院分為男眾、女眾二部,由福建省佛教協會主辦,男眾部設在全國三大模範叢林之一的福建莆田廣化寺內,女眾部設在享有「江南第一女眾叢林」之稱的福州象峰崇福寺內。
  • 仙臺村中探古寺
    尋訪懷柔的古寺,大都坐落於青山秀水間,唯有鳳翔寺特殊,坐落在沒有山巒的平原居民區——楊宋鎮仙臺村。一座千年古寺,何以建在這裡?的確值得研究。仙臺村地處懷柔區東南隅,村域面積15平方公裡,始建於唐代。據記載,仙臺鳳翔寺也建於唐代,而且是先建寺,後成村。
  • 河南省鎮平縣黑虎廟村清掃垃圾提升村容村貌
    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村位於伏牛山深處,進村道路蜿蜒曲折,但卻走出了時代楷模張玉滾同志。隨著楷模精神的傳播,進村人員、車輛開始增多,黑虎廟村定期組織公益崗人員對進村道路進行清掃,既保證當地村民及外來人員進村安全,又讓貧困人員樹立自力更生、勞動致富的觀念。
  • 莆田南少林寺,從不消失的禪武寺院
    唐貞觀年間(627—649年),那時大唐王朝平定中原,定都長安,統一中國,但東南沿海乃邊陲之地,一些地方武裝殘餘勢力流竄到海島、山脈,佔山為王,據島為寇,成為沿海官府及老百姓的心頭之患。嵩山少林寺曇宗大法師即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廣和尚帶領五百名武僧入閩清剿海盜。經過數年的拼殺與剿滅,基本上完成了剿寇的任務。
  • 莆田一座神秘的海島漁村,女子個個能幹!
    黃瓜島,地處莆田市興化灣南,像一顆小星星撒落在海中間,面積不大,只有0.67平方公裡,人口之多,密度之高,島上除了房子,道路之外,沒有更多的空地。黃瓜島是一個純漁業村,有西厝、大程、東契、石門夾、下瓜五個自然村,兩大姓別吳和林,也有極少數是姓劉和杜等。
  • 大同年俗:踩高蹺
    高蹺,是我國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有的地區稱為「高蹺秧歌」,它的表現形式為雙腳綁縛於長木之上(大同當地人稱為「拐子」),長短不等,最短者二尺,最長者據說已超過五尺以上,據筆者了解通常為三尺,表演者化妝成各種歷史或神話人物,且走且舞。
  • 千年村落,古風猶存——太原晉源古寨玉皇廟
    位於晉源鎮東北汾河西岸的古寨村,亦稱皇姑寨、姑姑寨,相傳因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族妹下嫁此村而名。明代為太原縣屯軍「九營十八寨」之一,清道光《太原縣誌》作古寨。據考證,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官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 (617年),官拜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鎮守晉陽,兵馬大本營就設在「古寨」。公元617年,李世民與幕僚密定,最後促李淵在晉陽(太原)起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
  • 福建遛娃之莆田南少林九華山
    作為遛娃達人,這次帶娃來到的是福建莆田。作為80後,小時候深受金庸大師小說影響,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天下第一。兒時的武俠夢,大俠夢,時刻還在眼前,所以這次到了莆田南少林寺。其實來到莆田第一想的的應該是湄洲島拜媽祖,媽祖海上女神,保護著每一位出海遠航的人們。由於湄洲島去了很多次了,每次去都是拜拜為目的,這次就帶娃來到了莆田南少林寺。
  • 眾所周知,孔子家鄉在山東曲阜,然而孔子後裔在莆田,卻少人知曉
    然而,孔子的四十一世孫於唐代定居莆田,並於宋代創建孔氏家廟和涵江書院,卻少人知曉。按莆田涵江孔氏譜系:孔子三十七世孫孔齊卿,唐建中間(780-783年)官兗州司馬,襲封文宣公。其別子孔文整,歷官南頓溧水縣尉,居泗州漣水縣臨淮鄉進賢裡。傳 至四十一世孔仲良,以明經歷任全椒縣尉、青陽縣丞,大 和間(827-835年)以儒林郎來任莆田縣令。
  • 農村俗語「寧住孤墳千年,不敢廟內半宿」啥意思?廟比墳還可怕?
    俗語的覆蓋面很廣,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事,其中還有很多俗語是祖輩告誡後代出門在外應該注意的事情,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住孤墳千年,不敢廟內半宿」,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何老人說廟比墳還要可怕呢?
  • 我區又添4個市級非遺民俗文化村
    日前,第三批共計20個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村)名單公布,我區河上鎮鳳凰塢村、樓塔鎮樓英村、臨浦鎮橫一村、浦陽鎮靈山村等4個村入選。  區非遺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民俗文化村是指歷史和傳統文化保存保留豐富,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民俗活動傳承發展較好,農耕文化記憶相對完整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