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荔 之 城—澄瀛村
莆田的千年高蹺之村,五大宮廟之一坐落於此!
「登瀛村位於黃石鎮區東側,金墩黃氏十一世孫儒士黃簡,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與其淑人明進士四川布政使澄源女,偕子黃升由渠橋新度後墩徙居黃石登瀛裡,是以黃氏為主的聚居地,另有餘氏、曾氏居住於此地。
作為黃石鎮重要村落之一,登瀛村內有著名旅遊景點北辰宮,此外黃石澄瀛高蹺亦是遠近聞名的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01
北辰宮位於荔城區黃石鎮登瀛村,明嘉靖三十七年(1566年)為金墩儒士黃簡創建,現存建築物為清初重建。
北辰宮為莆田五大宮廟之一,其主祀的北極玄天上帝,簡稱上帝爺,為莆田七大爺之一。
相傳,明嘉靖時,倭寇侵擾興化,黃石一帶,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後此地鬼魅晝現,店鋪收錢,必投盆水中驗其是否為冥錢,致使百姓惶惶不安。
是時,朱儼御史林下在家,見此情況,心急如焚,立即召集朱、吳、卓等族長老商議,決定到湖北武當山進香請玄天上帝來此驅邪鎮魅,保地方安寧。
隨即,朱、吳、卓三族各派人士上武當山。可是每次歸途之中,香火都熄滅了。第三次,他們歸來時,朱家梧桐樹梢有一群黃蜂團聚現出「武當行在」四字,久而不散。
在朱儼的倡議下,吳、卓兩族舍地,各族蓋廟,朱家獻出梧桐樹,以其樹幹雕成玄天上帝像,爾後供奉於宮中。自此,百鬼寂滅。
北辰宮宮宇規模宏偉,由圍牆、東西轅門、磚埕、三門、拜廳、正殿、後殿及兩廂耳房等組成。
正殿屋脊塑寶塔、雙龍和垂脊的四大天將,殿前屋簷滴水有玻璃嵌塑人物故事,殿廊上有透雕盤龍和八仙的石柱及石礎、石刻等。整座宮宇石雕出神入化,宛若一座精緻的藝術品。
宮內還有一口三眼井,水質清冽,微含甜味,曾為附近居民的飲用水井。據說,三眼井是抗倭英雄戚繼光為解決軍兵飲水問題,特意挖掘。後世人稱之為「戚公井」。
北辰宮1984年列入原莆田縣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列入莆田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2
提及澄瀛村,必會聯想到澄瀛高蹺。「登瀛高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同時融匯了莆仙戲、民間武術、雜技等元素,舞技內容豐富,表現形式獨特。
登瀛高蹺表演隊成立於上世紀30年代。1934年間,登瀛村的高蹺前輩黃烏金、胡亞望等曾秘密發動群眾,開展抗租、抗捐、抗稅革命活動,並利用高蹺翻牆進入國民黨黃石糧櫃、林墩糧倉,開倉分糧給當地貧苦農民。
澄瀛村傳統文化氛圍厚重,因而每逢出遊,澄瀛高蹺隊員便會受邀扮八仙、道姑、和尚等角色,同時踩著高蹺表演碰拐、背拐、跌叉、跳桌凳、翻跟頭、蹲走、鷂子翻身等系列高難度動作。
由於表演難度高,演出效果驚險奇特,所以澄瀛高蹺的身影一直烙印在許多孩童的心裡,直至長大也揮之不去。
2008年12月,《黃石澄瀛高蹺》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3
擁有出色文化歷史底蘊的澄瀛村,在多數人印象中卻是一個道路複雜、草木橫生的偏僻小村。曾經廣闊的荒田與交錯的土路是不少澄瀛村人童年的天然迷宮。
早年的澄瀛村確實是個貧困村,人口密度較低。每逢夜幕降臨,整個村莊一片寂然,徒有貓狗的叫聲。
田地重新煥發生機,長滿農作物
後來在80年代,整個莆田洋溢著一股經商的熱情。當時有不少澄瀛村人背井離鄉,外出闖蕩。
時光荏苒,晃眼三十年過去,如今摘掉貧困帽的澄瀛村呈現出了朝氣蓬勃的景象象。
原本荒蕪的田地重新播下收穫的種子,品類豐富的果蔬在農民的辛勤下茁壯成長,為附近的居民帶來健康天然的美味食材。
在外打拼的子女富貴歸來,將原本破敗凋敝的瓦房被推倒重建,讓氣派的高樓大廈平地而起。
在澄瀛村人眼裡,最為顯著的還是道路的變化。過去自行車進出都要抬,如今小轎車通行無阻。
連逢雨泥濘的小村道也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平坦乾淨的水泥路。
歷經幾代人努力,澄瀛村日新月異。但在歲月變遷中,依舊保留下不少歷史感。
那些夾在新高樓之間的舊矮房,顯然不再適合居住。記錄村史、傳承文化為紅磚白瓦間誕生的全新意義。
蝶變還在繼續,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上存在著無限的可能。相信在澄瀛村民的勤勞努力下,這裡終將成為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新鄉村。
來源:荔城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