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又叫宗祠、祖廟,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用來供奉與祭祀祖先,從事家族事務活動,同時用來向外人彰顯自己族人的團結和龐大。
何為祠堂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相同祖先所生的血緣親屬集團及相關的近鄰形成的家族組織,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開始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祠堂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祭祀先祖,這是最主要的功能,通過祠堂祭祀,使族人瞻仰先祖儀容,感受先祖的人格魅力,形成家族內部團結,維繫宗族制度,鞏固族權地位;
二是珍藏和纂修宗譜,宗譜是一個家族的檔案,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對一個家族來說,宗譜有教化、敬賢、理政、信史等功用;
三是討論族中事務,族中遇到重大興革事宜,由族長召集全體成年人在祠堂開會討論,最後由族長決定,大家執行;
四是作為家族的法庭,族長實際擔任家族法官的角色,在祠堂上權衡判決違反家法的族眾,小到民事糾紛,大到刑事案件,都可在此決斷;
五是作為全族聚會場所,遇到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就變成全族人的娛樂場所,如搭臺唱戲等等。
由此可見,祠堂基本是一個家族內的綜合廳,承擔了多樣功能,祭拜緬懷、族規審判、婚喪壽喜等都在其中進行。在我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通過祠堂模式,封建家長制對封建法制的輔助和補充、維護政治的穩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祠堂的作用逐漸式微。再加上解放後,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的運動,我國北方地區的祠堂,大部分被打砸損毀,或改造了做其他用途,如紀念館、辦公場所等。而在較為重視傳統的南方,如江浙、福建、兩廣一帶,則有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鄭氏祠堂
在我國廣東省最現代化最發達的深圳市內就有一座被完整保存下來的祠堂,而且它還被稱為我國最強的祠堂。
大名鼎鼎的深圳南山區,在2018年該區的GDP就達到了驚人的5000億,這裡有超過170家的上市企業,有中興、騰訊、康佳、大疆等如雷貫耳的名字。這裡商業發達,高樓林立,完全一副現代化大都市的樣子。
這個繁華片區,每天吸引著無數遊客和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打卡。在中間,卻有著一幢矮小陳舊的、看似與周圍大相逕庭的古老建築——鄭氏宗祠。
這座祠堂,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早在宋朝末年,就有一脈鄭氏家族移居南頭,他們開荒耕種,娶妻生子,祖祖輩輩在這裡安家繁衍,家族群體慢慢壯大。
他們建立的大湧村佔地廣闊,富甲一方。在明朝時,修建了這座祠堂,然後經歷了歷代的重修維護,至今屹立不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的鄭氏後人,在修繕祠堂時,為更好地保護其原貌,只修葺外牆,內部不做變動,依然保留著明清時代的布局與建築風格。
鄭氏祠堂的建築風格是具有嶺南特色的廣府式風格,"三開間三進深"帶塾臺的磚木結構,將祠堂分成頭門,正坊,前、後廊及正堂。正門打開是雕花的屏風和木製的塾臺,抬眼便看到魚脊的磚木石的框架和細緻的樓閣雕刻,令人驚嘆工匠的手藝。整體建築古色古香,頗具欣賞價值。
鄭氏祠堂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民俗。每年的元宵節前後,祠堂會舉辦一個開丁節。到了這天,生子的家庭會為孩子慶祝周歲,在祠堂焚香點燭,再掛上紅紅的燈籠,祈求鴻運當頭,多子多福,還邀請同宗長輩和親朋到家中吃開丁茶,以賀添丁。
最強祠堂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市的迅速崛起,祠堂所處的南山區如今已是黃金地塊,寸土寸金,祠堂周邊的地價高企,尤其是祠堂的位置,被騰訊等世界500強企業所包圍,更凸顯了其獨特價值。這樣的地理位置難免讓各類開發商心動,打起了鄭氏祠堂的主意。
於是有人意圖收購,收購者開出的條件異常優厚,但鄭氏家族卻沒有人對這些利誘動心。收購方案甫一提出,就被鄭家長輩嚴詞拒絕,直接豪言相懟:"誰敢動這座祠堂,就把你公司收購掉。"如此霸氣的言論舉世皆驚,在社會上引起了熱議,大家紛紛猜測是什麼背景能說出這樣豪橫的話,鄭氏身家究竟幾何?
但紛紛流言中也沒人調查出結果,而所有覬覦鄭氏宗祠的人都望而生畏了。鄭氏祠堂也在網友中獲得了個"中國最強祠堂"的名號。
何去何從
無可否認的是,隨著封建社會的終結,作為封建家長制代表的祠堂,其衰落已是大勢所趨。雖說鄭氏祠堂有如此豪言,暫時保住了不被拆毀或改建,成為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中的一個異數。它更像是對一種對傳統和信仰的堅守,但是這種堅守還能持續多久?
等老一輩人故去,鄭氏後人們還會不會有這份心意和堅持?就算有這份心意,又經得住時代大潮的洗禮嗎?鄭氏祠堂已經被列為深圳市的文物保護單位,想來它之所以還能保持現狀,也有部分原因是為此吧。也就是說,它剩下的只是文物價值,而經濟大潮下的文物價值,想想被江水淹沒的四川白帝城,想想被拆毀的青島望火樓,想想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那些古鎮,只能為它的未來嘆息一聲,祝它好運吧!
不過話說回來,隨著網上墓園、網上祭祀等新鮮事物的出現,人們的行為模式也在發生著改變,祭拜祖先無需再焚香燒紙,只需一個滑鼠一根網線就能完成,至於家族議事,誰家還沒幾個微信群QQ群?群裡討論,方便得很。
從這點看來,拋開建築學上的意義不說,祠堂的拆建與否,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經過歲月洗禮留下來的祠堂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那些禮義仁孝的觀念,那些團結奮鬥的精神,如果能保持下來,那麼就留住了祠堂的根,留住了中華民族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