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財富》公布了2020年世界500強榜單。
今年的世界500強榜單,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
因為,中國大陸公司,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跨越:
中國大陸(含香港)公司數量達到124家,歷史上第一次超過美國(121家)。加上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33家公司上榜。
同時,中國上榜的網際網路公司數量也超過美國:
中國有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4家上榜;而美國只有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 3家。
另外,在過去一年遭遇各種挑戰的華為仍然保持著上升勢頭,排名從去年的61位,提升至今年的49位。
非常值得驕傲。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解讀一下今年的世界500強榜單。
同時也來聊一聊,看懂一家公司,你必須要知道的一些知識。
—1—
首先,你知道世界500強是按照什麼來排序的嗎?
市值?還是利潤?
都不是。
世界500強,是按照營業收入來排名的。
今天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蘋果,2.13萬億美元。
市值第二的公司,是亞馬遜,1.65萬億美元。
市值第三的公司,是微軟,1.61萬億美元。
這三家明星公司,非常受投資人追捧。
但是在世界500強的名單裡面,蘋果公司排名第12;亞馬遜排名第9,微軟排名第47。排名並不是很靠前。
那在世界500強中,誰排第一呢?
沃爾瑪。
沃爾瑪已經連續7年蟬聯世界500強第一名了。
這是今年世界500強前10名的公司:
很多人都覺得網際網路公司很厲害,今天的明星公司是谷歌、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等等。
但是在世界500強前10名中,網際網路公司,只有亞馬遜一家。
這是因為,世界500強,是按照營業收入來排名的。
而網際網路公司的營業收入,遠不如這些傳統公司。
亞馬遜和沃爾瑪都是做零售的,一個做線上,一個做線下,都做的很大。
按理來說,線上的用戶基數大,交易額很容易超過線下。
但是為什麼做線上零售的亞馬遜,營業收入卻遠不如做線下零售的沃爾瑪呢?
那是因為,營業收入和交易額不是一回事兒。
到底什麼叫做營業收入?
我舉個例子。
你覺得阿里和京東,誰的營業收入更大?
很多人覺得阿里是最大的電商平臺,那肯定是阿里啊。
其實不是。
京東的營業收入更大。而且要比阿里高不少。
為什麼?
因為一筆交易額算不算你的營業收入,這取決於你是否擁有貨權。
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一件商品,你把它買進來,再把它賣出去。那麼賣出去的交易額都算你的營業收入。
這個時候因為你把它買進來了,你擁有貨權。
但是,如果貨權不是你的,你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就像淘寶一樣,賣家在你的平臺上賣貨,這個時候所產生的交易額,就不能算你的營業收入。
那什麼才能算做淘寶的營業收入呢?
佣金、廣告費或者服務費,這些,才能算做淘寶的營業收入。
而京東不同,京東自營的商品,京東都是有貨權的。
所以,京東的營業收入,要比阿里高。
同樣的道理。
亞馬遜雖然做得非常大,但上面很多都是第三方賣家,亞馬遜不擁有貨權。
而沃爾瑪一直都是自己進貨賣貨,擁有貨權。
所以沃爾瑪的營業收入要比亞馬遜高很多。
—2—
營業收入高,並不能代表賺錢能力強。
利潤,才代表賺錢能力。
那如果按照利潤來排名,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有哪些?
這是全世界最賺錢的20家公司:
其中,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排名第一。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排名第二。
蘋果排名第三。
中國工商銀行排名第四。
微軟排名第五。
在排名前10的企業中,有1家石油公司,3家科技公司,1家金融公司,5家銀行。
全世界最賺錢的網際網路公司是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然後是中國的阿里巴巴。
—3—
營收,代表收入規模。利潤,代表賺錢能力。
而除了營收和利潤,大家還特別關注市值。
那麼,市值代表著什麼呢?
市值,代表著大家對公司未來掙錢能力的信任。
換句話說,大家越看好一家公司長期掙錢的能力,那麼它的市值就越大。
那到底什麼是市值?
按照今天的標準算法,市值 = 淨利潤 * 市盈率。
什麼叫做市盈率?
在投資人眼中,一家公司在沒上市時,估值多少?也就是值多少錢?這是有一個定價邏輯的。
估值,就是用當年的利潤乘上一個倍數。(公司沒上市前叫做估值,上市之後,估值就變成了市值)
這個倍數,就是市盈率。
那麼這個倍數怎麼來定?
這就要看行業。
假如是一家餐飲公司或者製造企業,它的市盈率大概會在5倍左右。
傳統行業市盈率5倍,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假如這家公司每年的利潤不變,那麼我們有信心它還能穩定經營,再賺5年的錢。
比如,一家公司今年利潤是1億,市盈率5倍,那麼它的估值就是5億。
也就意味著,投資人相信在未來5年,它每年都可以賺1億。
假如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市盈率就要高一些了,10倍、20倍左右。
騰訊甚至曾經到過100倍。
100倍是什麼意思?
是說騰訊如果每年賺1個億,它還能再賺100年嗎?
可是,對投資人來說,100年有意義嗎?
我投資完,難道100年以後再收回投資嗎?
這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所以,在網際網路行業,我們說市盈率100倍,這中間還有第二個邏輯。
第一個邏輯是,它能掙多少年的錢。
第二個邏輯是,它明年掙的錢會不會更多。
也就是說,這家公司是不是一個高速增長的公司?
餐飲公司、製造業企業都不是高速增長的公司,今年掙1個億,明年估計還是掙1個億。
但是網際網路公司不一樣,今年掙1個億,明年可能掙2個億,後年可能掙5個億。
第一年,它掙1個億,市盈率是100倍,估值100億。
但是到了第二年,它掙了2個億,如果估值沒變,那麼它的市盈率就變成了50倍。
這聽上去就合理多了。
那到第三年呢?
它說不定能掙5個億,這時它的市盈率就是20倍。
這也就是說,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100倍的市盈率,其實不是相信這家公司能持續掙100年的錢。
而是相信這家公司在未來幾年能獲得高速增長。
那麼它的市盈率就可以快速下降,投資的安全性就會大大提升。
最後的話
營收,代表收入規模。
利潤,代表賺錢能力。
市值,代表投資人對未來掙錢能力的信任。
利潤,是今天的賺錢能力。
而市值是未來的賺錢能力。
市值,就是利潤加上了時間軸。
蘋果公司今天市值世界第一,是因為大家相信,蘋果公司未來的賺錢能力很強。
沃爾瑪世界500強排名第一,是因為沃爾瑪的營收規模最大。
沙特阿美利潤世界第一,是因為沙特阿美的賺錢能力最強。
營收,利潤,市值。
這就是看一家公司的三個維度。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